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华娱之从流量到巨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扑街预定

    让人感到难受的就是,男主到最后也没有抚养侄子、没有走出过去、无法面对前妻、更没有留在曼彻斯特。

    这是一部经历过人间莫大悲伤的电影,却被导演拍得那么的波澜不惊。钱德勒李的故事让你感觉就好像是,你偶然听着别人讲述你曾经一个邻居的故事。

    太真实,它就这么近,就发生在你的身边。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意外连连的转折。

    太惨淡,这就是生活,平淡地活着,悲伤地活着。你所能做的,也只是看着主角越来越颓废沮丧,在生活的苦难里无力地挣扎。然而苦难往往战胜了希望,困难有很多时候比人更强大,所以最后放任自流。

    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成为了被悔恨和悲伤支配的行尸走肉。

    你只能看着,说什么都多余。

    然而对于业内人士,这个淡去的开放性结局让他们在“ican’tbeatit”时感动落泪,却又让他们在淡去的画面里安稳地放下了心。

    如何让电影不落于俗套

    逃脱从头到尾的悲伤,也是很重要的。

    主角走到这里,肯定不会有完好的结局,但也没有锁死这个结局,也没让这部电影完全沉沦于伤感。只要活着,只要男主还能像这一次努力照顾侄子这样,或许这个破碎的心灵都能得到修复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伤痛活下去。”

    这难以言说的惆怅,如此平淡真实,似乎有可能会发生在在场的每一个人身上。有些悲伤,有些人,注定就走不出伤痛只能负重前行。而就像男主的生活,没有人能保证我们正在经历的就是最糟糕的,也不能猜到未来还有什么样的境遇在等着我们。

    但男主或许在告诉我们,哪怕我们已经彻底陷入绝境,那也不代表着再也无法生活下去。

    活着就是希望。

    电影完毕,本身整部电影就很安静,现在字幕上也安静地滚动着片尾名单,现场依旧是没有人说话。

    “啪!”

    然而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留给在场的人沉思,或许心里面也更是难受。

    所以这一声灯亮的声音,照的现场每一个人或多或少从影片里惊醒。不同于在小型放映厅路泽首先主动起身打开灯,这次亮灯他整个人还在默默流泪,收不住。

    很少他会有这么夸张的情绪,他整个人都是收着的。但是他现在才发现,他自认为自己演《三块广告牌》的时候把各种情绪放出去了,但现在才知道《海边的曼彻斯特》才是自己真正的完全释放。

    不一定情绪激烈才是释放。

    以前都知道,但现在终于亲身体会。

    完全释放,不用演,就把自己的内心角色抛出来就是。因为他做什么都是钱德勒李,这也或许是他正在掌握这个表演方法,反倒迸发出不一样的色彩。

    太夸张了,以至于他反应过来,第一个念头就是赶快拿纸巾擦一下——这也太影响他的形象了,不是说好看不好看,而是他在所有人面前他都是一个成熟稳定

    手急急伸进兜里,他忽然又慢了下了。

    算了,就今天吧,都已经在电影里**裸地让大家看到了,何必在意这些东西呢,哪怕,有点失礼。

    他慢悠悠地掏出纸巾擦脸,后面突然很多人齐刷刷地起立,然后现场“哗哗哗!”掌声如雷,似乎要驱散刚才的阴霾,也是对好作品的致敬。但也有很多普通的媒体记者,冲着路泽来的,强行被压着看了这部电影,很难受,此刻什么都不想做。

    于是第一次,现场出现了奇怪的场景

    站着的人疯狂鼓掌到双手通红;坐着的人就这么静静地看着这群人,好像一切都是与他个人的世界无关。这叫看电影之后,会把自己带入进去一些。

    也或许,会带进去很多。




第四百九十三章 炸裂开局
    掌声雷动,持续了足足有三分钟之久,路泽终于在一片掌声中走上舞台。

    观众们看着站在台上这个熟悉的面孔,再想想刚才电影里陌生的钱德勒,恍惚中这两张还算相似的脸却怎么也重合不上。因此下面的影迷观众情绪于是倒是平静下来,掌声渐渐也平息。反观媒体们,终于是因为这个熟悉的路泽出现,很快就从情绪里出来。

    今天来干什么的,不就是堵路泽么

    于是下面叽里呱啦的从法语,变成中文不少,英文也更多了。现场气氛反倒是比刚才整齐划一地掌声,还要来得更热络一些。

    记者嘛,经历了太多事情。

    即使有些触动但很快也能脱离出来,不然也做不长久这一行——也别小看记者,毕竟某些记者接触到的新闻,有的比这个还要激烈。

    “刚好拿到话筒又没什么问题,那就恭喜你啊路泽,不过我今天被你惊到了。”第一个拿到话筒的是叶长歌,此时这一位一脸的无奈“这哪里是你啊,和你差太多啊。”

