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姥姥上车带了两个大旅行包,悠悠无聊了就去包里扒拉。各种水果,蜜饯干果,五花八门的零食,源源不断的拿出来。

    援朝舅舅他们,吃着悠悠从空间里偷渡出来的水果和零食,惬意的不得了,一个个对着姥姥讨好卖乖。

    “姑,还是跟着您老好,这吃的喝的,都准备的足足的,我们跟着享口福了。”

    悠悠没好气的翻着白眼,在心里吐槽:你们跟着享福了,我可是受罪了,有你们这样的吗,不是你们拖累,本小姐早到了。

    这软卧有什么好的,慢腾腾的比牛车快不了多少,要不是你们,我坐自己的越野车,早到了,用得着受这罪。

    回来的时候,坚决不跟他们一起了,还是自己开车回来舒服。订制个仿真机器人开车,不用自己受累,行程还快。

    不过跟着他们也有好处,一路上的吃喝都有人候着。考察团有人专门负责,援朝舅舅的秘书和后勤处的王处长,把一切都打点的妥妥当当。

    在悠悠的碎碎念中,二月十九日早上六点,终于到了深南。罗瑞和带了辆中型的面包车,前来接站。

    “董事长,总算是把您老给盼来了。您这一年多没来,咱们厂子可变多了,一会您就看到了。”

    厂子变没变的,悠悠没见着。可是一年多没见,罗瑞和是大变样。西装革履,皮鞋铮亮,头发上打着摩丝,发型纹丝不乱。

    举手抬足,稳重大方,充满活力,浑身偷着年轻成功人士的范。看来他爷俩在深南特区,应该属于上层人士了。

    把考察团的同志安排到宾馆里,罗瑞和带着援朝舅舅和姥姥她们,去了震宇公司自己的别墅。

    震宇公司的900亩工厂区,依照悠悠给出的设计,以全部建设完毕。罗瑞和说:“韩董,深南很少有像震宇公司这样的建筑,就连港岛那里的人看了,都说好。

    不过造价太高了,咱花费的钱,够别的公司建两个厂子了。”

    震宇公司不止工厂建的好,工厂里的绿化也好。南方的春天来的早,到处一片翠绿,各种应季的鲜花开的正好。

    罗新华和儿媳温秀娟都在这里,他们听见汽车声,就迎了出来。

    别墅内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温秀娟已经做好了一桌精致的早餐。

    罗新华也是大变样,再也没有了原来颓废的神情,精神矍铄。“嫂子,您还真放心,这么大的产业,一年多也不来一趟。”

    姥姥笑着对他说:“我有了您这个商界的大腕,还不躲着享福,来给你添麻烦啊。

    新华兄弟啊,我去年一年,就在家数钱了。要不是有银行,嫂子我啊,可真是数钱数到手抽筋了。”

    姥姥整天听着悠悠说,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也跟着学会了。这时候说出来,把罗新华爷仨笑的,腰都直不起来。

    &




第421章 接待贵
    要不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深南之行,不同的人员,看到的也不同,搞接待的感兴趣的就是这个。

    吃过午饭,罗新华父子一起陪着考察团,去振华公司的工厂区参观。

    振华公司和一年前相比,可真是大变样。1300亩地,全部建设完了,一排排宽敞的车间,全部开工。

    厂区的路上,随处可见充当运输器械的拖拉机,来来往往的人员,匆匆而过,到处都是机器声。

    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进了收音机厂就来了兴趣。特别到了收录机车间,都走不动了。

    服装厂大部分都换成了电动缝纫机,全部是从港岛过来的英国机器,质量那是没说的,可是价格也高,三千多元一台。

    不过,据罗新华说,效益也高,比原来提高了好几倍。上腰机,一天的产量1800条,以前的机器最多100条。

    包边机,钉扣机,锁眼机,三线机,五线机等,不是亲眼看到,都不敢相信世上还有这么高级的机器。

    原来的缝纫机,都被周围的家庭作坊买去了,比买的时候价格还高了些。

    原来的缝纫机,是政府给配备的计划内指标,出厂价购买的。处理的时候,按的是市场价,刚用一年的缝纫机,算是质量较好的,价格比国家的定价还高出一些。

    家庭作坊,可是没有国家指标,这些处理的缝纫机,比起市场上的高价缝纫机,还是比较划算的。

    工业局的负责同志,看到这些进口的缝纫机器,非常的感兴趣,不过听了价格,就开始唉声叹气。

    “韩书记,穷也是配套的,这些先进的机器,咱就是知道了也买不起。”

    援朝舅舅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说:“别的我不知道,我的家乡张集公社,村村都有缝纫机厂,工人的工资,比被服厂的正式工人,高了一倍还多,没一个亏损的。

