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那年那兔
ps:今天第二更,继续拉票^^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零五章 留在中国
苏霍伊吐词不清,胡卫东又是个外行,一时间很难解释清楚,但胡卫东出于对这位大师能力的信任,还是同意其对歼-的原定设计进行重大修改,这令苏霍伊十分感动。他那难得一见的激动表情令胡卫东突然心中一动,他想起历史上苏霍伊设计的苏-2攻击机因为技术以外的原因没被苏联军方选用,反倒是综合性能不如它的伊尔-2轰炸机在苏德战争中大放异彩,被誉为二战期间最好的攻击机,而类似的例子在苏霍伊设计局创建后的最初0年中远远不止这一个,设计局甚至还一度遭到被关闭的厄运,直到苏霍伊后来于垂暮之年设计出经典的苏27系列后,才一举奠定了世界第一的地位。
想到这里,胡卫东心中不觉生出一个念头,“搞不好这家伙根本不是什么大器晚成,只是长期被人打压了而无法出头”
胡卫东越想越觉得有可能,因为苏联国内的同行之中,恰恰有一位跟苏霍伊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而那个家伙不但才能出众,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绝对够硬的后台,这位仁兄便是苏联米格设计局的创始人——阿尔乔姆米高扬
在历史上,几乎是同时创建的米高扬设计局与苏霍伊设计局虽然同样都是世界顶尖的战斗机设计局,但在前二十年里米高扬设计局的发展却远比苏霍伊设计局顺风顺水得多,与其说是米高扬的才能比苏霍伊强。还不如说是因为他有个在苏联权势熏天的哥哥
阿纳斯塔斯伊凡诺维奇米高扬,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政治家(虽然没当到老大,但活着的时候一直屹立不倒,而且死后也留下好名声的,大概只有此君一人,地位有点像咱们的周公。),从列宁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他在苏联政界最高层中雄踞各种要职达55年之久。有这位老大在,哪怕他没有发话为他弟弟寻求照顾,主管领导为了示好。也肯定会对他另眼相,加之米高扬本身就是一位天才的设计师,脱颖而出是理所当然的。而作为直接的竞争者,苏霍伊自然就难有出头之地,或许他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米高扬死得比他早了几年,否则只怕他最后一款作品苏27都有夭折的可能
“苏霍伊自己应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否则历史上在米高扬隐退之前他不会一直放着自己最喜欢的战斗机不搞,而主要研究轰炸机/攻击机了。这次他来中国,也未必真是追随老师。这里有主持设计战斗机的机会,或许才是真正的原因”,胡卫东想到这里,不禁心中一动,“或许有可能将他留在中国也说不定,而且现在苏联国内大清洗,军界与知识界个个人心惶惶,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啊!”
“讷于言而敏于行”说的正是苏霍伊这样的人,以他的聪明智慧和丰富阅历(这时的苏霍伊已经4岁了。而且之前的人生极为坎坷。),又岂会不明白自己尴尬的处境?苏霍伊对权力地位什么的得并不重,但自己一件件优秀的作品相继埋没之后,他也难免心生怨恚。而苏联国内愈演愈烈的大清洗运动更是令他越来越是迷茫,再加上胡卫东的前瞻眼光与信任和放权,最终他还是接受了胡卫东的邀请,同意将自己的组织关系转到中国。并于一年后加入了中国国籍,而其家人则早就被胡卫东派人接到了洛阳。由于胡卫东巧妙地将此事混在与苏联的一揽子合作协议(详见后文)之中,而且还挖了一些别的人才瞒天过海,苏联方面并没有太过在意。等到后来苏霍伊成为公认世界第一的战斗机设计师后,苏联人再后悔已经晚了
这些都是后话,且说两位苏联飞机设计大师对歼-和轰-原始机型的改动,其中对轰炸机设计的改进是胡卫东预料到的,毕竟气冷发动机形态粗短、而液冷发动机形态细长,这个差别可不是一般地大,因此发动机类型一换,飞机的造型势必也得进行较大的调整。此外,对于轰-原本的设计,无论是图波列夫还是苏霍伊也都有不少意见,他们甚至只给胡卫东手绘的最初版本的设计图勉强打了个及格分
这也难怪,历史上“蚊”式战斗轰炸机虽然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二战名机,但它之所以备受称道主要是因为所用的材料十分特别,而并不一定是设计有多高明。同时历史上“蚊”式的改型多达40余种,胡卫东当年也没有到过准确的设计图,只是单凭记忆中的基本尺寸数据大致估计着画出来的,他又不是专业的飞机设计师,细节上难免出现不少纰漏和瑕疵,好在图波列夫与苏霍伊这对师徒一个擅长设计大型飞机,另一个则对中小型飞机的设计造诣颇深,原本设计粗糙的轰-才得以脱胎换骨,成为本时空的一代名机。
