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末之虎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遥远之矢

    莽古尔泰,别怪兄弟手狠,实在是因为,若不杀你,何以立威。

    大金的汗位,从来都是用鲜血与头颅铸成的。

    而这个莽古尔泰的亲弟弟德格类,自已究竟还要留他到何时呢

    思绪纷乱的皇太极,忽然又想到




第一百二十六章 耕地问题
    “禀大人,学生已核查过黄县、招远、莱州三处的田地亩册,据亩册记载,我赤凤卫中,总共有耕地十八万亩,其中亩产小麦一石以上的上田,有三万亩,亩产小麦七八斗的中田,有七万亩,余者皆为亩产四五斗的下田。”许秀清见李啸突然javascript:问起这个问题,连忙回答。

    “哦,为何只有这么点耕地”李啸听到许秀清的汇报,不觉吃了一惊。

    李啸看过明史,他记得,在江南一带的一个县中,上百万亩耕地乃是寻常。却没想到,这赤凤卫面积有黄县一半大,竟只有十八万亩耕地,实是少得可怜。

    “大人有所不知,我登莱地界,地处临海,盐碱地多,却不可与江南湖广等地相比,诸如招远县、黄县等地的耕地面积,基本都在五十万亩左右。我赤凤卫的范围,只有原来黄县土地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故有十八万亩耕地,却还算可观了。”许秀清向李啸解释道。

    李啸陷入沉吟。

    “大人,学生所说的田亩数量与亩产粮额,皆是从田土亩册查核得来,绝非虚言,大人若不信,可派人再核查一番。”许秀清以为李啸心下不信,赶紧又说道。

    “秀清,你想多了,本官当然相信你。只是本官在想,若是土地面积如此有限,要供养军兵百姓,却是困难啊。”李啸拍了拍许秀清的肩膀,安慰他道。

    李啸知道,许秀清说的是实话,明史记载,在万历年间,在北方边镇,能七八斗小麦的耕地,便是上田了,因为山东比宣府大同等边地土质状况要好些,故在山东当地,约定俗成将亩产一石以上为上田。

    “那现在这些耕地,现又是何人据有,可都已耕作了么”李啸想了想,又问道。

    “禀大人,这两年多来,登莱各地饱经战乱,百姓或死或逃,土地抛荒了不少。我赤凤卫土地,为从莱州、黄县、招远三地划入。这三处,莱州、黄县皆是饱受兵灾之地,当地土地,基本全部抛荒,只有零星土地,尚有残存的百姓在耕种。但北栾河一带的原招远县地界,相对受兵灾较轻,除了少数自耕农外,倒还有多名地主,占有颇多好田地。”

    “那些地主的土地占据情况,可有所了解”李啸又问道。

    “据学生了解,北栾河一带,因为土地肥沃,三万亩上田基本都在此处,且已基本被地主富绅们瓜分。在当地,有两名大地主,据得田亩均在5000亩以上,中等地主有六名,田亩数在2000至3000亩之间。还有15名小地主,田亩数在1000亩以下,余下的便是自耕农,每家田亩数几十亩至上百亩不等。”

    李啸心下暗叹,原来在赤凤卫内,光地主们占有的土地就有近5万亩,且均是上田与中田,等于是说,赤凤卫最膏腴的土地,都已掌握在地主们的手中。

    在明朝,地主士绅有许多特权,最大的特权,便是可以凭借朝廷的一系列士绅优待政策,少交税甚至不交税。

    甚至在同样的解银称兑时,还有所谓的红白封制度,地主富绅所用的红封,比普通民户所用的白封,能少许多的火耗杂费。

    也就是说,这些地主士绅,占据了膏腴肥田,却对国家几乎没有贡献。支持国家财赋税收的,不是这些富裕有钱的地主阶级,却是在生存线上的辛苦挣扎的平民百姓。

    这种状态,如果是太平年代,还可勉强维持。但象现在这样的王朝末世,天灾连连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国家还变本加厉对百姓催加三饷,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给那些凶恶的流寇匪贼,提供了几乎无穷无尽的兵源,最终彻底埋葬了明王朝。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朝的雍正时期,在雍正强迫官绅一体纳粮后,地主富绅阶层,才开始真正承担国家税收。

