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律政军嫂撩人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抹茶蘸醋
田华刚眼皮都没抬一下,“二叔拗不过你,我得来看着你。”
田小夏失笑,自己都保证不转户口了,怎么
第196章 村公所
大清早从县城赶过来的人饥肠辘辘,闻着并不美味,却足以勾起食欲的饭菜香,陶金玲好意思说自己饿了不好意思,所以,只能忍着,默默地吞口水,实在不行喝口水压一压。
好不容易熬过了吃饭时间,陶金玲看田小夏开始收拾碗筷了,便想催促,“小夏”
田小夏抬头,“你稍坐一下,我把碗筷给洗了。”顺便等等大伯母和小婶。
几个碗几双筷快被田小夏洗出花来了,等的人终于来了,田小夏也甩甩手走出了厨房。
“呀,大伯母和小婶都来了呀,坐坐坐。”
小婶声音高出了好几度,“可不是得来,二嫂子难得回来一趟,我约着大嫂过来看看。”
田小夏笑着说:“可不巧,她是回来找村里开个证明解除和我爸的婚姻关系的。”
田小夏说完,陶金玲就点头。
“哟,是不巧,不过没关系,我们一起去村公所好了,路上也好叙叙旧,好歹也是妯娌。”
说着田小婶就要去挽陶金玲,陶金玲反应一慢,没躲开。
田小夏神色淡淡地说:“走吧,现在去村公所应该有人的。”
刚到村公所的大铁门口,就看到里面一个简陋的篮球场上三三两两站了不少人。
陶金玲看田小夏,“这”
这人绝对不是田小夏喊来的,她可没那么闲,这些啊,都是来村公所晒太阳瞎白话的村民。
田小夏只是对田小婶说:“小婶去县城摆摊去好久没来村公所玩儿了吧。”
田小婶说:“可不是,前几天你三叔公孙媳妇还问我呢,说好久没见我了。”
田小婶这人,最是爱热闹,嘴也能说,只要她在村里,村里的家长里短没有她不知道的。
也怪陶金玲太久没有到过农村了,这还在正月里,不管是下地干活的还是出门搞副业的,都还在家躲懒呢,这样的天气,吃了中饭,村公所的空地上绝对是很多人在聊天晒太阳的。
村公所场地大,小孩子跑得开,大人也站得下。房檐底下还有好几桌人在打牌。
倒不是非要来村公所打牌,只是这大过年的,去哪家打牌串门都不合适啊,所以大家都约定俗成,逢年过节就村公所的大院子里最热闹。
人也来了,到都到了,陶金玲有种不太好的预感,可她再不愿意进去,也不得不进去了,别忘了还有个挽着她的农妇呢,陶金玲暗自较劲可较不过田小婶。
田小婶是村公所场地上的常客,她一来就有“聊友”和她打招呼,自然是看到她身边的人了。
“大嫂也来啦,难得难得。诶,三嫂你这挽着的是谁,没见过啊。”有个年轻的媳妇和田小婶打招呼。
田小婶没有松开陶金玲,反而拉着陶金玲靠近人群,“阿芬你嫁过来得晚,不认识也正常,来来来,我给你介绍介绍,这个呀是你二嫂。”
那个年轻媳妇也是个妙人,顺着田小婶的话就笑嘻嘻地叫人了,“二嫂啊,是没见过。”
被“自家人”奚落也就算了,还被外人打趣,陶金玲面色尴尬地扯了扯嘴角。
天地良心,人家哪里打趣你了,人家只是和你打个招呼,是你想太多了。
田小婶一副还要和人聊下去的样子,就连不爱说话的大伯母也站住了,问起了家长里短,你家老人身体好点了没,他家女娃说人家了没,又是谁家开春要娶媳妇了
田小夏笑眯眯地站在旁边听着,别人问话也答着。
陶金玲如立针毡,心道,农村人就是农村人,个个都是长舌妇,只看得见自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东家长西家短的。
田小夏见把人晾得差不多了,才拉了拉聊得起劲的田小婶,“婶,你还挽着人家呢,人家是来办事的。”
田小婶好像才反应过来一样,“哎呀
第197章 不要钱
陶金玲倒是不含糊,提笔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轮到田建设了,可是人没在啊,只得让田华刚跑腿喊一趟,这一喊不光把田建设喊来了,大伯和小叔也跟来了。
田建设刚想签字,被田小婶拦住了,“等一等啊。”
众人都看向田小婶。
田小婶问田华刚,“这解除婚姻关系是不是和离婚就差不多了”
田华刚点头。
“那不对,我们之前在县城,就租房子后面几家,有一家不是儿子离婚了嘛,大嫂你记不记得,就那家老娘脚不太好使那家。”
有个鬼的离婚的,脚不好使的,都是编的,不过大伯母还是点头了,“记得的。怎么了”
“那个老太还和我说来着,说她孙女要死要活要跟着儿媳妇去,没办法啊,强留在家里就是又哭又闹的,后来还打官司了,不光小孙女判给了女方,他们家还要每个月给抚养费,给到十岁呢。”
这种离婚啊,打官司啊的话题最是吸引人,很快办公室门口就聚了不少人。
田小婶接着说:“这解除婚姻关系算是离婚了,小夏在我们老田家养了十多年,这抚养费得给一给吧,小夏现在还没有十岁呢。”
陶金玲怒目相视,“这是什么道理,可没听说过补抚养费的!”
