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明末这两人的名气都很大,吴伟业不用说了,杨廷枢的爷爷杨成,曾经是南京兵部尚书,也是典型的官宦之家,杨廷枢崇祯三年乡试解元,后来成为复社的领袖。
吴宗睿倒是没有托大,主动走过去了。
“骏公,淮斗,二位夜里到府邸来,有什么事情吗。”
吴宗睿的脸上没有多少的表情,也没有邀请二人到府邸里面去坐坐。
吴伟业和杨廷枢同时抱拳稽首。
“我等今日来拜见大人,就是想说明白天发生的事情。。。”
“二位不用多说了,白天发生的事情,究竟是什么情况,我也不知道,二位还是回去等候,等待调查的结果,我能够告诉二位的是,我同样在等待消息。”
“大人,我等就是想着说明白天的事情,的确与复社没有关系,天如兄压根不知道。。。”
“骏公,淮斗,你们不用多说,找到我没有任何的作用,你们若是真的想要辩解,还是去其他的地方询问,看看能否找到地方说明情况。”
“大人真的没有参与审查吗。”
“二位,我说的是实话,没有必要蒙骗你们,信不信是你们的事情。”
吴伟业和杨廷枢看了看吴宗睿,再次稽首行礼。
“大人,白天有人借着徐名时的事宜,辱骂了大人,我等都是知晓的,我等也想为大人鸣不平,徐名时的案子,我等心服口服,绝无其他的看法。”
。。。
看着吴伟业和杨廷枢远去的背影,吴宗睿眯起了眼睛。
翌日,卯时,吴宗睿准时进入官署。
崔云辉抱着一叠文书进来了。
“大人,这是下官协助大人办理案子的文书。”
“好的,崔大人,恭喜你了,明日到上元县赴任。”
“谢谢大人的提携,这是下官的一点心意,大人绝不要推辞,否则下官心里不安。”
“崔大人,你我之间何必来这一套,你在府衙这么多年,俸禄不是很多,还要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艰苦,我若是收下了你的银子,才真的睡不着了,崔大人如果有心,他日我到上元县衙,摆酒设宴款待于我,我就很满足了。”
“这、大人。。。”
“别说了,这里是官署,你我推脱让他人看见不好,你快去准备,明日赴任吧。”
崔云辉收起了锦袋,看了看吴宗睿,咬牙开口了。
“大人,昨日的审讯,府尹大人要求下官也参与了。”
吴宗睿看向了崔云辉,没有开口说话。
“昨夜询问了近五十人,尽管他们都是相互推诿,可事情基本查清了,被官府羁押之人,全部都是复社成员,其中的万时华和徐世溥等人,曾经是江西豫章社的盟主,豫章社并入复社之后,他们亦是复社的骨干力量。”
“询问的时候,万时华和徐世溥等人,都提到了大人,说在南昌府参加乡试的时候,他们与大人是同年,不过赵大人后来询问,才得知万时华、徐世溥等人,与大人有些过节,而且复社的张溥等人,与大人之间的过节,昨夜也审讯清楚了。”
“今日一大早,府尹大人就到兵部去了,应该是去禀报昨夜审讯之情况。”
吴宗睿微微点头。
“崔大人,谢谢你了,昨夜复社的吴伟业、杨廷枢也去找我了,他们还想着为张溥和复社说上几句话,撇清关系,可惜我无能为力。”
“大人说的是,吴伟业和杨廷枢前往大人府邸的事宜,府尹大人同样知晓,吴伟业和杨廷枢都没有能够进入大人的府邸。”
吴宗睿倒吸了一口凉气。
辰时,崔云辉再次进入官署。
“大人,府尹大人派人来通知,让您到南京兵部去。”
吴宗睿匆忙收拾一番,离开府衙,前往南京兵部。
南京的六部和都察院,全部都靠近皇宫,威严虽在,规模与北京的六部都察院无法比较。
吴宗睿来到兵部的门口,早有官吏等候,带着他进入大门,朝着里面走去。
官邸里面很安静,如果不注意,还以为无人在这里办公。
终于,吏员在后院一栋官署前面停下来。
“吴大人请稍候。”
。。。
进入官署,吴宗睿看见了桌案后面的兵部尚书胡应台,胡应台左边的礼部尚书董其昌,国子监祭酒贺逢圣,以及胡应台右边的应天府府尹詹士龙。
“下官应天府推官吴宗睿,见过胡大人、董大人、贺大人,见过詹大人。”
“吴大人,坐吧,我们正在讨论昨日的事情,其中牵涉到你,你来听听,也说说建议。”
胡应台的态度较为和蔼,这出乎了吴宗睿的预料,前面想到的所有可能,都归结为一种,那就是事情对他是很有利的。
果然,贺逢圣首先开口了。
“诸位大人,昨日的事情,有辱读书人的斯文,詹大人连夜询问清楚,证明此事系复社组织,而且还弄清楚了,复社打算在开年之后,再次在南京城聚会,壮大复社的声势,至于说复社以及复社盟主张溥为何如此做,我看与吴大人有一定的关系,但牵涉不大,更多的还是读书人缺乏磨砺,狂妄自大,曲解朝廷决策,抹黑朝廷官员,这等的趋势,务必要阻止。”
