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依照辽东辽西这种十分复古的建设方式,只要不丢掉阳乐、襄平这些个比较关键的大城,那么东胡和朝鲜打进来,充其量也就掠夺一点小村庄,掳掠个几百几千的人口,对燕国造成的损失其实颇为有限。
一旁的燕国上卿邹衍也道:“请大王放心,臣也有几个后辈在辽东、辽西两郡就职,对这两郡也是有所了解,两郡郡守姬奏、姬明都是颇有能力之人,想来不至于被东胡和朝鲜钻了空子。”
邹衍说话的时候语气极为肯定,显得信心满满。
作为阴阳家,邹衍一直都大力支持辽东辽西的发展,派出了不少学生前往两郡为官,要知道燕国内地许多人都视去辽东辽西这种偏僻之地为畏途,因此邹衍的这种行为也是为自己博得了不少的名声。
既然相邦和上卿都这么说了,燕王自己也想通了其中关节,心情自然也就平静了不少,脸上再度露出笑容:“两位卿家说的是,是寡人失态了,寡人觉得还是要好好的从长计议一下……什么事!”
燕王盯着去而复返的宦者令,脸上带着明显的不爽。
这年头上殿都不用通报了是吧,把寡人当成什么了,还有没有一点君臣礼节了
燕王觉得自己的心态又有点要崩的意思了。
然而此刻这位燕国的宦者令可没有心思去照顾什么燕王的面子了,因为他带来了一个更加劲爆的消息。
“大王,刚刚得到的最新消息,阳乐……阳乐被东胡攻破了!”
大殿之中,顿时一片死寂。
突然,哗啦一声巨响,原来是燕王再也克制不住自己心中的怒气,直接一下掀翻了自己的桌子。
“东胡,欺人太甚!!!”
一旁的郭隗同样刷一下脸色变得惨白。
阳乐城,是辽西郡的郡治所在,辽西最大的城池,在两郡之中仅次于辽东郡郡治襄平城。
这座城池地势极为关键,北边是燕国的长城,东边是医无闾山,西边则是臣服燕国的俞戎。
只要燕国还拥有阳乐城,就能够同时控制这三个方向,将辽西之地稳稳的掌控在手中。
如今阳乐丢失,同样也是影响到了这三个方向。
首先,阳乐一丢,燕国整个辽西郡的长城防线尽成摆设。
其次,东胡攻占了阳乐之后,它们的骑兵就能够大摇大摆的南下医无闾山,直接抵达海边,切断更东边的辽东郡和燕国本土的联系,让辽东郡直接成为孤岛。
最后还有俞戎。俞戎是辽西郡的土著部族,在燕国治下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忠心耿耿的。可阳乐丢失之后,俞戎部族的驻地直接暴露在了东胡骑兵的铁蹄之下。论战斗力,整个部族男女老少加起来才只有几万人的俞戎根本不可能是三万东胡骑兵的对手,东胡击败甚至是招降俞戎都是可以猜想到的事情。一旦俞戎反叛,以俞戎这些年对燕国内部的了解,那简直就是让东胡人更加的如鱼得水,随意肆虐了。
阳乐城的丢失,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影响了整个战局,损失完全无法估量。
&nb
第259章 白起的上中下三策(一万二更新完毕,求订阅)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秦军大营。
白起快步走进了帅帐之中,朝着魏冉行礼:“君上。”
魏冉将目光从桌案之上的地图中抬起头来,对着白起笑道:“你来了,来来,这边坐。”
白起谢过魏冉,在一旁的坐位坐了下来。
魏冉心情看起来还算不错,对着白起笑道:“白起啊,对于这几天的战事,你怎么看”
这些天,秦军和赵军虽然没有大规模的开战,但是相互之间却也爆发了不少次的小规模冲突。从目前的情况来说,秦军占得上风的次数是比较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魏冉这么开心的原因了。
白起正色道:“君上,这都是一些小打小闹,不足为喜,关键还是要放在如何击败赵国大军上才是啊。”
魏冉不以为然的摆了摆手,道:“这种事情本侯还不知道吗今天叫你来,就是想要听听你在破敌方面的计策。”
白起胸有成竹,道:“君上,臣有上中下三策,不知君上想要先听哪一策”
魏冉笑道:“先听上策吧。”
白起点了点头,伸手在地图上一指,道:“君上请看,如今赵军位于三面被围的死地之中,虽然有桥梁和北岸相连,但是只要我军能够出一支奇兵自后方包抄,控制住这几座桥梁的出口,同时主力部队在正面猛攻,则赵军腹背受敌,四面皆无出路,完全陷入大秦的天罗地网之中,必然大败无疑。”
魏冉看了白起的在地图上画出来的行军路线,好一会才道:“这一计……需要多少人马包抄赵军的后路”
白起正色道:“三万足矣!”