“人家县城n就是这么判的呀,肯定是有道理的,你还能说n没道理”
吵吵嚷嚷地说开了,村干部有点年纪了,抬起头,挥挥手,“出去说出去说,说明白了再来盖章。”
出去说不正中了田小夏的下怀
田小婶骂骂咧咧地走出了办公室,“虽然是田家的孩子,可你是孩子妈,你十多年不闻不问,让你那点抚养费还难为你了”
有人拉住了田小婶,“婶子这是怎么了,我听见办公室吵架了。”
田小婶就怕人不问,“哎,侄媳妇啊,你不知道啊,你说这当妈的怎么就那么狠心呢,十多年不露面,好容易回来了,是来离婚的,离婚就离婚吧,反正这十多年也没一起过日子。”
田小婶顿了顿,“只是苦了孩子啊,过了十多年没妈的日子,这几年过得什么样,大家伙多多少少也都看得到,上大学路费都凑不够。我们为了孩子要点抚养费不过分吧,没有妈疼那给孩子点钱也行啊。”
村里部分都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田小婶把田小夏说得越惨,村里人就越觉得要钱太合理了。
“听说是还要让小夏转户口,哪有这种便宜事,我们把人养那么大了,孩子有出息了考上大学了,妈就回来要当妈了。那我们白帮她养了个孩子”
陶金玲还没提户籍证明的事呢,就被田小婶嚷了出来,陶金玲打的主意是等解除婚姻关系的证明拿到了,再说户籍的事。
田小婶这么一说村里人议论声更大了,大学生啊,谁家养了个大学生能轻易让别人领了去,亲妈也不行!
田小婶转头对陶金林说:“不管小夏转不转户口,反正你想要这个证明,就得给抚养费。”说着还抖了抖手里的证明。
信笺纸薄,田小夏生怕被小婶那么抖两下都破了,那自己还得重写。
陶金玲此刻感觉不讨好,自己送上门来找羞辱还不算,还要送上门来挨宰。
田小婶说了半天,到大伯母了,大伯母说:“虽然要钱不太好,但是你也给不了孩子别的东西了,听说你也有新的家庭了,田小夏户口转了跟着你也不合适,不是自己的孩子,你丈夫也不会好好待她,况且,我们也舍不得。”
陶金玲想说,我怎么给不了她别的东西了,我可以让她出国啊,让她过上你们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啊,可是她一说她的计划就暴露了。
最后,陶金玲憋出一句:“我可以让她往后分配在城里啊。”
田小夏抬眼,
第198章 京都见
为什么田小夏能说她想看着她和周晓霞相互折磨不能啊。
“为了感谢你把我带到田家来,虽然隐瞒了他们,但是也让我过了有家人的生活。”这也是真心话。
陶金玲知道田家人是什么样的,她也知道田小夏可能没享受过好的物质,但是绝对也是有人疼有人爱的。
陶金玲不疑有他,“那你怎么帮我”
田小夏冷笑一声,“你只能选择相信我,你本子上那些人除了我没人有能耐拿到公费留学的名额。”
“你查我”陶金玲瞪大眼睛。
“用得着”田小夏挑眉。
“那你怎么知道的”
“你今天问了我太多你怎么知道的。看来你不该让人知道的秘密很多啊。”
田小夏不理陶金玲变来变去的脸色,“我怎么知道的不重要,你想想我说得对不对,你除了相信我现在还有别的办法,你儿子也不小了,等不了几年了。”
可不是等不了了,带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出国,无论是拿卡还是拿国籍,那都是两种难度等级的操作。
陶金玲咬了咬牙,刚要答应,被田小夏抬手制止了,“先别急。”
“你反悔了”
“我没有反悔,我怕你反悔。你回去好好想想吧,如果需要我的帮助,就带着你的诚意来京都找我,反正学校跑不了。”
“诚意”陶金玲反问。
“敢情我这半天和你白说了关于我的身世。”
“其实”
