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同时,中国的节节胜利也引起了西方国家(包括盟国、尚未入盟的美国和瑞士等大多数西方中立国,甚至轴心国中也有一部分国家【例如丢了澳门的葡萄牙】对华抱有相同的看法)普遍的恐慌,加之中**队长期出境作战的事实,这些国家的媒体普遍将新中国宣传成了一个侵略成性的邪恶国家。光是国外的犬吠还不打紧,在华工作的众多外国人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持有同样的想法,甚至有些人还私下串联搞罢工,至于平常工作中因为个人情绪而故意玩忽职守的更是不在少数,恨得他们的中国领导大骂“白眼狼”......
相对而言,德国人、苏联人和日本人情况的还好,其中一部分还为中国人叫好,尤其是那些昔日的日本战俘,解放军将英军打得满地找牙的神勇表现令他们获得了掩饰昔日战败耻辱的一块遮羞布,另外也不乏一些抱有“大亚洲主义”思想的日本人是真心将中国的胜利视为东亚文明对西方殖民国家的大反击而感到欢欣鼓舞。而德国正在竭力拉中国加入轴心国、苏联至少现在明面上还是新中国的老大哥,加之两国又都与中国一样是美英的敌人,因此在华的德国人和苏联人即使不为中国的胜利而兴高采烈,至少也不会因为西方媒体的舆论攻势而敌视中国。
而那些当初从美英法等国挖来的人才就不同了,其中固然有一些专心搞科研而不管政治、甚至本来就对来华之前的所在国没多少归属感的家伙【大多是受到了长期的冷落或者不公正对待】,比如特斯拉和戈达德,但里面也有不少爱国者,比如当初被胡卫东挖来搞喷气式发动机的英国人弗兰克.惠特尔,早在中**队攻入中南半岛的时候就拒绝工作以示抗议了,当时他还扬言说“光靠你们中国人,一百年也别想搞出喷气式飞机!”,令研究所的党组书记肺都气炸了......
胡卫东得知此事后也十分生气,若非惠特尔当初是他请来的、而非是抓来的俘虏,他可能直接就下令将他拖出去枪毙了,“再了不起的人才,如果拒绝工作、不愿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那还不如没有。”。但即便如此,胡卫东也下令将惠特尔调岗,并根据当初签署的合同要求其在远离机密的第一年内接受中国秘密机关的全程监控,期满后再过两年才能离开中国,以免泄密。而在这三年里,惠特尔都只能从事毫无技术含量的简单工作,不但收入微薄,而且长期脱离专业研究也令他的学术水平明显退步......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九十一章 喷气发动机(上)
三年期满后,离开中国前往美国的惠特尔已经成为了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普通工程师,再加上中国政府在后来的宣传中有意隐去了他的存在,以致于惠特尔在这个时空的历史上几乎没能留下任何印迹,甚至连历史上的名声都不如......
胡卫东让外国专家离开科研岗位去长时间从事简单工作的这种“杀人不见血”的处理方法也震慑了那些来华的外国专家,让他们明白如果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全心全意地为中国工作,就干脆不要进那些虽然经费较多、但保密级别也高得多的机构或部门,以免误人误己......
保密问题容易解决,但想要将喷气式发动机搞出来,却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研究所里的中国科研人员平均年龄不满25岁,基本都是本科毕业便赶鸭子上架,想要攻克喷气式发动机这一前沿课题,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越是难关,就越能体现出天才的价值......