    村里的条件,远远比不上被服厂。可是咱们的被服厂却年年亏损,这就是管理上的问题了。

    还有就是,我们村的肉食厂,从每天60头的生产量,发展到200头的产量,不到两年的时间,积累了千万元的资产。咱临水的肉食厂,国家投了多少钱,也没见他们的盈利。

    你们看看咱临水的厂子,盈利的还剩下几个。回去以后,一个个的整改,也别贪多,改好一个算一个,坚决不能再糊弄下去了。”

    工业局的同志一脸的尴尬,同来的人员也不知声了。悠悠看到气氛不对,就给援朝舅舅支招。作为穿越人士,自己可是知道国企的弊病所在。

    也知道国企的命运,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企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

    八十年代尽管提出了改革开放,可还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国企是这个年代的宠儿,也是国企的黄金期。

    国家为了发展经济,加大了对国企的投入,为城镇人口,提供的大量的就业岗位。

    “舅舅,你们还想盈利啊。你们的厂子,那么多的当官的,光拿高工资不干活,挣多少钱才够他们花的。

    一个当官的,一年一千元也不够。公家的厂子,那厂都是几十个管理人员,俩工人也养不住一个干部。

    公家的厂子能和咱村里的比吗,您没看舅姥爷他们几个村干部,谁不是和群众一样干活,按工分领钱,工资还没村民高。

    再说了,舅姥爷他们就没吃过一顿公饭。



第422章 黄金期
    您在路上,大体的也看到了,到处都是工地,到处都是工厂,真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市场也建的好几个,都是专业市场,就这还不够用的。

    还有就是周围的村庄,家家户户开工厂,东西只要能生产出来,就有人买。

    去年一年,外来人口增加了三十多万,但还是不够用,到处都是招工的广告。

    劳动力紧缺,工人的工资也提高了,现在月工资都上百了。不过劳动强度也大,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三班倒成了二班轮换。”

    姥姥转过头征求援朝舅舅的意见,他们几个人都希望去工厂,特别希望能去村里参观,准备给临水农村找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姥姥对罗新华说:“兄弟啊,您年纪大了,明天让瑞和带着我们就行。再说了,您们爷俩,总得留下一个,主持大局。”

    “好,就让瑞和陪着您们,他在外面跑的多,比我还熟悉。”

    不过,临水收音机厂的技术人员,决定不去别的地方了,他们希望能留在振华的收录机车间里学习,吃住也在这里了。

    这不是大问题,罗新华立即吩咐,马上有人负责给他们做了安排。

    晚饭考察团回宾馆吃,罗新华一家三口留在别墅里,大家一起吃的,还是温秀娟做的晚饭。

    不得不说,温秀娟的南方菜做的地道,即使姥姥一直生活在北方,也吃的赞不绝口。

    饭后,罗新华父子向姥姥汇报了去年的经营情况,罗瑞和把去年的账目,全部带了过来,交给了姥姥。

    他们还没走,援朝舅舅就回来了。他回来陪姥姥和悠悠住,毕竟一老一小,单独的住在这里,他还是不放心。

    罗新华他们走后,安排好三舅的住处,娘俩就回了自己的房间。

    姥姥把账本全部扔给了悠悠:“让你那智脑看一遍,姥姥得去歇着了。真的老了,这又没干什么,咋感觉这么累。不行,姥姥得进你那空间里,做套按摩,松松筋骨。”

    娘俩进了空间,就没出来,在空间里休息了一个晚上。悠悠给姥姥提建议:“姥姥,咱不跟三舅他们回去了,坐火车太累了,我开车带您回去。”

    姥姥却说:“恐怕不行,你舅舅能同意。姥姥也不想和他们一起走,到时候再说吧。”

    智脑一个晚上,就把账本整理完了。罗新华还真是个可靠的合作伙伴,几个亿的账目,没一点差错。

    第二天,罗瑞和雇了一辆客车,带着大家先去工厂参观。还真像罗新华说的,深南的变化真大,到处都是建筑工地。

    深南的建筑面积,比79年大了10倍不止,原来振华和震宇公司的周围,已经全部建设完毕。80年深南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建设好的工厂全部投产,大部分是制衣厂、制鞋厂、电子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

    罗瑞和领着大家,连着观看了好几个织布厂、印染厂。全都是化纤的织布厂,织布厂都有专门的印染车间。

    看过几个专门的印染厂,姥姥大感疑惑:“瑞和,这印染厂那来的布匹啊”

    罗瑞和对姥姥说:“董事长,您看过附近的村庄,就明白了,这里好多村家家织布,一家好几台织布机,织好的白布,送到这里来染色。

    董事长,您那震宇公司还闲着一个厂区,不行咱也开个织布厂吧。我都考察好了,织布厂比其他的厂子都赚钱。我爸说,就等您来了拿注意。”

