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谋明天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风中的失落

    “先生,淮安府境内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大人,我已经详细查过了,淮安府所辖境内,存在的问题还是不少,主要还是几路匪帮,时刻盯着漕运,最为嚣张的有三路匪帮,分别为清河匪帮,淮阴匪帮以及宿迁匪帮,地方官府无力围剿他们,漕运兵丁不愿意出面围剿,导致局势变得复杂。”

    “不是说这记录的匪帮,仅仅是劫掠民营的船只吗。”

    “以前是这样,可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按照皇上的旨意,漕帮的漕运船队,大量吸收民间运营的船只,运河上几乎看不见民营的船只,加之大规模的漕运马上要开始,淮安府辖内的匪帮,自然会盯上漕运船队。”

    “漕运兵丁与这些匪帮是否有牵连。”

    “可能有些牵连,主要还是地方官府,与这些匪帮应该是有联系的。”

    “清河县衙、宿迁县衙以及山阳县衙,设立在码头的军士,如何对待过往的漕运船队。”

    “每一艘漕运船只抽取五两白银的费用,其余的没有过问。”

    吴宗睿叹了一口气。

    “三千里的运河,沿途诸多的州县衙门,都在运河码头安置军士,收取费用,这一路下来,漕运船只需要缴纳数千两的白银,他们如果不盘剥百姓,怎么可能生存下去。”

    “大人,这,这都是惯例了。”

    “我知道,不管其他地方的官府如何,淮安府内的山阳、清河以及宿迁,不准收取漕运船队任何的费用,其驻守军士需要的开销,一律由府衙承担。”

    “大人,此事我已经安排下去了,想必三县的官吏应该执行。”

    “嗯,淮安府境内匪帮的规模,先生弄清楚了吗。”

    &n




第一百六十章 漕运三千营
    一千五百信义帮护卫,全部换上了明军的军装,整齐站立在操场上。

    漕运三千营,这就是信义帮护卫新的名字。

    明军三大营尽人皆知,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这是明成祖朱棣亲自下令组建的,称之为明军三大营,为明军之中的精锐,其中五军营由步兵和骑兵混合组成,为作战攻击的主力,三千营全部由骑兵组成,为作战突击的主力,神机营则是操控火器,展开进攻。

    明朝中叶之后,朝廷保留卫所军队的同时,也默许了雇佣兵的制度,特别是万历年间,战事颇为频繁,仅仅依靠卫所军队,根本不能够作战,于是大明出现了两套指挥系统,一套沿袭老的卫所制度,指挥官分别为卫指挥使、千户、百户、总旗和小旗等等,一套则是适应雇佣兵制度,设立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千总和把总等等军官。

    不过两套指挥系统时常有重合,譬如说总兵辖下的,有副总兵,也有千户和百户等等,这都是根据作战的需要设置的。

    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也不是随便能够设立的,京营以及南京京营分别设立,剩下就是漕运兵丁设立,其余的卫所军队,不能够设立三大营。

    京营以及南京京营,其统帅为总督,所辖三大营的级别很高,譬如说五军营,其指挥官为提督总兵官,下辖十个营,每个营的指挥官为参将,或者是游击将军。

    京营以及南京京营,有三大营组成,无其他建制的军队。

    漕运三大营的情况,与京营和南京京营有所区别,说白了就是级别低一些,更杂一些。

    漕运兵丁最高指挥官为总兵,仅仅相当于京营三大营的指挥官。

    漕运兵丁所辖三大营,其最高指挥官为千户。

    漕运兵丁原则上不会参与作战,故而其军官的设置,与卫所混杂设立。

    按照成建制的规模,漕运兵丁总人数两万人,其中三大营总人数一万五千人,运输营五千人,而三大营兵力配置为:五军营六千人,三千营五千人,神机营四千人。

    除开三大营,漕运兵丁还有运输营。

    曾永忠与漕运总兵赵世奇商谈的结果,就是信义帮护卫组建三千营。

    漕运不需要骑兵护卫,所以三千营基本是摆设。

    此次赵世奇将三千营的编制全部给信义帮护卫,也就是顺水人情。

    至于说三千营是不是有五千人,是不是完全都是骑兵,这与赵世奇无关,反正他这个漕运总兵,不可能指挥三千营的军士作战。

    漕运兵丁逃离到漕帮之中,帮助漕帮护卫船队,领取报酬养活家人,此等的事情赵世奇都可以不理不睬,何况三千营的事宜。

    当然,条件也很明确,三千营务必与五军营、神机营和运输营一道,护卫漕运之安全,其具体的分工为,南直隶与浙江境内运河河道,其安全护卫由三千营负责,其余地段则是其他的营负责。

    赵世奇这样的分工,也是深思熟虑的,南直隶以及浙江境内运河沿途的匪帮,与地方官府以及漕运兵丁,甚至漕运总督府,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若是五军营出动,恐怕还没有动作,匪帮就知道消息了,至于说往北去的运河两岸,其中最大匪帮夏镇匪帮被彻底剿灭之后,其余的匪帮相对收敛了一些,五军营只要保证十月到十一月漕运的安全,就算是完成任务了。

