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成年人参加集体劳动,割草挖菜一般都是十岁左右的半大孩子。所以,去河滩的基本上是在滩区居住的人,还是十多岁的大孩子,毕竟离村庄较远,有二三里地。
韩屯村小,只有几个孩子来河滩。悠悠熟悉的有宝山的姐姐11岁的四栓和7岁的五断,“大一号”家的二女儿12岁的景云和四女儿6岁的景玉,全是女孩。没有一个男孩子,男孩子都去上学了。
村里有学校,一般人家也让女儿上学,不过只上到三年级,到四年级就不再去周楼村上了。男孩子大部分上到小学毕业,考上初中去向阳大队,除了特别困难的家庭,男孩子一般都让读完初中。
看来,“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在农村它就是一句口号,重男轻女才是现实。
西面的石庙村离河滩更近,有的地方只有一华里,相对的离大堤远了,快四华里了,所以,村子里没有民工进驻。东面随着黄河的转向,与平成县地界的交接处修了一条的生产堤,也成了两县的分割线,人们一般不会越过这道生产堤。
桂萍一样样的教悠悠辨认野菜,这个季节的野菜主要是荠菜、索蒿(香蒿、筛子底、地窨(yin子菜、水菠菜、蜜蜜蒿(茵陈、薯面秧、面条菜(棉菜。
桂香告诉悠悠,再晚几天,灰灰菜、婆婆丁、马峰菜(马齿笕、牛舌头颗(车前子、苦苦菜、扎毛楞(猪毛菜、水红花、扫帚菜就长出来了。
“俺爹说今年河滩上长的草多,想再养一头猪。”
“养啊,这么多草养多少都能喂饱了。”悠悠没说出口的是,你家就是办个养猪场也够吃的。
和桂萍慢慢地拉开距离,悠悠蹲在地上仔细地分辨,偷着放出几个小型的机器人帮着挖菜,偷偷的收到了空间里,清洗干净精包装。
悠悠看到自己撒种的燕麦和苜蓿出苗较好,遍地都是,已经长到五六公分高,和各种杂草参杂在一起。
桂萍很快就挖了满满的一篮子野菜,并帮着悠悠挖满了篮子。悠悠故意挖了一把苜蓿苗问她是什么菜,桂萍摇头不认识,说今年这种草特别多,就是不知道猪羊吃不吃。
挖了一会,孩子们累了也烦了,就坐在一起玩着休息。悠悠掏出几个水果糖,一人递给一块。年龄小点的景玉和五断高兴的接了过去,剥开赶紧的塞在嘴里。
景云和四栓躲着不要,桂萍接过去,劝着她俩:“接着吧,悠悠家的人都实在。一会你们帮悠悠多挖点菜,回去帮她挎着篮子就行了。”
她俩才接了过去,四栓揭开糖纸添了几口,又仔细地包好装到口袋里,看样子是带回去给宝山吃。
回家的路上,景云、栓妮和桂萍轮流给悠悠挎着篮子,悠悠根本夺不过来。后来一想,挎就挎去吧,自己的篮子小,也不算重。
一路上,几个女孩子叽叽喳喳的唱起儿歌:
小麻雀,叫喳喳,客来了,把鸡杀。
小鸡说:“我下蛋,咯嗒嗒,杀我不如杀小鸭。”
小鸭说:“我走起路来扭秧歌,杀我不如杀小鹅。”
&n
第41章 榆钱
榆钱长成了,大妗子让志远哥哥捎来了一篮子,浅绿鲜嫩,外形圆薄似铜钱。兄妹仨一人抓了一把塞到嘴里,清香中带着丝丝甜味。
妈妈说:“今年的榆钱真嫩。”
姥姥解释:“二月里寒食榆不老,三月里寒食老了榆。今年节气早,榆钱就嫩。”
这里的人们把清明节叫做寒食,二月里和三月里寒食说的是农历时间。
中午,姥姥做了杂面榆钱窝窝,松软可口,越嚼越香,兄妹三人比着吃,那叫个香。姥姥看了叹口气,开始忆苦思甜。
姥姥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人们用九成榆钱儿搅合一成杂面,放在锅里蒸成榆钱饭,吃着很顺口,也能哄饱肚皮。就连干了的榆钱也扫起来,用水泡软接着吃。
