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每当人们问起他的成长历程,他就告诉大家,是姥姥从废品站带回来的那些杂书,造就了他。

    小时候缺少玩具,没有课外读物,居住在牛屋里,缺少玩伴,他是看着姥姥带回来的杂书成长起来的。

    到底悠悠也没告诉他,他小时候看的书,可不是杂书,全部是后世的智脑挑选出来的精品。

    不过有一句话是真的,缺少玩具和玩伴,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阅读,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倒是真的。

    还是悠悠负责做饭,现在家里的人少了,六个大人加上四个孩子,一共十个人。

    不过四个孩子比六个大人吃的都多,舅姥娘每到吃饭的时候,看着几个孩子,把一大桌子的饭菜吃的盆干碗净,就会说:“你们肚子里长着化食丹那,不到十岁的孩子,比大人吃的都多。”

    还是姥姥有水平:“嫂子,您光看见咱家的孩子吃的多,没看见咱家的孩子也长的快,虽然不到十岁,你看那个头,赶得上十五六的孩子高了,而且个个壮实。

    这连骨头加肉的长,饭量哪能不大。他们都赶到好时候了,要是搁以前,就受大屈了。

    嫂子你看爱国他弟兄四个,都没爱民个子高,就是因为孩子小时候营养没跟上。”

    提起从前,俩人就开始忆苦思甜。悠悠赶忙躲进厨房,刷锅洗碗,让大舅妈和智茹收拾饭桌。

    最令人惊讶的是智茹这小丫头,随着个头的增高,好像突然长大了。曾几时看见爷爷就让抱着的娇娇女,都能独当一面了。

    悠悠做饭,在灶下烧火的永远是她,不仅如此,她还帮着悠悠切菜,有时帮着拌凉菜做炖菜。

    不过炒菜这种高难度的技术活,悠悠可不敢让她沾手,万一让热油溅上了,那细皮嫩肉的,就得留疤,自己的罪过就大了。

    不仅如此,小丫头擦桌子扫地倒垃圾,跑前跑后,快乐的忙活着。

    小姑娘特别的喜欢听好话,大人看到她勤快,夸上几句,就把她高兴的不行,抿着嘴的乐,手脚更勤快了。

    迪迪和志高算是品对了她的脉,经常用好话指使她干活。




第458章 粉条厂
    那些挖烂的地瓜,往年都是送到粉条厂换粉条。可是今年各村的粉条厂,却迟迟没有开业的。

    原本每个大队都有两个粉条厂,是村里的集体财产。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粉条厂也被人们分了。

    其实现在的粉条厂,都是手工粉条,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可能就是那盘石磨和下粉条的大铁锅了。

    其他的工具,就是木头架子和铁漏勺,这些东西根本不值钱,找个木工就能做出来。

    以前控水的布兜还值些钱,现在棉花多了,最多就是费些功夫,自家织一机子粗布,什么都有了,也就是二十多斤皮棉的事。

    工具不值钱,开粉条厂最主要的应该是厂房了,起码得有五间以上的房子,还得有个一亩的大院子。

    院子里搭上两个大棚子,安置石磨和大锅,还得挖几个沉淀池,沉淀地瓜粉。

    天然的手工粉条,得等室外温度下降到零度以下,就是人们说的上冻了以后,才开始制作,前期只是准备阶段,加工地瓜淀粉做原料。

    做粉条的三大件,应该就是石磨、铁锅和院子了。这三样东西,可是没法分,依然是队里的集体财产。

    可是,现在土地都承包了,工分失去了原来的作用,被彻底废除了。也没有新的计酬办法,人们都在等待观望。

    众多的粉条厂,竟然没有一家开工的。大伙家里的烂地瓜,只好煮熟了,喂猪做饲料。

    周楼村就有个粉条厂,大舅妈的父亲是下粉条的好手。原来每年的这个时候,就开始忙碌起来。可是今年,粉条厂不开业,他倒是有了空闲。

    受大舅妈的影响,老人家还是比较有思路的,他把自家及亲属的烂地瓜,集中起来,借用队里的工具,带着自己的家人,先做成了地瓜淀粉,挂起来晾干备用。

    黄河大堤上的草开始收割,今年昊昊和志亮也没在家,家里能干活的,还真没几个人。

    大舅妈的娘家人,全家都来帮忙。说起了粉条厂的事情,大舅妈的父亲说:“等外面上了冻,我就给你们下粉条,起码咱自家人能吃上。

    请好吧,今年的粉条肯定得贵,反正咱这周围,粉坊没一家开工的。”

    姥姥接过他的话:“老周大哥,您下粉条的手艺这么好,干脆自己干,反正也没什么事情,本钱也不大。”

    他叹了一口气,对姥姥说:“妹妹啊,那是村里的东西,咱自家借用一次可以,要是做生意,村里人得有意见。”

    舅姥爷倒是干脆:“老哥,您要是想干,我去和周支书打个招呼,咱连院子一块买下来。”

    大舅妈的弟弟高兴的说:“这样是最好了,那些东西在那里放着也没用,分又没法分,要是能卖出去,大伙也能分几个钱,估计都没意见。”

    大舅妈的父亲却面露难色,对亲家说:“韩老弟,俺村的粉条厂院子大,二亩多的地方,七间房子,就连石磨都是两个,估计得一千多元。”

    舅姥爷满不在乎的说:“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让爱国给您出,我估计一千元封顶了。

    现在一间新房子才一百元,你们那房子都多少年了。再说了新石磨才一百多元,俩破石磨才值几个钱。

    二亩的院子是不小,咱农村的地,可是不值钱,县城一亩地才卖三百元,咱这里一百元也不值。

    要是贵了,咱还不要了,你们家的宅基多,和别人倒换一下,咱盖新的,反正现在是农闲季节,有的是人,一个星期就能盖好。”

