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三十多元的针织服装,在那里卖的比较好。关键是针织服装弹性大,穿着舒适。穿了多半年笨重棉衣的东北人,全都喜欢上了舒适的针织服装。

    另外,还给她发了一批夏装,东北人体格偏胖,给朝霞舅妈的服装,都是加大码,和本地的稍有差别。

    听说姥姥回来,胜男舅妈又要了一批涤纶的大花衬衣,以及各种款式的红裙子。

    农历的四月十六日,在深南待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悠悠和姥姥终于回来了。

    回到临水,悠悠就发现,大街上人们着装新变化,满大街的大花涤纶衬衣。好多小姑娘,已经穿上了裙装,大红的长裙,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胜男舅妈告诉姥姥:“姑,咱家的衣服质量好,做工精致,一样的衣服,咱家的穿上就是好看。李叔在京都,靠着红裙子创出了名号,大部分的裙子都是他卖出去的。

    花衬衣还是农村销的多,咱的服装厂近半数加工这种衬衣,订单




第429章 大锅饭
    还有就是村里的木工组,增加到了6个人,他们的活计从早忙到晚,没一个偷懒的,收入也挺高。

    特别是今春,村里集体企业扩建,争取的木料钢筋指标多,木工组的利润更大了。

    村里给木工组配齐了各种电动工具,不仅有电刨子、电锯,连打眼开檖的机器都有。他们按照统一的规格,制作的带钢筋玻璃的门窗,在周围的十里八村出了名。

    肉食厂新扩建的车间已经运行,每天的宰杀量稳定在500头。现在,不仅洪城县北部的群众来卖猪,平城县靠近韩屯村的几个公社,群众也来这里卖猪。

    产品主要供应部队,和部队打交道比国营单位都强,他们自己提货,货款是提前支付。

    韩屯每天都有几百的外来人口,卖猪的人群从上午开始排队,一直到傍晚才结束。

    卖猪的人们中午回不去,加上来服装厂拿货交货的人员,韩屯村的伙房就餐的人数增多,只好又增加了两个人手。馒头也不蒸了,承包给石庙村的两个馍房。

    这时候就看出来大锅饭的好处,每天一荤一素两个菜,即使供应几百人,也能做出来。

    悠悠家的代销点每天人来人往,销售量大增。虽然走了时候,悠悠尽量的留足了货物。

    可是在悠悠和姥姥外出的两个月,爱国舅舅帮着进了好几次货,还不时的缺这少那。

    看到娘俩回来,姥爷松了一口气。

    “你们在家也没觉着,这次出去两个月,我还真忙不过来,关键是不懂得的怎么进货,可把爱国忙坏了,光是县城就去了几次。”

    几个孩子看到悠悠回来,都高兴坏了。特别是看到悠悠做的一桌饭菜,都欢呼着埋头猛吃。

    智茹年龄小,一口气吃饱后,说出了心里话:“还是悠悠姐姐做的饭好吃,俺娘就会炖菜,天天猪肉粉条,也不会变个样,吃得我够够的。”

    “你个小没良心的,天天有肉吃,你还嫌弃上了。不对,你那天不吃第二碗,这叫吃够了。”

    看着大舅妈发飙,几个大些的孩子都捂着嘴偷笑。智茹可不怕她娘,拧着脖子喊:“真不讲理,您就做一样菜,再难吃也得吃饱。

    你看我悠悠姐,一回来就做一桌子菜,我根本就不用盛第二碗。”

    舅姥娘拍着智茹:“你娘那不是忙的没时间吗,你悠悠姐回来了,可以经常去赶集,给你们买好吃的。”

    迪迪抢着说:“姐,明天赶集卖几个大鹅,我想吃竹荪炖鹅。”

    志斌高声的嚷嚷:“姐姐,我想吃鸭血粉丝,还有小鸡炖蘑菇。”

    爱国舅舅也跟着起哄:“悠悠,再去临水,给舅舅带些回民的烧牛肉,咱家的烧牛肉吃完了。”

    智茹大声的说:“姐姐,我会烧锅了,以后我帮你烧锅。”

    大舅妈无奈的说:“我算是白忙了,伺候了你们两个月,还嫌好道歹的。”

    志高最高兴,他吃饱后大声的宣布:“悠悠,你没在家,我这次公社联赛,考了个第一。”

    爱国舅舅蹬了他一眼:“你也知道妹妹没在家,自己才能考第一啊。”

    志亮拍着志高的肩膀:“咱俩就一难兄难弟,千年老二的命。碰上昊昊和悠悠,算咱们倒霉。”

    悠悠笑着拱手:“承让,承让。”

    姥姥大巴掌拍过来:“你个没正形的,越来越像个泼小子,见天的发疯。”