    李啸眉头深皱,陷入了沉思之中。

    怎么办

    要改变这种状况,莫非,要学后世打地主分田地么

    李啸不想这么做。

    这年头,这样的地主士绅阶层,在大明帝国的乡镇一级中,数量庞大,地位稳固,这些人,除了与上流社会多有交集外,还掌握了基层语话权,可谓是大明帝国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

    如果自已盲目借用后世那种粗暴的做法,强行剥夺他们的土地和权益,无疑会硬生生将这个阶层推到自已的对立面。李啸相信,如果自已这么做的话,首先完蛋的是自已。

    毕竟凭一已之力,无法与整个帝国的地主士绅阶层对抗。除非自已势力强大到不可捍动,否则这样做的话,无异以卵击石。

    这个涉及帝国根基的深层次问题,李啸一时也没什么好办法。

    “秀清,如何处理地主土地一事,暂且先放一边。你现在关键的工作便是,先把赤凤城建起来。还有,现在天气已然转凉,先把那些抛荒的田土,尽快组织人力重新翻耕,争取早日种上冬小麦。”

    “大人这般吩咐,学生听令便是。”许秀清点头说道。

    两人又说了一阵,最后议定,将铁龙城那数千名劳改俘虏,押至赤凤城,开始修建城墙。而李啸带回的一万二千多名流民,则立刻开始垦荒犁田,除了将原有的耕田复耕外,看看能不能尽可能多开出一些新田来,以多种上冬小麦。

    写到这里,肯定有很多读者要问,为什么不种蕃薯与玉米,这可是穿越小说中,最常用的迅速获得粮食的手段啊。

    李啸记得,其中一本穿越书里甚至说,哪怕只是平常土地,一亩玉米亩产为五石半,一亩番薯更是疯狂地达到了十八石!

    李啸真想在心中对这些穿越者说,你们真是可爱得有些天真了,只是同为穿越客的我,要告诉你们,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

    李啸记得,民国初年时,东北玉米亩产最高不过七十公斤,番薯亩产三百多公斤。而且在北方地区,无霜期短,低温时间



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条建议
    李啸远远地便看到,陈子龙骑在一匹灰马上,带着四名随从,正微笑地看着迎面行去的自已。

    李啸大笑上前,寒暄几句后,立即延迎陈子龙进入自已的官署中,看坐上茶。陈子龙的随从,则有相关接待人员,带至他处休息。

    “李大人,听闻你在宣府镇,连续杀败鞑子,立得颇大功绩,荣升为赤凤卫指挥使,实实可喜可贺!”陈子龙端着茶杯,一脸佩服的笑容。

    “呵呵,此须微功,不值夸耀。只是这官职一升,更觉事情繁多,责任重大,倒还远没有当初为千户时那般轻松了。”李啸笑道。

    陈子龙脸上微微一笑,低声道:“李大人可是为钱粮之事而忧虑乎”

    李啸心下一惊,这个陈子龙,这洞察人心的本领,倒是厉害。

    “卧子先生体察入微,本官现在所虑之事,确实就是这钱粮二字。”李啸长叹一声笑道。

    接着,李啸将兴建金汤城,以及现在赤凤堡的仅剩20万两存银量之事,大致向陈子龙说了一通。

    陈子龙沉吟一番,感慨而道:“李大人,依学生之见,现在钱粮紧乏,根子还在于大人你过于心急,一下子将摊子铺得太大。”

    “愿听卧子先生赐教。”

    “李大人,有道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如果当日,贵部在宣府获胜后,不留驻当地,不修筑这金汤城,而是带着缴获与赏赐的总共13万多的银子,立即返回山东,现在手头上的银子就活泛很多了。”

    “唉,卧子,你所说的,本官何尝没有想过。只是,若不趁此机会拿下金家庄堡并修建金汤城,这块扼住进入蒙古诸部的要地,我军怕再难有机会得到了。更何况,当地盛产硫磺,却是我军发展火器急缺之物,这等宝地,如何可等闲弃之!”

