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黄龙的性格内敛,一般情况下不会发脾气,但真的要发脾气了,阵势很大,刘哲的性格暴躁,如同炮仗一般,一点就燃,平日里两人之间出现争执,一般都是黄龙偃旗息鼓,不过黄龙如果真的发怒了,刘哲也有些害怕。
高迎祥的性格,与黄龙颇为相似,他喜怒不形于色,譬如说作战,胜利了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失败了脸上同样没有多少的表情。
黄龙瞪了一眼刘哲,看着高迎祥再次开口。
“闯王,要不我领着几个军士,到凤凰山去侦察一番,如果真的有官军埋伏,我们想办法反包围他们。。。”
这一次刘哲倒是没有开口直接反驳,在大军部署和作战方面,黄龙的思维比刘哲强了不少,刘哲脑子里想到的就是猛冲猛打,碾压对方,至于说如何的部署兵力等等,他压根不会考虑,服从高迎祥下达的作战命令就是了。
高迎祥没有马上开口,看着前方。
黄龙和刘哲两人也不再开口,默默跟随在左右。
良久,高迎祥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第三百五十四章 战果
滁州城外,临时军营。
滁州知州老老实实等候在中军帐的外面。
领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东南五省总督、登莱巡抚吴宗睿,正在中军帐里面,这个时候,滁州知州可不敢放肆。
滁州知州其实有些郁闷,中军帐里面的这位吴宗睿大人,六年前还是滁州知州,现如今已经是朝中正二品的大员了。
好在滁州知州没有等候太长的时间,很快就进入了中军帐。
见到了吴宗睿大人,滁州知州险些说不出话来,这位吴大人也太年轻了。
送走了滁州知州,吴宗睿笑着对廖文儒等人开口了。
“登莱新军来到了滁州,打败了流寇,滁州知州自然是要负责大军粮草的,以前我担任青州知府的时候,亦负责过这方面的事宜,其实这样的做法,对于地方来说,是巨大的负担,我们有五万大军,若是让滁州负责粮草,他们压根无法承受。”
吴宗睿说完,廖文儒跟着开口了。
“大哥,此番缴获流寇的粮草,总计超过三万石,我们可以维持两个月以上的时间了。”
吴宗睿微微点头。
“文儒,说说此番战果的情况,昨日应该清点完毕,我们需要给皇上和朝廷禀报了。”
廖文儒站起身来,对着吴宗睿抱拳行礼。
“大哥,昨日申时,所有军械物资战马都清点完毕,高迎祥、李自成以及马守应麾下的流寇,总计约六万人,其中平坝谷一战,被剿灭的流寇约两万二千人,其中一万六千人被生擒,包括高迎祥本人,亦被生擒,高迎祥麾下的亲卫黄龙、刘哲等人,皆被斩杀,刘宁率领的骑兵,斩杀流寇约五千余人,生擒马守应,李自成逃脱,此战登莱新军剿灭流寇近三万人,其中高迎祥老营军士,几乎被全部歼灭。。。”
“高迎祥、马守应的运粮队伍,全部被截获,缴获粮草约三万石,黄金两千斤,白银二十二万两,缴获战马八千余匹,军械物资尚未详细统计。。。”
“大哥,我认为,此战登莱新军取得了完胜。”
廖文儒说完,吴宗睿面带笑容开口了。
“不错,此战的确取得了完胜,我没有想到,刘宁居然生擒了老回回马守应,这是巨大的收获。”
说到这里,吴宗睿盯着廖文儒和刘宁等人开口了。
“缴获的粮草和钱财,包括战马军械等等,概不禀报,这些都归登莱新军所有了,登莱新军将士的军功,也要尽快统计出来,对了,登莱新军将士阵亡的情况,统计出来了吗。”
廖文儒脸上带着自豪的神情开口了。
“统计出来了,登莱新军阵亡军士四十七人,重伤四十五人,轻伤没有详细统计。”
吴宗睿听得直摇头,以不足百人的伤亡代价,剿灭流寇近三万人,生擒闯王高迎祥,老回回马守应,这样的战果,说出去谁都不会相信。
当然,吴宗睿也不会说出去。
“知道了,登莱新军伤亡的情况,严格保密,绝对不准泄露出去,你们都记住了。”
吴宗睿不得不防,如果皇上和朝廷知晓登莱新军的战斗力如此的厉害,岂会放过,虽然高迎祥麾下的流寇基本被剿灭,但李自成还是带走了马守应麾下老营的军士,还带走了不少的军士,有一定的实力,何况还有其他十一路的流寇,总兵力超过十万,如果登莱新军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太不划算。
打内心说,吴宗睿并不想彻底剿灭流寇,他很清楚,按照目前的态势来说,不管是皇上和朝廷,还是他吴宗睿,都不可能完全剿灭流寇。
已经到了腊月,吴宗睿不打算继续留在滁州,他要带着所有将士回到登州去了。
高迎祥和马守应被生擒,李自成仓皇逃走,对于流寇的震动是巨大的,相信进攻和州的张献忠,也会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南直隶,回到陕西去。
仓皇逃离的李自成,面临巨大的压力,不管他麾下还有多少的军士,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粮草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尽快的筹集或者抢夺到粮食,他根本无法维持。
