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朕就是亡国之君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吾谁与归
朱祁钰闭目良久,才问道:「这亏空有多少?」
「不可计量,往少了说也要千万银币以上了。」沈翼颤巍巍的说道:「汉文帝时候,朝廷把这四差银从一百二十钱,降到了四十钱,可到了汉武帝时候,这稍微一盘查,才发现,地方诸官,压根就没有降这个税钱,人头丁课,仍一百二十钱,这八十钱的折免,却只是折免给了硕鼠。」
胡濙好生斟酌了一番才说道:「陛下,正统十年,山西、陕西遭了旱灾,山西、陕西流民逾二十万五千
四百余口,逃难到了河南,于谦时任河南巡抚,发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彼时这府库哪有什么存粮,于谦也是恩威并重,最终把事儿做成,把流民安抚了下来,又跟河南布政使年福一道,劝农桑,才算是把这二十万流民安置了下来。」
明英宗朱祁镇看于谦其实也不顺眼,于谦一句两袖清风,一巴掌糊在了王振的脸上,打王振的脸,不就是在打朱祁镇的脸吗?
可是朱祁镇能拿于谦怎么办?就以这正统十年,二十万流民从山西、陕西到河南求活之事,这一个处置不好,就是翻版的叶宗留、邓茂七百万之众民乱,危急江山社稷的大事。
朱祁镇只能眼不见为净,把于谦放任地方了。
夺门之变后的明英宗,心一横,把于谦给杀了,而后便是天顺不顺了。
胡濙说于谦没有良策,那不是胡说,胡淡在永乐年间巡抚地方十六年,于谦更是在地方履任二十五年,别人不清楚地方府库是什么德行,于谦显然是非常清楚的。
这正统十年,于谦调动河南府、怀庆府府库赈济,这府库里一粒米都没有,于谦到底是怎么说服势要豪右们拿出了这些粮食,又是怎么说服当地的大户们,拿出了土地给流民耕种,胡濙并不清楚,可是经年老吏的胡濙,却清楚的知道,绝对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估计也是龙头铡一摆,没粮食没地,都得死的路数。
之后于谦从来没有就府库这件事上奏过一二。
于谦之所以不说,完全是这烂摊子,就是个无解的难题,若是有办法,于谦早就摆到台面上分说此事了。
沈翼说的不可计量,可不是糊弄皇帝,更不是能力不够他搞不清楚,他能弄得清楚,他在说,这府库的亏空,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若是朝廷或者内帑补这个亏空,那压根就补不上。
「这府库挪用由来已久,也不见得是眼下欠下的账,完全是一笔烂账,这到地方的朝廷命官们,一看这府库这般模样,便只能前任怎么干,自己怎么干了,萧规曹随了。」胡濙对为官之道四个字极为精通,这账不见得是景泰年间欠的,指不定烂账烂到了什么时候,查不清楚。
这拆东墙补西墙,拆拆补补,这亏空便越来越大,最终便成了眼下的局面。
「常平仓还好,是朝廷管束,再加上之前就曾稽查过,这府库,则是全烂了。」沈翼补充说明了情况,常平仓是赈灾的粮仓,也是平抑粮价的粮仓,是大明条条块块,条条的具体体现,从管理到任事,都归户部管,情况要好很多,有的虽然有账对不上,但还是说得过去,可是这府库的亏空,便说不过去了。
朱祁钰坐直了身子,两手摊开说道:「十年寒窗苦,金榜题名天下闻,奔着治国安天下信念上路的进士们,拿着朝廷给的印绶火牌履任地方,一到地方,自然是想站着把这个官儿给做了,可是这乱七八糟的事儿,便逐渐把意气风发给磨的圆滑了,这吏治就这样变得困难重重。」
你想升迁,你就得听话,否则就跟长宁县令一样,你不听话,朝廷考成你的时候,势要豪右们就会让你见识下这花儿为何这般红,这是常平仓、府库,其他政务也是同理,比如巡河、比如军备、比如劝农桑、比如丁课两赋等等等。
这权力的游戏,就是如此这般的无情。
朱祁钰对这府库亏空有良策吗?同样没有,这笔烂账理清楚容易,可是要解决,难于上青天。
「难,都难,大家,都勉为其难吧。」朱祁钰揉着眉心,颇有些感触的拿起了沈翼的那本奏疏说道:「朕,知道了。」
「臣等告退。」胡濙和沈翼见礼离开了讲武堂聚贤阁。
一出门,沈翼便赶忙说道:「胡少师,沈某今天这奏疏,是不是不该上啊?是不是把天
给捅咕了一个大窟窿出来?」
沈翼是真的拿不准,他也是听胡淡说起,才知道于谦之前就清楚,才知道这事儿于谦兜着不说,他这说出来,不就是捅娄子吗?
