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李自成控制了中原,接下来掌控北直隶,甚至是京城,张献忠部也趁此机会,逐渐的掌控南方,我们登莱新军此刻能够做什么。”

    “登莱新军稳控了辽东,掌控了山东,目前逐渐掌控南直隶,我看,下一步登莱新军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全面的掌控南直隶,如果来得及,能够完全掌控江浙就是最好的。”

    “李自成部进攻京城,依我看是能够拿下京城的,李自成拿下京城,若是登基称帝,必定会引发天下大乱,到了那个时候,登莱新军出击就没有任何的顾虑了。”

    后面的话,吴宗睿不需要说了,牛犇也应该明白。

    牛犇离开之后,厢房里面安静下来。

    一直都控制情绪的吴宗睿,此刻有些微微激动了,穿越十七个年头,终于等来了机会,历史基本是朝着原来的轨迹前行,这期间吴宗睿凭着穿越的优势,不断的把握机会,养精蓄锐,壮大自身的实力,从当前的局势来看,他所做的一切选择都是正确的,接下来,就到了登莱新军大展身手的时刻。




第八百五十二章 继承人
    多尔衮与豪格进入大政殿的时候,毫不客气的相互瞪眼。

    皇太极突然病逝,期间没有出现任何的预兆,尽管两个月之前皇太极身体出现了不适,但很快就恢复了,能够从容的处理大清国的任何事宜,满人权贵的议论迅速的消失,大清国的局势也逐渐的平稳,可这一次,皇太极从病重到病逝,竟然只有两天左右的时候,这是任何满人权贵都没有想到的。

    皇太极没有任何的遗嘱,也没有确定皇位继承人,这给大清国留下巨大的后患。

    皇太极病逝之后,满人权贵并未陷入到悲痛的情绪之中,相反,曾经压抑的情绪瞬间爆发出来,有关谁是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议论,毫无顾忌的呈现出来。

    满人权贵呈现出来两极分化的局面,一部分支持皇太极的儿子、肃亲王豪格登基,一部分支持睿亲王多尔衮继承皇位,两派的力量不相上下。

    剩余的三位亲王,礼亲王代善、豫亲王多铎、郑亲王济尔哈朗,三位亲王都是旗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满人权贵,都是大清国权力顶端的人物,他们的决定能够左右大清国的局势。

    多铎毫无疑问是支持多尔衮的,毕竟是亲兄弟,关键时刻,多铎不会有丝毫的犹豫。

    济尔哈朗的选择非常矛盾,表面上他竭尽全力支持豪格,但内心里面,济尔哈朗认为豪格不是最佳的皇位继承人,如果豪格出任大清国的皇帝,不能够将大清国带向持续繁荣的局面,更不大可能率领八旗子弟入主中原,掌控天下,但是济尔哈朗有一个认识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继承皇位之人,必须是皇太极的亲生骨肉。

    代善成为了中间派,不表明任何的态度,不对任何人表示出来支持。

    虽然多尔衮还有武英郡王阿济格全力以赴的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正黄旗和镶黄旗在大清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军官军士都是支持豪格的,这就让局势变得复杂起来。

    关于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争执,已经持续了三天的时间,这期间皇太极都难以安然的下葬,明显是影响到大清国的未来了。

    所以资格最老、排名最为靠前的礼亲王代善,建议满人权贵在大政殿集中,商议谁出任大清国下一任的皇帝。

    一百多名满人权贵齐整的来到了大政殿,郡王、贝勒和贝子都来了。

    大政殿正上方的位置是空着的,下首的左右,坐着代善,右边坐着多尔衮,代善的旁边是豪格,多尔衮的旁边是多铎,豪格的旁边是济尔哈朗,多铎的旁边则是阿济格。

    这样的分布,泾渭分明。

    诸多满人权贵进入大政殿之后,毫无顾忌的大声议论。

    代善沉着脸,站起身来,看着诸多的满人权贵开口了。

    “今日诸位来到大政殿,商议的事情牵涉到我大清国的未来,皇上突然病逝,这是我大清国的重大损失,无法挽回的损失,皇上为我大清国所做的事情,你们有目共睹,皇上病逝不过三天左右的时间,你们来到大政殿,就毫不顾忌了,说话也那么大声了,你们是不是想着让我大清国陷入到骚乱之中啊”