细节上的改进暂且不谈,整体上来轰-首先是飞机两肋安装发动机的舱体明显大了一圈,因为气冷发动机直径一般要比液冷的大一些(而且苏霍伊还建议换用更大尺寸的气冷发动机以提高功率,详见后文。),这样一来飞行阻力难免有所增加,但相对来说影响不如发动机装在机头的战斗机那么大。而由于气冷发动机功率相较液冷发动机有着绝对优势,再加上涡轮增压器的帮助,以及更轻的自重和更漂亮的流线外形,因此轰-的航速一点也不比历史上被称为“木制奇迹”的“蚊”式战斗轰炸机慢
其次,同样是因为改装了气冷发动机的缘故,轰-的长度较“蚊”式战斗轰炸机却缩短了不下一米。而由于机身材料比已经很轻的“蚊”式战斗轰炸机还要轻得多(注),对升力的要求相对降低,因而轰-的翼展也略有缩水,所以整体上来轰-的体积反而比历史上的“蚊”式战斗轰炸机稍稍缩小了一点
注:材料密度稍大,但因为强度要比原型所用的“轻木+胶水”大得多,因此内部构件的尺寸可以缩小、飞机外壳也没必要那么厚了,这些都变相地减小了机身单位体积的自重。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零六章 青出于蓝
再加上边区所产的废气涡轮增压器虽然效能强劲,却比历史上二战期间的增压装置更小、更轻,这就进一步减小了飞机的自重。结果后来定型的轰-空重居然不到5吨,比某些单发俯冲轰炸机还轻。。。。。。
也正是因为如此之轻的自重,以及结构材料的高强度,令轰-不但可以像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那样进行水平轰炸,还能安全地做出历史上“蚊”式轰炸机没法完成的大角度俯冲动作,通过俯冲轰炸对敌人的军舰、仓库等较大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而与历史上“蚊”式轰炸机那几乎不逊于战斗机的出色机动性与格斗能力相比,轰-在这两方面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甚至就连歼-,一对一都不能稳操胜算。当然,考虑到轰-比歼-几乎高出一倍的造价,空战的工作偶尔客串可以,专职的话还是算了。。。。。。
更难得的是,因为气冷发动机马力强劲,机身又更轻更坚固的缘故,轰-的自重虽然小了不少,载重能力却反而比“蚊”式轰炸机更强,第一型就可以携带2吨炸弹(这是标准配置,如果想要挑战纪录的话,轰-后期型号甚至能带上吨炸弹都能安全升空和降落,而历史上“蚊”式轰炸机的最大纪录不到5吨,这个差距就更大了。),比“蚊”式轰炸机之中携弹量最大的型号还多(4000磅),如果再考虑到它可以进行俯冲轰炸这一点。就更是令人胆寒。。。。。。
而即便是气冷发动机相对弱势的高空性能,拜其超轻的自重与超强的涡轮增压器所赐,轰-第一型升限就超过0000米(满载弹药燃油并挂载副油箱的情况下)的轰-相比二战时期绝大多数型号的轰炸机、乃至部分战斗机来说都毫不吃亏,因此它不但可以利用高速在低空突防,又可以从高空对防空火力够不着的面目标进行轰炸,这两种攻击方式危险性都比俯冲轰炸小得多。而“蚊”式轰炸机航程超远的优点,轰-同样继承了下来,尤其后期型号更是惊人,哪怕不带副油箱航程都能超过000公里。。。。。。
此外,与历史上的“蚊”式轰炸机类似。轰-的机体结构以非金属材料为主,对雷达波的反射率比金属外壳低得多,因此二战期间的雷达几乎无法发现,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隐形轰炸机(不过由于活塞式飞机速度有限,高炮或航炮目视瞄准依然可以对其构成威胁,与后世的隐形轰炸机相比还是有所不如的。),这自然也是无法忽视的巨大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进设计的是两位苏联设计师,新的轰-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苏式风格的烙印。这一点从一个细节就可以出来,轰-对起降条件的要求低得匪夷所思。基本上只要找到一块砾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阳重型车辆厂(由原来的洛阳汽车厂分离出来)生产的巨型压路机滚一滚,一个可供使用的野战机场就形成了,耗时只需2-天。虽然起落架的寿命因此大减,雨天也愈发被飞行员们憎恨(注),但在向沦陷区反攻时,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的无数前线机场却极大地保证了战斗前沿的制空权。。。。。。