而且眼下于谦不在京师,陛下要是发起火来,谁去劝仁恕?
胡濙反而满脸慈善的笑容,胡淡是长辈,沈翼出生的时候,胡淡都是礼部侍郎了,胡濙笑着说道:「景泰年间,无话不说,没什么不能说的,又不是在廷议,又不是在朝议,你要是在朝议上提出来,才是逼着陛下解决此事,失了恭顺之心,这讲武堂聚贤阁里说出来,就是和陛下沟通一二。」
「捅娄子?你忘了咱大明朝陛下才是户部尚书?你不说,你就以为陛下不知道了吗?」
「陛下为何刚才执意让我留下来,有些话,陛下不方便说,便让我说出来,这事儿要能解决,陛下的性子,早就办了,还等你说出来吗?」
「不用患得患失,做好自己的事儿便是。」
胡濙看沈翼一脸迷惑,索性把话说明白了,省的沈翼误会他的意思。
「谢胡少师教诲。」沈翼这才恍然大悟,赶忙道谢。
朱祁钰的确是知道府库亏空的事儿,而且看沈翼为难的样子,也多少猜到了他要说什么,正如胡濙所言,有些话,他这个皇帝不能说,就得臣子开口,朱祁钰老是说姚夔不如胡淡好用,今天换成了姚夔,姚夔并不知道如何处置,甚至都不清楚皇帝为何强留他。
至于府库亏空之事,这种事古今都不稀奇,乾隆朝的两淮提引案不提,就后世独山县衙门搞出那四百亿的楼,不就是在平账吗?指不定多少账在那个烂尾楼里平了账,一个县衙倒霉,好过所有人一起倒霉不是?
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组织的庞大、冗员导致必然的僵化、腐败等等问题,有些能够梳理也必须整治,有些朱祁钰也无能为力,最终只能以一句朕知道了收场。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八百九十一章 黄云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物
朱元璋面对元末儒生借着所谓的忠君大义,掀起的止投献风力,只能默默忍受,衍圣公三请而不至,再请方至,朱元璋只能把衍圣公的爵位给了他的儿子,了结此事。到了永乐年间,建文君又变成了那块牌额,朱棣整天挨骂,最后朱棣直接把应天京师的所有事物扔给了儿子,自己领兵北伐去了,眼不见为净。
这些都是委屈。
朱祁钰同样也有些委屈,且不说朝中那些稽戾王的忠实拥趸在朱祁钰废稽戾王太上皇帝号时候的集体辞呈,就以刘永诚、徐有贞、萧镃这类不肯致仕也是以为大明效力为由,朱祁钰能如何?虽然除了徐有贞以外,刘永诚、萧镃早就承认了陛下的英明,但仍然是不肯说出那个忠字来。
这府库贪腐是大明随着时间推移产生的重大问题,但是他碰不得,也解决不了,最终只能以一句朕知道了收场。
就这府库亏空之事,朱祁钰现在就是严刑峻法下去,搞一波蔓延大明两京十六省的风力,搞得数千官吏下马,斩他个几千官吏,连坐十万人,搞的人心惶惶,搞得天下官员竞相以此邀功晋升,这府库亏空还得朝廷补上,补上之后,不出两年,立刻就会再次变成现在这副模样,府库空空如也,耗子进去都得哭着出来。
乾隆晚期,连刘墉这样的官三代,为了仕途,以汉臣的身份大兴文字狱讨乾隆欢心,朱祁钰这清查府库,最后就会变成府库是否查的清楚不重要,重要的是讨皇帝欢心,最后演变成党锢之祸。
能保证常平仓的充盈,在没有天灾之时,可以用来保证粮价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在有天灾之时,能够开仓赈济,顺利度过灾时,就连天天骂朱祁钰亡国之君的文人,也得说一句,岁不能灾,蒸然盛世了。