    站在木台上面的吴宗睿,看着诸多的军士,大声开口了。

    “从今日起,你们就是漕运三千营的军士,你们的身份变化了,称呼变化了,但本质的东西没有变化,所有的管理制度同样没有变化。”

    “我曾经说过,你们就是军人,现如今我兑现了承诺,让你们穿上了军服。”

    “有人说好男不当兵,我不赞同,你不当兵我也不当兵,我们的家人谁来保护,我们的财富谁来护卫。”

    “信义帮护卫这个称呼虽然成为过去,可我希望你们都记住它,不要忘记了。”

    “漕运三千营,职责更重,需要承担的作战任务更多,我希望你们时刻准备着。”

    。。。

    走进大堂,廖文儒跟着进来。

    新成立的三千营,廖文儒为千户指挥官,刘宁为副千户,罗典明、罗典勇、罗典召和秦大龙分别为百户,一千五百军士分为骑兵营、步兵营、斥候营和执法营,廖文儒兼任骑兵营指挥,刘宁兼任斥候营指挥,罗典召兼任执法营指挥,其余则是出任步兵营指挥。

    兵力方面的不足显而易见,骑兵营五百人,斥候营一百人,执法营五十人,剩下的步兵营统共只有八百五十人,还分为了步兵一营、步兵二营和步兵三营。

    在设立步兵一营、二营和三营的问题上面,廖文儒等人的意见是暂缓,吴宗睿不同意,他指出,三千营的构架必须完善,今后骑兵营和斥候营同样要划分,这样各级的指挥官就知道哪些地方兵力不足,急需扩充了。

    “廖千户,刘副千户,诸位,多话我就不说了,从今日开始,你们就要开始在南直隶以及浙江运河两岸开始厮杀,彻底剿灭运河两岸的匪帮,应该如何作战,我更不用多说,这段时间以来,刘副千户率领的斥候营,已经展开了详细的侦查,基本掌握了南直隶运河两岸匪帮的情况。”



第一百六十一章 漕运码头
    十月初五,詹兆恒来到了淮安府城。

    来到府衙的寅宾馆,见到了正在等候的詹兆恒,吴宗睿脸上带着笑容。

    “月如兄,恭喜了。”

    詹兆恒连忙抱拳稽首行礼。

    “大人怎么知道在下乡试高中了。”

    詹兆恒态度的变化很正常,以前身为廪膳生员的时候,仅仅是有了读书人的功名,想要做官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有些时候看事情就不是很在乎,也不会特别谨慎,一旦乡试高中,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进朝廷之中,面对官员的时候,态度自然转变。

    “我自然是知道的,怎么,月如兄准备到京城去参加会试吗。”

    “是的,此番前来,一是来感谢大人的鼓励,二是希望继续得到大人的教诲。”

    吴宗睿看着毕恭毕敬的詹兆恒,微微摇头。

    “月如兄,我已经没有什么教诲的,你参加了乡试,明白了很多的事情,至于说接下来参加会试,只要保持平静的心态,高中不是问题。”

    “感谢大人的吉言,在下一定会尽全力。”

    。。。

    交谈的过程之中,吴宗睿知道了,南直隶乡试,杨廷枢高中解元,吴伟业、张溥等人也悉数高中,他们已经赶往京城,准备参加来年二月进行的会试。

    詹兆恒说到了复社的事情,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复社再次开始了诸多的活动,这一次张溥等人乡试结束马上前往京城,其实就是想着在京城取得某些支持。

    吴宗睿对于复社倒不是特别在乎了,复社兴旺是通过三次大规模的集会,本打算在南京城举行的集会,被吴宗睿成功的阻止,已经让复社的声誉遭受重大影响,接下来的时间里面,复社想要恢复之前的声威,可能性不是很大了。

    再说了,复社若是真的开始抬头,吴宗睿同样会想办法打压。

    吴宗睿也是读书人,更是穿越之人,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他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感受,绝大多数的读书人,脑子里面想到的全部都是功名,要说他们复杂也不一定,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任何的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是读书人永远的期盼,可惜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运气不好。

    大乱即将来临,读书人面临艰难的选择,有些读书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出了令人不齿的选择,在历史上留下了污点,说起来也是时代的悲剧。

    吴宗睿清楚,自己做出的选择,同样会遭受到历史的拷问,所以不在乎世俗的目光,走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总体的目标是让国家兴旺起来,让老百姓过上舒心的日子,那样问心无愧。

    翌日一大早,詹兆恒告辞,前往京城而去。

    吴宗睿则是带着罗典勇等五名护卫,前往漕运码头。

    上任一个多月时间,吴宗睿一直都没有到漕运码头去看看,他的事情太多了,实在是抽不出来时间。

    淮安府城因为漕运而兴盛繁华,这一点谁都明白。

    漕运码头更是重中之重,每年上万艘的漕船在漕运码头接受漕运衙门的盘查,漕船在此停留,南来北往的商人也在这里交易住宿,为了漕运能够顺利推进,朝廷在漕运码头专门建设了诸多的仓库存放漕粮,有常盈仓两处,常平仓两处,预备仓三处,庄仓五处,悉数都是用来存放漕粮的。

