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士回明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真实的狼
罗剑和左懋第在乙邦才和几个师长的陪同下骑马走在骑兵后面,这行人的出现引起了京城百姓的骚动。
有人就要在路边跪下去,旁边有人拉着提醒他,“你忘了昨天城里贴出的布告了?”昨天的布告上明确说了,谁都不准下跪。
“‘天使’大都督来了!”更多压抑着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
罗剑没有向百姓们挥手,只是静静地走着,这时候他想起了那句非常著名的话,“我们这是进京赶考来了!”
七师三千步兵的出现让京城的百姓们真正受到震憾了。
永定门够宽,十乘十的方队走起来一点不嫌拥挤,方阵并不让百姓们吃惊,让大家震惊的是十个方阵走起来竟然只有一个声音。
步兵方队走过先农坛和天坛时是唱着军歌走过去的,这让京城的百姓们觉得好新鲜,不过国防军唱的什么却听不太清楚。好在这时有人开始在人群中发着小单子。有识字拿起就给周围的百姓们念了起来。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军队和老百姓”。“团结就是力量”,京城当官的可能听说过,他们能看到南京政府的报纸,以前的报纸上就登过这些歌儿,但百姓们绝大多数却是第一次听到,第一次看到,不少人央求着读书人再给他们念一遍。
过了正阳门就到了北京城的内城了,骑兵方队没有进内城。在正阳门就朝两边分去,步兵方队也只有一半的方队进了内城,进了内城的部队开始朝内城各处分散开来,他们将对内城进行戒严。
满清入关以后,将京城内城的百姓全部迁到了外城,内城全部都归满人居住。现在这些满人将被清理出内城,被强占了房屋的百姓们不久的将来将可以回到自己的老宅。
到了承天门(现**)前,罗剑看到了令人吃惊的一幕。
上百个满清文武大臣在承天门前跪成了几排,领头的正是满清摄政王济尔哈朗。
罗剑把疑惑的眼光看向左懋第,左懋第有些无辜地看向罗剑。罗剑的意思很明显,早就交待过了。不需要这些人前来请罪,左懋第的意思也很明确,我跟他们说过了,是他们自己要来的。
“你们都起来吧!今天你们既然已经聚集到了这儿,我就在这里给大家说几句。”罗剑下了马,走到承天门前,朝着跪了一地的满清大臣们说道。
“我等皆有罪,恳请大都督宽恕!”跪在地上的大臣们并没有起来,只有济尔哈朗抬头对罗剑说道。
“你们有没有罪我说了不算,南京政府将组成专门的调查机构对你们进行调查,如果确有对百姓做出了大量恶行的,自有法庭依据法律对你们进行审判,如何处罚也将由法律说了算,你们都先回家去吧,在没有接到通知之前,任何人都不能离开,你们去吧!”
罗剑不想跟这些人多说,满清朝廷当初并没有接受南京政府和国防军的条件,现在只是无条件投降,这其中除了极个别的,基本都不在赦免之列,这个政策早在去年罗剑就在南京政府里讨论过了。
“都起来吧!早就跟你们说过了,大都督是最不喜人跪着的,哪怕你犯了死罪,明天就要砍头,今天我也希望你有点骨气,把腰杆挺直了!”左懋第见地上跪着的人都没有起来,走上前生气地说道。
“走吧!他们愿意跪着就让他们跪着吧,我们进紫禁城去看看。”罗剑见左懋第说了之后仍没有人站起来,心里着实烦了,跟左懋第说道。
刚刚走过承天门,罗剑停了下来,看着与后世故宫并不太一样的紫禁城,罗剑仿佛再次穿越了时空一般,万般滋味从心头涌了上来。
罗剑知道,进了紫禁城也就意味着满清朝廷的终结,另一个时空里延续了二百九十六年大清王朝因为自己几人的到来只经历五年就终结了,罗剑不知道后世的史书还会不会把满清真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写进史书。
自己那个时空里的大清王朝能够延续近三百年,其实也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拿满清同其他各朝各代相比,其实大清的统治者们做得并不比其他朝代差到哪儿去,但罗剑并不为现在自己终结了这个王朝而后悔。