这也是大明朝廷的条条块块,条条大明朝廷管束,严刑峻法可以保证,而块块,朝廷无力,朱祁钰没办法解决,文皇帝朱棣也不大行,倒是高皇帝朱元璋可以,可是高皇帝毕竟就那么一个,再想碰到差不多得等六百年。
府库亏空的原因朱祁钰也清楚,甚至比沈翼更清楚,当年沐阳伯金濂还在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此事,缇骑走访过数次。
戥头案时,一个县衙养着八千衙役,衙役的头,诨名黄臕本名李三元,漏网出狱,专养强盗,交结官司,役使衙蠹,盗贼竞输重贿,铺户亦出常例,崇文门税务自立规条,擅抽课钱。
城外养强盗,城内养乞丐盗贼,盗贼得交钱,商铺交保护费,李三元更是在官府当差,甚至在崇文门私自设规矩,抽课钱。
虽然别的县衙不养八千,可是少的也有一千五六百人,这一个县衙一年才几个钱,养不起这么多的衙役,很多事压根办不了,那县衙还是青天?
这还是仅仅是养人这一件事,这大头还是这修桥补路,金桥银路。
国祚是组织度,像府库亏空,便是消耗组织度的事情,如何增补?
朱祁钰朴素的政治观认为,消耗组织度的事情必然存在,从哪里补亏空,才是重点,虽然老百姓好欺负,可是欺负着就把人欺负没了,国将不国。那海外这么大块的蛋糕,自然从海外补这个亏空了。
朱祁钰朴素的政治观其实很好理解,就是典型的转移内部矛盾。
「朕无力也。」朱祁钰看着沈翼的那封奏疏,递给了兴安说道。
兴安伸手去拿,却没拿动,陛下紧紧的攥着,良久之后,朱祁钰才松开了手,兴安捧着那奏疏,是真的不知道该去归档,还是放在桌上。
「拿去吧。」朱祁钰挥了挥手,示意兴安拿走便是。
兴安捧着奏疏低声说道:「那稽戾王想做什么,都是让王振去挑那个头儿,最后挨骂都是王振,陛下。」
朱祁钰看着兴安就乐
了起来,越乐越是大声,最后哈哈大笑,然后摇头说道:「你呀你,朕从不在乎这名声二字,错非把朕的京营给灭了,否则骂的再大声,也不能把朕从皇位上撅下去,五代十国有句话,叫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这是一句混账话,也是一句糊涂话,这争天下争的是道,只在乎兵强马壮,当不了天子的。」
「不过也是有几分道理的,天子要想让四方慑服,地方唯命是从,必然要粮多、钱多、兵强马壮,方才能调动一二,得掀的动桌子,否则没人会听话,这也是文皇帝为何让仁宗皇帝每日操阅军马不得一日休歇的缘故。」
「朕在不乎名声,可是朕在乎大明,这府库亏空查本就是耗费国力之事,再掀起一件大案来,空耗国力不提,这亏空之事,仍然免不了,多耗费一份国力,却没甚用处,大珰你明白了没?」
「臣听懂了。」兴安俯首说道,兴安没拍马屁,是他认为,其实可以像砸了朝阳县堂那般,杀鸡儆猴,做几个典型的案子,来给猴子看看。
皇帝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乾隆大兴文字狱,搞得朝野内外,天下人人惶惶不安,他清楚那么做的危害,但还是执意那么做。
「等京营凯旋再说。」朱祁钰示意兴安归档便是,这事儿若是真的要办,那也得等京营凯旋之后,若是闹得跟考成法那般,搞出了天下罪朕的南衙僭朝的戏码来,朱祁钰也没兵可以平叛不是?