    今年春天,悠悠的个头超过了165米,光是看



第430章 收割机
    很快就到了麦收季节,八一年的麦收,应该是广大群众最高兴的一个麦收。

    自打种上小麦,土地就分到了各家各户,大伙攒足了劲,把小麦管理的特别的好。老天也给力,风调雨顺,因此今年的小麦长势特好,一片金黄。

    不过还是有区别的,同一方麦田,有好有差。那些懒汉和缺劳力的人家,小麦比相邻的地块,明显的矮一截,麦穗也小的多。

    特别是一些村干部家,他们平时不干活,家里的孩子也没出过力,好多不会种地,又拉不下脸问别人,庄稼就比别人差的多,背地里没少受村里人的指点笑话。

    麦收前下了一场透雨,人们迅速的行动起来,在麦地里套种上大豆和夏棉。收麦的时候,还没露头,也不用怕压坏了。这样麦收后,就不用抢种了。

    麦收期间,人们每天早上不到五点就起床。天刚亮就到了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个早上,就能割二三亩地。

    早饭都舍不得回家,让家里人把饭送到地头,趁着吃饭稍加休息。妇女把割下来的麦子打成捆,男劳力往场里运。

    头一年单干,有地排车的人家不多,大家就用胶轮车推。给自家干活尽量多的往车上多装,给队里干活却是能少装一点是一点。

    麦场里老人和孩子帮着摊场翻场,另外就是看着自己自家的麦子,别和其他的人家弄混了。

    也有穷的连胶轮车都买不起的人家,就等下午借别人家的车子,这样麦子在地里晒干了,容易掉麦粒。因此大家都是在早上割麦,上午就把麦子运到场里。

    缺少劳力的人家,不是找亲戚帮忙,就是求靠邻居。公社里麦收前就让各村统计,麦收期间组织工作人员,给缺少劳力的人家帮忙。

    割麦还好说,关键是打场,分到牲口的人家,就轻松多了,套上牲口就能压场。没有牲口的人家,只能是用人拉石磙。

    关键是石磙也少啊,一个队就那几个石磙,不可能一家一个,分队的时候,就是按亩数分的石磙,几家伙着一个石磙。

    牲口得歇着,石磙不用歇,再说了原来在队里,也用人拉石磙,人们对拉石磙倒是习惯了。

    可是这和在队里时不一样,在队里的时候,没有在中午拉石磙的。现在人们专门趁着中午压场,这时候温度高,麦子干燥,容易脱粒。

    正中午的毒日头下,拉石磙可不是个好活,又热又累,即使是壮劳力,也累的够呛。

    因此,割麦是各家分开进行,打场大部分都是两家合伙干,还有三家合伙的。

    有个牲口就轻松多了,单独的一家就能打场。妇女和老人都能牵着牲口压场,其他人跟在后面翻。

    韩屯村今年,谢绝了公社和县里的人帮忙,轻松的完成了麦收。可是韩屯村开镰(收麦的第一天)的那天,公社和县里的领导,还是都来了,他们来看韩屯村的农机作业。

    两台收割机过后,齐刷刷的麦子到地,接着就被拖拉机运到场里。麦场里两台脱粒机呼呼作响,碎麦秸和麦糠往一旁飞扬飘落,干净的麦粒从前面喷出好远。立刻被守在两旁的人们,摊晒到场里。

    韩屯村的小麦长势好,可以说是撒土不落,根本没法套种。上午收割完的麦地,妇女和老人孩子在地里捡一遍漏下的散麦穗,下午就用播种机,把大豆播种下去。

    连收加种,一天三百亩地。没用人工割麦,也没用人工播种,就这人们也累的不轻。脱粒机得用人工往里送,脱出来的麦粒和麦秸,得人工往外清理。

    &



第431章 鬼溜达
c_t;“傻乐呵个啥劲,每人才分了200斤麦子,根本不够一年吃的,分300元钱就找不着北了。咱那家的麦子卖了,不比他们分的多。”

    那两个队的人却说:“俺们攒钱接高压电,你们得跟着兑钱,买的那300元钱,都不够兑的。”