“胡大人,下官建议,取缔和禁止复社在南京的聚会,处置和惩戒复社盟主张溥,且将此事奏报朝廷。。。”
 
第一百一十四章 余音绕梁
崇祯二年十二月十五日,皇上的圣旨抵达南京城。
南京国子监祭酒贺逢圣,出任京城礼部右侍郎。
送到府衙的塘报,倒是没有谁关注了。
吴宗睿更为关注的是这份朝廷的塘报。
塘报上面的消息不多,不过有几个最为关键的点,十一月,孙承宗复出,任少师、兼任太子太师、礼部尚书、中级殿大学士,两日之后,改兼兵部尚书,驻守通州,负责防御后金鞑子,十二月初四,原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因重大过失,被捕下狱,孙承宗正式负责抵御后金鞑子的全面事宜。
刑部尚书乔允升,因后金鞑子逼近京城,京城大乱之时,疏于对刑部大牢的管束,导致一百七十多名囚徒越狱而出,进一步搅乱京城局势,被免去刑部尚书职位,囚于大牢中。
塘报上面点点滴滴的信息,与吴宗睿的回忆逐渐的融合,让他的思维更加的清晰。
京城正处于关键的时刻,不过孙承宗全面负责防御后金鞑子的事宜之后,局势稍微缓解。
这个时候,贺逢圣前往局势动荡的京城赴任,并非是好事情。
从另外一个方面说,乱世出英豪,这也是贺逢圣最好的机会。
国子监的监生已经考试完毕放假了,来年二月才会回到国子监继续上课。
或许是因为京城局势危急,朝廷的全部注意力都关注到后金鞑子威胁京城的事情上面去了,没有谁关心复社的事宜,胡应台的奏折居然很快得到了批复,皇上全部照准了。
贺逢圣也是下定了决心,亲自起草了文书,揭露复社以及复社盟主张溥搅乱朝政的事宜,这份文书言辞犀利,发到了每一个监生的手中,引发了剧烈的震荡,国子监监生之中,不少人都是复社成员,面对这样的一份文书,几乎都保持了沉默。
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复社遭遇到重创,盟主张溥几乎看不见踪迹,也不见有复社骨干出面予以澄清和说明。
真正引发震撼的,还是禁止复社盟主张溥参与崇祯三年乡试之决定,不过那是后话了。
贺逢圣出任礼部右侍郎,连升了四级,由从四品的南京国子监祭酒,出任正三品的礼部右侍郎,绝对的提拔和重用,前来祝贺的官员不少。
谁都知道,贺逢圣是殿试榜眼,天启年间遭受阉党的打压,辞官归家,崇祯元年复出,出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其得到重用是迟早的事情。
礼部尚书以及左右侍郎,只要是平稳发展,进入内阁是迟早的事情。
京城六部,以吏部职权最大,以礼部最为尊贵,论前途,吏部尚书可能比不上礼部尚书。
吴宗睿倒是没有凑这个热闹,也不想这个时候去巴结,不是说他不想去拜见贺逢圣,再一次留下好的印象,而是他有充足的自信,已经给贺逢圣留下了足够深刻的印象。
十二月十八日。
吴宗睿来到了国子监,这一次不是他主动拜访,而是贺逢圣差人请他到国子监去。
吴宗睿来到了书房。
大包小包的东西已经装好了,书房里面已经看不到多少书籍,看样子贺逢圣准备出发了。
“瑞长,我一直都等着你前来,想不到最终还是要请你来啊。”
“不敢,大人到京城去,晚辈本应该前来祝贺,只是这几日前来拜访大人的同僚太多,晚辈没有想着凑热闹。”
“你啊,就是想着我会请你来的,好了,不要客套了,坐着说话。”
吴宗睿很自然的坐下了,书房里面只有两把椅子了。
“瑞长,你出任应天府推官,也有四个月时间了吧。”
“是的,自八月二十日至今,一共是一百一十七天的时间。”
“上任不足一百二十天的时间,得到了南京兵部和礼部的关注,很不简单,前两日胡大人和董大人都来过了,他们对你颇为关注,我亦听见传闻,胡大人不日将赶赴京城,出任刑部尚书,有了诸多大人对你的关注,你可要好好做事情,万万不可有什么失误。”
“大人的教诲,晚辈记住了。”
“复社以及张溥的事宜,最近一段时间,我听闻了更多,细细思索,你说的有道理,复社倡导的诸多学理,表面上看颇有道理,可经不起推敲,有些甚至自我矛盾,复社所议论的观点,更是夸夸其谈,空洞无物,如果读书人尚未进入朝廷之前,完全接受了这些理论,难以想象他们进入朝中为官之后,会做出什么事情。”
