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探花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晨风天堂
第三六七节 差挺多
皇帝很认真的在计算着。
再反过来算。一担丝绸在汴梁最多就是换六百斤带壳的米。
可运到占城,就是接近四千斤米。
这钱又落在大宋的口袋。
皇帝其实想错了,这不是剩余价值,这叫贸易利润与贸易逆差。可皇帝有自己的思想,他认为这就是价值提升,差价落在谁口袋的问题。
皇帝的理论就是,增值部分归谁的问题。
想到这里皇帝问刘安“依你这么说,若瞿越真的能被打败,那么瞿越人种稻米,他们用三千五百斤稻米换大宋一担丝绸,这算不算瞿越在供养大宋。”
刘安起身,卟通一下就跪了。
皇帝拉起刘安“说话呢,跪什么”
“姑丈,有件事情我刘安有欺君之罪,有谋逆之罪,但却没有不臣之心。我这么作是有原因的。”
“刚才说了,你说什么都不责怪你。”
“姑丈,现在不是说,而是我作的。”
“也不怪你,你说清为什么,就不怪你。”
刘安脱口就来了“因为姑丈心太软。”
皇帝真是哭笑不得“行,这理由先记下,那么说说不心软是怎么回事。”
“姑丈,卫浩流放八千里,我安排人制作假象让他遇到海难,假死,然后把人送到阿苏山。”
“阿苏山”皇帝完全不知道阿苏山在何处。
刘安没给皇帝思考或是提问的机会“姑丈,阿苏山在倭岛,最初的时候是我父遇上风流飘过去的,然后和倭人打了一架吃亏不小。后来杭州商盟受过我父恩惠,雇佣大量游侠,借了金陵商盟几十条商船把人运到了阿苏山,又找倭人打了一架,这次胜了。”
皇帝示意刘安继续。
刘安这故事是早就编好的,无论是金陵商盟、还是杭州商盟都对过口风。
刘安继续讲“然后,打架打赢了。可还要继续打,所以就在阿苏山建了城,然后徽州商盟送了五百户佃户过去,这慢慢的时间久了,在阿苏山种下了百万亩桑林。预计明年能收获三至五万担生丝。”
“不对。”皇帝打断了刘安“一亩桑林三十五斤丝。”
“姑丈,新桑叶少。”
“好吧,你继续,不对,三万担生丝”
“是,这些生丝的成本,只有杭州一带生丝的五分之一,因为倭民皆是奴,杀了他们的领主,这些奴给的工钱是大宋农户的八分之一。”
“等等。”皇帝示意刘安停下。皇帝开始计算“你是说,五分之一的价格,那么织出来的丝绸应该只有杭州原本一半以下的价。”
“约五分之二。”
皇帝突然变的兴奋了“如果这么算,姑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从倭人那里得到一部分剩余价值,然后再织成丝去占城换成米,那么就是相当于汴梁生丝换米,还多一倍”
“是!”
皇帝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他懂了。
他懂什么叫剩余价值了。也明白什么叫以天下财富供养大宋了。
这一反一正,挣的真多。
“这也不对,百万亩桑林,就算是小桑,三年五载之后就是大树,一亩三十斤丝就算作不到,一亩二十斤也应该有,这就是二十万担生丝。”
刘安倒有些不好意思了“姑丈,只是号称百万亩,实际没那么多,徽州一位老丝农估算,三年后稳定产量应该是九万担至十二万担。”
“不少了,不少了。”皇帝知道当下大宋一年的生丝全年也就是三十多万担。
折合下来,能用于织造就是一万吨多一些。
皇帝把什么对外番私自用兵,对外番开战这种事情完全忘记了,轻轻一拍刘安的肩膀“回头你给父加封,你列个名单,这杭州、徽州就倭岛种桑有功之人,重赏。”
什么节奏。
有钱就有功
私自对倭开战,秘密调兵,不对。刘安摇了摇头,自己故事编的好,皇帝是没往细了问,详细调查之后,才有私自对倭开战,秘密调兵的事情。
现在只是纯民间行为。
刘安立即补了一句“姑丈,虽然远在海外,可这些商人却心系大宋,他们请了灵隐寺的僧人,五台山的大师,还有许多老私塾的先生去教化倭人,倭人现在吃饭之前都要先恭敬的高呼,感谢大宋皇帝陛下恩赐,才有这一饭一食。有新衣,也要高呼感恩。”
“当真”皇帝是吃惊,不是怀疑。
刘安立即说道“姑丈,你把我关起来,不让我和外界接触,派人把杭州商盟的人叫来,再安排皇城司去倭岛带倭桑农过来,便可以证实。”
哈哈哈。
皇帝爽朗的大笑。
他喜欢,他太喜欢了。
什么是天子,代天牧民。连番民都感谢自己的恩赐,这成就感!