    石庙村的人,看到韩屯通了电,这两年都眼气的不行,可是听说兑钱接电

    &nb



第432章 忙储存
    麦收过后,市场上的小麦,每斤才0.30元,就这也没人买,集市上的成交量极少。

    今年小麦大丰收,家家都吃不完的麦子,。购买小麦的,大部分是家里孩子多的工作人员。

    今年是家庭承包制的第一个年头,人们都有存粮的习惯。家中有粮,心中不慌,除非有急用,很少有卖粮的。

    现在还是计划经济,粮食专营,集市上允许个人买卖粮食,可是禁止个人长途大量的贩运粮食,这也是造成粮食价格低的主要原因。

    趁着价格低,韩屯村开始大量收购小麦,村里每天都有上百人的外来人口,基本上都在伙房里吃一顿午饭。

    现在人的饭量大,每个人最少三个馒头,多的吃五个。一斤面蒸五个馒头,每斤麦子才磨8两面粉,折算下来每人一斤小麦。

    村里人和外村的工人,都是用麦子换馍票。光是外来人口,每天一百斤小麦也不够。村里留的备用粮,根本不够一年用的。

    既然现在小麦便宜,村里有的是库房,韩屯就在附近村收小麦,也给附近的群众,卖粮提供了方便。

    麦收过后,最红火的生意,竟然是卖盛粮食的缸和囤的。好多人家的小麦,都在布袋里放着那。

    布袋可是不隔老鼠,被咬个窟窿,麦子就撒到地上。用布袋临时存放十天半月的还行,长时间可不是办法。

    缸和囤的价格猛涨,平时不到十元钱的大缸,涨到了二十元,盛粮食的大囤,也从五六元钱涨到了十元以上。

    石庙村的两个队,跟着沾了光。他们这两年购买韩屯的簸箕柳,存了不少粗条子,也存了好多盛粮食的大囤。

    附近的村庄有知道的,就上门买囤,没出村就把积压的大囤都卖了出去,还收了不少订购的押金。

    只要有条子,成年的壮劳力,一天就能编个囤。他们也实行了计件分配制,收入一半归个人,一半是集体积累。

    这种办法,极大的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好多人家熬到夜里十点多。妇女和老人也跟着帮忙,削条子编囤底,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计。

    一个囤个人收入五元多,一天编一个,一个月能挣150多元,两个月就是300多,比过去一年的收入都高。

    不仅是囤的价格高了,簸箩、簸箕的价格也跟着涨,从前的存货都卖了出去,他们现在顾不得给外贸局加工出口产品了,光是收了订金的粮食囤,就够他们编到秋收的。

    都是一个村的,看到这两个队群众的收入高,其他的队的群众眼热了,也在自家的河滩地里,开始插栽簸箕柳。

    除去买缸买囤,麦收后的另一种现象,就是织布袋的多了。从前在生产队,每人300多斤口粮,不知道几次分完,即使是人口多的家庭,有三四条布袋就够用的了。

    通过今年的麦收,人们算是知道了,那家不收上千斤的麦子。特别是河滩的村庄,人均都超过了千斤。没有十几条布袋,嗮粮食都耽误功夫。

    以前都是冬天纺花,春天织布。过了谷雨季节,人们就把织布机放了起来。

    现在,算是农忙季节,可是大家把收起来的织布机,又搬了出来,忙着织粗布布袋。

    织粗布布袋,用质量差的霜后花就行,纺的棉线也较粗,织出来的布比较厚实。

    布袋布幅窄,一般是50公分,一丈布一条布袋,装120多斤粮食。也有40公分的布幅的布袋,只能装100斤。

    一机子粗布,够做二十条布袋的,人们有自己单独织一机子的,也有两家合伙织的,主要



第433章 地排车
    还有就是托亲拜友,让在外面工作的人帮着买,不论高价低价,买到手就行。人们宁愿多花钱,也盼着买辆地排车。

    买到地排车的人家,下地干活就拉着,有牲口的更是舒服,把牲口套上,坐着牛车下地,农具和杂物放在上面,笑呵呵的和旁边的人打着招呼。

    一辆地排车,给悠悠的感觉好像是后世人的私家车,而且是高挡的豪华车。

    跟着涨价的还有地排车架,价格也由以前的30元涨到了50元。车架不比车轮,群众有办法,自家的木料,请木匠加工就可以,加工费才15元。

    过了麦(麦收后),韩屯村的木工组,光是承接的地排车架,就做不过来,只好把门窗的生意暂时停下。

    夏季是农忙季节,又是雨季,人们盖房子的不多,门窗做了也是存着。

    韩屯村的人家用不着地排车,石庙和周楼等附近村的群众,买地排车的多。这几个村,紧靠着韩屯,这两年光是喂猪,那家都存了上千元的钱,买个地排车还不是问题。

    姥姥看到人们买地排车轮作难,就问悠悠:“你那商城里有没有地排车有的话就赶紧的订一批。

    这些黑心的东西,啥钱都挣。大伙挣点钱容易吗,门市里一辆没有,集市上的高价车轮哪来的,还不是他们搞的鬼,早晚饿死他们。”

    悠悠看着姥姥,心里纳闷:姥姥,您老咋知道早晚饿死他们,您不会也是穿过来的吧。

    现在,供销社可是最好的单位,各种计划内的指标都归他们掌握,奖金是最高的。

    烟酒糖茶虽然放开了,可是化肥农药归他们经营,这些大宗的农资产品,差价越来越大,现在他们可是更牛气了。

    悠悠在商城里查找了好久,才找到了地排车。后世里地排车只是农家乐旅游里的道具,价格超高。

    不过车轮的价格倒是还能接受,每个也就是一百元。价格高的是车架,达到了五千元的高价。

    后世的人工贵,这些车架都是手工制作的,价格当然高的离谱。

    悠悠把价格告诉了姥姥,姥姥让悠悠订制了十万个,交给李保国经营。

    由于订制的数量多,价格降了下来,还不到六十元,这也是意外之喜。
1...102103104105106...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