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大隋
时间:2023-05-28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昨晚上一夜三次,还不够啊,真是喂不饱。”易风轻轻的呻吟了一声。他并不是那种过份追求**的人,可是把柄被拿住,几分挑逗之下,他的火气也被挑起来了。
宇文玉波吐气如兰,把嘴唇靠近易风耳边,还伸出了香舌轻轻舔了易风耳垂一下,故意加重了几分喘气之声,“殿下还没回答我呢,是不是在怕那位公主呢?”
易风把身子往后躺了一点,找了个舒适的感觉,微闭起眼,任由她在那里上下其手,“是啊,我好怕怕的,那可是位白发魔女,若是让她知道你跟我回去了,到时肯定会拿刀砍了你。”易风也跟着开玩笑道。高浅雪那边,或者会有些小问题,但绝对不会是什么大问题。小麻烦肯定会有些的,但他相信高浅雪能理解他,也能求同存异。他刚刚在想的还是当今天下的局势。
虽然在一个莫名的刺案后,历史似乎又往回拔动了一些,最终杨广还是没能统领北伐,高颎也回到了北伐军中,可又与历史有许多不同。太子杨勇挂帅了,自己也成为了东路元帅,杨广则在京中软禁中。可以说,历史到了如今,已经与原来大为不同,那么他所知道的那些历史走向,还会不会发生。隋突之战,隋朝还会取得大胜吗,隋突之战后,皇帝还会废掉杨勇吗,杨广还会成为太子吗?
一切的一切,他都有些把握不住了。似乎从现在开始,一切已经改变,他更我的只能依靠着自己了。
“我要,给我,现在!”宇文玉波娇喘着喊道。
重返大隋 第390章 千金市骨
(感谢头疼也不行、yebaoyin两位的支持,谢谢!)
前面传来号角声,这是暂停前进休息的号令。⊥
杨雄做为行军的负责人,很是上心,他严格按照订下的行军制度,每走一个时辰,队伍就要歇息片刻。武士彟和录铣掀起车帘上来添换炭火,并端来两碗去寒的桂枣山药汤与一盘密桔。密桔是高部县公、蒲阪长史杨旻进献的,杨旻是东汉名臣太尉杨震的十六世孙,他的父亲杨尚希是隋之重臣,大隋宗团骠骑的第一任统领,早期镇守潼关。后任度支尚书、河南尚书行台兵部尚书、蒲州刺史、瀛州刺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要职,曾上书力陈州郡过多十羊九牧建言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推动了隋朝重要的废郡存州事宜。开皇十年去世,去世前最后官职为蒲州刺史,深得皇帝信任。
蒲州向来为朝廷重镇,为关中与河东的重要通道,控扼蒲津大桥,对于朝廷,相比于潼关之于关中与河南。历来,唯有宗室重臣镇守此地。杨尚希虽然是皇家远亲,但也算是宗室一员,极得皇帝信任。最后在蒲州任上,甚有惠政,复引瀵水,立堤防,开稻田数千顷,民赖其利,朝野称贤。他去世后,皇帝为之缀朝,后派河间王杨弘接任蒲州。后来,让杨尚希子杨旻袭爵,去年将杨旻由宗团骠骑军中调任蒲州长史,在杨弘不在州期间,代理刺史之职。易风经过,杨旻做为代理刺史。亲自前来迎接,并犒劳兵马。
易风喝了几口桂枣山药汤。又剥了只密桔尝了尝,便递给宇文玉波半个。道:“只有淮南才有的水果,若在淮北则为枳了,这桔子定是江南的,很甜,你也尝尝。这个杨旻倒是很会来事,这个年纪就能坐镇蒲州,可见皇帝对他的信任。你慢慢吃,一会睡会,我下车去活动活动。”
易风下车后。李密立即迎了上来,“殿下有何吩咐。”李密现在易风身边做事,很是谦卑,办事认真努力,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太孙府门下坊司经局的正字,但没有什么好高婺远的表现,做事踏实,很得易风的信任,四名司经局正字中。对他最是信任,让他常随左右,充当着易风的贴身秘书之职。
“法主帮我请肇仁来。”
刘文静作为易风的秘书长,其实一路上一直就在他的马车后面跟着。随时候见,见李密来请,赶紧过来。
刘文静身材魁伟。面目英俊,能算个美男子。刚三十出头的年纪,精力充沛。机智过人,最有急智,虽然投奔易风不久,可已经深得易风信任,成为重要的心腹谋臣,是易风离不开的左膀右臂。易风从赵王晋为太孙后,刘文静也从王府主簿升为门下坊司经局校书,虽然职位上比不得李纲这个洗马,但实际上却远比李纲这个司经局的长官更得易风信任。
易风下了马车,离开了官道,向覆盖着薄薄一层积雪的旷野了走去,刘文静、李密还有尉迟恭等一众旗卫紧紧跟随。
走了几十步,易风伸了伸腰,吸了几口冷冽的空气,还弯腰抓了两把雪在手里捏成雪球,左右倒着。他眼睛眯起眺望远方,随口问道:“那件事情办妥了吗?”