    &nb



第423章 尼龙袜
    再说了,涤纶布不用要布票,价格即使比棉布高了一倍。生活稍微改善的人们,还是热衷于买涤纶布。

    特别是准备结婚的小青年,最少也做两身涤纶的衣服,一身冬季穿的,一身夏季穿的。

    故而这两年化纤布料需求加大,港岛的商人,瞄准了国内的市场,把淘汰下来的机器,运了过来,生产低端的涤纶布。

    深南不仅劳动力便宜,涤纶布的原料也便宜。国内的原料跟不上,就从国外进口。深南特区的政策,新建的企业,三年内进出口免税。

    小型的织布机简单易操作,这里部分村庄,前些年偷渡出去的人们,就给留在村里的亲人,运回几台织布机和涤纶纱,在家里生产涤纶布。

    有了开头的,而且利润惊人,大伙就托亲戚找朋友,弄来机器和原料,跟着干。

    先是专业户,后来到专业村,不到一年的功夫,化纤布料价格一降再降,即使如此,还是有利润空间。

    毕竟,泱泱中华,接近十一亿人口,消耗量巨大。再说,化纤布的成本实在是太低了,利润空间巨大。

    家庭织布机生产出来的白布,送到印染厂染色,基本上是染成单色布,很少有染花布的。

    染好的布匹,就在本村出售。每个村庄,都有批发市场。在村庄的主要街道上,沿街搭建个简易的棚子,布匹就摆在货架上。

    前来购货的人群,南腔北调都有,听口音就能大体的分辨出是哪里的人。

    这里的涤纶布真的便宜,1.50米的宽幅布,每米批发价才4.50元,而且厚薄一个价,稍有瑕疵的布匹,每米1.50元就卖了。

    也有乔其纱和雪纺布料,印花的的确良以及花涤纶布料。不过价格就高多了,每米都在10元以上。买的也不少,毕竟国营商店里这些布料的价格,每米可是25元以上。

    悠悠看着这些布眼熟,罗瑞和笑着说:“这都是咱家的布,他们自己不生产,要些配着卖,销量也挺大。”

    跟着来的同志,看的惊讶极了,这价格比国家的定价低了二倍。百货楼里的涤纶布,分仨个价格,12——18元。

    价格最低的12元,那种布比较薄,做出来的衣服发飘。稍微厚实些的都是15元一米,比较厚的18元一米,18元一米的布料,下垂度较好。

    地委办的王处长,看到这么便宜的涤纶布,走不动路了。

    他给援朝舅舅提建议:“韩书记,咱不能白来,这布匹可真便宜,咱带的资金足,就买些布匹回去吧,也算是给同志们搞福利。

    回去咱加上一倍的价格,也比百货楼里的便宜一半,还能给单位创收。”

    其他的同志,基本上都是单位的负责同志,即便不是一把手,在各单位也是当家说了算的。大家的想法一致,带些布匹回去。

    援朝舅舅看大家都同意,就说:“好,你们自己决定,咱这次的费用也有出处了,还能给单位创收。”

    罗瑞和在这方面是行家,大家把家底都亮了出来,在他的帮助下,购买了大量的布匹。为了凑够一车皮的货,最后还是姥姥给他们垫了一半的资金。

    以后的时间,考察团的人员就自己行动了。罗瑞和给他们派了个振华的员工,负责协调联系。

    援朝舅舅每天回来,都会给姥姥唠好长时间,对深南的好多做法,深受启发,分析挑选着符合临水的项目。

    姥姥连着看了几天,再加上罗瑞和的鼓弄,对织布厂确实动了心。别说她了,



第424章 抓机遇
    有一座金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淘金者,他们从各地纷纷涌向金山。

    可是,当他们来到金山前,发现金矿却被一条很深的河流隔断了。

    淘金者有的游泳,试图游过河去;有的望河兴叹,无所适从;有的干脆打道回府。

    有个淘金者却在河边做起了渡船的生意。最后,很多淘金者空手而归,而这个渡船的人却发了大财。

    这就说明,只有善于把握机会的人,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求得生存,企业亦是如此。

    只是太多人因为抵制不了眼前的诱惑,被蒙蔽了双眼。淘金者往往血本无归,而渡船者反而满载而归。因为渡船的人,选择了不太拥挤的道路。

    从这个故事中,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淘金不如摆渡。

    姥姥看完故事,悠悠又把智脑给出的方案提供给姥姥。姥姥指着她的脑袋:“你个鬼灵精,在这里等着姥姥那。别说,你这智脑还真好用,比人考虑的都周到。”
1...100101102103104...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