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宋朝探花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晨风天堂

    王曾摸了摸袖子,他袖子还有最后一张纸,这张纸他没敢拿出来,相比前面几张,这一张才是萧太后真正的狠辣。

    萧太后公告整个辽国,列出了一份名单。称之为八贤。

    这名单上刘安的名字在第七位,这些人入辽之时便是封王之日。

    排在第一位是战神李继隆。

    排在最后一位的是王嗣宗。

    中间六人分别是,兴农护民之相李沆、以文治世之相吕蒙正、刚正不阿名士赵昌言、大宋大掌柜向敏中、荐百余名臣王旦、天纵其才刘安、南征北战曹玮。

    一共八贤者。

    王曾不敢将这份名单拿出来,无论辽人是真意还是离间,此时看刘安的表情,王曾认为这份名单可以晚一点再给刘安看。

    王曾离开的时候看到刘安坐在窗边发呆。

    他知道刘安心系天下,但无能为力的感觉有多难受。

    午餐,刘安只吃了一口。

    晚餐送到,刘安连看都没看一眼,一直坐在窗边。

    农税!!!

    自公元前鲁国最早开始征收初税亩开始,汉代叫租赋,唐叫租庸调。

    中华大地用了整整两千六百年才免了农税。

    现在的大宋已经具备了免农税的基础了吗

    从眼下计算,自鲁国开始第一次征收农税已经有一千六百年,农户们称为皇粮国税,可以说天下万民已经习惯了交农税。

    后世是凭什么取消农税的。

    是在农业税只占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三以下之后,才免除了农业税。

    现在呢,农税占据了大宋财政收入大部分。

    无论后世的史书怎么写,刘安亲眼看到的是,大宋的税收盐、茶、铁三项占了财政收入的两成,商税能多一点,两成半。

    依这样的计算,农税超过了大宋国库收入的一半以上。

    大宋的农税也挺高的,官方是十五抽一,但还有杂税、折变等等,十五抽六肯定是有了。

    好难!

    辽人大规模在燕云减税,他们的财政支出远没有大宋这么多,仅是官员的俸禄就差了十几倍支出,军费支出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而且燕云荒地多,多来一户人口本身就是财富。

    这一招,自己如何应对。

    更可怕的还是大宋自身,大宋不禁止田地交易,被大地主大贵族兼并的土地会越来越多,这些人有的是办法逃税,那么大宋的农税还要从最普通的农户下手。

    农民的税只会越来越重。

    免农税。

    天方夜谭!

    刘安有一种感觉,自己把这话说出来可能用不了几天,自己的小命就会终止,因为自己动了大贵族们的切实利益,会成为满朝文武的眼中钉。

    可能就连寇准都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但若对萧太后这次出招不闻不问,时间会慢慢让大量河北两路的百姓流入辽国,对大宋的归属感也会越来越弱,然后有一天,或许打仗的时候那些北流的百姓会拿起刀剑对准大宋。

    可悲!

    却无奈。

    夜色降临,刘安问自己:我应该何去何从。

    刘安不是没有选择,他有。

    他可以现在就离开汴梁去占城,然后不惜代价灭了瞿越,以瞿越为基点,将势力扩张到两广,然后再慢慢北上吞并大宋,再挥师北进一统天下。

    新朝新规则。

    慢慢架空皇权似乎太慢,等自己成功,改变朝堂可能在很久以后,那时,宋辽还有一战的可能吗

    宋军北上面对的不再是契丹军,而是归辽汉军。

    这一切不是刘安想看到的。

    刘安记得后世有帖子提到过,宋朝没有农民起义

    屁话,就刘安到大宋这两年就有小规模的被称为流民乱匪好几次。只是大宋兵力够多,又对军械马匹管理严格,贫苦线上的农民兴不起大浪罢了。

    或许那帖子也没错,两宋是没有爆发过大规模全国性的大起义。

    只有几百次流民乱匪。

    突然间,刘安想到了一个让自己不喜欢的时期,那时却有人搞了一个士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这念头刚产生,刘安就猛摇头。