魏冉道:“从何处包抄”
白起伸手在地图上一指,道:“便是这里,不瞒君上,白起之前已经派人去检测过此地的水文,完全可以让士兵们泅渡过河。从此处泅渡过河再包抄到赵军的后方,绝对能够让赵军毫无防备。”
白起眼含期待的看着魏冉。
魏冉沉吟良久,缓缓道:“可是,若是被赵国人发现了,这三万将士岂不是全都有去无回了”
白起忙道:“君上,从此处泅渡过河再包抄到赵军后方,一个晚上绰绰有余,赵军不可能发现的。”
魏冉沉吟良久,还是摇头,道:“未免过于冒险了一些,这样吧,你说说中策。”
白起无奈,只好继续道:“中策就是维持如今这般对峙的情况,绝对不主动出击。如今燕国十二万大军正在赵国境内四处攻城略地,加上赵国将士大多都已经在国外征战多时,心中早已思乡,所以时间越拖下去对大秦就越是有利,在最为乐观的情况下,若是燕军能够包围甚至攻克邯郸,那么大秦这边完全可以不战而胜。”
魏冉眉头一扬,看起来显然有些心动,道:“既然是不战而胜之策,为何仅仅是中策”
白起解释道:“此策所有的变数都在燕国和赵国之中,和大秦毫无关系,大秦也根本没有办法参与其中并且改变结果,只能够被动等待,所以是中策。”
魏冉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想了一会道:“所以,也有可能燕国人打了好几个月甚至都无法对赵国造成什么威胁,对吧”
白起虽然很想摇头,但最后却还是只能点头。
魏冉再度陷入了思考,片刻道:“再说说你的……最后一策吧。”
白起道:“这下策,自然就是主动出击,和赵国大军正面决战了。”
魏冉嘿了一声,显得有些不满,道:“这又是为何,难道你觉得堂堂二十万大秦男儿,就比不上对面的二十万赵
第260章 白起又如何(第一更)
粱沟南岸。
夜晚的赵军大营星星点点,无数火把的光芒闪烁,一阵沉重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又渐渐拉远,那是在营中巡逻的甲士。
众多营帐之中,偶尔还可以听到轻微的说话声,但更多的士兵们已经陷入了沉睡,甚至有鼾声传出。
赵何并没有睡,他坐在灯火通明的王帐之中,下首左侧是乐毅,另外一边坐着蔺相如。
蔺相如道:“燕军剧辛所部正在围攻安平,秦开所部包围了顾城,两边都已经完全展开战斗,从收到的情况来看,燕军的攻势极为猛烈,大有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之意。”
赵何闻言,不由得轻轻的哼了一声,道:“他们当然要猛烈,不然的话等到寡人回师之时,就是他燕王身死国灭之际!”
赵何对燕王是相当恼火的。
原本正面有一个秦国和白起就够让人头疼的了,燕王还偏偏在这个时候跑出来背刺了赵国一波,狠狠的拉了一次赵国的后腿。
赵何看向乐毅,道:“现在军心如何?”
乐毅道:“军心暂时还是比较稳定的,但若是邯郸告急的话,就不好说了。”
顾城是曾经的中山国领土,安平城则是赵齐两国的边境城池,所以燕军现在虽然占据了这两个郡的一半地方,但实际上那些地方生活的人大多是以前的中山人和齐人,对于赵国来说算不上太大的影响。
但如果安平城和顾城被突破的话,燕军就可以直逼邯郸城下,到时候一切就完全不同了。
邯郸是赵国最为精华的领土,也是赵国经营了上百年的大本营所在,如今赵何这边麾下有一半的赵军士卒和民夫青壮都是来自于邯郸及其附近一带。
一旦得知邯郸被围、家人被战火所困的消息,这些士卒们民夫青壮们哪里还有什么心思在大梁城这边打仗呢?不临阵哗变都不错了。
赵何长出了一口气,有些恼火的敲了敲面前的桌案,再度重申了他早就已经说过的话:“这一战,我们必须要主动出击,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秦国人和韩国人。”
乐毅和蔺相如同时点头。
赵何问道:“赵奢他们还要多久?”
乐毅想了想,道:“今夜或者明晨,应该就可以抵达启封了。若是能够及时攻克启封的话,那么最多一日时间就可以突袭到榆关之下。只要能够拿下榆关,那么秦韩前线二十多万的大军粮道就会直接断绝,最多五日就要断粮,到那时候大赵便可必胜了。”
一旁的蔺相如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出声道:“赵奢麾下只有一万骑兵,能够守得住秦军的回师反攻吗?”