看姥姥说的伤心,爸爸为了宽老人的心,讲解起榆钱的药用价值。榆钱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热利水,杀虫消肿。主治失眠,食欲不振,带下,小便不利,水肿,小儿疳热羸瘦,烫火伤,疮癣等病症,因此说榆钱也是防病保健的良药。
“榆钱是因其外形圆薄如钱币,故而得名,又由于它是‘余钱’的谐音,因而就有吃了榆钱可有‘余钱’的说法”姥爷的话永远是精辟的概括。
悠悠心想,你们不知道的是,后世榆钱因具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吃法也多种多样,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每当春天榆钱一串串地缀满枝头,人们就会趁鲜嫩采摘下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舀。物以稀为贵,榆钱饭由于极其难得,进入各种高档场所,成为别有风味的珍馐佳肴。
今年农历的二月二十四是清明节,二十一日张集大集姥姥去进货,带回来高高的一大摞草纸(用麦秸为原料做成的纸张,主要用作包装,又叫包装纸。下午,就有许多的老年人专门来买,而且一人就买俩仨张。
悠悠奇怪了:“姥姥,咋都买草纸”
“后天是寒食(这里寒食和清明合在一起节,大家上坟当火纸(纸钱。”
原来,动乱开始后,上坟烧纸就被列入破“四旧”,坟头都被当成“四旧”平了,没人再敢制造和买卖祭奠专用的纸钱。人们为了寄托自己的哀思,用包装草纸代替火纸上坟。买上几张包装纸,自己裁成火纸大小,用剪子绞成纸钱。
二十三日下午,生产队把菜园里剩下的菠菜都收了,分给各家过寒食。菠菜都长成了一尺多高的大颗,茎秆有手指粗细,好在还嫩,一掰就断。
寒食节一早,哥哥跟着宝景折回一抱嫩柳枝,插在门的两边,还拧了几个柳笛,呜呜啦啦地吹着。悠悠要了一个,费了好大的劲才吹出点响声,迪迪挵(nong,一声得两个腮帮子鼓鼓的,一点响声也没出,倒是把哥哥的柳笛试了个遍,就这还缠着哥哥不依不饶的。
“鸡蛋煮熟了。”姥姥的话刚落地,迪迪撂下哥哥跑向厨房。姥姥从锅里捞出来六个鸡蛋放到冷水里拔凉,分给兄妹仨一人两个。
悠悠赶紧地剥了一个,放到嘴里咬了一口,真好吃,比后世带有
第42章 生日
“寒食寒十天,清起来早晨恒恒n,徬晚穿布衫”。过了清明节,气温迅速回升,人们脱下穿了一冬天的棉衣换上了夹袄。姥姥找出悠悠兄妹仨个的单衣一比量试穿,都短了一截。
“不见人长,光见衣服绌、缩。咱家的孩子随大人,长的可真快,这衣服都短快一拃了。”姥姥对着妈妈发感慨。
“得给昊昊和悠悠做新的,迪迪小可以用悠悠的旧衣服改。”妈妈翻看着兄妹仨人的衣服提议。
“今年织的布多,都做件新的吧,迪迪除了过年都是拾破捡旧衣服穿。把新织的布洗一次缩缩水,你也做件新的穿,你原来的那件都退的没真色了,我再去进货时看看供销社来涤卡布了吗,有了给卫华买了做件干部服。”
那次在县百货大楼给爸妈买的衣服,姥姥一直没敢拿出来,那时家里还没有买衣服的闲钱。
姥姥抽空裁好了衣服,星期天,妈妈拿着去了舅姥爷家,用二舅妈的缝纫机做。这时候,缝纫机在农村可是稀罕东西。城里时兴的“三转一响”,按工作性质发放票证,凭票购买。
农村没有供应票证,连辆自行车都没处去卖,只有上交农产品多的先进村庄干部,奖励个自行车票。
其他人想买就得去黑市花高价购买,一辆国家售价一百五十块左右的大金鹿自行车,在黑市能卖到二百六七十块,不是一般的农村家庭可以承受起的。
在悠悠的要求下,姥姥给悠悠裁了一件绿白色相间的格子布上衣和绿白条纹的裤子,和妈妈的绿白格子上衣花色相衬托,悠悠臭美的自称:“母女服”。