    “李大人说得也是,这等良机,失之不再。如果能凭借此地,打开通往蒙古诸部的商道,那现在承受钱粮紧缺的麻烦,却也还是值得的。”

    陈子龙十分聪明,迅速地看到了李啸修建金汤城真实意图。

    如果真能凭借这金汤城与蒙古诸部做生意,那纵然现在有困难,但是挺过去,将来的获利,却将会是源源不断丰厚非常。

    “卧子,现在木已成舟,还是要多想想现在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筹得钱财粮饷,保证我部军兵及百姓能正常生活运作要紧。”李啸面带忧色地说道。

    见陈子龙陷入沉吟,李啸又接着说道:“现在本官所利用的财源,唯有商税,然而,铁龙城与赤凤堡外的商铺,加起来一个月的商税才不过五百余两,济得甚事!”

    “铁龙城的铁器,何时可以出产”陈子龙插问了一句。

    “卧子先生,现在铁龙城中,刚刚修好城墙与城内官署军营等建筑,本官估计,要等到能正式开工产出合格能用的各种铁器的话,可能还要三四个月的时间,若要再等到这些铁器制品销售出去,贩得银钱回笼资金,估计还要两个月的时间,故而从现在开始的半年时间内,不能指望铁龙城能带来任何收入。”

    李啸说到这里,不觉心下暗叹。

    李啸军发展的现在,其实已进入一瓶颈期,如何渡过这一困难局面,倒还是颇让人费一番心思的。

    房间中,一时一阵沉默。

    良久,陈子龙抬头说道:“李大人,现在局面,学生大致了解了。学生认为,要渡过现在的困难时期,无非开源节流四字。”

    “请先生详细言之。”

    “先来说下节流吧,李大人,听闻贵军吃猪肉的标准,是每人每天二斤米粮,三两猪肉,可是属实”

    “正是如此。”

    “那学生有一策,可将猪肉消耗量,减少至每天一两的水平。”陈子龙微笑道。

    “哦,是何计策”

    “出海捕鱼,用鱼肉代替猪肉。此法若行,却可大幅减少用于购买猪肉的银子,也可降低粮食的迅速消耗。”陈子龙回答道。

    “此法可行么”

    “当然可以,学生老家在松江府,吃鱼却是便利。据松江当地的渔民经验,一斤鱼可抵两碗米饭呢。若是每人每天配一斤鱼,足以将猪肉消耗量降为每人每天一两,粮食也可减少至每人每天一斤。而这样的营养条件,却比单纯吃猪肉,还要好得多。”

    “此法倒是不错!”李啸赞道:“敢问先生,我军需的鱼肉,可是要从其他县镇处渔民手中购买么

    陈子龙摇摇头道:“李大人,听闻贵军有一艘二号福船,然一直在龙口湾处闲置无用,若能用此船来捕鱼,却是最为合适不过。若是渔获不足,再去别处购买也不迟。”

    “这样啊,只是这水师所用船只,也能用来捕鱼么”

    “当然可以,在松江府,有专用的渔民海捕渔网,且待学生设计出来,交于工匠定做便成。而且学生了解到,自赤凤卫北面的长山群岛往东,皆是良好的渔场,捕获之量定会甚大,一次能捕数万斤亦不为奇。”陈子龙信心满满的说道。