    不可能,大宋是士大夫治天下,动了这一块,满朝文官都敢和自己拼命。

    难。

    刘安想说,自己好难。

    前世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作为穿越者确实有超越这个时代的能力,但这种国体大事,自己还真搞不定。

    刘安很愁闷。

    大约到了三更天的时候,也就是半夜,有人推门进来了。

    大宋皇帝。

    皇帝手里提着一只食盒,刘安根本就没留意有人进来,依然在思考着。

    皇帝将一碗粥放在刘安面前:“安哥儿,来一碗七宝五味粥。”

    刘安这才注意到是皇帝亲自来了,赶紧起身要施礼,却被皇帝按住肩膀:“坐着,喝了粥再说话。”

    到底是天气冷了,粥从厨房拿出来还是热的,到这里温度刚好。

    刘安几口就把一碗粥喝光。

    看刘安喝光了粥,皇帝这才说道:“瞿越的事,你不会烦心。西番那边的事情,已经办完。自你殿试以来,意气风发,今日却怎么了”

    刘安没回答,因为他不知道从何说起。

    “照实说,说什么都不责怪你。”

    刘安依然沉默,皇帝这次没催,只是陪刘安坐着。

    过了好长时间,刘安才开口:“姑丈,若我说,我有真话一套,假话一套。”

    “先听假的。”皇帝说话的时候站了起来,示意刘安跟自己坐在茶桌这边来。

    坐下之后刘安说道:“假话是,就姑丈封禅之事。自古封禅非大作风不可,始皇一统,有资格。汉武帝平匈奴,立汉威天下,有资格。汉光武帝,光复大汉平贼除乱恢复正统,有资格。”

    “恩。”皇帝点了点头,但刘安说,这是先说假话,可此时句句都是真的。

    刘安想说什么,皇帝很有兴趣听下去。

    刘安继续说道:“接下来三人就有水分了。唐太宗没有封禅,魏征劝谏,不可重复隋炀帝的错误,不能过度消耗民力。太宗没去。唐高宗去了,高宗往前能比上其父还是往后能比上其妻”

    “恩。”皇帝又点了点头。




第三六六节 刘安的真话
    武后虽然是女子,但唐高宗确实比不过。

    刘安说:“武后,没去泰山,只在嵩山封禅。唐玄宗呢,他借的是武后留下的开元盛世,封禅之后天下大乱,他未必配得上。”

    “恩。”皇帝再次点了点头,皇帝虽然并非圣君,但读书确实够多。

    刘安说的不算错。

    “姑丈,我刚才想的事情是,免了大宋的农税,自鲁国第一次开始收农税以来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六百年,这一千六百年来无人想过免农税,因为农税是国库收入的重要来源,我算了算,眼下农税占大宋国库年收入的五成以上。”

    皇帝这次没点头,也没接话。

    他在等,等刘安一次性把话说完。

    刘安说道:“若在姑丈手上,天下万民不再交农税,那么姑丈的圣明便是千年一帝。有这一功绩,封禅便合情合理,而且够资格。但是!”

    但是

    皇帝连呼吸都要停止了,他要听这个但是。

    刘安没让皇帝等,继续说道:“但是,朝堂上的人会把我撕了,因为国库的收入不能少一半,不收普通农户的,那么这钱就要有一个出处,那么要动的就是权贵的利益了。王莽的新政,好,非常好,但他一定得死。这天下,不是万民的天下,是权贵门阀士族大地主的天下。”

    皇帝感觉自己流汗了,这是冬天,而且刘安这屋也没有多热。

    可皇帝却有一种后背后冷的感觉。

    刘安作事有点邪,皇帝是知道的,而且心理也有准备。可皇帝万万没想到,竟然邪到了这样的程度。

    同时,免除农税这个想法,皇帝还真有点小动心。

    这事真若办成了。

    往前一千年,往后一千年,还真没有那个皇帝比得上他。

    刘安深吸一口气:“姑丈,这就是假话,借封禅来游说姑丈免除农税。”

    “真话呢”

    皇帝并没有急着下评论,他要把所有的话听完。

    刘安没急着开口,烧水、洗杯,慢吞吞的泡着茶。

    给皇帝把茶倒上了之后刘安才开口:“姑丈,真话就是。我想把这天下,就是大宋周边所有的一切力量,全部消灭了。无论是党项人,还是契丹人,或是女真人。再往远说,大理、瞿越、高丽、倭岛。”

