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农业系偶像

时间:2023-05-21  来源:  作者:影子有心

    老教授杨启丰今年已经六十多岁了,三十多年前于海洋学院海洋气象系毕业并留校任教。二十多年前就是海洋环境学院教授。现在主要研究的方向包括海水环境生态与浮游动物生态学、渔业水域环境生态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等,手上拿着一手数不过来的国家级项目课题。

    这可不是那种“砖家”,而是实实在在的“专家”。

    杨教授过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叫上李程昕,划着他的小舢板,好好研究了李程昕已经做出的一圈供小型生物生存的竹枝丛,以及用于过滤海水的吊网青口贝。

    李程昕船屋后面的院子里,几个学生开始自己搭建帐篷。

    虽然村委会提议让杨教授和他的学生们去住村委会,或者在村里人少的人家租个床铺,杨教授都拒绝了。

    毕竟是出来做科研的,经费也不多,也不想太麻烦别人。

    而且李程昕家院子又宽敞,去海边也方便,那不如就在他家搭帐篷就好了。

    其实各种意义上,住帐篷的条件也不差。

    李程昕这个小院子里只住了他一个人,而他毕竟是杨教授曾今的学生,可以算是现在这些学生的师兄。

    多了这样一层关系之后,大家也熟络许多,如果住在村委那边,指不定要战战兢兢,怕弄坏了农民伯伯们的家当。

    几个从村口把人带过来的村民,早就听说这些都是城里来的研究生和博士生,还有老教授,能读书到那个层次的,那都是金贵人物,也帮他们做了点搬运生活用品之类的简单活计。

    至于那些被一起带来的仪器,他们就只在旁边看看,以前曾听人闲聊的时候,说到过现在这些学校里拿来的仪器基本都是外国进口,老贵了,摸坏了以他们的经济水平是赔不起的。

    这么一说,几个想上去摸摸那些亮白色的,看上去很高端的东西的村民也住了手。

    赤潮的影响还在,但是相比于之前直播的时候,红色已经浅了很多,而且水也变得清澈了,甚至有小型鱼类在附近定居了下来。

    等学生们把住宿的帐篷铺好,由其中看上去年纪最大最老成的一个学生指示,大家又从行李中拿出了皮划艇,也有人拿出了潜水装备,热身的热身,准备装备的去给皮划艇充气。

    他们下一步要做的其实是给附近海域以及海滩装上摄像监控设备。

    几个上了皮划艇的,带上潜水装备去追杨教授了,之后杨教授会指示他们安装水下录像设备。

    留在岸上的则在老成的那个学生小贾的指示下在岸上安装摄影机,以及进行测绘工作。

    时隔一周多再去检查放在李程昕承包海域尽头的吊网青口贝,刚靠近,李程昕就发现了不对的地方。

    “咦那浮台怎么这么绿”李程昕奇怪道。

    去年做海胆养殖笼的时候,他们用的是新鲜砍下来的竹子,因此那时候的浮台是翠绿色的。但是做这个小浮台的时候,小勇哥用的是上一次剩下来的隔年老竹竿,都是晾成黄色的那种,绝对不可能因为泡了水而重新变成绿色。

    “是水藻啊。”杨教授将浮台扒拉到小舢板旁边,往水里一舀,手上就捞起了一大把湿滑的海藻,“应该是因为赤潮期间,藻类由于海水营养丰富而大量繁殖而产生的,全都附着在浮台下面。”

    李程昕也在下面捞了捞,又用潜望镜观察了水中的情况,浮台下方已经生长了密密麻麻的海藻,和青口贝缠绕在一起,随着水流晃荡着,看着非常克苏鲁。

    见浮台下面的藻类都是绿色的,杨教授也放心了:“这样也好,你这片地方水里也没什么植物,这些海藻刚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这片区域提供氧气。”

    完了又招呼李程昕搭手,两人一起把装着青口贝的吊网一起从水里捞了起来,放在浮台上面观察。

    “哇!这变化还真大!”

    李程昕面前的装有青口贝的吊网比他记忆中的粗了一圈,更多小号的青口贝附着在网绳上,间或还有一丛丛的藤壶。

    李程昕拿出手机,让杨教授看当时他们把青口贝吊网刚刚做出来时候的样子,那时候的吊网和现在他们面前这一坨比起来,更加细长干净多了。

    “这大概是因为赤潮期间,单细胞的浮游生物大量增加,让这些青口贝吃了个饱,所以繁殖了大量小贝壳,这么一来,青口贝更多了,那净化海水的能力也就增强了。”

    随着网兜里的海水流失,青口贝堆里面,居然还跑出了几只小螃蟹,这些杂食性的小螃蟹可以清理贝壳和海藻的残骸,也变成了这个青口贝吊网生态系统中的一环。

    杨教授看得连连点头:“这个恢复生态的第一步,已经做得很好了。”