田小夏打断她,“我现在不是很想听,你想好了来找我就行。”
两人一路走一路说,谈话到了这里,小码头也不远了,田小夏站定。
“我就不送了,期待我们在京都见面。”
说完她还认真地挥了挥手才转身离开。
田小夏回到家,所有人都在她家,大家都只有一个问题,“真的不转户口”
田小夏点头,“不转啊,户口现在在学校,我是京都人,京都不如沪市吗”
“你不想留在大城市”田华刚问。
田小夏耸肩,她能说包分配制度等不到她毕业就会取消
“我能靠自己留在京都,不比靠户口去到沪市强”
田小夏又是保证再保证,家里人才半信半疑地离开,田小夏内心在疯狂吐槽,自己在这方面的信誉度还真是很低啊。
其实田小夏的原计划不是这样的,她原计划是哄着陶金玲来,用户籍证明吊着她,让她拿钱,可是前提是田小夏没钱,可现在的状况是,田小夏有钱了,陶金玲能拿出来的钱在她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又加上田华军说的,没必要,不值当,所以在最后关头,田小夏放弃了原计划,兜兜转转太烦人,不如简单点、直接点,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自己的!
陶金玲走了,大伯母和小婶都问什么时候去县城摆摊,她们好安排家里的事。
田华刚说不摆了,全家人都觉得这个决定不怎么样,虽然累,但是挣的钱也多啊。
田华刚把责任推到了田小夏身上,“我哥回来的时候,小夏和我哥商量了,就说不摆了。”
田小婶急了,“怎么就不摆了,一天百来块钱不是钱啊。”
大伯母也拍了田华刚两下,觉得田华刚就是嫌累嫌才趁机不摆的。
大伯砸吧了两下烟枪,“小夏,你说,为什么不摆了。”
田小夏瞪了田华刚一眼,卖队友,怎么就成了自己和大哥商量的,明明是三个人一起商量的!没义气!
田华刚嘿嘿地笑了两身,坐到田大伯身后,还缩了缩脖子。
没办法,田小夏只得站出来,“过了年就是春种了,去年家里买了不少地,且有得忙,这是一。”
“刚过了年,手里的钱都拿去买种、买农药、买农具了,能拿去吃吃喝喝的不多,生意肯定不如之前,这是二。”
说到这,田家的
第199章 学手艺
田小叔说完自己儿子,又对自家大哥说:“我倒觉得孩子们的计划可以的,你看北村的老周家,为什么有钱,就因为老周有起梁的手艺,岛上谁家建房不请他去起梁,现在他老了,手艺又传给了他儿子。www”
沉默寡言的田建设也说话了:“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学点手艺是好的。”
田小婶又问了一句,“不摆摊了”
田小夏回头,“嗯,先不摆了,让二哥学点手艺。”
“那我们怎么办”田小婶问。
是了,这小半年田小婶是得了便宜的,一个月一百块,工人也就多了个名头而已,现在不摆摊了,她的一百块钱没了。
学手艺的又是老大家的,人家学回来挣钱了,还不是老大家挣钱了,那自己自己家呢儿子还总不能让老子和侄子一起去学手艺吧。
田小夏大概能明白田小婶的想法,“小婶你别急,开春先把地种了,你们家去年也跟着买了不少地吧,且有的忙,地种好了也是钱。”
田小婶摇头,“那不一样。”
“二哥不管学了什么,手艺是他的,可真要卖手艺也不是他一个人就能做到的,周大爷去给人家起梁还得带着儿子徒弟去搭把手呢。”
田小夏这话说得明白,田二哥就是学了手艺回来,也不会甩下家里人自个儿去发财的。www
田华刚这时候也嬉皮笑脸的说:“是呀是呀,小婶放心吧,手艺是我的,钱是大家的。”
不摆摊去京都的事是定下了,可是问题又来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