    代善的声音不大,不过说出来的话语是毫不客气的。

    所有的满人权贵都安静下来了,毕竟代善在满人权贵之中的影响力是不一般的,而且代善掌控正红旗和镶红旗,实力更是不容小觑。

    看见所有的满人权贵都安静下来,代善微微点头,坐下了。

    大政殿里面的气氛瞬间有些尴尬了,今日商议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事宜,本就是代善提议的,不过代善死活不愿意住持此次的商议,他举荐了多尔衮、豪格以及济尔哈朗等人,但这些人也拒绝了,所以迄今为止,今日的商议,没有正式的主持人。

    沉默的氛围仅仅维持了一分多钟的时间,多尔衮站起身来了。

    他对着多有的满人权贵抱拳行礼之后,从容不迫的开口了。

    “诸位,皇上突然病逝,乃是我大清国巨大的损失,不过国不可一日无主,今日我们来到大政殿,共同商议皇位继承人的事宜,我提议,礼亲王代善出任我大清国的皇帝。”

    没有等到其他人开口,多尔衮继续说话了。

    “不管是资历,还是战功,二哥都应该是我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我在这里表态,二哥成为我大清国的皇上之后,我是全力支持的,一定服从二哥和朝廷的调遣”

    代善的脸色微微发白,看了看多尔衮,神情有些复杂。

    多尔衮说完之后,代善马上站起身来。

    “十四弟,我年老体衰,根本无法扛起整个的大清国,豪格与你,年轻力壮,大清国应该由你们来承担重任,所以说,我希望你和所有人,不要提及让我来出任大清国皇帝的建议,我这样说,也是为了大清国的未来”

    代善刚刚说完,多铎站起身来开口了。

    “二哥这般的谦虚,其实没有必要”

    多铎还没有说完,代善再次的挥手。

    “好了,我刚刚已经说过了,不管是从能力还是德行,我都没有资格出任大清国的皇帝,今日商议我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事宜,是我提议的,那我就不才了,主持本次的商议。”

    代善说到这里,看了看多尔衮和多铎,内心里面,他对两人是有些意见的,多尔衮和多铎,谋略方面和见识方面远远强于豪格,如果从大清国的未来出发,多尔衮出任大清国的皇帝,是最为有利的,不过长时间接受汉文化的熏陶,代善的认识也是颇为固定的,那就是皇帝必须有皇太极的儿子来继承,且这要成为规矩,如此才有利于大清国未来的发展。

    当然,代善不会轻易说出自身的想法,他的责任就是维持大清国的稳定,一旦大清国度过了危机,他就要金盆洗手,退居到幕后去了。

    “俗话说得好,国不过一日无主,我大清国更是如此,皇上临终的时候,没有提出我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人选,接下来就请各位提议,看看谁更适合出任我大清国的皇帝。”

    代善说完之后,武英郡王阿济格站起身来了。

    “我认为多尔衮出任我大清国的皇帝是最为合适的,如此我大清国一定能够入主中原,统一天下”

    阿济格还没有说完,大殿内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军官就怒目圆瞪了。

    争吵声音瞬间出现,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军官军士,支持豪格出任大清国的皇帝,多铎和阿济格等人支持多尔衮出任大清国的皇帝,豪格虽然没有开口,不过看向多尔衮和多铎的神色是轻蔑的。

    豪格有骄傲的资本,他本就是正蓝旗旗主,父亲皇太极去世,按照大清国的规矩,正黄旗和镶黄旗暂时由他来统领,加上济尔哈朗的镶黄旗,豪格能够调动满八旗之中的四旗,只要代善明确态度不会支持任何一方,那么他的力量足够碾压多尔衮和多铎。