紧随在一旁的刘文静知道他在问什么事,赶紧答道:“都办妥了。三温三颜六位学士还有杜淹、王珪等八位舍人昨天就已经带着殿下的手书与礼物赶往河汾书院了。”
让六位学士和八位舍人一起前往,这可是极隆重的规格礼仪,他们正是前去龙门河汾书院迎接太孙洗马王通,那位易风的老师,一代大儒。王通号文中子,在河东儒林之中声望极高,虽然很年轻,但儒家中的声望却一点不低,他曾经奉诏往长安见杨坚,君臣奏对后很得杨坚满意,但可惜不为贵族重臣们所喜,最后仅给了他一个普通的县令之职,皇帝后来特破例让他做蜀王侍讲,但失望的王通很快回到家乡,一门心思著书立说,教书授徒,在龙门,很快就聚集了大量的弟子,常年有千余人来此听课,原来的那个易风就曾经多次南下河东来听课。易风上次入京前,时间匆忙,并没有去龙门拜访,只是派人送了一万贯钱前去,资助办学。
而这次,皇帝授王通太孙洗马之官,易风也是早想好要将他请去幽州。在易风心中,王通可比李纲等人更为重要,不仅因为他听过他的课,有师生关系,也不仅因为名望极高,更因为如今易风的麾下,已经有了许多王通的门生弟子,如魏征、如杜淹、王珪、温彦博等,此外房玄龄、窦威、贾琼、姚义甚至陈叔达、李靖等也都算是他半个学生,易风可是很期望借助王通的关系,把他的那些优秀的弟子们一网打尽,尤其是其中的房玄龄、李靖等。
派出六学士八舍人前往,只是做为他的代表,先送上礼物和手书,实际上易风今天还会亲自赶到河汾书院这所他出钱资助的学院,亲自拜访王通,请他出山。
“文中子一代大儒,一定得礼仪相加,这次我接掌幽州,还得借助这些大儒和他们的弟子助我好好治理地方。对了,其它诸位大儒有何反应,对于我的邀约,他们可有回复?”
“殿下如今身为国之储君,如此礼仪下士,各方大儒都颇为赞赏,送给各地儒者们的邀请,也有不少得到了回复,其中殿下一直较为关注的河北二刘的同意回复也于今天早上刚刚送到。他们对于于殿下的推广教育,发扬儒学的计划大感兴趣,都愿意出山助殿下一臂之力。”
“那是,殿下的计划一抛出来,天下还有哪个大儒坐的住?河北大学规模计划如此之大,一经办成,立即将成为天下士人的瞩目中心。要知道,加入河北大学可不光有名还有大大的利,不但有各种资金相助,尤其是殿下临行前向陛下请到的那道旨意,对于诸儒者士子们更加充满诱惑啊。”李密也在一边说道。他说的那道旨意是易风向杨坚奏请在幽州办河北大学通过后,又特为河北大学请来一道特旨,就是河北大学每年可以向朝廷举荐一百名优秀学子参与大隋的科举考试,同时北方大学还可以向朝廷举荐优秀的学员吏部待选。只这两条,足以让任何一名学子动心,也足以让那些儒者们动心。
大隋立国之后就开始推行科举制度,开皇七年定制,每年各州荐举贡士三人入京考试,成绩优异者称秀才。开皇十八年,也就是去年,又下旨分科考试,设立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由京官五品以上和地方总管、刺史荐举考生。这时的科举还只是初创,连后世最重要的进士和明经两科都还没有,有的只是志行修谨、清平干济这两个有些莫名其妙的科。但对于许多学子们来说,这条窄小的道路也已经是他们唯一能够入仕为官的途径了。
学而优则仕,这属于太过普遍的观念。大儒们虽然很多人一心教书不愿出仕,可并不表示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学生当官。他们的主张,得由学生们传承奉行。
一个州不过举荐三个名额参考,易风的北方大学却拥有一百个名额。更何况,北方大学还拥有直接向朝廷推荐优秀学子为官的资格。这一下子就使得北方大学的含金量激增,再加上易风先前提出的北方大学对老师和学子们的诸多优惠待遇,想不动心都难。
“现在不光是河东文中子,河北二刘,京师的包恺、萧该等名儒响应,就是这关内关东诸士族子弟们闻得此讯,也无不跳跃,据闻,已经有许多士人正要前往幽州报名入学呢。咱们的队伍,这些天里已经接到不下数百学子请求跟随同往。”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易风心喜,虽然说读书人里也不全是人才,也有许多迂腐的家伙,死读书的,但毕竟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太少,每一个都很宝贵,尤其是笼络了读书了,就笼络了士族,甚至也等于笼络了大批的地主阶层。