兴安这才了然,领命归档去了。
「冉娘子最近一直没看到人,朕回泰安宫都没瞅见,忙什么呢?」朱祁钰批阅了一份奏疏,这是一份太医院的奏疏,送往前线的诸多药,比如那百宝丹,都已经如数运抵,这是复命,朱祁钰也是看到了太医院的奏疏,才想起来,已经有两个多月没见到冉思娘了。
「陛下多要了四千瓶百宝丹,宁妃千岁本就忙碌,便更加忙碌了。」兴安赶忙解释道,大军北伐冉思娘也是连轴转,不是在太医院,就是在密云官厂办事,这送往前线的药,冉思娘当然要悉心看顾,这要是出了什么事,冉思娘可不想皇帝陛下大义灭亲。
多这四千瓶百宝丹,可是朱祁钰用腰子换的。
某种程度而言,这俩月,冉思娘要比朱祁钰还忙。
朱祁钰这才了然的点了点头,继续伏案批阅奏疏,一份联名弹劾的奏疏出现在了朱祁钰的面前。
来自浙江巡抚、江苏巡抚、应天巡抚、凤阳巡抚的联名弹劾,弹劾大明湖广巡抚年富不干人事。
而年富显然是早就收到了有人要弹劾他消息,也上了一份陈情的奏疏,在奏疏中,年富表示不怪自己,百姓都跑到他的地头上了,他能放任不管?只能勉为其难的收下。
还顿首哭诉说浙江、江苏、应天、凤阳诸省不干人事,给他们湖广添麻烦。
到底是谁不干人事儿?
事情的起因是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一家九口,家里遭了灾,仅剩下的口粮田也卖给了大贾之家,便去往了湖广讨生活,这一讨还真的讨到了生活。
湖广地面,地广人稀,米贱田多,人亦不以田为贵,所以湖广地面无甚贫,亦无甚富,百物俱贱,湖广的农庄更是常年缺人,连正统年间逃进山里的三十万苗人,都被劝出了山,加入了农庄法,可是仍然是缺人。
这仁和县一家九口到了湖广地面,就被当地的县衙安排进了农庄里,这生活便是有了着落,连孩子都在社学里读上了书,虽然先生不像浙江杭州府那般有学问,但是这一家九口在浙江是给不起束脩,买不起文房四宝。
起初仁和县也没当回事儿,虽然这一家九口没有路引跑去了湖广,但是湖广官吏交涉,都是同僚,仁和县衙没有过多的追究。
这一家
九口很快就带起了一波向湖广地面迁徙的浪潮,这种坐船到湖广就有田种的说法,很快蔓延四省之地,立刻引起了广泛的迁民潮,在这四省反应过来的时候,湖广已经把人安置好了,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逾十余万人没有路引到了湖广。
湖广缺人,难道这四省之地就不缺吗?其实也缺。
这四省之地为大明最为发达的地区,工坊林立数不胜数,这工坊占了丁口,那田里就没了丁口,结果跑了十余万人,连粮价都涨了许多,一个省就超过了两万余,这四省的巡抚自然要跟湖广巡抚年富交涉。
年富就是当年于谦在河南任巡抚时的河南左布政,年富先是佯装不知情,惊讶的说有这事儿?而后就是拒不归还人丁,大倒苦水,人都化整为零了,寻找困难。再过了不久,年富就是矢口否认,人,哪有迁徙来的人?都是我湖广土生土长的人丁!