虽然进入1941年后也不过才24岁,但年轻的吴仲华出任中科院燃气涡轮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一职,却没有任何一人提出异议,他也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一度仅有硕士学历的一级研究所(注1)的技术总负责人。高品质更新高品质更新在这位历史上一生坎坷的天才领导下,燃气涡轮研究所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基本消除了惠特尔去职造成的影响,而1941年10月底。他们就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稳定工作的试验型喷气发动机。
了解到详情之后,胡卫东反倒开始庆幸弗兰克.惠特尔的离职,因为早在一年多之前,当时还在给他打下手的吴仲华就意识到弗兰克.惠特尔设计的喷气发动机存在着重大缺陷,以中国、甚至是世界目前的工艺和材料水平,不可能造出能够稳定工作的发动机,因而早就建议这位英国老师放弃轴流式的错误设计思路,但弗兰克.惠特尔却因为种族歧视(注2)的关系,根本看不起这个当时还只是本科生的中国弟子,不但不予采纳。反而向胡卫东提出要将吴仲华赶出研究所。幸亏胡卫东深知吴仲华在历史上的天才和成就,将弗兰克.惠特尔的不满压了下去,才不致于后悔终生。
胡卫东也由此意识到,对于航空发动机这类专业性极强的研究方向。即使他身为穿越者。也不可能像在那些熟悉的领域里一样随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高品质更新但是像吴仲华这样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这个时空都表现出卓越才华的能人,却完全值得他托付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胡卫东为了安抚弗兰克.惠特尔。还是将吴仲华调到了燃气轮机的课题组,以免因为两人的争论延缓喷气发动机的研发进度。不过燃气轮机的研究与喷气发动机这一块本来就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因此调职并未令吴仲华脱离他擅长的领域,而其研究的很多成果对于喷气发动机同样很有用处。
更重要的是,吴仲华并未放弃自己的坚持,他认为惠特尔之所以不理睬他的意见,是因为自己并没有提出更好的思路,只要自己能够找到更好的,就可以说服这位老师改弦易辙。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吴仲华发现或许喷气发动机改用离心式原理来设计更好,在惠特尔离职之后,获得了更大权力的吴仲华得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研究之中,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虽然暂时还只是一台试验性的样机,却已经足以证明他是对的,而弗兰克.惠特尔错了,胡卫东也不禁欣慰道,“谁说我们中国造不出好的航空发动机?”
其实,历史上中国航空发动机之所以长期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国家一段时间内重视程度不够(不过以当时中国的国力,能够保证“雪中送炭”性质的两弹一星等重点项目就不错了,实在没有多少余力可以投入到航空发动机这类“锦上添花”的次要项目。)之外,工艺与材料水平的落后才是最大的限制因素。
而在这个时空,因为胡卫东带来了记忆里的几百种耐高温耐腐蚀的现代合金材料配方和加工工艺(虽然这些材料本来并非是用于制造发动机组件的,但因为性能超越二战时期的材料太多,因此即使客串,效果也并不差,而且它们还起到了启发思路的作用,使得中国的材料科学家能够在此基础上发现更好的材料。),中国又与德国展开了全方位的技术合作,购买和交换回来了一大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材料和工艺,因此除非美英等国偷窃到或者研究出(个别材料有可能,但毕竟年代差得太多,其中至少八成的材料美国人都不可能在十年内研究出配方和工艺。)胡卫东带来的那些超时代材料配方,至少在十年之内中国在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这一块反而要比美英等国更加领先一些,这些才是吴仲华他们能够迅速取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注1:胡卫东将中国境内的主要科研院所分为四个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特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燃气涡轮研究所的两大主要课题(喷气发动机和燃气轮机)虽然十分重要,但毕竟比不上火箭、核工程之类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方向,因此暂时只被定为一级,直到后来中国的国力持续增强,有了更多的科研经费下拨,燃气涡轮研究所才被提升为特级研究所。不过钱的因素只是一个方面,吴仲华等人的出色工作才是中央对其愈发看重的关键,毕竟喷气式发动机固然重要,但毕竟不像两弹一星那样事关国家的生死存亡,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得尽快搞出成果,因此分管科技工作的胡卫东只有看到成果、认为这个研究所值得加大投入,才会对其更加重视......