    大清国以实力为尊的习惯,一时半会是不可能改变的。

    多尔衮同样陷入到沉思之中,大政殿的局势眼看着趋于紧张了,不管是他还是豪格,任何一个人出任大清国的皇帝,都有可能让大清国陷入到彻底的分裂之中去。

    今日所有的满人权贵都在大政殿,大清国的皇帝继承人必须确定下来,如果无法确定皇位继承人,则接下来满人权贵的意见不可能统一,那么大清国必定陷入到分裂之中去。

    略微的思索之后,多尔衮站起身来,对着代善行礼了。

    “二哥,我有一个提议,皇后娘娘的儿子福临,地位尊贵,可以出任我大清国的皇帝”

    争论不可避免的出现,半个时辰过去了,争论的声音小了很多。

    这期间,甚至有满人权贵准备拔出钢刀来火拼,被代善和多尔衮等人制止了。

    济尔哈朗冷眼旁观,主要关注豪格的表现,让他感觉到遗憾的是,豪格根本没有开口说话,反而是希望支持自身的满人权贵能够占据更多的优势。

    从这个方面来说,豪格绝非大清国皇位继承人的正确人选。

    济尔哈朗站起身来的时候,所有人都安静下来了,他们都知道济尔哈朗在大清国的地位,包括多铎和阿济格等人,都安静下来了,而且众人清楚,济尔哈朗的决定是完全能够影响到正黄旗和镶黄旗诸多军官的。

    “我觉得,睿亲王多尔衮的提议很好,我同意福临成为我大清国的皇帝”

    豪格的脸色瞬间白了。

    从身份上面来说,豪格与福临是有差距的,豪格的母亲是庶母,福临的母亲是皇后,仅仅从这一点,豪格无法与福临去争夺皇位。

    没有等到其他人开口,代善站起身来。

    “睿亲王多尔衮与郑亲王济尔哈朗都提议福临出任我大清国的皇帝,我赞同,不过福临的年级尚小,我提议,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出任摄政王,在福临成年之前,决定我大清国的重大事宜,诸位要是没有意见,就这么决定了”

    多铎和阿济格等人表示了赞同,其余的满人权贵,要么不做声,要么表示了支持。

    年仅六岁的福临,横空出世,成为了大清国的皇帝。



第八百五十三章 怀疑和猜忌
    内阁首辅张四知走向偏殿的时候,脸色微微发白,跟在他身后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也是默不作声,接踵而来的文书,让内阁与兵部都被震动了,按照皇上的要求,这些文书都是绝对保密的,知晓的人不多。

    朱由检坐在御辇之上,闭着眼睛,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就连张四知等人行礼,他都没有睁开眼睛,还是身边的王承恩低声的提醒,才微微点头睁开了眼睛。

    “张爱卿,陈爱卿,孙传庭战死之事,你们是怎么看的。”

    朱由检的声音有些微微的颤抖,长时间担任内阁首辅的张四知,明白其中意思,这是皇上极端愤怒之下才会出现的情形。

    张四知与诸多的内阁大臣商议过,也感觉到奇怪,五省总督孙传庭的奏折里面,明明说及了率领大军深入河南作战,大败流寇李自成的事宜,而且还提及大军准备回到陕西去,集聚力量之后再次深入河南作战,准备一举打败和彻底剿灭流寇李自成,可没有几天的时间,陕西方面的奏折就来了,奏报五省总督孙传庭阵亡,进入河南作战的十余万大军几近全军覆没,流寇李自成已经率领大军进入陕西作战。

    皇上在收到孙传庭的奏折之后,虽然不是很高兴,但总算是没有发脾气,不管怎么说,孙传庭率领大军进入河南作战,剿灭了数十万的流寇,这个战绩还是很不错的,回到陕西修整也可以,最多修整几个月的时间,待到来年气候变好了,再次进入河南作战也可行。