两位世界级飞机设计师对轰-原型机的改进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卫东这个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苏霍伊为何要对歼-的原定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胡卫东直到后来对飞机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渐渐想通。原来,历史上的拉-5虽然与“蚊”式战斗轰炸机一样是木质结构,但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英国人制造“蚊”式战斗轰炸机是采取类似胶合板一样的办法,用特殊的强力胶将木板粘结起来,因而尺寸可以造得比较大,而拉-5战斗机虽然也是木质的。却是利用钉子来固定和连接木材构件的,但由于木材的延展性与弹性不如金属,因此尺寸没法做大,事实上拉-5战斗机的尺寸比历史上同样以小巧玲珑著称的日本零式战斗机还要略小一些。而这就导致它像零式战斗机一样装不了太大的发动机(其实这也说明当时苏联人的发动机技术要强于日本,“小型发动机+粗糙的做工【苏式飞机的生产工时可比日式的短多了】”依然可以与二战最强的p5野马战斗机抗衡,鬼子要有这水平,零式也不会那么快没落。),可是歼-与轰-所采用的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材料等于是“蚊”式战斗轰炸机所用“木材+胶水”工艺的加强版,所以完全没必要设计得这样小巧。。。。。。
发动机放大后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功率大增,在短短半年之内,原本只能造出900马力航空发动机的洛阳飞机制造厂就推出了500马力的新产品,至9年底更是将基础功率(即不算增压器与喷水器的影响)提高到了00马力(与美国人新研制成功的普惠r-200双黄蜂气冷发动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算上增压器方面的优势,则毫不逊色,在中低空甚至还要稍强一些。如果再考虑到中国在耐高温合金方面的优势,升级改进的潜力更是远胜。),而因为工艺简化的缘故,成本反而下降了不少。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进步都是在发动机尺寸固定下来不再有大变化的前提下取得的,苏霍伊的这个建议对飞机、发动机与增压器三者设计的配合大有裨益,第一款成功组合出来之后,基本就只在细节上内部挖潜了,这无疑大大节约了边区有限的科研力量,让好钢能够用到刀刃上。。。。。。
注:哪怕是小雨过后,野战机场都得等到收干后再滚一遍,大雨的话,耽搁的时间就更长了,而且飞机在此期间必须躲进机库(如果有的话),甚至需要为此转场,不过总的来说,这种快速建设与修复野战机场的办法也还是利大于弊。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零七章 材料为王(上)
此外,材料的不同,对设计的要求也有差异,当苏霍伊就此对设计方案进行了微调之后,这款被西方称为“雨燕”的战斗机以其超乎想象的速度、机动性、航程和超强的机身防护成为了这个时空二战期间最优秀的活塞式单发战斗机,没有之一。
之所以基础薄弱的中国航空能够一鸣惊人,除了引进的大量外国先进设备和优秀人才之外,材料科技方面的巨大优势更是居功至伟。环氧树脂强化泡桐木在历史上因为出现得太晚,当时飞机所用的合金已经由铝合金为主过渡到了钛合金,而且门类繁多、性能优异,加之喷气式飞机速度太快而阻力极大,因而对机身强度的要求远比活塞式飞机高得多,尤其超音速飞行产生的表面高温更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环氧树脂虽然在各种合成树脂当中抗燃性算是相当不错,但温度太高的话还是会软化、甚至起火燃烧的。),同时当时还有碳纤维等许多强力的非金属材料备选,加之强化泡桐木的人工成本又高,因此价值就很有限了。但在二战尚未全面爆发的眼下,这种材料的性能却绝对是鹤立鸡群,就连历史上造就了零式战斗机神话的所谓“五十岚金属”——铬镍锰超硬铝合金也远远比不上,在强度相近的情况下,强化泡桐木基础比重不到0。5、整体比重也不到0。4的极度轻盈很明显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以现在边区的工业基础。生产强化泡桐木的成本反而要比铬镍锰超硬铝合金低一些。。。。。。