注2:当初弗兰克.惠特尔接受胡卫东邀请来华,纯粹是因为在英国没经费继续研究了,而当时国内急需科技人才,胡卫东并没有挑三拣四的余地,只要人家愿意认真工作,一点闷气他还是能够忍受的,但当他因为中英交战的缘故而怠工渎职之后,就不可避免地触碰到了胡卫东的底线。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九十二章 喷气发动机(下)
不过中国航空工业的底子毕竟还是太薄了一些,就算已经有了合格的喷气发动机,想要造出符合要求的喷气式飞机并实现量产,所需花费的时间也肯定要比历史上的美国和苏联长得多,何况燃气涡轮研究所现在还只是搞出了一台试验性的样机而已,距离工业化批量生产还差得很远。好在胡卫东脑中还有一些后世早期喷气式战斗机的经典设计可供参考,多少可以缩短一点研发所需的时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燃气轮机的研发进度也同样很快,以致于胡卫东甚至乐观地认为在三年之内就可以试制出具有实用价值的燃气轮机。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很多方面都与喷气发动机有共通之处的关系,吴仲华并未因此影响对喷气发动机的研发,甚至还有所促进。类似的例子在中国的主要科研机构中不胜枚举,在并行工程学的指导下,每一个科学家和高级工程师的价值都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大大弥补了中国缺乏高端科技人才的软肋。
而且那些普遍还很年轻的科技人才在被委以重任后,成长的速度也快得惊人,再次印证了一个事实,“其实科学家、特别是应用科学家之间的差距并不是那么大,区别只是极少数人获得了合适而且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大多数人没这个机会罢了。”。历史上老蒋逃往台湾的时候,出国的那些不算。剩下的华夏科技人才当中差不多是大陆与台湾各得一半,但最后留在大陆的那些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却远非台湾可比,其实道理是一样的......
高端的科技人才容易解决,毕竟需要的数量本就不多,但普通技师、高级技工乃至于熟练的普通技术工人的巨大缺口却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正是出于这方面的顾虑,当初赤色党中央才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引进那上百万捷克工人,再加上苏德两国派来、以及二战之前胡卫东设法从西方聘来的总数多达七八万人(注1)的专家与技工作为骨干,也正是有了这么多高素质的熟练工人,这个时空的中国工业化速度比历史上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都要快了一倍还多。1941年时中国就已经建成了全面而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几乎所有类别的工业产品,中国都有能力生产出来,而且性能品质并不比世界先进水平逊色多少,差的较多的只是工业的规模总量。
但这样一来。也令中国的工业无形中对这些外国人产生了极大的依赖。对于这个隐患。胡卫东一度认为为了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中国的优势领域维持优势,冒点风险是完全值得的,只要再过上几年。国内的技术工人队伍初步成长起来之后,就可以逐步将其替代,把风险尽量降低,而在此基础上再过几年之后,国内普及基础教育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努力开始收到成效,那时中国即便将那些外国人全都放回去,工业生产也不会受到致命的冲击。
但是中**队对英国人大举反击,特别是将战火烧到了印度之后,那些在华的捷克人(其实那些来自美英等国的技师反应更加激烈,但因为人数远不能与捷克人相比,所以相对要容易控制得多。)纷纷开始担心中国真的倒向轴心国一方,那他们岂不是“才离虎穴,又入狼窟。”,而普遍心生不安,再加上有人暗中煽动,若非胡卫东当初将他们尽量分散安置,只怕已经闹出影响恶劣的群体**件了。
但即便如此,大量捷克工人心生二意而无法再安心工作却还是不可避免的,这就使得相关的工业生产受到了很大影响,不但产量开始下滑,质量也大幅下降,其中甚至包括不少军品,而且随着中**队在印度战场上一次次的告捷,捷克人的不安也越来越强烈,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中国才开始的快速工业化就很可能受到重挫......
由于来华的捷克人实在太多,作用也无法替代,因此想用强制手段压服他们是不可能的,只能派人努力劝说,可是捷克就是被人出卖才亡了国,这些捷克工人自然不会只是听到几句口头保证就坚信不疑,他们纷纷表示要中国以实际行动来表示至少坚持中立的态度。虽然当初“慕尼黑阴谋”时英国出卖了捷克,但是捷克人心目中最大的敌人始终是侵占了自己祖国的德国,而英国正在与德国激烈交战,自然就又成了他们认可的友邦,而中国政府要想证明自己并不想加入轴心国,就不能再跟英国人打下去、而在客观上帮德国的大忙。至于中国赤色党宣传的“解放殖民地”这样的口号,除了少数有着赤色倾向的捷克人,大部分都并不将其当回事,想让他们卖力工作,即使中国不愿直接去打德国,也不能帮德国的忙去打德国的敌人......