    不过陕西发来的奏折,让皇上彻底失控了,毕竟两份奏折的内容相差太大了。

    张四知知道,皇上是真的着急了。

    朝廷在中原几乎无兵可调,偏偏流寇李自成盘踞在中原,麾下有百万之众,对于北直隶和京城来说,这是巨大的威胁,流寇张献忠,盘踞在武昌府,开始对南方诸省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告急的奏折也是雪片般的抵达朝廷,严格说起来,流寇对于大明王朝的威胁,已经超过了后金鞑子,如果不能够及时的剿灭流寇,大明王朝随时都有颠覆的可能性。

    正是因为局势如此的危急,皇上对于五省总督孙传庭是寄予厚望的,期盼孙传庭能够率领大军打败流寇李自成,恢复中原的稳定,尔后挥师湖广,剿灭流寇张献忠。

    现如今,陕西方面的奏折居然说孙传庭阵亡了,十余万大军也几近全军覆没。

    皇上怀疑孙传庭没有战死,可能是害怕承担战败的责任。

    张四知与诸多内阁大臣认为,孙传庭阵亡的消息是真实的,如此重大的事情,没有谁该随便写来奏折。

    看见张四知和陈新甲等人都没有开口回答,朱由检轻轻咳嗽了一声。

    “张爱卿,近来朕收到的奏折颇多,里面有最为关键的几件事情,内阁是如何商议的。”

    张四知微微的松了一口气,皇上没有追问孙传庭的事情,已经很不错了。

    有一个事实,是张四知不得不痛苦承认的,那就是朝廷几乎失去了对天下的掌控。

    朝廷能够直接控制的地方,仅仅剩下京城和北直隶,而且眼看着流寇李自成就要发起对北直隶的大规模进攻,都了那个时候,局势还不知道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

    局势为什么会如此的恶化,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四知,压根想不明白,他只是怨自己的命不好,出任内阁首辅之后,眼睁睁看着大明王朝一步步的垮掉。

    “皇上,内阁对流寇李自成恳请册封为西北王的事宜进行了商议,认为李自成狼子野心,本就是一介草民,造反多年,现如今略微有些气候,居然想着被册封为王,此所谓痴心妄想,朝廷决不能允许”

    “后金皇太极病逝,后金局势不稳定,有人认为趁此机会,与后金暂时议和,保全北方的稳定,内阁进行了商议,认为登莱新军驻扎辽东以来,辽东的局势一直都是稳定的,如此情况之下,朝廷没有必要与后金暂时议和”

    “流寇张献忠在南方作乱,内阁商议之后认为,可令南直隶兵部尚书张四维全权负责剿灭流寇张献忠事宜,张大人可节制湖广大军,必要的时候可以调遣南京京营的军士,剿灭流寇张献忠,则可以完全稳定南方的局势”

    朱由检的脸上,神色阴晴不定,张四知所禀报的这些情况,压根不需要内阁商议,寻常人都能够想到,现如今的局势危如累卵,仅仅是口头上逞强,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了。

    “朕知道了,张爱卿,朕问你,该要如何剿灭李自成部,李自成若是攻陷了陕西和山西等地,接下来肯定是进军北直隶,甚至是威胁到京城,你说说朕该如何应对。”

    朱由检的语气虽然略微的柔和,但是话语犀利。

    张四知的额头上瞬间冒出了汗滴,他清楚皇上的指向。

    朝廷名义上还有一支大军,那就是战斗力强悍的登莱新军。

    根据朝廷获得的消息,登莱新军兵力的数量可能超过三十万人,这是一支任何人都不敢忽略的大军,不过谁都知道,想要调遣登莱新军,务必得到蓟辽督师吴宗睿的同意,否则就算是皇上直接下旨,得到的恐怕也是软磨硬抗。
1...313314315316317...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