。。。
“大人,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大人,漕运总督刘荣嗣大人来了。。。”
“什么,范大人和刘大人到滁州来了吗。”
吴宗睿看着乔明俊,有些发愣。
范景文是明末名人之一,在历史上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洪承畴等人,刘荣嗣也有一定的名气,是明末颇有才气的诗人之一。
“是的,范大人和刘大人已经到军营来了,说是专门来拜会大人。”
“快快有请。”
吴宗睿整理了衣服,走出了中军帐。
范景文和刘荣嗣并排,朝着中军帐的方向走来。
隔着老远,吴宗睿就抱拳稽首了。
“见过范大人,见过刘大人。。。”
范景文和刘荣嗣也是抱拳稽首行礼。
“见过吴大人,在下要恭喜吴大人啊,生擒了贼首高迎祥和马守应。。。”
“范大人言重了,这都是在下应该要做的,在下可不敢辜负皇上的重托。。。”
三人并排走进了中军帐。
茶水早就泡好了。
给皇上和朝廷的奏折,他早就送出去了,同时给南京兵部、漕运总督府也写去了信函,告知了作战的情况。
“吴大人,在下收到了你的信函,急匆匆赶来了,登莱新军打败了流寇,生擒了高迎祥和马守应,应该是由您押解高迎祥和马守应前往京城而去的,岂能由在下代劳啊。。。”
&nb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不敢相信
腊月的京城,异常热闹,大街小巷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寻常百姓可不会关心朝廷的事宜,他们穿街走巷,正在计划着如何购买年货,如何过一个舒心的春节。
紫禁城,偏殿。
朱由检看上去有气无力,接到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的奏折已经有半个月时间了,除开知晓高迎祥、李自成和马守应等人率领流寇进入南直隶,准备攻打南京府城的消息,其余的还一无所知。
没有消息是最为煎熬的。
朱由检常常有无名火冒出。
东南五省总督吴宗睿上任已经好几个月的时间,丝毫没有动静,也没有奏折,这让朱由检大为光火,是他力排众议,让年轻的吴宗睿出任东南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就连洪承畴关键时刻也要听命吴宗睿。
这么长时间过去,吴宗睿没有丝毫的消息不说,还举荐莱州知府卢发轩出任登莱巡抚。
吴宗睿凭什么举荐卢发轩出任登莱巡抚,难道就是因为在复州和盖州等地打败了后金鞑子和蒙古鞑子吗。
内阁的温体仁等人,以及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都极力的回避提及流寇的事宜。
已经到了午膳的时间,朱由检丝毫没有胃口,依旧留在偏殿,陪在他身边的是王承恩。
偏殿外面响起了匆匆的脚步声。
这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一般来说,不管是内阁大臣,六部尚书,还是禀报事宜的太监,来到偏殿,动作都变得轻盈和小心,不会发出任何的声响。
内阁首辅温体仁,以及兵部尚书张凤翼,匆匆进入了偏殿。
看见走进来的温体仁和张凤翼,朱由检的脸一下子白了。
两人神色匆忙,其中还有兵部尚书张凤翼,不用说是禀报流寇的事宜。
“启禀皇上,兵部接到了领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东南五省总督、登莱巡抚吴宗睿的密折,臣不敢擅断,特来禀报。。。”
朱由检看着张凤翼,一时间不知道开口说什么了。
身后的王承恩,低声开口了。
“皇上,吴大人的密折,臣去拿来。。。”
朱由检扭头看了看王承恩。
“温爱卿,既然是吴爱卿的奏折,一定说到了剿灭流寇的事宜,你拆开密函,念一念。。。”
温体仁小心的从张凤翼手中拿过密折,刮去了上面的火漆,当着众人的面打开了。
“臣领兵部尚书衔、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东南五省总督、登莱巡抚禀报,臣不负重托,打败攻打滁州州城流寇高迎祥、李自成和马守应,剿灭流寇近三万人,生擒贼首高迎祥、马守应,可惜让李自成等人逃脱,流寇势大,尚未完全退出南直隶,臣无法分身,恳请皇上准许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范景文大人,带臣押解高迎祥、马守应等贼首前往京城。。。”
朱由检忽的一下子站起身来。
“温爱卿,给朕看看。。。”
温体仁连忙上前去,将奏折递给了朱由检。
朱由检拿着奏折,仔细看起来,脸上的神色不断的变幻。
终于,朱由检放下了手中的信函。