皇帝有点飘。
皇帝笑着“也就是说,从这里外番得到剩余价值若达到五千万贯,那么农税可以免”
“侄儿认为,五年后或许可行。”
“加快一些,能有多快就多快。”
皇帝开始幻想,若真的免了农税,这天下万民还不给自己歌功颂德,史书上狠狠的记一笔。
想汉末黄巾之乱、唐末黄巢之乱,那一个不是农民没饭吃。
一但免了农税。
想造反的人也要有办法鼓动这些原本就不交农税的农户们,免农税,妙!
太妙了。
刘安看皇帝开心,又赶紧补自己之前的漏洞。
“姑丈,还有一事。”
“讲。”
“咱们从高丽那里,也得到的不少,高丽内乱有些贵族不怎么服,石将军联手崔氏,杀的可能有点重了,但这事却传不出来,崔氏找了一个好借口。金氏乱宫。”
“有多少利”皇帝这会满脑袋都在想,赶紧弄到相当于农税的钱,所以已经不管高丽贵族的死活。
刘安想了想“我不知道,因为高丽是石将军管着,不过商队去过数次,我猜测应该高于千万贯的利。”
“石保吉办的好,当重赏。”
刘安算是明白了。
封禅,果真是皇帝的软肋。
估计皇帝作梦都在想封禅的事,一切与封禅无关的事情,皇帝不在乎。与封禅有益的事情,皇帝可以不在乎其他一切小节。
而且智商猛往下降。
。
第三六八节 停一次早朝
刘安心说
自己这个姑丈啊,好大喜功,心软、胆小、除封禅之事外其余的事情完全无立场、再加上没主见、政务能力弱、还害怕打仗之外。
对自己还真好,而且也很心善。
不对,皇帝心善只限对自己人,倭民拿大宋同样工作八分之一的工钱,这种压榨他就算不到,高丽的贵族被杀了七成,他也看不见。
既然如此,那就再增加一点功吧。
刘安又说道“姑丈,在我父到倭筑紫岛之前,倭民皆为奴,种米却从来不吃米,米都是要上交的,他们吃的是糠混着野菜。而现在,倭民种桑,每人每月至少有五斤白米。再说衣,从衣不遮体到每年每人三匹布。他们需谢天恩。”
“当真”
“是我大宋,救倭民与水火,赐倭民以温饱。”
这次刘安倒没骗皇帝,这是真的。
卫浩这匹恶狼,明明是文官,却手提着倭领主的人头高喊解放倭岛农奴的口号,代天子恩赐土地,让倭奴们有家有田有屋有衣有粮。
聊着,不知不觉竟然到了四更天。
当值太监在门外请示“官家,早朝时间到了。”
“停朝,走远些。”皇帝没好气的回了一句后又马上改口“回来。”
“奴在门外,请官家吩咐。”
“早膳。然后走远些。”
“奴这就是去办。”
停朝
理由呢
已经进到皇宫内,站在正殿门前大部分官员享受不了暖棚的官员们很不爽,寒风吹在脸上,连一个借口都没有的停朝,皇帝什么时候变的这么任性。
站在中底层官员队伍中的王曾把衣服紧了紧,准备换个位置躲躲风。
这时,有个小太监跑了过来“相公请王郎中过去。”
“这就去。”
无论是那位相公叫王曾,王曾也是要去的。
暖棚内站有都是当朝大员,不但是三品往上,而且还在年龄够。
一般来说,能到三品的,年龄肯定够。
王曾一进来寇准就问了“那份来自幽州的密报,李公让你给刘学士送去了。”寇准说话很有水平,他没说是王曾从李沆那里看到,又给刘安看了。
这样说,王曾为什么把密报给刘安看,这其中就难免让人多想。
李沆让王曾去,这就是另一层意思。
王曾立即回答“是派下官送了一封信过去,信中内容下官不知。”
寇准摆了摆手“官家有要事,我等会去内书房议事,你出去告诉其他人,散了吧。”
“是,下官告退。”