“看来这仗真的打不下去了......”,胡卫东得知国内的情况后长叹一声道。令他感到巨大压力的不仅仅是国内,外交上的形势甚至要更加严峻,不但美国人的态度越来越强硬,甚至连苏联方面也突然跳出来批评中国赤色党是“冒险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有滑向‘托洛茨基主义’(托洛茨基主张继续革命理论)的危险。”,很明显他们是担心中国真的将印度也给吃下去而变得更加强大,而且即便中国对印度没有领土野心,从英国这个一等列强手里解放了几亿人口、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也足以令中国赤色党在国际共运当中的声望如日中天,甚至可能从苏共这个老大哥的手中将国际共运的领导权给抢过来,这同样是斯大林不愿意看到的,而且中国人的那种神秘而威力巨大的新式炸弹也令他睡不安枕,毕竟中苏之间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又有历史问题这根导火索,指不准那天两国就反目成仇了。为此斯大林不惜与美国人暂时合作对中国施加压力,也要提前将危险的火苗扑灭......
注1:其中德国人超过3万,加上在华的德国远东舰队和新近借道苏联陆续来华的一个陆战师,再加上一些其它(除了德国政府派来的,还有一些来华工作的,包括那些解放前就到了中国的德国人。)的人员,1941年底的时候,在华的德国人总数已经不下10万,成为中国境内仅次于日本人和朝鲜人(指的是并非出生于中国的那些朝鲜人,而不包括在中国出身长大的那些朝鲜族。)的第三大外来族群。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九十三章 教 训
在被迫的情况下与英国人媾和,中国不可避免地会吃些亏,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现在中国之所以能够将英国这样的老牌列强打得几乎是没有还手之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现在是双线作战、甚至是三线作战(德国、阿联和中国),中国的工业基础目前还是太过薄弱,要不然也不会对美国那么忌惮了,因此即便在谈判中作出较大的让步,但只要能够平息国内那些外国佬的不满并利用这次和谈的机会让美国人解除对华的经济封锁、尽快将工业基础夯实,这一切就都是值得的。高品质更新就在
不过这次也给了胡卫东一个教训,虽然尽可能提高工业化的水平十分重要,但自力更生这个基础也绝对不能动摇,这次的战争已经到了出境反击的阶段,国内出事的影响还不算大,要是外敌入侵的时候来这么一出,那就太要命了。
由此胡卫东才充分认识到伟人的高瞻远瞩,毕竟现在可不是全球化时代,那时各国利益交织,轻易不能下死手,否则自己也要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利用外部资源的胆子大一点没什么关系,但现在的世界却不一样,一旦有了冲突,经济封锁起来可是不打折的,弄不好还会直接兵戎相见,要知道现在可没有核武器的威慑啊!
由此,胡卫东决定宁可工业化的速度稍稍放慢一点,也必须提高各种主要工业品的“真.国产化率”,以尽快做到即使没有一个外国人帮忙、中国的工业体系也可以继续运行下去。高品质更新就在不再像现在这样离了他们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工业部门没法正常运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直在关注着东方的小胡子也从这次的事件中意识到外国人不可信赖,而加强了对占领区的监管,怠工、拖延乃至于废品次品率过高的情况都成了重罪,被送进集中营的人数因此比历史上多了好几百万......