“吴爱卿在信函中说了,这么长时间一直都没有禀报,是害怕泄露消息,登莱新军十月底就出动了,前往南直隶,此次在凤凰山设伏,一举生擒高迎祥,而后乘胜追击,生擒马守应,可惜让李自成逃脱了,进入南直隶的贼首张献忠等人,完全撤出南直隶,吴爱卿预计,流寇不敢在河南停留,应该是朝着陕西的方向而去了。。。”
温体仁看了看张凤翼,连忙开口。
“臣恭喜皇上,贺喜皇上。。。”
“且慢,温爱卿,朕怎么有些不敢相信啊,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和马守应之流,曾经攻陷中都凤阳府城,而后强行进攻西安府城、洛阳府城,洪爱卿被迫死守西安府城,曹文诏也捐躯了,吴爱卿这么容易就生擒了高迎祥吗,高迎祥可是流寇的大首领。。。”
偏殿再次安静下来。
朱由检的怀疑是很正常的,前不久听到的全部都是流寇到处肆掠的消息,没有任何的转折,没有任何的铺垫,高迎祥和马守应突然就被生擒了。
“皇上,臣以为,可派遣驻扎南京的锦衣卫,押解高迎祥、马守应等人前往京城,如此一切都真相大白了。”
朱由检点点头。
“也好,八百里加急,令驻守南京锦衣卫,押解高迎祥、马守应到京城,令南京京营的军士沿途护卫,不得出现任何的差池。”
朱由检刚刚说完,温体仁跟着开口了。
“皇上,吴大人建议让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范景文押解高迎祥等人前往京城。。。”
朱由检拍了拍额头。
“差点忘记了,下旨,让范爱卿押解高迎祥等人前往京城。”
。。。
两天之后,南京兵部尚书范景文和漕运总督刘荣嗣的奏折,悉数抵达京城。
消息被确定下来,也更加的具体。
吴宗睿率领的登莱新军,十一月中旬进入南直隶,在侦查到流寇的动向之后,在滁州凤凰山设伏,一举剿灭高迎祥麾下近三万流寇,生擒高迎祥,而后登莱新军乘胜追击,打败了李自成和马守应带领的流寇,生擒了高迎祥。
准备进攻和州的张献忠,放弃了进攻,迅速撤离,离开了南直隶。
朱由检终于放心了。
高迎祥是中都凤
第三百五十六章 看似无谓的对话
吴宗睿早就想着见一见高迎祥和马守应。
内心里面,吴宗睿对于明末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多少的认同与不认同,偶尔也有惋惜。
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总是存在一个怪圈,初期艰苦朴素,为贫苦的百姓出头,能够得到底层百姓的大力支持,发展到后来,特别是有了一定的实力与地盘之后,蜕变很快,甚至比官僚阶层更加的贪婪无度。
譬如说汉朝的陈胜吴广起义,唐朝的黄巢起义,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包括清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无一不是如此的结局。
有很多的历史学家,总结过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原因很多,不过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农民起义军领袖的急速蜕变,从艰苦朴素到贪图享乐,转变之快,令人咋舌,正是这些农民起义军领袖贪图享乐,让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最终走向末路。
回头看看每一个王朝的兴起,开国皇帝的做法,与这些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完全不一样,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身,摒弃享乐,以民为本,为王朝的兴旺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宗睿以为,这可能就是源于个人成长环境不一样,譬如说那些开国皇帝,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士绅家族,基本都是衣食无忧,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朱元璋这样的开国皇帝,毕竟是极少数,而几乎所有农民起义军领袖,都有着悲惨的遭遇,濒临饿死或者活不下去的境地。
说得直白一些,一个从小生活在贫困家庭中的小孩子,饥一顿饱一顿,突然面临锦衣玉食的生活,几乎无法控制自身的情绪,满脑子想到的就是好好享受,而一个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小孩子,衣食无忧,面对锦衣玉食的生活,会平静很多,也能够控制自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