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登基吧,少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雁九

    只是他是家中独子,又经历生死劫难归来,史二婶当成眼珠子似的盯着,自然舍不得,就参加了吏员试。

    史从在外半年,眼界也宽了许多,道:“贾大哥、贾二哥都没出手,宋知府也不会越重代庖为他们兄弟出气……此案就不是出于私怨,而是出于公心……”

    “公心么”

    史老爷抚摸着胡子,沉吟道:“不知与大军开拔有什么干系……”

    史今在出征之列,史老爷伯侄两人,自是知晓滁州军开拔。

    只是因为之前霍五等人命人休整兵卒,没有说开拔方向,史老爷心中也只是的猜测。

    反正,不外乎扬州与镇江两地。

    金陵城,今日四门戒严,许进不许出,应该是防止有人看出什么,走漏消息。

    “贾家有什么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可金陵粮仓满满的,还不到往士绅人家征粮的时候”

    史从也是想不明白:“说不得都是宋大人自己弄得这出,霍五爷为人直爽,真要有所求,不会这般拐弯抹角!”

    对于滁州军,他满心好感。

    实没想到,当初的恩人父子,能弄出这么大的动静。

    别说这个时候滁州军没有征粮,就算是征粮,他也会举着双手赞成。

    史老爷闻言,确实是这个道理。

    霍太尉已经是金陵之主,确实没有必要如此行事。

    那宋林之举,是为了什么

    贾家是老姓,有地、有织厂……

    史老爷好像明白点儿什么,道:“贾家的织厂,在谁的名下”

    史从先是一愣,随即道:“听说前几日过到贾三名下……”

    老话说的好,“父母在,无私财”。

    贾家前几日却行了一件奇葩之事,那就是将家中两个织厂过到贾三名下。

    不用想,这防的是贾演兄弟回归家族。

    毕竟按照律法,承宗的嫡长子要得家产七成,其他三成才是“诸子均分”。

    只是士绅人家,土地是根本,织厂再赚钱,也比不得土地金贵。

    贾老爷只要不将土地都过给儿子,贾氏一族便也没人拦着。

    旁人听了,也只是当成是笑话听罢了。

    &nb




第二百四十章 争议
    水进既是为了打扬州回来的,自不会在金陵耽搁太久。

    等到用了午饭,暂做休整,水进就又出发,往扬州去。

    只是这回他想要单枪匹马却是不成,

    他的亲卫还在路上,马寨主就在自己亲卫队,抽了一百人,随之前往扬州。

    ……

    今日已经是十月十七,金陵城士绅关注的是贾三的案子,百姓则是关注紧闭的城门。

    天亮以后,大家就发现四个城门紧闭。

    “不会又要打仗了吧”

    “保不齐,要不然作甚城墙修的那么快”

    “我就住城墙根儿,那边是兵卒三班倒,日夜不歇……这不过半月功夫,眼看着没几丈就要合拢了!”

    “是只不许出,进城无碍……说不得是防什么逃犯……”

    一来二去,最后一种猜测倒成了主流。

    宋林乖觉,听到传言,立时叫衙门贴了不少花红告示,倒是正像是切合百姓们的猜测。

    告示上头,悬赏是那些曾为虎作伥、鱼肉百姓的恶霸。

    有的趁乱逃离金陵,有的隐匿不出。

    除了这些有名有姓的,告示上还提了“间人”、“异族”作乱,有身份不明的可疑人等也可举报,一经查实也有相应奖励。

    花红悬赏,花红从五两银子到五百两不止。

    举报奖励,从一百钱到一百两银子不等。

    百姓们的眼睛都亮了。

    没有人去关心城门是不是继续关闭,也没有人杞人忧天怕打仗,大家都盯着自家附近出现的生人。

    有名有姓的通缉犯不好找,不知道哪里猫着。

    可这身份不明的可疑人等范围就大了。

    金陵城人口众多,自有藏污纳垢之处。

    两日功夫,金陵知府衙门就得了各种举报三百多条,查获了人贩子三伙,之前的通缉犯九人,高丽、瓦剌、倭人、暹罗的探子十五人。

    金陵衙门给出去的奖赏银钱三百多两。

    就是悬赏花红那里,也有几人匿名领了。

    金陵城内治安,为之一肃。

    ……

    太尉府这边,霍宝没有去关注金陵知府衙门的动静,都在等扬州消息。

    扬州距离金陵先走一百多里水路,随即三十里陆路。

    算算时间,滁州军已经兵临城下。

    ……

    十月二十日,扬州的消息还没有回来,金陵知府衙门开堂审理贾三“不法”之事。

    经同案犯先户科文书招供,贾三不仅就两案牵线搭桥,且这“上户贴”、“改田契”的法子,也是贾三提议。

    如此一来,贾三这个中间人从犯,就成了主犯之人。

    涉及人命,自是不能轻饶。

    最后判了贾三入苦役营服役七年,抄没名下产业。

    在案中受贿的一百八十两银子,全部追回,另外处以十倍罚金,充作两家丧葬银子、抚恤银子。

    后一个案子还好,苦主尽在,重新得回祖传田产,也得了九百九十两银子做丧葬抚恤之银。

    后一个案子,那寡妇娘家爹娘已去,只有个叔伯兄弟,还是受了堂姐夫族人银钱,指正寡妇行事不端的帮凶之一,自然没有便宜他得寡妇抚恤银的道理。

    那寡妇的养子,也因杀人羁押。

    宋大人就一并判了养子故意杀人案。

    “以杀止杀”并不提倡,但这养子是因孝杀人,属于“义杀”,又是不同。

    况且这养子杀人时,族老的老妻、那孙子的幼弟在旁,并没有殃及无辜。

    杀人后,又主动投案。

    那寡妇的抚恤银九百九十两银子,做这养子的赔偿银,给与死者家属。

    这养子就判入苦役营十二年。

    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贾三的判决出来,没有人质疑。

    他虽没有亲手杀人,却是间接害死三条人命。

    抄没名下产业,却能保全性命,已经是侥幸。

    倒是那养子判了十二年,惹得众说纷纭。

    酒楼茶馆,不少人说起这案子。

    有人道:“判重了,养母亦是母,为冤死的母亲报仇是孝行义举,且杀的都是可杀之人,不当重判!”

