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芦笙舞的传承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高原风轻

    仰亚又拿出酒来,几个人开始喝起了酒来。喝了酒,话就更多了。

    “哎呀,你们这里这么漂亮,为什么不搞旅游呢”

    “旅游”

    这个词,仰亚他们倒听过,可是,他们怎么也不可能和自己家这山山水水、木房梯田联系起来。旅游,那不都是什么名山大川、名人故居或者古战场遗址遗迹等的地方才是旅游的地方吗比如万里长城、北京故宫、桂林山水、长江三峡等。

    “你们笑话了,我们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山村,哪有什么旅游啊。”

    “no!no!no!小小山村,就是你们的旅游资源,你们的梯田,你们的吊脚木楼,你们的民族服饰等等都可以是旅游资源。还有,你们的民族乐器芦笙和芦笙曲、芦笙舞。啊,我们刚才也听说了,你就是这个村寨里芦笙吹得最好的,还到过国外演出过呢”

    “哎呀,那都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现在,早就过时了。”

    “no!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些民族传统的东西,永远都不会过时。要不,你再吹一段给我们听听”

    仰亚是有几一段时间没有吹芦笙了,自从村寨里越来越少人请芦笙队去吹芦笙跳芦笙舞后。现在,仰亚大部分时间已经又回到和阿吉一起,搞他们的茶叶去了。

    仰亚和阿吉的茶叶基地,在本地算不了什么,也就是小打小闹而已。可是,就是他们这样一小块茶叶基地,满足本地本县的茶叶已经绰绰有余。所以,带给他和阿吉的收入也基本是稳定的,维持一个家的日常开支也还算可以。

    只是,那越来越落寞的芦笙,却永远是仰亚心里的一块心病。仰亚偶尔也会把它拿出来吹吹,偶尔也会有一两个家的老人,叫仰亚他们芦笙队去吹吹。可是,每每让仰亚拿起芦笙,他的心里都觉得有几分悲戚。所以,平常,仰亚也是尽量少地提起芦笙,尽量避开与芦笙有关的话题。

    可是今天,几个外国人,重又提起仰亚出国演出的事,重又让仰亚想起了那一段自己因芦笙而辉煌的过去。趁着酒意,仰亚打开了他那尘封已久的芦笙。

    芦笙响起,不仅深深陶醉了自己,同时,也让几个外国人开始着迷。连摆在面前的酒、菜都已经忘记了。

    几个人纷纷拿起长枪短炮的相机,对着仰亚就是一阵闪光。

    “仰亚先生,你的芦笙吹得这么好,你为什么要放弃,为什么不吹了呢”

    &nb




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
    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王波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帅小伙。比起那时候上初中,都是坐在前面第一排的小小子,有时甚至被女生欺负。谁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小王波还是长开了。个子比仰亚还高半个头呢。戴着眼镜,文文弱弱的一介书生气。

    原来,那年,小王波上初中时因为跟仰亚老师学吹芦笙。后来,他的爸爸妈妈怕他学吹芦笙而影响成绩,所以,一个学期以后,就给王波转了学,去了另一个学校。

    一开始,小王波也有些不习惯,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新的同学,慢慢地忘记了这边的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学校,留给小王波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仰亚老师了。

    在学校,也许能回来看老师的,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那几位学生,反而还是一些平常跳得凶、老师管得最多的那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记得最深的,也不就是教得最好的老师,反而是那些经常和学生打打闹闹在一起的老师。

    那时,仰亚的课,无所谓好坏,因为一个音乐老师,也没法跟其他的语文、数学老师比。可是,他的课确实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想想那半大不小的男孩,哪个在学校不是最喜欢体育课和能够在外面崩崩跳跳的其他课。而仰亚的课,好多就是在室外上的。所以,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最深的。更何况,当时的小王波本就喜欢着仰亚老师的芦笙及芦笙舞。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怕影响他的学习,才转到了其他的学校。

    这也是好事,也许‘过来人’的父母想的是对的,如果小王波没有转学,那他是不是也能考取学校。

    人生没有如果,这事也没有可对比性。

    后来,小王波读了高中,又考了大学。

    一年前,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县里的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负责全县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对于县里面的一些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由于小王波刚参加工作不久,所以,电视台里好多的新闻都是他亲自跟踪到第一线去采访、记录和编写。

    这一次,县里面来了几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研究的国外专家。这也是县里面的要求,他们将对县里面一些民族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对于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和正在走向失落的民族文化,作好调查,再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保护。

    芦笙和芦笙舞,本就是本地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它辉煌的过去。可是,几经沉浮,这几年,随着一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和从外面流进来的外来文化,早就已经把芦笙及芦笙舞冲击得可有可无了。

    所以,县里面也在为此事努力着。想着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芦笙及芦笙舞这种民族文化。这样,就引来了一些国外专家们的调查和考证。所以,也才有这几个‘外国游客’自己来到了仰亚家。