边区所产涡轮增压器性能的强大也与应用了超时代的耐高温材料有着直接关系,而这些合金还只是以胡卫东提供的后世坦克炮管钢材料改出来凑活着用的,因此可以想见,当胡卫东记忆中的那些弹药、炮管与装甲材料用于它们最适合的岗位时,效果会有多么惊人。这里单举一个例子,致远号在之前的战斗中受到了重创,两座后主炮塔的正面装甲几乎全被打烂,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就顺便给其换上了新的。新的炮塔装甲较前简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须知哪怕是后世穿深能力测试所用的普通均质钢(后世坦克炮穿深动辄七八百甚至更多毫米厚度的就是这玩意),包括硬度在内的各项强度也都是二战时期同类合金钢的2-倍(换句话说,后世的坦克炮打二战时期的装甲钢。穿深超过2米都是有可能的。。。。。。),如果再应用上复合装甲等超时代技术,效果就更是强得难以想象。
话虽如此,由于复合装甲维修不便(打坏了都是直接整块换新的,坦克体积小,这么做无所谓,军舰的话,花费太高了。),因此在军舰上很难应用。而且因为需要量太大,一个军舰主炮塔装甲的重量就相当于几十辆乃至几百辆坦克装甲的总重。所以太贵的特殊材料也用不了,加之胡卫东不想令致远号的航速与续航能力受到太大影响,因此只将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增加到了0mm(顶部侧面背部的装甲厚度增加到0mm),抵御穿甲弹的能力相当于致远号原先所用装甲240mm厚度(注)的效果,原本最大的弱点反而一下子变成了优势,而军舰其他部位的装甲也被相继更换,其整体防御能力顿时超过了当时世界上的任何一型重巡洋舰。。。。。。
而由于舰首改为了目前世界上还很少用于军舰的球鼻艏,致远级的最大航速不减反增,达到了6节。只是巡航速度有所下降(注2)。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胡卫东将将舰上搭载的三架水上飞机撤掉了,这样既腾出了载重和空间,又避免了火药弹射器(注)及其下面的备用火药库在战斗中被敌击中而祸及全舰。
至于水上侦察机校正炮击的作用,随着正规舰载雷达的安装而变得不再必要。在晴好(以这个年代的科技水平,恶劣天气下敌人的侦查距离同样受限,所以不必过分担心。)天气下。舰载雷达对海可以探测到四十公里开外的敌舰,用于引导舰炮足够用了,要知道海战中除非敌舰处于停泊状态,否则至少也要在25公里之内才有命中敌舰的可能;而对空探测距离更是达到了50公里开外。足以及时发现来袭的敌机了。
虽说侦查范围肯定还是水上飞机更大一些,但是飞机侦查目前基本还是靠目测(二战时期的机载雷达探测距离只有几公里,空战与夜间有点用,白天对海搜索还不如直接目测。。。。。。),因此往往发现敌人的时候自己也被发现了,偏偏水上飞机速度又慢,被敌机缠上就别想摆脱了,反倒容易暴露己方军舰的存在。。。。。。
注:二战几个主要海军强国舰用装甲钢的性能相比,英国的最好,德国稍次(但结构钢最好,因此抗沉性极强。),美国的与两国有一定差距,而日本除了大和武藏这两艘集中全国之力搞出来的精品和美**舰装甲性能相近之外,其余军舰所用的装甲放到英德那就是次品,因此本书中设定为现代均质装甲钢的强度是日本装甲的倍、美国的2。5倍、英德的2倍。。。。。。
注2:球鼻艏可以减小兴波阻力,在功率不变的前提下提高舰船航速-2节,但其中原理颇为复杂,特定的形态只在其对应的某一不大的航速区间内效果明显,差得大的话甚至反而增大阻力,胡卫东选择加强最大航速,那么相距较远的巡航速度自然就要受到影响。至于球鼻艏的设计,边区现在有整整六七个世界级的流体力学专家,有他们帮忙自然毫无难度。。。。。。
注:二战期间飞机弹射器基本都是火药弹射器,优点是结构简单,但同时也是军舰的一大安全隐患,加之弹射的力量偏小,不足以助飞包括后来的喷气式飞机在内的各种重型飞机,因此战后被蒸汽弹射器所取代。




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第三百零八章 材料为王(中)
ps:感谢书友“红太阳”投出的月票,顺便求下推荐票^_^
而随着长波警戒雷达(长波可以绕着地球表面向前,不受地球曲面影响,但是探测精度较差,只能判断出敌舰的大致方位和距离,唯一的作用就是预警。)技术的成熟,当其与微波雷达一同使用时,后者受限于地球曲面的缺陷得到了弥补,水上飞机侦测方面的价值就更小了。
至于让水上飞机携带航弹执行轰炸任务,那就更不靠谱了,飞行一趟得消耗不少燃油,炸弹却带不了多少,而且以水上飞机那蜗牛似的慢速,敌人只要有点防空能力就可以轻松将其击落,远不如直接用舰炮更加方便省钱,须知中国海军可不像鬼子海军那样面对的是中**队这种缺乏防空能力的对手(因而水上飞机相比舰炮攻击范围更大才成了一个优点)