“嗯,对于赶来的士子们,不管来自哪里,先给他们登记起来,然后好生安排,提供帐篷食物,这些人都宝贵的很啊,不能慢怠了。”易风道。
李密有些犹豫的道:“会不会太过了,那些人我也去看了看,真正算是能学问的没几个,大多只是乡下读了点书的地主农夫儿子,我随意的跟他们谈了谈,发现大多连论语都没读熟,能算什么人才啊。”
“千金买马骨听说过吗,士子咱们就得优待,读书人优待,咱们得做出榜样来,让天下读书人信服,如此那些真正的读书人才会前来,为我所用。”易风不在意做个姿态,花点钱,这些都是值得的,毕竟不管怎么说,读书人这个阶级,在古代,不管什么朝代,都是能享受到一些特权待遇的。(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重返大隋 第391章 迟暮的王者
“何况,就算他们论语也没读熟,可对我们也一样很有用啊。又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当官,咱们幽州如今各地方都需要读书人啊。不能当官,还可以为吏嘛,此外,商铺里的帐房、银行里的会计,甚至是各地小学堂里的启蒙先生,工坊里的记录员、军中的书办,如此总总,读书人总是需求很大的。”
李密愣了愣,“让那些人去当书吏还好说,若是让他们去做帐房做私熟先生甚至是工坊里做事,只怕这些人不会愿意。”
“不试试怎么知道呢,再说了,我觉得只要条件给的合适,总会有人愿意的嘛。并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大地主出身,家时有千顷万亩良田的,你刚才不就说了,有许多只是乡下小地主子弟,甚至干脆就是耕读的农夫吗。如果在怀荒做事,待遇不错,想必总有愿意的。”刘文静倒是很赞同易风的话,又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所谓的才子,名士。只有那些家学渊源的世族子弟,才在这方面有天生的优势,许多普通的读书人,其实真的只是读过一点书识的些字的读书人而已。
将手中那团捏成冰球的雪扔向远处,易风拍了拍手,在身上胡乱擦了几下,开始往回走去,车队又要启动了。
走到路上,队伍还在休息,远处杨雄却正在指挥着一支骑兵在进行演习。随着他的号令声,令旗翻飞。那支队伍匆匆行动起来。
“是宗团重骑。”李密面带着些兴奋的望着那里,自在蒲阪汇集这支队伍以来,军中许多人都对这支宗团重装骑兵很是好奇。每天成群结队的过去围观,好像看猴一样。就连易风身边的程咬金、尉迟恭等人也都去过了,甚至如程咬金还去过不止一次。每次回来,这些家伙都是惊叹连连。
这个时候的重装骑兵,确实是相当威武的,完全就是人形坦克。
“殿下,咱们回头是不是也组建一只重装骑兵啊?”正在官道上的秦琼看到易风过来。连忙说道。做为一名骑将,见识过重装骑兵后。还能不为其所震憾心动的很少。秦琼也不例外,一见到那些武装到牙齿的重装骑兵,他真是心动不已,巴不得自己也能指挥这样的一支兵马。
“具装甲骑其实是个必定要淘汰的兵种。”易风却说了一句泼了所有人一盆冷水的话。
“这怎么可能。”秦琼立即反驳。重装骑兵可是他心目中最强的兵种,没有之一。如果说怀荒因为重装骑兵装备贵重等问题无法组建这样一支兵马的话,还能理解。可易风一句重装骑兵是个要淘汰的兵种,这就惹的他不乐意了。
易风对于秦琼的反应倒觉得正常,这个时代的人太迷信重装骑兵了。虽然如今朝廷的重装骑兵只存有三支,但许多人也都认为不过是因为这些年天下统一,承平日久的原因而已。而事实上,在历史上,在十六国时期流行起来的重装骑兵。虽然在隋初经过短暂的低潮后,可随后又在隋末唐初时大大一度兴起。
不过在易风心里,还真没有太把重装骑兵放在心里。
重装骑兵的兴起与落幕。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的,每一个兵种的兴起,甚至是一样武器的兴起,都与特定的历史相关,并与战术观念发展相关。
他笑了笑,问秦琼。“秦二哥你说,骑兵最重要的是什么?”