    见到这个记者,路泽不由得想笑了。

    听他这么说起来,自己确实在他采访的时候也没有说得多清楚。或许今天看过他报道的记者,真的是其实没有抱着看一部丧片的心理准备来——比较路泽后半段说的都蛮正面的。

    以为结尾会是什么正能量的东西,结果完全就是丧。

    “我可没有说谎,最后电影的结尾也是充满着未知的。”路泽笑着回应道,叶天歌算给路泽面子,不过接下来的记者也没有问什么尖锐的事情。

    片子好坏大家还是能有感受的,接着大家都很好奇背后的故事什么样的初衷才能写出这样的电影,路泽是否正是一如当时说的资源交换来的电影,拍摄的时候有困难吗,以及夸赞。

    这些路泽都驾轻熟就。

    是时候把导演拉出来,说实话这部电影虽然是路泽超水平演绎,但跟好剧本好导演是少不了的,而罗纳根在沉寂多年后远远比他更需要这个机会。于是路泽微笑配合,时不时拍拍马屁,类似和导演合作起来很流畅,也很愿意为大家奉献这样的好作品之类。

    最后,又是上午的问题重现,不过更狠“路泽,影片质量这么好,我们都知道你的野心,所以你觉得这次能得奖吗能得几个”

    嚯,这话说得。

    野心,拿奖,拿几个,大概是看着自己是最后一个前面还没有什么采访上的爆点,这位记者问得并不客气。

    台下顿时传来一声掌声,一片和谐中真的不好意思问比较侵略性强的问题。这时候,终于还是有个愣头青出来问了。这种问题如果过分了的话,这家伙以后可能就很难进大片的媒体首映了。

    路泽倒是不生气,微微思考了一下回答道“我确实有野心,因为我觉得《海边的曼彻斯特》值得我的这番野心。不过我不是得奖的野心,而是希望这次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因为大家都说我以前为了冲奖而冲奖。这次我希望会让大家观念有所改变,因为这次的表演状态我可能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了,可遇不可求吧。”

    愣头青记者于是就愣了。

    可惜话筒已经被收走了,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现场记者也随着路泽这么夸张的话开始继续嗡嗡。等到结束,记者有的冲出去写稿子发出去,有的试图再问路泽几个问题。

    路泽一概不回应,不过偶然听到几乎所有的免费矿泉水和自动饮水机全部喝光了,供应商也没续上的时候,挥挥手让助理去附近超市买水和咖啡过来,至少撑到供应商供货。

    这一行为极大地加大了记者同志们的好感,本身一些人就在影院收到了冲击,此刻更是觉得回去吹一波吧。而等到上车了才对着罗纳根道“不用绷着了,给达蒙打个电话吧,我们成功了,就和以前预料的一样。”

    而这位算是孤注一掷的导演,终于能卸下微笑假装,整个人瘫倒在座位上。即使不是第一次享受这种掌声欢呼,长久的落寞后,再次享受到欢呼与掌声的感觉或许来得更让人感慨万千。

    先行报道好评一片,投资方磨刀霍霍。

    而在戛纳冲奖,最终目的对于投资方还是卖片,于是办宴会,提高影响力,最好邀请一些明星来造势;买封面,影评人评论吹捧。

    《海边的曼彻斯特》投资是亚马逊影业,不差钱,所以才能在请来路泽后给得起片酬而不是分红。

    都搞,反响应该会很好,那就统统搞上。前者不用说,后者的话戛纳的场刊有两份,《每日银幕》和《好莱坞报道》,都是公开出售封面的。换句话说,你路泽腕再大,电影再牛比,那也是不花钱上不了封面,其他版面肯定会有,也要内容撑场面。

    不过也可以换个角度说,封面花了钱就能上。戛纳这些东西的尿性吧,确实如此,国内观众越来越了解后,这些花钱吹捧自己的东西,或许真的含金量就下来了。但评分机制还在一天,最重要的还在,那就一天不会衰竭。而含金量是电影方他们需要的,宣传造势吹捧更是需要的。

    因此很简单,有钱,买!

    一整版的文章,全是介绍《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或者叫吹捧的。封面的照片上,路泽站在人群中,把导演推到了舞台的中央,但此刻依旧不能让他身上的光彩散去。

    还有更光彩的。

    等到《荧幕》给出了评分的时候,瞬间震撼了很多人的眼球——因为满分四分,给出了35分。有些年份戛纳电影节的最高分也就是这个水平,比如去年就是35最高,前年36,再前年34最高。

    因此哪怕所谓今年是大年,那也是电影节刚刚开始。这么早就给出如此高的分数,有人感慨电影方或者路泽公关过头,太过心急;有的对此嗤之以鼻,毕竟今天一水的说不错,打算找机会去看看;更有人直言,如此评分会让报社“一个广告都卖不出去”,甚至“一份报纸都卖不出去”。

    但也有更多看过的人,表示强烈反对。

    场外鲜花与骂声齐飞,但这已经是炸裂开局了。《海边的曼彻斯特》开门红,但能否持续领跑,依旧是个未知数。



第四百九十四章 持续领跑
    路泽在车上,然后被一阵声音吵醒。

    “怎么了”