自己那个时空的满清统治者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如何奴役压榨汉族子民,哪个朝代的统治者基本都是这样,罗剑认为他们最大的罪过并不在此,如果要让罗剑说出必须灭了大清的理由,罗剑起码会找出两个来。
第一个是明朝末年资本主义已经开始在南方萌芽,如果不是满清入关,也许这些嫩芽就会长成参天大树,科技的发展也许不会就此停滞下来。这一点从南京政府成立以后对工商业稍加扶持就开始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来。
第二条理由就是满清的统治者们对先进科学技术的仇视和抵制。满人一直自诩马上取天下,入关之后就严格禁止火器的研制和发展。xx大帝号称学贯中西,其实也只不过是自己有一点点好奇心而已,而且还只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至于后来的闭关锁国,并起门来夜郎自大,自称****上国那倒不必说了。
“兴华,在想什么呢?”左懋第见罗剑隐入呆滞之中,好奇地问道。(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四十章 传檄而定
“呵呵,没想什么,咱们走吧。”罗剑呵呵一笑,自已容易走神的毛病老是改不了。
走进紫禁城,罗剑有些吃惊地看着紫禁城全貌。
另一个时空里罗剑曾经几次到过故宫,电视上关于故宫的影片也看过不少,但眼前的紫禁城却与以前见过的故宫差别太大。
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太和殿、乾清宫、慈宁宫全都不见踪影,只有满地的断壁残垣,罗剑仿佛到了另一个时空的圆明园,看着眼前的场景罗剑又开始发起呆来。
“这都是李自成干的好事!”左懋第在旁边说道。
罗剑这才想起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放火烧了紫禁城,只是没有全部烧完而已,后来在故宫见到的大部分建筑都是清朝后来逐步重新修建起来的。
眼前的一切让以前罗剑对李自成的稍许同情心再也没有了,以前还曾想过在其九宫山被杀之前把他救出来,现在想来没去救完全是对的。
原本紫禁城的重建在满清顺治年间就开始了,但这个时空里却因为前两年南明一直存在,后来南京政府又成立了,给满清朝廷极大的压力,这让他们根本没精力也没财力来重建,罗剑见到的基本还是李自成烧过之后的紫禁城。
虽然是断壁残垣,但既然来了,还得去看看。
一行人走到武英殿,这个大殿几年来实际上就是满清朝廷的权力中心,只不过现在人去殿空,除了殿外几个国防军的士兵在站岗。整个大殿显得空荡荡的。
空荡的大殿里说话都有些嗡嗡。一行人只在里面走走看看。王强对台上的龙椅尤其感兴趣,跑上去试着坐了坐。
“**的,哪儿就舒服了?”王强站起来朝众人说道。
“不舒服?要坐上这个位置可是垫着无数人的尸身才能上去的。”罗剑说道。
尽管罗剑也对龙椅有些兴趣,以前看故宫时都是远远看了一眼,并不让近前细看,他很想看看紫檀木做成的龙椅到底是什么样子,但他知道,现在他的一举一动都得小心着。如果他象王强那样上去坐了,可能就会有许多说法出来。
“左先生,尽管紫禁城已经被李自成烧成这个样子,但它毕竟是我们前辈心血的结晶,也是留给后辈的宝贵财富,剩下的这些建筑可不能再毁在我们手里了,咱们一定要把它们保护好。”罗剑转头对左懋第说道。
“兴华,你的意思紫禁城咱们就不修了?”左懋第有些疑惑地问道。
“左先生,我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在咱们这一代人手里不可能重修了。偌大个中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有钱重修紫禁城,还不如用来搞建设,用来改善民生。至于等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手里有了闲钱,想把咱们民族这个伟大的建筑恢复原貌供后人游览,这我们可就管不着了啰!”罗剑认真地说道。
“游览?兴华你是说紫禁城用来游览?”左懋第用更加狐疑的眼神看着罗剑。
“左先生,不用来游览干什么?你以为这种大殿住起来舒服啊?等左先生到了南京你就知道没有多少人愿意住这种寺庙一样的房子了?”王强在旁边大大咧咧地说道。