年富不仅把这些人留下,还给了户籍,这四省可不就是查无此人了吗?
连应天巡抚李贤都觉得年富这事儿办得太不地道了,***,李贤就是那个牵头的人。
年富是湖广方伯,封疆大吏,跟百官之首于少保私交甚笃,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能和于谦交朋友的人,年富也是名声在外,就是眼下于少保不在京师,年富也不怕他们弹劾自己。
朱祁钰点着年富的奏疏说道:「年富说:四省富硕,大贾强半无田,仕宦富室相竞畜田,贪官势族有珍隰遍于邻境者,至于连疆之产罗而取之,无主之业嘱而丐之,寺观香火之奉强而寇之,黄云遍野,玉粒盈艘,十九皆大姓之物,故日富者日富而贫者日贫也,趋利避害,食色本性也。」
「遮奢富户家中之产,要用罗网去收获,而没有田亩之人,只能当乞丐去了。」
「这一句黄云遍野,玉粒盈艘,写尽了江南富硕的景象,连寺庙里的香火,都形成了黄云,米粱都是以艘来计数,而后这话锋一转,就是一句,十九皆是大姓之物,好文采啊!」
「年富这封奏疏,显然是早就做了准备,就等着有人弹劾,就抄录一份陈情。李贤啊,李贤,到底是年轻了些,不是年富的对手。」
年富这封奏疏很长,里面引经据典,他的意思非常明确。
你们自己把自己的地界经营的百姓无法都无法生活了,跑到我湖广讨生活,而且过得还不错,为什么还要纠缠呢?自己不检视自己的问题,跑来质询我为何收人,这不是颠倒黑白、不分轻重、主次不明吗?
朱祁钰看着手中的两封奏疏,每一个批复了一句,知道了。
以王文为首的文渊阁学士们意见也非常一致,赞同年富的主张,不做处置。不过他们的话很委婉,只是说起了洪武、永乐年间湖广无人,为了迁民好一顿折腾的旧事,提醒陛下黔地其实很苦,跑去湖广讨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无奈中的无奈选择。
和稀泥,这一句知道了,就是在和稀泥了,朕知道了,但是朕不做处置,态度已经很明确了,自己想办法对付年富去,可是李贤他们要是有办法,也不会上奏弹劾了。
「怪不得正统十年,于谦和年富能从空无一物的府库里弄出粮食赈济来。」兴安知道奏疏里的内容,他是司礼监的提督太监,奏疏本就在他这里过一遍。
年富这个人手腕很强,黔驴技不穷,弄的这四省巡抚都只能跑到皇帝面前大喊:陛下,你快看看他太过分了!
朱祁钰批阅着奏疏,一直到了子时时候,才伸着懒腰说道:「兴安,今夜就不回泰安宫了,留宿讲武堂。」
朱祁钰在讲武堂建了一个大别墅,到了宫门落锁的时辰,泰安宫落了锁,朱祁钰就在讲武堂下榻,不给锦衣卫们找麻烦,锦衣卫们从来不觉得麻烦,只是陛下自己不想坏规矩
罢了。
「兴安酉时就知会过了,卢忠来问过陛下了。」一个温婉的声音响起。
朱祁钰一抬头,便看见了冉思娘,一股药香味扑鼻而来,冉思娘的面色有些疲惫,而且有些风尘仆仆,但神情却满是喜不自禁。
「这是什么风把大忙人给吹来了?打哪里来的?」朱祁钰拉住了冉思娘的手,笑着问道。
「大挡差人说陛下念叨我,正好今天这百宝丹事了,我从密云厂来的。」冉思娘顺势便坐在了朱祁钰的怀里,只是这一切脉,便知道今天只有素食了,荤的吃不到了。