秦琼想了想。“冲击力。”
易风摇了摇头,“不,骑兵虽然比起步兵更具冲击力,但从来冲击力都不是骑兵的追求。应当说,骑兵最大优势在于机动性,因此历来骑兵的使用也正是着重于机动性。可以总结的说,机动性、突然性、翼侧突击、冲锋猛烈是骑兵战术的基础。骑兵的王牌,是速度和时间而不是打击力。把骑兵发展成重装骑兵,其实是错误的发展方向,因为这使得骑兵最重要的优势-机动性荡然无存。”
秦琼一时有些难以接受这种观念,他反驳道:“可自十六国以来,重装骑兵大兴其道,一度都是战场上的主宰,难道有错吗?”
“骑兵重装化,乃至于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当然也并非只是一个孤立而偶然的事件。总的来说,以如今的眼光来看,重装骑兵兴起,乃是在五胡乱华后,由于中原地区的民族、军事、政治,乃至于骑兵马具改良等诸多因此纠葛下的历史产物,自有其历史必然性。在当时,重骑兵运用的区域十分广泛,既有淮河以北辽阔开旷的华北平原,也包括河网密布的南朝传统统治的江东地区,这是由于当时重骑兵风起后的军备竞赛,相互影响的结果。然后从重装骑兵的运用状况和规模来看,其最初还是源自好骑射之风的胡人北朝,重骑兵真正发扬光大的是北朝。
重装骑兵虽然在东汉晚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已经拥有了结构完备的铁马铠,但是当时重骑数量稀少,从来不是战场上左右胜负的决定性力量。这与当时马铠的昂贵以及马镫尚未出现有莫大的关系。当时最有名的骑兵,还是白马义从和虎豹骑等精锐轻骑代表,他们更擅长的是弓马骑射和轻装侧击。
然后到了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期,重装骑兵却突飞迅猛的发展,成千上万装备着马镫的铁骑被扔入战场,重装骑兵对战的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战术战法也层出不穷,重装骑兵开始成为战场主宰。这一切,都源为马镫的横空出世。马镫虽然只是件细小物事,然后作用却是极大,甚至可以说是骑兵史上划时代的一件装备。在马镫出现之前,骑手在奔马上几乎毫无支撑兵,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腹。格斗之时,甚至还得留一只手勒紧马缰绳,否则就很容易失去重心而摔落马下。而在古代的战场上,摔下马的结果不是被身后的战马踩死,就是被敌人砍死,落马就等于完蛋。
所以当时骑兵如若冲锋陷阵,还是相当危险的西汉时虽然发展出了环首刀、卜字铁戟等骑兵武器,但骑兵的主要作战謶却依然是弓马骑射,很少有正面冲锋的打法。不过马镫出现后,却改变了这一传统状态。马镫提供给了骑士们稳固的着力点,使骑士能轻易的保持平衡,并只用双腿就能控驭马匹行进方向,从而把双手给解放了出来,用以能够操持更长更重的武器,如马槊。骑士凭着马镫甚至能在马上站起来,将全身的力气连带着马匹的强大冲击力给予敌人致命的打击,甚至他们再也不怕一不小心就掉到马下,被自己人的马给踩死了。
这是质的飞跃,从此滚滚洪流般的骑兵可以纵队冲击,获得了步兵方阵难以想象的强大冲击力。
马镫最早出现时是单边镫,悬于马身左侧,供上马使用,这种马镫的作用还不大。但随着五胡十六国时代战争的持续,马镫也迅速的演变成了双边镫,成了重装骑兵的起推器。
正因为马镫的出现和演变,使得骑兵短兵相接、冲锋陷阵的战术,取代了原来的弓马骑射,成为了骑兵战斗的主要形式。十六国时诸多割据势力相互攻伐,而十六国又多为胡族建立,本身就拥有大量骑兵,因此骑战成为主流,借马镫推广,骑兵的冲锋近战便成了主要战斗形式。随着骑战从骑射改为近战,骑兵的护甲也开始不断的加强,重装骑兵大规模化的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十六国时代,战场上经常会出现极其震撼的场景,几千名由人到马皆披玄色重甲的骑兵,排着整齐的方阵,手执四米多长的利槊,先缓行、再加速,待进入敌方弓弩手的射程内,一声发喊,顿时尘土飞扬,马嘶震天,地动山摇,海崩海啸般的迅猛冲击瞬间爆发。这些摧枯拉朽的血肉坦克,倾国财力打造的帝国王牌,是战场上的主宰,往往一发动,就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而这些骑兵,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具装甲骑。