    “前面堵住了,好像是有人在吵架的样子。”司机轻声回答,因为路泽声音也有点迷糊,估计还没睡醒。

    “吵架”他换了个姿势躺着,懒得掏出手机便随口问道“现在几点了”

    “7点了。”

    “7点了啊那换条路去吃个饭吧,反正一会估摸着我也吃不了什么东西了,先吃点垫垫肚子。”听到这个点,路泽也就慢慢地坐起来,睡得够久的了。

    今天晚上路泽要去一个活动叫“华国之夜”,电影频道主办的,华仪的ceo也会去。意思是华国电影人的夜晚,当然外国人来也欢迎,只不过以前都是华人自high,今年涌入大量外国人不用说也知道是因为谁。

    之前讲过这种算是给电影造势,但更多的是交流人脉,相互抱团合作的事情。结果下午《每日银幕》就给出了这么高的一个分,本身就多,这下又有更多人的人涌入了。

    路泽嘛,算是帮忙了。

    毕竟他不缺宣传,华国电影其他只是来参展的可指望着这些活动宣传呢。别的不说,黄勃的面子他还是要给,今年他带着《记忆大师》来这边宣传呢。

    但路泽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再加上昨天一天还没过完,路泽真正成为了全场焦点,而今天电影方担心的口碑消耗问题也解决了。

    因为可能3分的好片会随着时间慢慢消耗掉一些感觉,但35分不会——一般来说,这会是主竞赛单元前三的分数,而这种分数一般都能拿奖。所以负责卖片的家伙们摩拳擦掌,短短一天多已经有数百人前来询问竞价,开心到爆炸。

    分出一部分人谈工作,但其他事情还要继续,于是还是得继续跑。本来吧,这一天多路泽基本上没有休息,昨晚直接忙到凌晨4点,睡了一个点,早上6点不到就又起来跑。

    困啊真的,像他这种睡眠很轻的人,今天每次一上车就睡着,一下车又要露出笑脸。采访络绎不绝,欢呼声更是一路相随。

    应付了一天中午虽然饮美但还是食之无味,匆匆吃了两口就去补了半小时觉,然后刚才又睡了一小会,这会儿竟然才是精神最好的时候。

    回到现在。

    今天白天安排的行程结束,路泽在车上有几分终于放松下来的惬意。晚上他虽然是核心,但他只要亮相一阵子就行了,毕竟说到底也不用那么给面子。

    到时候可以摸鱼,还可以早点回去休息,因为明天起电影节要给《海边的曼彻斯特》加场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很火,但现在更火。今天安排了两场,下午场刊评分出来后4点场票价一度又被炒到天价,连带着都压下了今天一部重点关注的主竞赛影片,第n次入选戛纳电影节的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的热度。

    这部电影依然保持他一贯的创作路线,将镜头对准底层工人,在平凡的底层生活中,寻找潜在的幽默。但上映后普遍反响一般,被称为一部平庸之作,很虐很煽情的社会批判让法国媒体开玩笑说是“《市场法律》续集”。

    估计算是失手了。

    不过说实话,今天都是戛纳常客甚至嫡系,不过都被《海边的曼彻斯特》压过了。

    13日还有一部值得关注的布鲁诺杜蒙的《玛鲁特》。这位导演第三度提名金棕榈,且前两次都拿下过评审团大奖的戛纳嫡系,他的新片《玛鲁特》也是自编自导志在必得的样子。

    影片由影后朱丽叶比诺什、影帝法布莱斯鲁奇尼主演,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10年法国北部海滨小镇的度假游客离奇消失的黑色幽默故事。

    结果,这货也反响平平。

    两个重点关注对象扑街,《海边的曼彻斯特》继续引跑。

    至于明天,值得注意的主竞赛单元也就是韩国名导朴赞郁的《小姐》,这一位也是戛纳老熟人

    怎么感觉今年戛纳的熟人太多,扎堆。

    总之这一位继《老男孩》、《蝙蝠》之后,今年再度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本片开拍之初就极具话题性,改编自英国《指匠情挑》的同性题材,导演也放过狠话。

    但人家有这个资本,朴赞郁前两次入围主竞赛都斩获了评审团奖,此次或许也不会空手而归。

    不过路泽不会去看的——女同题材还是大尺度,先不说让媒体浮想联翩,家里那位浮想联翩就不好了。

    人家现在基本上拍完戏准备回国,要准备录制点综艺还有跑《微微一笑很倾城》的宣传,还要准备《妖猫传》,但中间确实能休息一两个月,指不定就在家里挨个挨个地看报道呢。

    所以明天他要去看的是斯皮尔伯格的《吹梦巨人》,这一部电影说实话路泽观感一般,不过继《侏罗纪公园》有过一面之缘后,他本人居然亲自给路泽发来了邀请函。
1...227228229230231...2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