乐毅道:“秦国人没有成建制的骑兵,他们想要从前线回到榆关,靠步卒的脚力最快也要三天时间,赵奢只需要守住两天即可。”
蔺相如还打算再说什么,赵何已经举起了手,压下了蔺相如的话:“蔺卿放心吧,只要榆关一破,此战我军必胜无疑!”
赵何如此肯定而信心满满,当然是有理由的。
虽然根据后世的历史记载,战国时代这一片地区并没有爆发什么有名的大战,只有一个语焉不详的林中之战,但如果把时间点往后推的话,还真就有一次非常著名的战役曾经在这一代爆发过,可以让赵何来作为参考。
那就是曹操和袁绍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主战场官渡,就位于如今赵秦两军对峙战场往西数十里之外的中牟县城北边,连接黄河和渠水南岸。
但具体而言,官渡之战又和现在这一场大战有很大的不同。
四百年的时间导致了如今和官渡之战的地形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地形因素就是韩国为了防备魏国的进攻而在韩魏两国边界修筑的超过百里的韩国东长城。
这段东长城以垣雍、修鱼、衍、管作为方向的核心,以一个突出部的方式从西向东突出,最前方的突出部正好距离官渡渡口只有不到二十里。
有了这段东长城在,赵军就完全没有办法像历史上的袁绍那样从正北边压下来,因为那样等于直接把自己的右侧翼暴露在了秦韩两军的兵锋之下。
而另外一边,由于大梁城是魏国所有,因此秦军也不能像曹操那样从南边直线迎上,那样做的话秦军的右侧翼同样也要暴露在赵魏联军的兵锋之下。
于是,两边的主将为了避免暴露侧翼的风险,就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变换方向,秦军在西部背靠西边的圃田泽和韩国东长城,而赵军则是选择了背靠东边的大梁城。
如此一来,战局就变成了东西对峙,而非如官渡之战时候的那般南北抗衡,这是地形和统治疆域所导致的不同。
但赵何反而更加喜欢现在的这种情况。
因为距离大梁并不算远,所以赵何作为北方势力却可以轻而易举的从大梁城之中得到粮草物资的补充。大梁城这样的大城池作为后勤基地,那可比袁绍的乌巢稳了无数倍,根本不需要担心被偷袭粮道。
反而是秦军,由于是靠近西方的缘故,反而是将南边这个方向给让出了一半。历史上曹操在这里是设置了防线让袁绍军根本无法绕过,可由于如今赵国占据了东南方向,所以赵何却能够轻而易举的指挥自己的赵国骑兵在秦国人无法侦查到的情况下从容南下,反过来突击秦军的粮道。
所以,赵何这一战的条件可比历史上的袁绍要强上太多了。唯一比袁绍差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现在已经后院起火,所以赵何必须主动进攻,玩不起什么对峙的把戏了。
即便如此,赵何的心中还是十分的自信。
分兵穿插各个击破包围这种战术,在赵何的了解中,整个战国时代只有一名将军使用过,那就是如今正在十几里之外秦军大营中的秦国副将白起。
但白起的分兵穿插实际上也就使用了两次,第一次是在面对韩魏两国之时的伊阙之战,第二次是在面对赵括的长平之战。
这两处战场都有着同样的特点,就是战场附近的地形极为复杂,双方的数十万大军聚拢在一块极为狭小的地方,犬牙交错的进行决战——就如同现在一样。
白起的穿插,通常都是在主战场附近,穿插的核心是为了一鼓作气消灭敌军主力,距离通常不会离开主战场十里地之外,这样的穿插只能算是小穿插。
而作为穿越者,赵何从那支两千多年后的开国铁军将帅们身上学来的,是大穿插。
在著名的朝鲜半岛第二次战役中,第38军113师在14个小时内急行军70余公里(150里地),直接切断敌第25、第2师和土鸡旅全部,敌骑兵第l师、南朝鲜军第1师各一部陷于困境,让来势汹汹的诸国联军瞬间落入大包围之中,不得不从北上变成仓皇南撤,彻底的粉碎了诸国联军想要达到鸭绿江边的企图,完全改变了整个战局。
铁军之中最为著名的称号“万岁军”,便是由这一战而得名。
从赵何的角度来说,十四个小时靠步行穿越重重山路走上一百五十里去封堵秦军前线这种事情……洗洗睡得了,梦里什么都有。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大军正常的行军速度一般是一天三十里左右,能够日行百里的步兵只有几十年前不可一世的魏武卒,就连打败了魏武卒的齐国技击之士都无法做到日行百里,就更别提一百五十里了。
赵何倒也不指望能够复制那支铁军的神迹,但是这种大范围迂回穿插的思想,绝对是赵何手中克敌制胜的爆发。
毫不夸张的说,在步兵时代,这样的纵横穿插思想是绝对领先全球的。若不是战术思想上的绝对先进和领先,武器装备落后整整一个时代的铁军是根本不可能把诸国联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十八度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