叫王曾进来也只是求证。
普通的臣子不知道,但寇准这些人知道皇帝昨夜在刘安那里和刘安说话,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停下来。
王曾退了几步后转头回来“下官失礼,还有一言。”
“讲。”
“岳父给我了两封信,另一封忘记转交了。”
“拿来。”寇准一伸手,王曾把没给刘安的那页纸双手递到了寇准手中,寇准打开只扫了一眼便明白,王曾保留了一部分内容,当下点了点头“你去吧。”
“下官告退。”
王曾退离之后,寇准把那纸往袖子里一塞“我去面圣。”
“同去。”吕蒙正也跟着要去。
其他人没打算跟着去,寇准已经把事挑明了,皇帝和刘安聊了一夜,有可能就是为了辽国新政的事情,这事挺麻烦,肯定不是几句能议清楚的。
让寇准与吕蒙正先去,回头肯定要朝议的。
寇准与吕蒙正到刘安临时住的宫内官员临时居住休息区之时,皇帝已经从屋内出来。
“官家。”寇准与吕蒙正一起施礼。
皇帝点了点头“朕有些乏了,让安哥儿详细写一份上述之后,有些事情再议,这事朕认为要好好办,大办,用心办。”说完,皇帝也没解释是什么事,面带春风,脚下生风的走了。
可以看得出,皇帝很开心。
寇准摸了摸了袖中的文书,心中有些不解,这事刘安就算能把枯树说的发芽又枝繁叶茂,也不可能让皇帝开心。
这不是口才的问题,因为这事无解。
推门进屋,刘安正解衣服准备睡觉,寇准往旁边一坐“你睡,睡醒了有话和你说。来人,取一副围棋来,再送点吃的过来。”
有小太监立即去办了。
刘安是真困。
原本思考过度就感觉脑袋很累,和皇帝又聊了一夜,这会困的已经睁不开眼睛。
寇准正是看到这一点,才没有催刘安立即说话。
刘安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吕蒙正在旁说道“这个年龄,我还在读书呢。”
寇准冷冷的说了一句“霍去病这年龄已经随烈候北征,斩首过当。既然天纵其才,他还差些。”
吕蒙正只是笑笑不接话。
寇准对刘安的心思他知道,其中很复杂。寇准最初是想让刘安成为自己的人,但失败了。然后寇准想收刘安为弟子,结果刘安是个愣头青。现在寇准想教刘安一些为官从政的技巧,却方法不太对。
语气太冲,态度蛮横,而且还经常损刘安。
可偏偏这样,刘安却视寇准亦师亦友。
在吕蒙正眼中,两人都是脑袋不正常的那一类,不过自古天才,脑袋就没有正常的。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反正刘安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这会正作梦自己回到了现代,有朋友安排自己去相亲,结果提着刀的潘秭灵出现了,然后泼了自己一脸冰水。
好冷。
“起来。”寇准这次直接抓了一块冰就塞进了刘安的怀中。
冷!
刘安直接就跳了起来。
寇准将三只木盒,还有一个竹筒扔在刘安面前“来自占城、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的正式公文,以及你娘子给你的家信。火漆封还没有拆,你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