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自言自语间,吴宗睿微微摇头,徐孚远前来拜访,肯定是为徐名时的事情。
都是一个家族的人,徐孚远出面说情也算是正常,这世上能够大义灭亲之人太少,吴宗睿自忖都做不到这一点。
“南京国子监监生徐孚远,拜见吴大人。”
“暗公,不用如此客气,这是在家中,随便一些。”
“大、大人知道在下。”
“暗公与陈子龙等人创办几社,倡导文不虚传,载道而行,扬名天下,我怎么会不知道。”
“这个,与大人比较起来,在下惭愧,那日在盛泽归家院,在下也是在场的,大人吟诵出来的诗词,在下日日揣摩,越是诵读,越是觉得不凡。”
吴宗睿笑了笑,自己剽窃的几首诗词,都是千古流传的,不平凡是肯定的。
“暗公今日来,是不是为了家族中徐名时的事情啊。”
徐孚远的脸唰的一下子红了,站起身来,再次的稽首行礼。
“在下今日来拜访大人,的确是为了胞弟徐名时的事情,名时出事之后,在下曾经多方打探,且多次询问名时,名时都辩解遭受冤枉,故而在下气不过,与诸多好友一道,为了名时的事情,四处奔波,前两日恩师贺大人训斥了学生,在下才明白事情的缘由。”
“在下气不过,给家中写信,打算让名时回家去反省,名时的所作所为,已经给家族蒙羞,若是继续纨绔下去,必定给家族带来灾祸。”
“在下今日前来,恳求大人不要从重处罚名时,该要名时赔偿的钱财,在下愿意先拿出来,绝不会耽误时日,该要名时赔礼的,在下督促,盼大人不要削去名时的功名。”
“哦,你听谁说徐名时要被削去功名的。”
徐孚远楞了一下,看着吴宗睿,略微的思索后开口了。
“在下不敢瞒着大人,为了名时的事情,天如兄、淮斗兄和卧子兄等人,时时关心,前几日他们还准备以复社的名义干涉名时的事情,在下极力劝阻,名时的事情,自然有官府来断案,不管名时被冤枉,还是真的胡作非为,都要以官府断案为准。”
“暗公,你的意思是说,复社准备为徐名时的事情鼓与呼吗。”
徐孚远低下头,没有说话。
吴宗睿瞬间明白了,徐孚远今天来,不仅仅是为了徐名时的事情,还有提醒的意思。
应该说,徐孚远今日来,与贺逢圣有莫大的关系,徐孚远与徐名时的关系不一样,在徐名时的事情上面反应激烈一些很正常,贺逢圣得知真相之后,气不过训斥了徐孚远,可能是徐孚远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今天专门来拜访,为徐名时说清的同时,也点到了复社。
作为复社的骨干,作为与张溥等人关系不错的徐孚远,内心肯定向着复社。
贺逢圣训斥徐孚远,这件事情也不简单,至少说明贺逢圣是看好徐孚远的,要不然也不会开口训斥。
既然贺逢圣看好徐孚远,就说明徐孚远的确有可取之处。
想到了这里,吴宗睿看着徐孚远再次开口了。
“暗公,徐名时的案子,我会秉公处置,具体如何的处置,我不能够告知,桌上的东西,你带回去,不要和我说什么第一次来拜访之类的话语,若是没有陈名时的案子,你带来的东西我自然会收下,有些话不用我多说,你应该明白意思。”
&nbs
第一百一十一章 雏形已成
十二月初一,休沐的时间。
距离春节休沐的时间不远了,腊月二十到来年的正月二十,有三十天休沐的时间,为春节假期,也是大明朝廷休沐时间最长的假期。
相对于假期少的可怜的大明官吏,这是感激涕零的事情,可惜这样的政策,也就是在省府州县才能够落实,京官是不大可能享受到的,每年的正月初八大朝,京城七品以上的官员全部都要参加,需要到皇宫去拜见皇上。
就算是省府州县各级官府,也要有一部分人值守,应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当然,这种类型的值守,一般都是官府的吏员来承担,当官的呆在家中歇息。
因为休沐,吴宗睿起床有些晚,都已经过了戌时。
腊月他的事情有些多,最大的事情就是在腊月二十迎娶玉环。
玉环是陈灵雁的贴身丫鬟,陈灵雁可以代为做出所有决定,当然迎娶侧室与明媒正娶不一样,没有那么多的程序,相对简单一些,至于说纳妾,就更简单了。
“少爷,廖文儒和秦志锐已经在厢房等候了。”
刘宁禀报之后,吴宗睿没有耽误时间,迅速来到了厢房。
廖文儒和秦志锐两人都起身行礼。
“毋须多礼,秦帮主,说说信义帮的情况。”
“属下给大人报喜来了。。。”
秦志锐的话语,让吴宗睿楞了一下,随即脸上出现了微笑。