    县里面本来也安排着有人跟着专家一起。可是,专家们觉得他们以游客的身份自己去考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单独行动了。

    不过,县里也不能就这样放着几个外国专家盲目地去考察调研。同时,这个事情,县里面也需要有相关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专家们的调研也要作跟踪报道。

    这次,县电视台派遣来的跟踪报道记者就是小王波。小王波突然在这个小山村里遇上自己十几年前的仰亚老师。能见到自己的老师,当然是最高兴的事。

    以前,作为一个初中生小男孩,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去知道某个老师的家在哪里。一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仰亚老师就住在这个小山村。

    这次也真的是一种巧合。

    今天,小王波一眼就看出来前面这个中年男人,就是自己初中时的仰亚老师,只是他的背已经稍有弯曲了,头上也凭添了些许白发。可是,那特有的老师的眼神,他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仰亚却是愣了半天,要不是小王波自己告诉仰亚他的名字,仰亚还真的想不起来,面前这个比自己高了半头的戴眼镜的帅小伙和十几年前那个班上弱小的小王波联系起来。

    这女大十八变,男孩也是要‘变’的。小王波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帅小伙,十几年,也不能怪仰亚认不出来。

    仰亚伸过手来,也把王波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好久好久才松开手来。仰亚用手扶着小王波的肩膀,用眼睛一直从上面看到下面,又从下面看到上面,那依稀的记忆里,那灵动的眼睛,那可爱的脸,虽然比那时成长、成熟了许多,但是在仰亚的眼里,仍然跟那时一样,这,还是他可爱的学生。

    “哎呀,你看,当时小小的王波,现在都长这么高了啊。都大学毕业了,都有自己的工作了啊。哎呀,要不是你说,我还真的没把你认出来。长大了,长高了;长高了,长大了。”仰亚一直还在不停地念叨着。

    见过了老师,小王波才把自己情况告诉了仰亚,也把他们这次到村里来和昨天到村里来的‘国外游客’的身份告诉了仰亚。仰亚赶紧把大家一起请进了家里。

    几个国外专家,看到县里面来人了,还觉得打扰了他们了。不过,看到小王波和仰亚那份亲热劲,能在这里遇上自己十几年没见的老师,他们也为仰亚和小王波高兴。

    坐下来以后,几个县里的领导,也听取了几个专家的调研采访情况。几个专家对这里的采访和调研非常满意。他们都说,他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确实是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地方,不光有自然风光,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有古老的木楼建筑,还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他们还说,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小王波的老师仰亚,一个能把当地的芦笙吹得那么好、芦笙舞跳得那么好的‘专业’人才。这是他们这次调研最大的收获。

    在他们知道仰亚曾经在人民公社宣传队干过,又曾经代表着这种民族文化出国演出过,还曾经成为一个学校的老师。他们深深地佩服仰亚。同时也很感谢仰亚能够努力地把这种民族文化坚持传承到现在。

    通过这次调研,专家们也觉得这里就应该是这种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点,也是这种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他们建议,县里面应该就这个村寨以及附近一村寨一起,成立芦笙及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并作出相应的保护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又是仰亚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仰亚可是真的搞不懂。不过,他听说是保护和传承本地芦笙及芦笙舞的,没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满心地兴奋了起来。

    “那这个文化遗产要怎么搞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只要你们说了,我们一定去搞好。”

    “啊啊啊,仰亚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今天说搞明天就能够搞成的,他还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详细的资料,然后再向国家各级相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这项遗产的作用。”

    非物



0183、寻访芦笙制作(1)
    0183、寻访芦笙制作(1)

    小王波与其他的专家及领导们一起,告别了自己的老师仰亚回去了。芦笙及芦笙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问题,也定下来了。专家们还将在此后,不定时地来作调查和研究。再形成具体的申报方案,由县里的相关部门上报。

    而仰亚,更要作好有关芦笙及芦笙舞文化进一步挖掘、展示和提高,形成更好的民族文化氛围,以便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芦笙及芦笙舞,更多的人愿意参与到保护这种民族文化中来。

    送走了外国专家和小王波他们,仰亚又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原来村子里其他的芦笙队员们。

    这几年,在现代流行的各种音乐及外来表演娱乐活动的影响,芦笙慢慢地被人们遗忘。慢慢地,芦笙手们也不得不放弃吹芦笙跳芦笙舞,转而去找到其他事情干。

    这样,有好几个芦笙手都已经跟着其他的人外出了。现在要重新把他们找回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说是民族文化保护,可是,在还没有申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现在是没有任何费用的。也不可能让大家再放弃手中的活而回来。

    以前,在家吹芦笙有人请,有人给报酬,尚且还不能完全靠着吹芦笙过日子,都还要从事农业生产。而吹芦笙仅仅是业余爱好而已,而从中获取一定的生活补贴。而现在,要让大家重新成立起芦笙队,仰亚自己也知道这会有多难。