「冉娘子辛苦,咱替前线的将士谢谢冉娘子的大恩大德。」朱祁钰可是知道密云厂在哪里,这从收到消息,赶回京师,冉思娘怕是骑马回来的。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冉思娘的百宝丹救人无数,这要是有浮屠,早就比天还要高了,的确是大恩大德。
怎么谢,这夫妇之间自然有些默契,只是冉思娘眼角带着笑说道:「明日再谢,夫君昨日荒唐,还是休息一二比较好。」
冉思娘奔着长长久久去的,可不愿意朱祁钰累坏了身子,而冉思娘这段时间是真的累了,则到了大别野,紧绷的那根弦儿终于松懈了下来,洗漱之后,倒头便睡下,连素食都没吃,头发都没干透,朱祁钰耐着性子,给冉思娘把头发打理了一番。




朕就是亡国之君 第八百九十二章 偷得浮生半日闲
「醒了?」朱祁钰早早就起了床,看着起床还带着慵懒气的冉思娘,笑着说着话,他用了早膳以后,罕见的当了次昏君,没有去处置朝政,只是操阅军马之后,就待在大别墅里,看了很久的书,一直等到冉思娘醒来。
说起来也是让胡濙无法处置,自古这太子少师都是教皇嗣的,胡濙领着上书房事,专门主持皇嗣的教育,皇帝陛下却整天去旁听,不是监督胡濙工作,而是真的在旁听,陛下爱书,奈何是诗词无格律,很少动笔,倒是这丹青笔墨乃是一绝。
读书从来不是让人变坏的理由,读书人也是一个很庞大的群体,朱祁钰从来不喜欢一杆子打翻一船的人。
「夫君?」冉思娘惊呼了一声,以往这个时辰,陛下早就坐班去了,冉思娘一起床,一看天光,还以为陛下不在,便没怎么打理,便起了床。
冉思娘这闷头觉睡的太香,这起来便是容光焕发,昨日的疲惫一扫而空。
朱祁钰还没来得及细细打量,冉思娘怪叫一声溜得无影无踪,没过多久,梳洗打扮了一番的冉思娘又出现在了朱祁钰的面前。
「都老夫老妻了,没必要,在自家随心所欲便是。」朱祁钰收起了书卷,看着冉思娘说道。
「陛下圣躬安,臣妾有罪,还请陛下宽宥一二。」冉思娘先是见礼,而后是请罪,语气颇为认真。
朱祁钰眉头不由自主的皱了一下说道:「是百宝丹出了事吗?朕这便修书一封,鸽路飞抵两军大营,应该还来得及,你昨日便应该说的,这都响午了,不过来得及。」
「百宝丹怎会出差错,在密云厂臣妾亲自盯着,这一路缇骑护卫周全,臣妾说的是臣妾昨夜先睡着了。」冉思娘赶忙说自己为何请罪。
朱祁钰愣了好半晌才反应过来,这妃嫔侍寝早皇帝睡,居然是罪责,他摇头说道:「这算什么罪责?冉宁妃为国事奔波劳累如此,好不容易事了,因为朕一句话,便跑了近百里的路,早些休歇,又何罪之有?快快免礼,吓得咱都是心突突了两下,还以为百宝丹出了事。」
「谢陛下隆恩。」冉思娘看陛下宽宥,这才起了身。
其实朱祁钰这侍寝的制度,早就被他自己毁的稀巴烂,妃嫔不早睡,是为数不多仅剩下的规矩了,还是妃嫔们自己遵守,不是他这个皇帝要求。
按照大明宫廷的规矩,这妃嫔侍寝,皇帝翻了牌子要记录在案,而后还要告知皇后,妃嫔在自己宫里升起华灯,皇帝去这妃嫔的宫舍,一般都是玩完就走,回乾清宫睡觉,大挡就问要不要,若是皇帝不要,宦官们还要折腾一遍妃嫔,防止妃嫔怀了龙种。
夏天还好,冬天晚上十二点的北京城里,那寒风跟刀子一样嗖嗖的,皇帝还要从妃嫔的暖被窝回到乾清宫去。
1...498499500501502...53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