左懋第有些发呆,以前他也曾在紫禁城里上过朝,他难想像普通百姓随便就可以走当年神圣庄严和权力殿堂时的情景。
罗剑其实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让皇权思想已经深入到人们的骨髓里,要想改变这种想法并非一日之功,而对普通百姓开放紫禁城、让皇权走下神坛,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见多了神秘感就少了。
从武英殿里出来,众人又走到建极殿,罗剑这次没有再进到殿内,拉着左懋第直接就在建极殿的台阶上坐了下来。
左懋第知道罗剑为人随和,但根本没想到他竟然就在建极殿外的台阶上就坐了下来,苦笑了一下,只好跟着罗剑坐了下来。
“左先生,有一件一直忙得没时间跟你商量。虽然满清朝廷名义上算是灭了,但实际上后续的事情还有很多,咱们收复了这么多的地盘,战后重建事情也极繁忙,我实在没有这么多的时间呆在北京。”
前两天史可法已经派人送来急件,催促罗剑解决了北京问题之后尽快赶回去,南京政府的一帮官员大多被他赶到河南和两湖一带去抓生产去了。
“兴华,你的意思是让我留在北京?”左懋第很快就明白了罗剑的意思。
“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这么多部队也不能都呆在北京,咱们得尽快解决京畿的问题,尔后大军继续向山西一带进军,马应魁为人稳重,作战经验丰富,等他追击多铎归来,准备让他率军进军山西,七师暂时留北京镇守,四师和六师根据情况向辽东进军,解决东北问题。”
罗剑把拉下来的意图详细说了,左懋第听了连连点头。
“兴华,其实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兴华何不发个大都督令,令各地满清官员和守军必须尽快向国防军投降,如今满清朝廷已灭,他们没有了依靠,这些地方当可传檄而定啊!”左懋第建议道。
“是啊,这是大势所趋,但不排除有个别对满清死忠的,咱们还必须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才行。”罗剑点头应道。
“左先生,我想请左先生留在北京的用意想必你也清楚。”罗剑认真地看着左懋第说道。
“兴华你的意思是不是要我妥善处理好满人的问题?”左懋第很快反应了过来。
“左先生,不光是满人问题,还有蒙古人的问题。我也知道。几百年来。这些少数民族给我们汉族百姓带来巨大的苦难。但他们毕竟是跟我们生活在一个国家,历史终将过去,我们要把眼光看向未来,********将慢慢淡去,未来的世界将会是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我们也只有把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各民族百姓都团结起来,我们才会有稳定的内部环境,才能集中精力去发展我们的国家。”
罗剑慢慢说着。他不知道乙邦才和王强他们已经看完了建极殿走出来站在两人身后静静地听着。
“兴华,你如此信任我这个老头子,我左懋第很感激,兴华你就放心好了,你的意思我明白,我也会知道怎么做的,这里有什么情况我也会随时向你报告的。”左懋第说得有些动情,这些天下来,新词也学会了不少。
就在两人慢慢说着,后面一帮人静静听着的时候。一个参谋带着两个卫兵匆匆跑了进来,到了罗剑面前敬了个礼。把手里的文件夹递了过来。
罗剑接过文件打开仔细一看,顿时乐了,“哈哈,慈焕这小子终于把电报机给弄出来了!”
“设备已经运过来了?”罗剑朝参谋问道。
“报告大都督,已经通过运河到了东便门。”参谋回答道。
“兴华,这电报机又是什么新鲜东西吗?”左懋第好奇地问道。
“左先生,刚才你还在说有情况就向南京报告,现在方便了,有了电报机,可以随时联络了。”罗剑高兴地说道。
“左先生,给各地的军令、政令烦左先生操心了,我得去看着他们把电报机给安装好!”罗剑急不可待地说道。
左懋第苦笑着点点头,刚才罗剑说的他并没有听得很明白,看罗剑急匆匆走了,只得回头找王强再仔细问去了。
罗剑一边朝外走,一边朝参谋问着电报机的详细情况。