“这个,大人,晚辈以前也是如此,入朝为官之后,认识自然就改变了。”
“非也,你出身贫寒,安远县的吴氏家族,我没有听说过,想必也是普通的家族,艰苦的环境,能够磨砺你的心智,在遭遇大是大非的关头,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你虽然只有十六岁,比起国子监那些二十多岁的监生,要强上百倍,朝中如果多一些你这样的年轻人,何愁不振奋起来。”
吴宗睿有些惶恐,连忙站起身来给贺逢圣稽首行礼。
“大人的夸奖赞誉,晚辈难以承受,晚辈入朝为官不过百余日,还需要磨砺,好多方面的认识,也略显浮躁,再说了,晚辈仅仅是应天府推官,负责的也就是审理案件的事宜,并未接触其他钱粮税赋等方面的事宜,对于署理政务,尚无全面的认识。”
&nb
第一百一十五章 商机
吴宗睿和玉环的大婚,相对来说是低调的,前来庆贺之人不少,但也就是吴宗睿来到南京之后所认识的人。
腊月二十之后,就已经算是春节,南京城内异常的热闹。
婚礼结束之后,吴宗睿打算去淮安看看,护卫队伍是他最为关心的事情。
漕运总督衙门设立在淮安府城,带动了淮安的发展,从政治地位上面来说,整个的南直隶,淮安府仅次于应天府和凤阳府,从经济地位来说,淮安府不亚于苏州和扬州等地。
南京距离淮安府城四百里地,一般情况下,快马加鞭至少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
从南京到淮安的官道很不错,一直都是官府修葺和维护的重要道路,沿途也有数不清的商队,包括南京的很多商贾,都是选择将货物运送到淮安府,借助漕运将交易的商品运送到京城去的,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绸缎、布匹、茶叶以及瓷器等等,也有少部分运送粮食的,南方粮食的价格,远远低于北方。
吴宗睿计划到淮安府去的决定,遭遇到了陈灵雁和玉环两人的反对,春节马上临近,吴宗睿就算是马上出发,抵达淮安府城也是正月二十四到二十五左右,借着耽误一两天的时间,可能春节都不会在家中度过了。
吴宗睿是府邸里面绝对的核心,如果春节都不在家中,陈灵雁等人肯定不舒服,压根感受不到春节喜庆的氛围。
好说歹说,吴宗睿下了保证书,陈灵雁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答应下来了。
腊月二十二日,卯时,吴宗睿带着刘宁出发了,一行就是他们两人,这样可以保证速度。
吴宗睿骑乘的是乌珠穆沁马,速度偏快,刘宁骑乘的是蒙古马,耐力强劲,所以两人商议之后,决定两天时间赶到淮安府,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时候,与护卫一同吃饭,接下来逗留两天时间,争取在腊月二十八左右返回家中,这样不至于耽误过春节。
大婚两天之后就出发,恐怕也就是吴宗睿这样做了。
官道上很热闹,商队数目之多,超乎了吴宗睿的想象。
这也让他感觉到奇怪,按说大运河一些地方河面冻住了,南北水运基本断绝,怎么还有如此多的货物来回的运送。
一天时间下来,傍晚歇息的时候,吴宗睿浑身酸痛,骑马颠簸的滋味不好受,好在一整天时间,他们骑行的距离超过了二百五十里地,距离淮安府城不是太远了。
这也让吴宗睿对于骑兵推进的速度有了直观的认识,记得查阅史料的时候,有关骑兵突袭的骑乘距离,一直没有统一的说法,有记载骑兵一日推进千里地的,也有客观分析,认为骑兵每天最多能够推进八百里地,就达到了极限,而且还需要一人双马甚至是三匹马。
不管什么事情,亲身体验之后就清楚了。
吴宗睿不是专业的军人,没有经历严格的训练,骑乘的也就是一匹马,没有换乘的机会,从早上的卯时出发,到下午的酉时歇息,六个时辰的时间,一共十二个小时。
刨开吃饭和歇息的时间,真正赶路的时间,大约在五个小时左右。
马匹需要得到充足的休息,一般骑行四十分钟时间,需要休息二十分钟,吴宗睿很注意,骑行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会歇息半个小时,保证战马的速度,也让自身得到休息,而且他骑行的时候,没有以最高速度奔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