    码头周遭,商铺客栈酒楼无数,鳞次栉比,造就了淮安府城的异常繁华。

    吴宗睿前往漕运码头,其实也是走过场,需知漕运码头的一切事宜,都是漕运总督府直接管辖,与他这个淮安府知府没有太大的关系,包括漕运码头的秩序维护事宜,都是漕运兵丁直接负责的。

    谁都知道漕运码头是一块肥肉,漕运总督杨一鹏大人时常过问,漕运总兵赵世奇也不会将守卫漕运码头的事宜,交给吴宗睿控制的漕运三千营。

    不过身为淮安府知府,如果总部到漕运码头去看看,也是说不过去的。

    远远的看见商铺和酒楼,吴宗睿下马了,身边的护卫跟着下马了。

    大街上很热闹,熙熙攘攘的人群,远处的码头上,停着数十艘漕运船只,船上装满了粮食,一些人正在忙着用毡布盖住粮食。

    漕运总督府设立在码头的坐粮厅很显眼,单独的府邸,一座约五米高的箭楼矗立,在箭楼上面,可以观察到整个漕运码头的情形。

    府邸门口有军士站岗,箭楼上面也有肃立的军士。

    来来往往的人进出坐粮厅府邸,他们的手中拿着漕运的文书,脸上或者带着笑容、或者带着焦急的神情,漕运船队拿到了漕运总督府加盖公章的文书,就表示漕粮已经检验完毕,可以出发前方京城或者北方而去了。

    坐粮厅是权力的象征,不管是来自于哪里的漕运船队,都必须到这里来,接受漕运总督府官吏的检查。

    吴宗睿早就从信义帮秦志锐那里了解到,坐粮厅坐镇的官吏,个个都是富得流油,每个漕运船队进入坐粮厅办理相关手续,都要进贡数量不等的银子,否则就不要想着拿到漕运文书,如果漕运船队在码头耽误的时间太长,成本会持续的上升,最终可能赚不到一钱银子。

    不知不觉,牵着马的吴宗睿,走到了坐粮厅的前面。

    一名身穿粗布衣服的汉子凑过来了,护卫刚要动作,吴宗睿挥挥手。

     



第一百六十二章 敲诈
    离开坐粮厅,吴宗睿稍稍思索了一下,还是决定到码头上去转悠一番,谁知道漕运总督杨一鹏会不会心血来潮,下一次安排部署相关事宜的时候,询问漕运码头的事宜。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仅仅是曾永忠提供的文书,不能够帮助吴宗睿直观的掌握情况。

    坐粮厅距离码头有五里地左右,沿途都是大大小小的街道和巷子,无数的商贾就在其中,大大小小的生意也就在这些街道和巷子里面商谈,巨额的钱财在这里流动。

    谁都明白财不外露的道理,所以行走在大街小巷,不会有谁将大量的钱财带在身上,也不会有谁穿的特别的光鲜靓丽。

    上马的时候,吴宗睿隐隐的明白了什么,尽管淮安府城属于南直隶最为繁华和富庶的城池,不过骑着乌珠穆沁马在大街上转悠的人还是不多,他这个淮安府知府,说到底也就是十七岁的年纪,不满十八岁,虽然看上去全然没有了稚气,外表不可能老成。

    这就好比是一个富家的年轻人,或者是外地大漕帮的少爷,来到了淮安府城的漕运码头,不知道世道的凶险,毫无顾忌的码头上面转悠,引发注意是自然的。

    马背上的吴宗睿,微微的摇头,事事皆学问,自己需要了解和掌握的东西还很多。

    走到大街尽头,硕大的码头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吴宗睿还是有些发愣,眼前的场景,让他无法形容,相比较来说,几百年之后电影里面展现的古代码头,和这里根本无法比较。

    一眼看不到头的漕船停在码头边,相互之间几乎看不到什么空隙,右边的水域,能够看见一些小划船来往的穿梭,一些靠近码头的漕船上面搭着木板,连接码头陆地,一些苦力扛着成袋的漕粮,正在往漕船里面装运粮食。

    左边颇远处的水域,则是一些民船停靠。

    漕船和民船很好区分,看看船上的旗帜就知道了,漕船上面都有红色的三角旗,三角旗的中间是一个大大的“漕”字,表明这是专门从事漕运的船只。

    信义帮的漕船早就出发运送漕粮了,漕运三千营的一千五百军士,分为了三队,廖文儒亲率的五百骑兵,陆路赶往清河、宿迁一带,剿灭沿途的匪帮,刘宁率领的斥候营跟随信义帮漕运船队出发,沿途侦查,罗典明和秦大龙率领的部分军士,则是前往高邮和江都一带,剿灭这里的匪帮,罗典勇与罗典召留守大营。
1...6162636465...36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