原来刘为民也十分着急远程通信的问题,亲自跑去参加了朱慈焕的研究小组,有了刘为民的加入,一切就顺利多了。
尽管刘为民对物理学并非十分精通,但由于发电机有了汽油,罗剑的笔记本电脑能够再次开机,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了。
而电子管的问世更是加快了无线电报机的制造过程,就在上个月几台电报机就已经正式进行了测试,让刘为民感到满意的是,在架设了天线的情况下,通信距离竟然能够达到三四百公里。
这个距离从南京到北京肯定不行,但可以用接力的办法,通过仔细测试和计算后,刘为民和朱慈焕决定从南京到北京设四个接力站,这样不至于每个接力站都必须安装到山顶上。这一路安装下来,总算到了北京。
等罗剑赶到东便门时,好几个大木箱子已经从船上被卸了下来,几个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在指挥着一群士兵把这些箱子小心地抬上马车,另一艘船上拉的是蒸汽机和锅炉,也正在往码头上搬。
就在电报机快要安装完成的时候,左懋第拿着起草好的大都督令找过来了。
罗剑从左懋第手上接过来仔细看了起来,左懋第也跑去对着一堆他从没见过的电报机仔细看去了。
“咱们说不追究全体满人的责任,但不是说有些残害我百姓的满人就不受处罚,这句话是不是改改?咱们不能把今后的路给堵死了。还有这儿,我们只是让现在满清官员维持辖地的现状,并不是让他们接着做南京政府的官,那些侵略者来了就当汉奸,给侵略者带路,等侵略者走了,摇身一变就成了接收大员,这种事情可不能在我们现在的南京政府里发生。”指着大都督督令上已经划了红线的几句话,罗剑对左懋第说道,
“兴华,我这就去修改。”左懋第见自己有些没太理解罗剑的意图,有些不好意思。
“对了,左先生,还有这儿,老百姓是咱们的衣食父母,可不是什么‘子民’,这句话是不是改成‘凡我中国之百姓’?”罗剑拉住了左懋第。
“兴华,你真是这么想的?”听了罗剑的这句话,左懋第停了下来,目光烁烁地盯着罗剑问道。
“我说左先生,你这是怎么了?没有百姓种庄稼,咱们吃什么?穿什么?他们是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主体,没有了他们,我们这些政府官员有存在的必要吗?”罗剑有些诧异左懋第的目光,奇怪地问道。
“好!兴华,这种观念不光我们要有,我们更应该把这种观念代代传下去啊!”左懋第十分兴奋地说道。(未完待续。)
猛士回明 第三百四十一章 亡命的多铎
跟随电报机一起送到北京的还有油印机,油印机虽不起眼,但在此时能够发挥的作用却不小。
新收复地区很多地方都需要张贴布告,有了油印机可就方便多了,一份布告很快就能印出来,左懋第重新修改后的大都督令很就用油印机印了几百份,罗剑派出快马开始从北京城向京畿和山西一带送去。
等大都督令的事情完成之后,大家这才回到安装电报机的屋子。
“兴华,有了这东西就能跟南京直接说话了?”左懋第好奇地看着桌上摆着的电报机,一个电报员带着一个大大的耳机已经坐到了桌前。
“我是罗剑,让他们收到回话。”罗剑对电报员说道。
虽然用蒸汽机发电噪音不小,但安装的时候采取了不少隔音措施,现在屋里还是挺静的,听了罗剑的话,电报员开始嘀嘀嗒嗒按了起来。
“兴华,你刚才的话已经传过去了?”左懋第有些急不可待地问道。
“已经传过去了,不过还要经过几个站接力转过去,没那么快回话,咱们到外面走走,一会儿就会回话了。”罗剑笑着说道。
“兴华,你走吧,我就在这儿等着。”左懋第使劲地盯着电报机说道。
也许是都才安装好,电报机并没有正式的业务,罗剑他们只等了不到十分钟,电报员就拿起一个本子,一边听着一边记录起来。
旁边另一个电报员很快接过纸张翻译起来,翻译完了递给了罗剑。
“我是史可法,收到了!”看着纸上的字。罗剑有些好笑。
“你快给督师说一声。我是左懋第。我也在这儿!”左懋第伸着脑袋看着纸上的字,迫不及待地朝电报员说道。
不一会儿,电报员又开始记录起来,这次记录的时间有点长,看来史可法的回话也有点长。
“得知萝石贤弟得脱囹圄,吾心甚慰,又知萝石贤弟在北京对兴华助力颇多,尤为高兴。贤弟若回南京,可与兴华一同归来,兄翘首以盼!”
左懋第拿着翻译后的电报纸,眼睛都红了,不过仍是犹疑地转身对罗剑问道:“兴华,这真是刚才督师给我说的?”