    皇帝摇了摇头。

    刘安看皇帝摇头,心中明白,皇帝是不会赞同自己的理念的。

    可谁想,皇帝却说道:“灭不灭先放边,你刚才说是假话,现在应该有对应的真话。”

    这个反应倒让刘安很意外。

    刘安语速加快了一些:“姑丈,我思考过,依我的计划原本再有五年,便可以真正免了农税。可我等不急了,有两件事情就象两把刀架在脖子上。”

    “那两件事”

    “头一件,皇城司赴辽地打探到了一些情报。辽萧太后用了一招釜底抽薪之策,要断送我大宋北方根基。”

    刘安把王曾给自己看的情报给皇帝看了。

    皇帝看完沉默不语。

    确实厉害。

    现在幽州两国共管,所以大宋不可能封关,人若要往辽地跑还真挡不住。

    刘安继续说道:“第二件事情更厉害。黄河以北各路,抄了大地主的家,平了大地主的田,这些大地主背后那个没有朝中力量,他们只是在等机会。我可以预见,占城、瞿越肯定发生了大事,这事足以让我和我的岳父被贬。”

    皇帝点了点头。

    皇帝虽然是皇帝,若满朝文官合想力来想咬死谁,皇帝想保都保不住。

    皇帝开口问道:“你为什么想灭了大宋周边,你读书科举中了探花,你喜欢打仗”

    “不,我只是不喜欢被人打。把他们全部消灭了,这样就没有人来打我。”

    皇帝再问:“灭了大宋周边,对免农税有什么关联。”

    “姑丈,我想到什么说什么,别责怪我。”

    “刚才说了,说什么都不怪你。”

    刘安这才说道:“姑丈,拿咸平一个织坊来说。收一千斤麻,精处理之后至少有四百斤可以织布,五百斤可以编绳。一百斤废料,废料也有一点价值暂不的是。一千斤麻当下的行情大约是三贯钱,仅说四百斤可织布的麻,变成布,至少值五十贯,至少。”

    “至少。”皇帝也对物价大概有了解。

    刘安继续在讲:“五十贯减三贯,就是四十七贯。工坊主建工坊,造织机,这些钱分摊到每一千斤麻上,摊五贯。再加上工匠的钱,上交税的,一千斤麻最终落在工坊主口袋里,至少有十贯纯利。”

    “至少。”皇帝心说,自己调查过,应该有十五贯。

    不过这个时候,皇帝不和刘安挣论这些细账。

    “姑丈,这十贯有一个词,就叫剩余价值。工匠们把麻变成布与绳,将一种物品创造成新的物品,增加了价值。这是工匠们创造的,工坊主只是提供了创造这个价值的平台,而后最大的利则在工坊主手中。”

    皇帝听完点了点头,刘安讲的很清楚,皇帝学识很高,虽然属于半书呆子的类型,可也听得懂。

    “姑丈,这利就是剩余价值。占城那里为什么能得到巨利,可以这么理解,大宋就是工坊主,这占城就是工匠,他们辛苦作工拿着的只是养家糊口的钱,最大的利会流入大宋。为什么会有开元盛世,因为唐够强,天可汗。周边的一切小邦每年供养大唐的财富是天文数字。这是看不见的,却能摸得到!”

    现在轮到皇帝捧着杯子发呆了。

    皇帝也有自己的思想,他虽然软弱,虽然书生气,可却不笨。

    皇帝心里在计算着。

    拿胡椒来说,一担胡椒曾经在汴梁城的价格高达八百贯,在占城就算支付了农户的钱,运输的钱,出港的胡椒一担往高了算也不会超过八百文。

    那么差价就在之前贩胡椒的那些人手中。

    一担胡椒挣了七百九十九贯的利,就算海运辛苦,加到十贯的运费,也挣了百倍的利。

    现在胡椒的生意在大宋手上控制着。

    利少了,就算一担只有不到几十贯的利,再少也落到了大宋的口袋。不同以前,一文钱也没见到。

    :。:
1...140141142143144...1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