“信义帮回到淮安之后,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承担了三次漕运的任务,与其他的漕帮也是相安无事,上月底,因为气候问题,漕运已经停运,需等到来年二月之后,才会重启,现如今,信义帮已经有了近三千人,很多都是以前信义帮的人,凡是进入信义帮的兄弟,全部都是廖公子审查,而后才允许进入的。。。”
秦志锐毫不掩饰喜悦的心情,还有一些事情他不会说,大凡漕运,最为麻烦的是护卫船队的问题,且不说各地官府的敲诈,仅仅沿途的匪帮,大肆的劫掠,就让信义帮头疼,以往都是舍财免灾,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所有的钱财都会摊入到成本之中,要么是百姓承当,要么就是官府解决了。
至于说漕运的兵丁,压根不起作用,他们过于的孱弱,遇见匪帮根本没有办法应对。
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廖文儒率领的护卫加入信义帮之后,每次的漕运,都会有数十名护卫跟随押运,沿途几次激烈的厮杀,让沿途的匪帮,品尝到了信义帮的厉害,也让护卫队伍的规模逐渐的扩大,最为出色的一次,船只抵达宿迁的附近,一股子名气颇大的匪帮,偏偏不信邪,袭击信义帮的漕运船只,结果匪帮被打的大败。
那一次是廖文儒亲自带队押送,本来打败了劫掠的匪帮,船队就可以出发了,可是廖文儒做出了决定,彻底剿灭这一股的匪帮,于是船队靠岸停歇,廖文儒亲率护卫上岸,经过了三天两夜的追逐和激烈厮杀,彻底剿灭了这股匪帮。
其结果就是护卫缴获了近四十匹的战马,大量的钱粮。
缴获钱财的具体数目,秦志锐不是很清楚。
经过了那一次的厮杀,信义帮在漕帮的名头更响亮,沿途的匪帮,看见信义帮的漕船,压根不敢靠近。
对于漕运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越是将物资尽早的运送到京城,就越是能够得到多的钱财,而信义帮的漕船,速度比其他的漕帮快了很多。
由此而来的还有一桩生意,那就是借着漕运,帮助南方的商贾运送物资到京城,这是非常赚钱的行当,商贾愿意出大价钱,只是一般的漕帮不敢接这样的生意,这和护镖差不多,如果运送的物资损失了,则是由漕帮负责赔付。
信义帮的名气出去之后,前来找寻的商贾很多,而且都是大商贾。
这让信义帮后面两次的漕运,帮忙给商贾运送货物得到的报酬,比漕运报酬高了很多。
有钱了自然好办事,打点各地官府也是出手大方,不会遭遇到任何的刁难。
亲眼看见了护卫的骁勇,秦志锐彻底明白了,吴宗睿真的不是一般人,信义帮必须要死死的跟随在吴宗睿的身边,那样才能够安稳的赚钱、不断的延续下去。
所以,信义帮所有的事情,秦志锐绝不敢隐瞒吴宗睿,全部都是老老实实的禀报。
秦志锐说完之后,吴宗睿也是笑着开口了。
“秦帮主,信义帮的发展势头很好,但切不可得意,就说为商贾运送货物的事宜,日后就要注意,如有必要,也让长恒帮跟着做一做,你一定要明白,信义帮闷头发财就是了,不要露头,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你们应该明白,名气太大,总是会招致灾祸。”
“属下明白,一定按照大人的吩咐去做。”
“很好,刘宁,你带着秦帮主到会客厅歇息一下。”
厢房里面剩下吴宗睿和廖文儒。
看着廖文儒坚毅的神情,吴宗睿有太多的感慨,想想两年前,廖文儒还是寒鸣寺的小沙弥,现在却是护卫的头目,见过太多的鲜血和厮杀。
“文儒,辛苦你了。”
“大哥,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这是我们上次剿灭宿迁的匪帮,得到的两颗夜明珠,这夜明珠来自于海外,很是贵重,特意给大哥带来了。”
&n
第一百一十二章 添一把火
桌上放着四颗夜明珠,散发出来白色的光晕,让人爱不释手。
四颗毫无瑕疵的夜明珠,价值至少二十万两白银,如果在南京城交易,价格会更高,同时拿出去交易,甚至可能买到三十万两白银。
吴宗睿一直将唯一的一颗夜明珠收藏在身上,以备不时之需,维持护卫的开销,需要大量的钱财,如果遇到紧急的时刻,拿出来夜明珠交易,得到的白银能够维持一段时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如何强悍的军队,失去了粮草的支援,都会成为一盘散沙。
想不到的是,秦志锐居然送了一颗夜明珠,这应该是信义帮以前获得的,也算是秦志锐压箱的宝贝,这次拿出来了。
怡红楼的掌柜上月底送来了二千两白银,这也让吴宗睿对秦淮河有了不一般的认识,怡红楼不是秦淮河最为出名的青楼,生意不是最好的,可是每个月的利润居然达到了四千两白银以上,一年下来就是近五万两白银,这样的利润,足以让人疯狂。