“呵呵,不是督师说的,那小伙子,刚才这话是你编的?”罗剑笑着对翻译电报的电报员说道。
“大都督,这是根据电报本译出来的。我可不敢编造督师的话。”年轻的电报员笑着说道。
“记录!宪之兄,北京城虽下。但后续事务繁多,涉及民族问题尤为敏感,我意留萝石先生在北京主持大局,我几日后将返回南京。妥否,盼复。罗剑即日。”
罗剑见电报机已经能够使用,心里颇为高兴,赶紧把自己想把左懋第留在北京的意图给史可法说了。
为了不干扰电报员发报,罗剑把左懋第拉到外面屋子坐了下来。
“左先生,这东西好吧?有了这电报机,咱们就可以随时联络了。”罗剑见左懋第还没有从震惊中回过神来,轻轻拍了拍桌子说道
“兴华,现在我知道满清败得不冤啊,就象步枪和电报机这样新奇好用的东西你们恐怕没少带来吧?有这些东西,就是十个多尔衮和满清朝廷也不是对手啊。”左懋第感慨地说道。
“呵呵,左先生,我们带了一些观念和技术过来,但这些东西可是慈焕弄出来的,我听他们说,慈焕他们已经把能够实用的电灯给弄出来了,今后史书不会再记得有这么一位三皇子,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将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如果崇祯帝真的在天有灵,恐怕也能感到欣慰了吧?”说到这儿,罗剑也颇有一种成就感。
两个人正说着话,电报员拿着史可法的回电出来递给了罗剑。
“兴华,此举甚合吾意,南京事务繁忙,盼弟速归。”
电报很长,史可法竟然在电报里把南京的情况作了简要介绍,虽极简略,但大意还是有了。
罗剑看完了电报,拿出笔在上面签了字,递给了左懋第。
左懋第看完了以后就要递给电报员,罗剑笑着说道:“左先生也要签字呢。”
电报在这个时代是个全新的东西,罗剑觉得必须从现在就加强管理,否则到时候谁都跑来过让发一封电报出去,那就全乱套了。
有了电报机,与南京的联络方便了,两边的情况能够及时通报,罗剑回南京也就没那么急迫了。罗剑不急着回南京,其实心里还在急切地盼着马应魁带人追击多铎的消息。
马应魁率领两个骑兵旅配属一千多步枪手、迫击炮营追击多铎已经四天了。那天刚刚过了玉带河,追击部队就遇到了清兵新军的阻击。
尽管没有防御工事,但这些训练有素的新军还是将马应魁在玉带河边阻击了将近一个小时,要是没有迫击炮营的炮火支援,马应魁恐怕还得花上更多的时间。
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让多铎跑得更远了,马应魁尽管着急,但他也知道,都是使用火器,尽管清兵使用的火枪跟国防军的没法比,但这种火枪在防守的时候能够发挥的作用远比进攻时要大。
知道十师两个团已经在后面跟上来了,马应魁也不着急,反正多铎逃不到天边去,总要把他追得无路可逃。
马应魁不急,多铎可是急得不得了。从北京城仓皇出逃,他可是连粮草都一点没带,好在开平至滦州一带仍属大清治下,这些府县虽不能完全供给多铎的近万人马,但好歹总能供应一些粮草。
多铎知道国防军的追兵离他们只有不到一天的距离,补充一些粮草之后即刻率军出发,在一个地方并不敢停留太久。想起以前随大兄多尔衮率兵入关之时。那是来去自如。多铎没想到这才过了十多年,逃命都变得如此艰难。
多铎很想回过头来跟追兵狠狠打上一仗,如果能把他们打退了,也可从容退到关外,但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图赖的支持。
几天来为了拦住追兵,他的新军已经派出了五千人,这五千人基本都是有去无回,个别逃回来的士卒跟他说。国防军的火炮太厉害了,就是有防御工事都守不住,更何况在仓促情况下去拦截。
多铎到了昌黎才稍稍缓了口气,昌黎县城还有城墙,新军利用城墙当可抵挡追兵一段时间。
在昌黎多铎仔细清点了一下自己的队伍,从北京城带出来时有一万五千多人,到了昌黎只剩下不到六千人了,要知道这些队伍可是大清最精锐的人马,多铎回辽东重振旗鼓的雄心开始暗淡下来。
“要是早知道这连发火枪和震天雷也是人造出来的,那日在扬州城下咱们应该拼死将他们灭了。否则何至于此?这才几年功夫,我大清就已经完了。”多铎低沉着声音对站在旁边的图赖说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