    回到岸上,几个学生正在沙滩和石滩上划好的采样区里采集沙石进行生物分析。

    文蛤等双壳纲生物是评定洋流和海岸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文蛤属埋栖型贝类,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河口附近沿岸内湾的潮间带,以及浅海区域的细沙和泥沙滩中。栖息深度随水温和个体大小而异,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温度酷热,文蛤都生活在浅层,非常好找。

    文蛤为广温性半咸水贝类,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

    它具有随水质因子变动或生长习性由中潮区向低潮区下带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受-精-卵-孵化二周左右都处于浮游的幼生期。

    三月到六月期间,幼生的文蛤长到1-15厘米后,会找到一片栖息的沙滩,称为“着底”。

    再经历一至三年才能长成3-5厘米大小,开始下一轮繁-殖。

    文蛤也有通过吃掉沙石滩中的有机物,净化海水和沙土的能力。

    经过一番翻找,基本每个半径10厘米的取样点都能找到一到二颗1厘米左右的文蛤。

    虽然数量相对较少,而且文蛤的形状大小处于平均值的较小宽度,但至少证明了这片海岸上的生态还是健康的——如果能找到海蚯蚓就更好了,海蚯蚓净化沙子的能力远超文蛤,但是现在并没能在这片海岸上找到它们。




第78章 牡蛎风铃
    由于之前海胆肆虐,很多贝类——尤其是附近本身盛产的蝾螺和牡蛎都失去了食物而死在海中,因此这片海域有不少蝾螺和牡蛎留下的壳。

    第一天的考察工作安排不多,队伍里唯二的两个女生也理所当然地受到男生照顾,显得有些空闲,她们就自己去海里捞了不少空的牡蛎贝壳上来,晚饭后就开始制作牡蛎壳风铃。

    需要的材料包括海边捡的薄而平整的浮木,鱼线,铁丝,当然还有牡蛎壳。

    先按照平衡性和美观性的原则,用锥子在浮木上钻出五个孔。同样,小心地在牡蛎壳上下各钻一个孔,由于牡蛎壳又薄又脆,一个不小心用力过大就会碎掉,两个女生浪费了不少牡蛎壳,才凑出20个打好孔的。

    由于贝壳边缘锋利,直接用线穿孔后,在风力摇晃之下容易被划断,于是先用铁丝绕成环穿过牡蛎和浮木上的孔,然后再用鱼线连接起来。

    这样,一个漂亮的牡蛎风铃就完成了。

    两个女生在男生的帮助下,把风铃挂到了船屋的屋檐下。

    “叮,发现一星级物品归属,恭喜宿主。”

    常年和哑巴一样的系统终于开腔了。

    傍晚休息得差不多,待天黑了,杨教授又紧锣密鼓地安排起夜间潮滩观察的活动。

    夜晚是海鱼活跃的时间,因此夜晚的观测是很有必要的。

    大功率的探测射灯被架在高处,在海面上打出一个半径一米左右的光圈。

    李程昕、小贾和杨教授拿着捞鱼网站在光圈边缘,等待趋光性的鱼类到来。

    果然不久之后,几条小鱼游了过来,有一条是透明的,带着蓝色的浅影;还有其他长相奇怪的不知道是什么鱼的幼鱼。

    再等了一会儿,就有中型的鱼类追着小鱼过来了。

    杨教授看看时机差不多,就打招呼让李程昕和小贾展开渔网,开始往岸边赶鱼。

    控制射灯的学生也跟着他们的走动,把射灯的范围控制在渔网前方,两侧也有学生拿着网兜防治鱼从侧面溜走。

    也有学生拿着水下摄影机拍摄渔网前方海鱼攒动的影像,用作额外的记录,以防有跑走的鱼类,也可以从影像中识别出来。

    等到把渔网中的鱼全部取出放在水族箱里,除去各种小型鱼类,渔网中有马鲛鱼、乌贼还有海蜇。

    “这生物种群确实有点少啊……”杨教授嘟哝着,有些失望。

    毕竟李程昕的海岸治理才刚开始,看来还得继续努力啊。

    把所有鱼类都做了记录后,学生们又把它们原样放归海洋,毕竟为了取样而捕捉的鱼类并不是以食用为目的,而且大部分小鱼并不好吃。

    “要好好长大啊!”女生们总是容易多愁善感,看着这些被他们抓上来的各种鱼类依依不舍。

    第二天一早,李程昕起床时,感觉一阵清凉,他猜测这大概是昨晚挂上的风铃提供的清凉效果。

    但是如果是杨教授,他一定会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解答这个问题,比如他现在就在以这个现象教导学生们。

    “水分蒸发会吸收热量,而沙滩能吸收水分,当沙滩中的水分蒸发后,热量被带走,沙子还会继续从海水中汲取水分,继续蒸发吸收热量,从而降低了周围的温度。”

    李程昕当然知道杨教授说得没错,但是杨教授才来第一天,而李程昕这个常年在这里的才能更加明显地感觉到温度的变化。

    正和杨教授聊着天,几个大早上去赶海的学生们嘻嘻哈哈地回来了。

    其中一个学生手里抱了条差不多半米长的大鲑鱼。

    “教授!我们有加餐了!”