什么叫具装甲骑?具装,马铠,甲骑,人铠。具装甲骑,便指的是人马皆披铠甲的重装骑兵,这一兵种在十六国至隋一直是军队中的战略性兵种。最早的重装骑兵,据说是活跃于中亚的西徐亚人,短剑、标枪、长矛、战锤、复合弓、马甲、胸甲、身甲、腿甲等骑兵装备,据说都出自这个战斗民族。
具装甲骑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人和马的防护能力发挥到极致水平,面对着密集的步兵阵线,他们不缠斗也不追击,而是凭着自射强大的防御能力不畏刀剑,直接在战场上横冲直撞,用锐利的长矛马槊撕开敌军的点阵。在十六国时期,训练有素指挥得当的精锐具装甲骑几乎是无视任何兵种,即便是弓骑兵、重步兵等后来发展起来的所谓重骑克星,也对其无可奈何。(未完待续)
重返大隋 第392章 鸡肋
具装甲骑就是那个时代战场上的王者,在十几万甚至是几十万人的战场上,他们也许数不过千,但却能威震三军。≧頂點小說,在当时,具装甲骑是各国不惜巨资倾力打造的王牌之师,战略部队,是各**备竞赛的重要目标。他们是精锐,更是军魂,重装骑兵的多寡增减,甚至代表着一个国家王朝的兴衰。当所属的重装骑兵衰败陨灭之时,也宣告着这个王朝的来日不多,即将崩溃。
后赵石勒灭段末邳一役,缴获披着马铠的战马五千匹;在对姬澹的战役中,石勒又缴获了上万具马铠。因甲骑具装威力无穷,甚至在不适合骑兵作战的中国南方,也出现了这一特殊兵种。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这个新兴兵种,标准的具装甲骑,由六大部份组成,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还配有马鞍、马镫、缰绳之类的装备。
“面帘”是一块狭长的金属制的护面,上面开有眼孔,主要保护马匹面部;“鸡颈”是一副马颈部的护甲,由甲片缀成,前面有搭扣可以扣上;搭后,就是马匹中后部的大片护甲……而“寄生”,则是一个放在马尾部的向上翘的扫帚一样的东西,保护骑兵后背。许多重装骑兵战马的额头上还有一个插缨饰的管子,插上色彩鲜艳的饰缨,再配上骑士身上的披风和盔缨,在战马上那是一道特别的风采。
具装甲骑在十六国时风靡一时,各国皆大量装备,如后赵的三千黑槊龙骧军。就是后赵的镇国之宝。
不过正所谓有矛就有盾,盾厚就矛尖。矛尖就盾越厚,这也是军队发展的趋势。当骑兵重装化后。除了不断的给重骑兵堆护甲外,便也开始出现了其它破解重骑的装备和战术。
发展到后来,一具马甲普遍一百斤以上,甚至有的达到两百斤重量,人甲加马甲,普通达到二百多斤到三百斤的重量,这还没有算上骑士的重量,这样的负载对战马的要求极高,负荷极大。防护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重骑兵的机动性能也越降越低,最后基本上完全丧失了骑兵所拥有的高机动性能和侧翼突击能力。
即便是最优秀的战马,也只能缓行、小跑,慢跑冲锋,而且爆发力虽然不错,但耐力极差,只能持续短时间的战斗。这就使得,花费无数金钱堆积起来的王牌部队,往往在一场大战中一天只能出动一次。一次半个时辰都不定能维持。
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甲骑具装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甲骑具装机动性差,虽然适于正面突击,却不适于实施机动战术。不宜于穿插、迂回,出奇制胜沉重的具装使其战术简单、行动迟缓。
虽然甲骑具装在对付装备简陋的步兵时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对付机动灵活的轻骑兵和装备精良的步兵时则往往力不从心。甚至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新的装备也不断出现。重装兵崛起后,也相应的出现了许多专门对付重骑兵的武器装备。
强弓硬弩。甚至是大斧长枪等得到了较大改进,这些都对重装骑兵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南北时期弓力越来越强,步弓发展到可达十余石力,马弓也可达六石。最重要的还是弩的发展,当时出现的“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甚至后来还发展出了得动用数头牛才能绞动张弦的床弩,用以专门对付重骑兵。此外,后来还又发展出了车弩,一次可以同时发射七支铁羽箭,射程更是达到七百步之远。车弩更可以装在战车、战船上使用,拥有了机动性能,可以更好的对抗重骑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