昊昊和迪迪的衣服都是绿白相间的“长流水”花色,昊昊搂着迪迪说是:“兄弟装”,兄弟俩美滋滋的到处显摆。
在县城买的毛线姥姥没敢让悠悠拿出来,而是在张集供销社买了四身绒衣,还说是内部处理的残次品,大人们一人一身穿上了。
妈妈不明就里,还在那感叹:“便宜这么多,哪有瑕疵啊,这代销点真好,还能买到内部处理品。”
进入农历的三月,到处一片勃勃生机,柳叶仿佛一夜就长长nn了,杨叶挂满了枝条,微风吹过“沙啦啦”响成一片,杏花落桃花开,零星的桃树愈发的娇艳。
香椿芽冒了出来,一簇簇顶在枝头。不几天工夫,就长到了一拃长,可以采摘了。此时采的是头茬香椿芽,也是最鲜最嫩最香的一次。
村里各家都栽着一两株香椿树,家家户户都淹香椿芽,来代销点买盐的人多了起来,大伙都三五斤的买。悠悠问姥姥买这么多的盐得淹多少香椿芽,姥姥告诉悠悠哪家都淹一大缸,够吃一春天的。
“吃不了咋不去卖”
“家家都栽着香椿树,卖给谁去。”
后世里香椿芽可是出名的时令名品,具有保健美容作用,深受人们喜爱,价格居高不下,被开发成为一种产业。温室大棚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应用,让它发展为反季节蔬菜,一年四季都有鲜品上市,但比起野生的味道总是差些。
二爷和悠悠家住的是队里的房子,院子里没栽香椿树。人们来牛屋或代销点,顺手都给捎把香椿芽,说让尝个鲜。暗红色的嫩芽油亮亮的,柔软潮湿的叶子,鲜嫩得让人垂涎欲滴。
有了香椿芽,姥姥端了一瓢黄豆,去“大一号”家换豆腐,在路
第43章 发物蜂蜜
迪迪悲剧了,和村里的其他二三岁的孩子一起,被公社卫生院来的医生点了“花花”,也就是种牛痘。悠悠上查了一下,国家到一九八三年才结束了对牛痘的防疫。
连着发了两天的低烧,迪迪整天恹恹的,没有精神,这是接种牛痘的正常反应。把悠悠心疼的,那里也不去了,在家陪着他玩,偷偷地拿出各种稀罕的玩具哄他。
姥姥初六去张集赶集,专门买来了蜂蜜当“发物”,其实就是吃点好的,增加营养,还给二舅家的志勇送了一些,他也种了牛痘。
迪迪病着还没忘了姐姐,喝了一口蜂蜜水就让给悠悠:“姐姐,甜,你喝。”把悠悠感动得一塌糊涂。
悠悠尝了一口,蜜甜蜜甜的,这才是真正的蜂蜜,别说后世各种勾兑的蜂蜜了,就是买到上千元一斤的纯正蜂蜜,也无法和现在的相比。
悠悠问姥姥在那买的,姥姥说这几天小孩“点花花”,集上就有卖的。蜂蜜是“发物”,一毛钱一两,家中有“点花花”孩子的人家,都会买上两毛钱的。
为了让姥姥多买些,悠悠给姥姥普及蜂蜜的营养和价值。姥姥一听就笑了:“姥姥知道,这不是苦日子过惯了,一时没想起来,下集多给你买些。”
“姥姥,不是给我买,咱家里人都喝。”悠悠更正。
“都喝,你爸妈就舍不得,慢慢来吧,现在比原来强多了。”姥姥满足地说着。
水坑公社逢农历的三八是集日,悠悠等不到十一去张集,初八就让姥姥带着去了水坑集。
水坑离韩屯七华里,在韩屯东面。翻过黄河大堤,一直到梅庄,中间二里多地,都是春地。遍地的盐碱白花花的一片,路上连颗树都没有,姥姥说是盐碱太大栽不活。
姥姥告诉悠悠,紧挨黄河大堤的滩外村庄,耕地都是盐碱地,只能种抗盐碱的棉花。要不是在滩里有部分耕地,简直没法生活。因此,村庄也相当稀少。
过了梅庄,就是水坑了,中间没有一个村庄。不过,耕地看起来好了好多,有了大片的麦田,小麦的长势虽然不好,但起码可以种植了。
水坑集比张集小多了,一千多人,就一个供销社门市,副食、农资、书店都在一起,对面就是饭店和收购站。