    其他几个学生也上来叽叽喳喳地说着鲑鱼的来历,居然是他们赶海的时候发现的搁浅在石滩中的水坑里的鲑鱼。

    杨教授思索了一会儿:“七月确实是鲑鱼洄游的时间,但是这片海岸附近也没有适合鲑鱼洄游的河流啊真是奇怪,这条鱼大概是傻,既然自己撞上来了,那当然是吃了啊!”

    李程昕回头,若有所思地看了一眼檐下的牡蛎风铃,15%的幸运加成,没想到这么快就有效果了。

    这条鲑鱼被打理干净打算中饭吃,但是在吃饭之前,学生们还得先把李程昕这片实验海岸的模型建好。

    在他们来之前,小贾就已经和李程昕联系过,拿到了实验海岸的尺寸。

    学生们已经定制了按照比例缩小的一个水景箱。

    首先用特殊的粘土将昨天绘制的基础地形做出来,再在地形上依次放上沙子和有代表性的几块大石头,然后注入清水。

    很快,一片李程昕熟悉的海岸就出现在了水景箱里面。

    几个男生用筷子做出了竹枝栅栏、青口贝浮台、人工沙滩沙盒的模型。最后看看材料还有剩余,就干脆又做了个海胆养殖笼浮台的小模型,放在水景箱的尽头。

    而心灵手巧的女生们则用喷了漆的塑料板做出了一个船屋的简单模型,说简单其实也很不简单了,李程昕注意到,船坞模型的门窗都是可以活动的,船坞下面还有一只可以拿出来的小舢板。

    将这些小模型还有一些现成的树模型固定在水景箱之中,再现了这片海岸的景象。

    除此之外,几个学生又制作了一些防水的小标签,标签的一面是他们找到的海洋生物的照片,另一面则是这个生物的名字和简介。

    将这些标签插在模型上,与他们发现这个生物的相对位置。

    “这么一看,其实已经找到不少生物了呢!”李程昕感叹道。

    “远远不够啊!”杨教授对李程昕的感叹不以为然。

    这时,一旁一个在偷偷玩手机的学生似乎在手机里发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悄悄捅捅身边的同学,让他看自己的手机屏幕。

    那个同学看了一眼手机屏幕,绷不住地大笑起来,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于是那手机被大家公然传看起来。

    终于到达杨教授手里之后,李程昕也迫不及待地凑过去看。

    手机屏幕上赫然显示着李程昕几个月前自己画的海岸计划布局图,上面惨不忍睹的绘画水平连杨教授看了都笑了起来。



第79章 鱼类观测基地
    海洋生态系统分类有很多种,但是通常都会包括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分解者这三个大类。

    通常来说,自养生物是生产者,主要是具有绿色素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包括浮游藻类、底栖藻类和海洋种子植物;还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

    异养生物,为消费者,包括各类海洋动物,包括底栖生物、鱼类,甚至海鸟。

    分解者包括海洋细菌和海洋真菌,某些底栖生物也会被算在这个分类里。

    现在,李程昕以及杨教授带来的海洋环境小组正在研究如何一步步将这样一个海洋生态系统完善起来。

    之前的赤潮带来大量繁殖的藻类,若是藻类过多那就容易造成生态不平衡。

    于是大家的下一步工作就是制造底栖生物喜欢的环境,尤其是虾和草食性螃蟹。

    其实李程昕之前制作的竹枝栅栏就是虾和小型鱼类喜欢的环境,但是为了提升直播视频的娱乐性和科教性,他在请示了杨教授之后利用海边的材料做起了对比试验。

    得了李程昕和小贾的指示,几个学生纷纷去海中捉虾去了。

    李程昕则开始在大水缸里用收集来的材料制作不同的地形。

    用砖块搭出有方孔的结构,把沙子堆成一堆,小石子堆在另一边,还用细树枝扎了一捆放在另一个角落。

    几种不同材质不同结构的底栖生物喜欢的环境放在同一个鱼缸里,加入水。

    正好几个学生抓了几只虾回来了,李程昕接过那些小虾放进鱼缸中,然后大家就开始静静地观看虾所选择的栖息环境。

    几只小虾一开始在鱼缸里转悠着探索新环境,有一只一直在沙土堆里拨弄着沙子,大家以为这只虾会钻进沙子里,结果它又跑去砖块那边了;另一只绕着鱼缸转悠了好几圈都没停下来;还有两只一进鱼缸就缩在砖块和鱼缸的夹角处一动不动;另外三只则是头也不回地缩进了由树枝交错而成的阴影中,再也不肯出来了。

    直至最后,等几只虾熟悉了环境之后,大部分都选择了进入竹枝和树枝之中隐蔽身形。
1...3233343536...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