    宗族本该给族人庇护,族老也是年老德高之人,却是贪念横生,害死的还是节妇,又是以“母子不伦”来污人清白,不留余地,已经存了口舌杀人之心。

    有人则道:“判轻了!杀人者死,这一条历朝历代都是铁律!不管内情如何,都应该由衙门公审决断。要是凡事打打杀杀,那还要衙门作甚么就算那爷孙两人诬人清白、夺人产业,也该是衙门审判,而不是泄愤杀人,否则这世道就真乱了!”

    有人道:“难道这世道还不乱滁州军……说白了是什么,大家也晓得……”

    众人皆是一默,都替这位敢说的老兄捏把汗。

    滁州军虽眼下还没有“因言获罪”的意思,可不代表以后没有。

    有人嗤笑道:“诸君说的热闹,难道是质疑宋府尊不会判案”

    “……”

    不得不说,宋林致仕小九卿的资历还是蛮吓人。

    就算有人质疑滁州军,也没有人质疑这位新知府的公正。

    大家再争辩时,就围着“情与法”说起,不再掰扯滁州军下属的知府衙门与之前的知府衙门有什么不同。

    大家争论的再激烈,也是局外人,就是看个热闹,听个稀奇。

    ……

    贾家。

    贾老爷夫妇却是在局中,相对无言。

    贾太太咬牙切齿道:“我就说么,作甚大张旗鼓弄这么一出肯定是贾二不忿老爷将织厂过给老三名下,故意折腾,这是宁愿充公也不愿便宜三儿!”

    贾老爷苦笑道:“眼下还是计较这个的时候你没听么,那杀徒也入了苦役营!”

    他心中再恼儿子,也狠不下心肠束手不管,看着儿子去死。

    苦役营,这地方不用说,就知晓做什么的。

    如今滁州军修城墙,除了兵卒之外,还有苦役,做的就是最脏最累的差事。

    贾三娇生惯养了二十来年,哪里吃过那个苦头

    眼下是,就算是他老老实实吃苦头,也未必能吃长久。

    那杀徒为了报母仇,连族人都杀了,更不要说贾三这个外人。

    无需故意杀人,只需暗中找机会害死,一个苦役谁会计较他是生是死

    贾太太着急道:“那怎么办王家那边收了三千两银子,老三也没轻判,还要继续给他家银子”

    就算是娘家宗亲,贾太太也存了不满。

    不怕他们捞银子,可这捞了银子还不尽力,就不厚道了。

    贾老爷起身道:“我看明白了,王家是不顶用的……此事,还得求史家……你准备庄票,我往史家走一遭……”

    贾太太不情不愿取了庄票,带了不解,道:“这个



第二百四十一章 道贺
    史家是金陵士绅,即便与太尉府有旧,行事也不好越过宋大人这个金陵父母官。

    更不要说,这织厂的事,还是府尊牵头。

    绕过府尊,就是不逊。

    史老爷行事素来周全,不会这般托大。

    “还是我往知府衙门走一趟!”

    史老爷道:“除了那些布……家里的织厂也暂时腾出来……”

    宋林刚到知府任时,曾见过地方士绅耆老,史老爷也在其中。

    织厂有什么

    织工与丝绸。

    滁州军的军服总不会用珍贵的丝绸做军需,那这次宋知府折腾一圈,图的应该就是织厂的厂地,与成熟的织工。

    想着停工的损失,素来勤俭持家的史老爷也觉得肉疼。

    只是却知晓,要是这个时候不知趣,那会有更肉疼的等着。

    滁州军如何行事,暂时还看不好。

    府尊这行事手段,他却是看出点儿面头来。

    ……

    从霍宝与宋林说起此事,到六个织厂到手,只用了四日。

    十月二十日,贾三的案子判决当天下午。

    史、甄两家当家史老爷、甄大舅结伴往金陵知府衙门拜见,愿意将名下织厂暂时停业,专供军需。

    史家不用说,是史老爷见微知著。

    甄家这里,却是史老爷派人传了话相邀。

    史老爷为人谨慎,不愿做那出头鸟,加上乐意卖好给贾氏兄弟,才拉了甄家一起行事。

    王家最爱钻营,消息渠道也多。

    等到史老爷、甄大舅往知府衙门递拜帖,王老爷就得了消息。

    他一开始还以为这两家联袂过去与贾三“求情”,还嗤笑两家的虚伪。

    案子开堂之前不露面,案子尘埃落定走个过场,也太糊弄人。

    等到传来详细消息,知晓两家是献织厂的,王老爷差点从榻上跳起来。

    好好的,献什么织厂

    史家那个老不死可是老狐狸,眼睛最厉,早早就叫儿子暗中投了滁州军。

    甄家则是有钱,可也没有到主动散财的地步。

    织厂是什么

    那虽不是士绅根基,却也是各家的钱口袋!

    王老爷在地上来回踱步,想到贾三名下那两个织厂。

    宋知府想要作甚

    这是要为儿孙谋产业

1...119120121122123...1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