    听陈子龙这般描述,李啸心下亦是甚喜。

    按现有需要李啸提供粮食的人数2万人计算,若每人每天需一斤米,一两猪肉,一斤鱼,可以轻易算出,每月需粮食4000石,猪肉37500斤,鱼肉60万斤。

    若是鱼肉能自给自足的话,那么,粮食现在山东之地是二两银子一石,总共需8000两,山东猪肉价格现在是3分银子一斤,总价是1125两。

    陈子龙这个建议,大大节约了猪肉的花费,粮食消耗也节省了许多,粗算一下,每月花费少了上万两银子呢。

    “卧子先生这个建议,端的是好!那这渔网制作,就请卧子先生多费心了,本官希望,能尽快让我军吃上捕获的海鱼。”李啸欣喜笑道。

    陈子龙也笑了起来,他顿了顿,又说道:“李大人,现在学生再来谈下如何快速增加银两。我听闻,前几次,李大人在山东,剿匪,打流寇,消灭郑隆芳部等战斗,皆缴获了大批的武器与盔甲,可是事实”

    “正是,这些诸如刀剑弓箭短枪盾牌之类武器,以及一些汰换盔甲,皆存于我赤凤堡内。”

    “具体数额有多少”

    “初步估计,有刀3000把,剑2500把,短枪2200把,盾牌1000块,弓箭800多副,还有汰换下来的鸳鸯战袄500件。”李啸想了想回答道。

    陈子龙笑了起来:“听说,这些武器,因与贵军作战理念不符,故闲置无用。学生却在想,如果大人能把这些刀剑武器卖出去,岂不是可以给贵军带来一大笔收入”

    “哦,只是,这些武器,要卖给谁呢”

    陈子龙大笑起来,他直起身子说道:“李大人啊,你不知道,现在登莱之地,虽然兵灾已息,但各地匪患犹存,然而,各地官军对于剿匪素不重视,各处村寨为了自保,只得自行组织村民进行防御,如此一来,这各地村寨中,当需兵器与盔甲极多。学生在想,李大人你这点武器,若拉到各处乡镇去卖,定会迅速销售一空。”

    陈子龙说完,李啸不觉眼前一亮。

    好主意啊。

    这些兵器,在山东之地的购买价格,刀剑之类基本上9两多银子一把,短枪盾牌则是7两多一份,弓箭最贵,一般为12两一把,而这些被汰换的鸳鸯战袄,最便宜的价格,也要10两以上。

    那么,那怕自已卖个优惠价,全部按每件6两来计算,便是近5万两银



第一百二十八章 捕鱼与晒盐
    李啸与陈子龙商谈后的第二天,赤凤堡铁匠张铜柱,接到了一个奇怪的任务。

    那就是,打造三千个用来捕鱼的铅坠子。

    “拖网捕鱼”

    “是的,这项任务很紧急,所需铅料数量请张师傅报给我,我会尽快向钱粮司申请,这三千多个铅坠子,请务必于二周之内完成。”已成为李啸亲随赞画的陈子龙,简洁而清楚地向一脸迷惑状的张铜柱,传达了李啸的命令。

    “放心吧,陈赞画,小老儿保证按时做好。”张铜柱见得是李啸亲自下令,立刻痛快答应,向陈子龙保证尽快完成任务。

    给铁匠下达任务后,陈子龙又安排上百名妇女,利用从莱州城采买回来的鱼网丝线,一齐来缝制,按他设计的尺寸要求,花了十多天的时间,缝制了一张近乎一个中学学校操场那么大的鱼网。

    在渔网缝制时,陈子龙让木匠们设计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硬木绞盘,安放在二号福船的尾部。面对包括水师军兵在内的一众人惊奇的眼光,陈子龙解释说,这个绞盘的功用,便是到时用网捕获鱼群后,用来收网与捞捕。

    渔网结好后只过了两天,三千个沉甸甸的铅坠子也打制完成,陈子龙把这张巨大的鱼网的四沿,都装上一排上浮葫芦,中间与尾部装上用来下沉的铅坠。

    三天后,整个捕渔用的拖网,终于全部制作完成,并与绞盘联接固定。
1...5354555657...41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