    不过,仰亚还是跟村子里还在家的几个芦笙手说了一下。还在家里的,倒是没有说什么,大不了再像过去一样,一边干农活,一边抽时间来吹吹芦笙跳跳芦笙舞,也还是可以的。不过还是要努力地说服家里人同意、支持和理解。

    在外面的,仰亚试着打了几个电话,接到电话的芦笙手大多表示现在放不下手中的活,回来又找不到合适的事情可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还是生活要紧而婉言谢绝了。

    仰亚又在这一带其他的一些村子里走了一遍。联系原来大芦笙队里的其他人,得到的结果大多和本寨子里的芦笙手一样。这让仰亚的心里很为难。

    仰亚,从自己的内心里,他是有心想把芦笙这一块搞好的,也愿意带着大家把这种民族文化传给那些愿意学习的人,甚至下一代。可是,这好像只是仰亚的一厢情愿。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现在的芦笙及芦笙舞,就像是那过了时的衣服、装饰一样,让它慢慢地淡化、慢慢地消失就好了。就如同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这都是自然现象。用不着花时间和精力去做那些相对无用的东西,优胜劣汰本就是自然规律。

    鉴于此,仰亚只能想办法从另外一种方式先入手了。

    在人员方面,一下子很难再叫大家再集中起来,重新回到几年前轰轰烈烈的芦笙队的时候。那么从另外一个方面,芦笙及芦笙舞文化的挖掘和提高,也许会更好一些。

    仰亚想着,那就从芦笙的制作开始吧。

    前几天,领导和专家们也说了。芦笙本就是一种多音部乐器,几管芦笙组合在一起,不同的芦笙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曲调、不同的音乐效果。这个,仰亚原来在宣传队时,也有过这方面的排练和组合形式。高中低、多管等各种组合出来的音乐都是不一样的。

    仰亚,平时吹的大多是六管的芦笙,特别是在民间唱堂舞这一块,基本使用的都是六管芦笙,因为要和农村唱堂舞的其他芦笙手一起配合协调才能让整体的芦笙曲凑得出来。

    就算是原来仰亚在宣传队的时候,也最多吹一些十二管芦笙。芦笙独奏的时候,他吹过十八管的芦笙。而就像前几天跟小王波他们说的,二十四管芦笙,他也只是吹过两三次。多音管芦笙,如果真正吹得好的话,那一把芦笙就能吹出一个芦笙队的效果来,也就是说,一把多管芦笙,就是一个音乐演奏组合。

    仰亚想尝试着从多管芦笙开始研究。

    仰亚现在手上,就有一把二十四管芦笙。可是,那是替别人保管的东西。是不可能拿来自己使用的。就算是爷爷以前没有说过,仰亚也不可能把它占为已有。所以,仰亚决定,带着这把二十四管的芦笙去找制作芦笙的人,看能来能依照这把芦笙,再制作出二十四管多音芦笙来,甚至做出最高的三十六管多音芦笙。

    制作芦笙,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制作的。吹芦笙和制作芦笙,那是两码事。就拿仰亚来说吧,吹芦笙,他是一等一的高手。可是,制作芦笙他却一窍不通。这也不奇怪,就像是一个会制造汽车的,不一定会开汽车,会开车的,不一定全制造汽车一样。

    仰亚,从很小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的爷爷一起就会吹芦笙。可是,直到后来他到了公社宣传队,他才通过宣传队里的领导和老队员,接触到会制作芦笙的人,也就是县城老街里的那个会制作芦笙的老人。

    可是那时,仰亚他们过去维修或者制作芦笙,都是适合于宣传队里吹的芦笙,最多也就是十八管芦笙。至于二十四管芦笙、三十六管芦笙,他会不会制作,仰亚也不知道。

    这天,仰亚约着村里另一个芦笙手,两人一起,带着那把二十四管芦笙,一起来到了县城。

    那条老街又‘老’了许多了。

    县城,一天天都在变化,新的开发区,新的规划区,一栋栋高楼一天天在‘长’,县城的面积也一天天在扩大。可是,这条老街却真的没什么变化,要说是有变化,那也只是让人感觉更古老,更加陈旧,更有历史。

    也许这也是相对于一天天在变新变好的新城区来说吧。或许老街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或者说是一直没变,也许正因为他一点没变,比起飞速变化的新城区来说,就只能显得它越来越‘苍老’,越来越陈旧。

    仰亚两人沿着老石板街走着,看着两边熟悉而又不熟悉街道。低矮的房檐,漆黑的门面,腐朽的木柱,破烂的招牌。

    老街,是真的‘老’了。

    这条街,在整个县城,算是仰亚来得最多的了。可是,今天,他怎么感觉到有点不对劲了呢。

    那个门面找不到了。

    “仰亚,你不是说,这条街,你以前经常来过吗怎么这走过去又走回来,你都没有找到啊”

    “是呀,应该是这里呀。怎么好像没有看到那老人了啊!”

    “你认真看看,你不会连那老人都忘记了吧。”

    “不会吧,都见过好多次了,怎么会忘记啊。”
1...102103104105106...12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