水上飞机用于反潜倒是不错的,客观上也有不小的价值,只是单靠区区两艘重巡上搭载的6架水上侦察机,作用毕竟有限,而如果有专门的反潜舰船同行,那么又没必要非得让两艘重巡冒险搭载水上飞机了,因为水上飞机对搭载舰船吨位的要求不比后世的舰载直升机高多少,两三千吨甚至更小的军舰都能搭载,而中型舰艇即便被炸毁,损失比起重巡来也肯定要小得多。
说到直升机,胡卫东自然明白它的价值,奈何人手有限。技术难度又不小(关键是批量生产并保证可靠性很难),暂时只能将重点放在从德国引进现成的技术上面,虽然二战期间德国的直升机没能用于战场,但是大部分技术难关均已攻克,在此基础上改进远比自己从头研究要划算得多
水上飞机和弹射器撤除后腾出的空间被6座反潜深弹发射器取代,以保证致远级重巡洋舰即使独自作战(中国没有海外基地,重巡一旦进入远洋,续航力跟不上的驱逐舰就是个累赘。)也有足以自保的反潜能力(声纳装在舰首的球鼻艏结构内,这也是一大优势,不但效果更好。而且航速不减反增。)。其中2座为2管火箭深弹发射器,用于攻击较远处的潜艇,4座为普通的反潜深弹发射器,用于攻击逼近己舰的敌军潜艇。虽然这些深水炸弹被敌人攻击到后也有引爆的可能,但因为声近炸引信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深水炸弹的反潜效率,装药量因此大大减少,一般也就二三十公斤(反正二战期间也没有核潜艇这样的大家伙,在近炸引信的帮助下。杀伤力足够了。),纵使被敌人的攻击引爆。威力也不足以炸穿致远级重巡洋舰加强了的水平甲板,威胁远比水上飞机、弹射器及其火药库小得多
鱼雷管早就撤除,6座反潜深弹发射器的分量也要比三架水上飞机及其相关设施小一些,再加上军舰内部一些不必要的载重陆续得到清理,两艘重巡的自重均有所减轻,续航能力也因此提高,对于没有海外基地的中国来说,这无疑具有特别的价值
经过为其半年多的维修与改装之后,致远号的总体性能极大地提升。与其同样接受改装的姊妹舰经远号一起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重巡洋舰。值得一提的是,两艘军舰的主炮虽然相继缩小为边区当时可以完全自主生产的20mml52舰炮,但无论是射速、精度还是炮管寿命都更胜从前(最大射程40公里,射速为每分钟0发,炮管寿命也达到了000发以上),如果再配上胡卫东设计的新型炮弹,就算战列巡洋舰(其实现在世界上也没几艘了)也未必是它们的对手。最终完成的致远级重巡洋舰性能参数如下:
排水量:,742/6,50吨
主尺度:205米(全长)/5米(宽)/6米(吃水)
动力:4台舰本式蒸汽轮机。座舰本式重油专烧锅炉,52000马力
航速:6节
续航力:2000海里/6节
防护:舷侧05毫米,甲板0毫米,主炮塔(正面0毫米。其余部位0毫米。),司令塔20毫米
火炮:4座双联装20毫米l52主炮,4座双联装27mm高射炮,座双联装mm高射炮,2座双联装7mm高炮,2座最新的7管25mm密集阵近防系统。
反潜:2座2管火箭深弹发射器、4座传统的反潜深弹发射器。
编制:900人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胡卫东原本的设想,致远级重巡洋舰的主要战斗方式是追击敌舰和逃跑时的反击,因此只要舰首舰尾的防御够强就行了,舷侧的装甲没太大意义,就算不全部撤除,也该大幅度地缩减以减轻军舰的自重,但这样的改装却令军舰的稳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后来在德国专家的劝诫下,胡卫东只得接受舷侧装甲仅仅变薄了40mm的新方案,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致远级重巡洋舰在战斗方式上变得更加灵活。主炮塔与甲板的装甲厚度只加到0毫米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炮塔胡卫东本想改成三联装,但一来当时还没那个技术,二来也担心会影响军舰的稳性,所以还是沿用了原先的双联装主炮塔。),但即使如此,军舰的防御能力较前也有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加强了的水平装甲令其可以完全抵御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俯冲轰炸机的轰炸,至于水平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先过了致远级总数多达2门高射炮、且有炮瞄雷达、陀螺瞄准具和近炸引信协助组成的超强防空火这关再说
1...7677787980...21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