难怪那么多人觊觎秦淮河,难怪秦淮河的每一家青楼,背后都有颇为强硬的背景。
敲门声响起,吴宗睿将四颗夜明珠放进了锦袋里面。
“大哥,您有什么事情吗。”
“有一些事情,需要你去做,记住,做的越是隐秘越好,如果眼看着要暴露踪迹,那就果断的撤离,兹事重大,现在看起来不算什么,日后你就会明白。”
“什么事情啊,这么重要。”
“有关几个读书人的事情,你就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
廖文儒离开了厢房,吴宗睿眯起了眼睛,看看这一次加一把火,复社的张溥等人如何,是不是经受得住。
南京城内,已经聚集了很多的读书人,他们每日游走于秦淮河和酒楼之间,推杯换盏,聚会游乐,探讨学问,好不惬意。
进入腊月,节日的氛围逐渐浓厚,就算是寻常百姓人家,也开始添置年货。
尽管北方一片哀鸣,后金鞑子已经入关,在京畿一带肆掠,农民起义军也在陕西大肆的闹腾,可这些事情,距离南直隶太远了,无人体会得到。
诸多的读书人,每一次的推杯换盏,都在议论一件事情,那就是南京国子监监生徐名时的案子,应天府衙已经有了判词,徐名时也就是赔偿了蔡家一百两银子,被责令具结悔过,以观后效,这样的处罚压根不算什么。
传闻飞快的蔓延,那就是应天府衙的判决,乃是复社直接干涉的结果,据说复社盟主张溥,据理力争,不仅是在国子监祭酒贺逢圣大人的面前,甚至在应天府府尹詹大人的面前,也是为徐名时鸣不平,官府原本打算剥夺徐名时读书人功名,发配到军中戍边的。
传闻蔓延的同时,议论也开始变味,国子监祭酒贺逢圣大人,以及应天府府尹詹士龙大人,成为了读书人责骂的对象,什么昏聩、黑白不分、胡乱断案等话语全部说出来了。
喝过酒的读书人,胆子最大,天不怕地不怕,也不知道是怎么了,他们的火气越来越大,渐渐的无法压制了。
十二月四日,官吏停止休沐,开始上班。
国子监也开课,春节在即,国子监快要考试,考试之后就放假了,一直到来年的二月,诸多的监生才会重返国子监上课,认真准备秋季即将举行的乡试。
午时,数百个读书人组成的三大队伍,突然出现在国子监、应天府衙以及蔡家的外面,他们情绪激动,大声的叫骂,言辞之中充满了对国子监和府衙的愤怒,充满对蔡家的蔑视。
五城兵马司出动了军士,不过这些军士不敢对读书人动手,只是包围了读书人的队伍。
也不知道是谁推搡了谁,读书人与五城兵马司的军士居然动手了,军士依旧是克制,没有动手,这下子读书人的勇气被激发出来,他们开始毫无顾忌的推搡周遭的军士。
也有忍不住的军士,避让的同时,轻轻的推开动手的读书人,引发轩然大波。
读书人更加的愤怒,对军士不客气,嘴里的话语也更加难听,甚至开始直接辱骂南京国子监祭酒贺逢圣与应天府府尹詹士龙,到后来就连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都躺枪了。
。。。
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胡应台,得到了奏报。
作为南直隶权力最大的南京兵部尚书,胡应台兢兢业业,崇祯元年三月由南京刑部尚书调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可谓得到了提拔和重用,近段时间,他已经得到消息,因为在兵部尚书的职位上面表现不错,可能会调到京城六部去任职了。
这个时候,南京城需要平静,否则胡应台第一个受到影响。
读书人在国子监和应天府衙闹事,甚至对五城兵马司的军士动手,这无疑是大事情。
胡应台大为火光,马上命令严查,看看是什么情况。
没有多长的时间,胡应台得到了奏报,原来是复社为徐名时的案子叫屈,为复社盟主张溥叫屈,因为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昏聩,没有详细调查,偏听偏信,训斥了复社和张溥等人。
包括应天府衙的判词,以及国子监监生徐名时的案卷,火速呈奏到兵部。
礼部尚书董其昌也赶到了兵部,气的身体哆嗦,白胡子都要翘起来了。
脸色阴沉的胡应台,终于下达了命令,将读书人之中闹事之人抓起来。
&nbs
第一百一十三章 完美收官
府邸外面,有两个人正在等候。
吴宗睿下了马车,借着门口的烛光,看见了站在不远处的两人。
吴伟业和杨廷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