卖蜂蜜的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蜂蜜装在一个十斤左右的陶瓷坛子里。买蜜的人自带干净的饭碗,也没人问价,大部分要两毛钱的。先称饭碗,再用提漏往碗里到蜂蜜。老人掌握分量挺准,基本上都正好。
看来,现在不光是公家的东西实行统一价格,私人的物品价格也是相同的。悠悠听见老人报数:“够二两啦。”
悠悠和姥姥在集上转了一会,等人们买的差不多了,姥姥问老人:“老人家,您这是什么蜜啊”
“杂花蜜,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不能出去放蜜,可不就只能割点杂花蜜,晚些天的槐花蜜和枣花蜜还算纯正。”老人倒是挺实在的。
“您家里还有吗”姥姥问他。
“还
第44章 孩模
复堤挖出的塘子坑,给孩子们玩胶泥提供了便利。男孩子跑到工地上,口甜得像抹了蜜:“叔叔,哥哥”叫个不停,民工们就知道孩子们的意图,捡好的胶泥块扔到坑边上。
孩子们抱着携着跑到麦场里,在石磙上用力的摔打着,把胶泥摔得柔软而有韧性才算,摔熟的胶泥犹如橡皮泥一般。
孩子们用摔好的胶泥比赛摔“瓦屋”,把胶泥捏成碗口大的小盆样式的“瓦屋”。找块光滑的平整地方,把瓦屋口朝下用力的摔下去。“啪”的一声响,瓦屋的底破了一个窟窿,响声越大窟窿越大。
谁的瓦屋窟窿大谁赢,输了的用自己的胶泥,给赢了的把瓦屋的窟窿补上,接着再比,麦场上摔瓦屋的“啪、啪”声不断响起。直到学校里的上课预备铃响起,孩子们才把各自的胶泥放到石磙的背阴处,急匆匆的跑向学校。
比起摔瓦屋,磕“孩模”才是孩子们的最爱,孩子们把往年积攒的孩模都翻找了出来,多的上百个,少的也有十几个。
昊昊从厨房的储藏间拿出个布口袋,里面装着二三十个孩模。大部分是自己磕的,干透的胶泥孩模,中间向外凸。其中有几个是砖红色,中间往里凹的,这是买来的当模具的孩模。
孩子们的孩模多种多样,悠悠算是开了眼界。外形有圆的、方的、椭圆的、半圆的等,内容主要有神话人物、现代英雄人物、戏剧人物、十二生肖、动物、生活用具、交通工具等等。
孩模虽然不过方寸之间,一般没超过十公分的,上面的图案却特别好看。大多为花鸟虫鱼、京剧脸谱、戏曲人物以及民间吉祥图案。打虎的武松、背媳妇的猪八戒、骑马舞刀的关公、大肚能容的弥勒佛等,还有飞机孩模、轮船孩模、机枪孩模、大炮孩模。
悠悠从上查阅资料得知,孩模是中原地区用胶泥烧制的一种儿童玩具,有关孩模的知识,起源和佛教有着一定的联系。
经民间艺人的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因大多数泥模是人物图案,故称泥模为“孩模”方言。
人们无从得知是谁人发明的,但它的确极大地丰富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它特有的泥土味儿温润着人们寂寞的童年。
八十年代前流行于中原乡村的孩模儿,是农村孩子们的主要玩具,也成为他们了解世界,增长知识的小小窗口,伴随孩子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孩模线条粗犷,简洁明快。造型简练夸张,生动形象、质朴厚重、突出个性特点,具有较高的浮雕艺术特点,是一种微型浮雕,成为儿童手工制作的一种工具。
随着社会的发展,机制玩具的大量生产,孩模在不经意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几百年的传承渐渐中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