虽然纳粹比历史上犯下了更大的罪行,但这些严厉的措施在客观上减轻了历史上二战后期占领区外国工人对生产的破坏。此外,胡卫东之前就已经利用可以被德国援华科学家看到的二级(保密级别)内部期刊发表了一篇论文,帮德国人发现了海森堡计算中所犯下的低级失误。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海森堡被小胡子认为是故意欺骗而一度进了集中营,后来由于中国方面的争取。高品质更新而得以脱狱来到中国的中原大学任教。不管他算错数据是有意还是无意,他在这个时空的结局无疑都比历史上要好得多,既不必为自己对不起祖国而内疚,也不必为自己替纳粹造原子弹而背上骂名;二是小胡子得知原子弹并非不可能造出来之后果断地加大了支持的力度。
这样一来。虽然不再有海森堡这样的物理学权威领导这一重大课题。但德国从来都不缺乏科技天才。又不像历史上那样受到外国工人的暗中破坏,最终赶在美国之前(不过也就早了一点点,而且由于工业实力的差距。产量比历史上1945年的美国更悲剧。)将原子弹搞了出来,这对二战的进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中**队席卷半个印度的强势,令很多国家都以为中国有心继吞并中南半岛之后再次开疆拓土,但即使是力主对英强硬的胡卫东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打算,而且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内外压力的缘故。
与深受汉化、并有大量华人华侨居住的中南半岛不同,印度半岛并没有什么中华的印记,而且印度民族众多,总数超过200个,彼此之间大多还语言不通,即使是占领了印度那么多年的英国人也没有将其完全控制,以致于不少土邦仍归世袭的当地王公统治,人生地不熟的中国自然更难将其占领并完全消化。
何况印度半岛的人口实在太多了,要知道这相当于后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后世)啊,现在的总人口不下4亿(2011年印度人口12亿多、小巴2亿、孟加拉1亿多,加起来超过15亿......),而且拥有自己独特的文明,肤色和相貌也与中国的绝大部分民族迥异,同时还普遍信教,极大地增加了同化的难度,而现在中国本土的人口估计也就5亿多人,真将印度占下来的话,谁同化谁还说不定呢?到时候印度的种姓、懒惰、不洁(恒河水啊恒河水)等文化的糟粕要是传到中国,原本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搞不好就被带坏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中南半岛受印度的影响不比中国小多少,如果中国将印度也并进来的话,别说印度很难同化,就连我们对中南半岛的消化也会受到极大的妨碍,如果出现类似苏联那样因为消化不良而再加倍(注1)吐出来的情况,那可就真亏大了......
而且印度糟糕的卫生状况和恶劣气候也令胡卫东担心不已,现在是冬天加旱季,部队当中病倒的人数还不算多,一旦到了雨季,印度糟糕的卫生状况不知道得害多少人得病,而一旦到了夏天,印度动辄接近50c的恐怖高温更会让40c就被认为是极高气温的中国人难以忍受。所以在胡卫东最初制定的作战计划里,就明确写到不管打得怎么样,都要在雨季到来之前收兵回国......
注1:苏联解体在客观上其实保护了俄罗斯人,中亚民族实在太能生了,而各项社会福利却与俄罗斯人没有区别,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全都免费,使得他们可以放心地多生,更重要的是,全民信教的民族很难同化。结果,苏联建国时俄罗斯人占了绝大部分,到苏联解体时全国人口里面俄罗斯人已经不到一半了,即便解体丢掉那么多土地之后俄罗斯境内的异族也还有几千万,要是再晚十年的话,只怕连俄罗斯联邦的一些核心土地都保不住。当然,将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这两个同源民族也一起丢掉,无疑是很大的损失,但是乱相一起,想要控制住实在太难,“加倍”就是指这个......
〖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五百九十四章 总理出马
此外,印度半岛与中国之间地理上天然就被隔绝开来,北边是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仅有乃堆拉山口一处可以通行,而且说是山口,海拔却超过4500米,绝不是一般人能够吃得消的,虽然修了一条公路,开车的司机都得精挑细选,运量自然也极其有限,最多支持三万余人的作战所需。
而东边的曼尼普尔山脉虽然平均海拔只有1000多米,但却基本没有开发,除了一条公路连接印度半岛与中南半岛之外便无路可通,而中**队在国内乃至朝鲜战场上山地行军的优势面对山上密布的热带雨林也很难发挥出来,这里的危险远比温带的丛林大得多,搞不好死于蛇虫与热带病的人数会比战死的多得多,历史上远征军在野人山中的遭遇就是明证,因此曼尼普尔山脉对于交通的阻隔并不比喜马拉雅山脉差多少,而如果考虑到中南半岛与中国本土之间的交通同样很不通畅(比如云南跟缅甸之间就只有一条公路相连),情况就更糟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无论是要向印度调兵还是运送补给都很不方便,这次的进攻是可以采取“以战养战”的办法从印度本地获得补给,但就地获得的给养只是一次性的,解放军的消耗纵然比其它列强都小,但毕竟也有好几十万人,绝不是两条公路就能长期支持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