    &nbs



第459章 粉碎机
人们都想到一块去了,附近就这一个粉条厂开工,没几天的时间,收的地瓜就堆满了院子,可是群众送地瓜的还接着来。

    人手可以雇,现在是农闲季节,每天一元钱的工资,能雇个壮劳力。他们又在亲戚家借了头牛,两个石磨全开动,收的地瓜也磨不出来。

    生地瓜放的时间长了,容易变质腐烂。吓得他们,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第459章 粉碎机

    &nbs



第460章 拉脚
    最可气的就是,好多的个体摊位,专门挤在供销社的摊位旁边,他们大声的吆喝着自己的价格,即使比供销社的低一毛钱,人们也掉头奔他们的摊子而去。

    这年代的一毛钱,也能办好多事,够给孩子买两个本子的,能用一个月。

    特别是卖布的摊位最气人,他们的化纤布匹,比供销社里的都齐全,价格就比着供销社里的卖,总是低一毛两毛的,挤兑的供销社的化纤布,根本卖不出去。

    供销社卖的好的,是一些棉布。棉布还是得凭布票购买,个人的摊位上,基本上没有棉布。就是有点,也是残次品,当然价格也低。

    集市上卖的最多的,还是农副产品,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家生产的,自家拿到集市上卖,很少有商贩。

    今年的冬闲,人们可是没舍得闲着。大家各自寻找这适合自己的门路,想法设方的挣钱。

    农民除了出笨力,其实没什么好的门路,因此今年冬季拉脚的人特别多。

    除了帮公家拉脚,也有个人从事贩运的。只要不是国家限制的,什么赚钱贩什么。贩葱姜大蒜的,贩海带虾皮的,几百里路把东西拉回来,批发加零售,赚个差价。

    拉沙子石灰的最多,这是大宗的货物,盖房子用的多,不过差价低,赚的不多,好处是容易出手。

    拉脚的路途都比较远,一般都在二百里开外,来回最少得三四天。

    拉脚的都是壮劳力,几个熟悉的人结伴而行。带着干粮锅碗柴禾和铺盖,白天支锅做饭,晚上席地而眠。

    找个背风的地方,用地排车围个圈,在中间点堆篝火,支个简单的布棚,遮挡夜里的酷霜。

    毛驴也被围在圈内,用带来的饲草喂上,大家把铺盖放在火堆的旁边,,乎乎大睡。半夜火堆弱了,有人被冻醒,就起来添些柴火。

    拉脚的辛苦可想而知,不过也确实挣钱。这两年随着经济的恢复,运费跟着上涨,拉脚的收入也高了,一天最少能挣3元钱。从农历的十月开始,到过年近三个月的时间,能挣200元钱。

    黄河大堤路面平坦宽敞,是拉脚人的理想道路。站在韩屯村东边的岗子上,就能看到黄河大堤上,不时的有成队的拉脚人路过。

    拉脚的毛驴脖子上,一般都带着铜铃铛,清脆的铜铃声,从高高的大堤上,传向远方。

    拉脚使各家置办的地排车派上了用场,特别是有毛驴的人家,更是方便。

    套上毛驴,货物多了人在下面跟着走,货物少了,人还能坐在车上。

    毛驴虽然没有耕牛的力气大,可既能干农活,农闲季节又能帮着拉脚挣钱,继买耕牛热后,人们又开始热衷于买毛驴。

    喂毛驴比喂牛麻烦,毛驴和马一样,得吃夜草,半夜里得起来添一次饲草。

    热天还好些,冬天就遭罪了,半夜三更的起来,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低温,跑到驴屋里添草,浑身都冻透了,一两个小时暖不过来。

    因此,喂驴的人家,冬天就和驴住在一起,气味虽然难闻,也比挨冻强。

    分地引起耕牛和毛驴热,致使本地的大牲畜缺口特大,进入冬季,开始有人从事大牲畜的贩运。

    十几个人联手,从内蒙往内地贩运大牲畜。大多是赶着牲畜徒步贩运,来回接近二个月,一趟能挣五百多元。

    这样一来,大牲畜的价格开始回落,基本上恢复到正常价格。有了充足的货源,家家户户都买头大牲畜喂着。

    人们收入的几百元钱,置办了地排车再买大牲畜,差不多都花光了。有的人家,甚至还欠了外账。



第461章 制作粉条
    “现在的年轻人是掉福窝里了,这么多的被褥,现在最多让生三个孩子,到孩子结婚不用准备铺盖。”

    “可不是咋的,以前的地主家,也没听说有陪送这么多铺盖的。”

    悠悠发现,这个时期的人们,可真是有意思,条件好了和以前的地主家比,吃苦受罪和五八年比,生活富裕就是到了。

    转眼进入“三九”严寒季节,室外温度骤降到零度以下,粉条厂开始下粉条。

    悠悠好奇心上来,趁着星期天,带着志高和智茹一块去瞧稀罕。

    还没进院子,就听到有节奏的“梆梆梆”的敲打声,进去一看,五亩的大院子里,二十多个人在忙活。

    院子里靠西墙搭了一溜大棚子,其余的地方全部搭成了木架,上面凉晒着一排排下好的粉条。

    靠着南墙,砌了几个大池子,是先前用来沉淀红薯淀粉的。

    制作粉条的大部分是男劳力,几个妇女都是自己人,就连红英的奶奶也在这里帮忙,老人家主要是烧火,她一个人管着两个灶。

    大部分人在棚子下忙活,两口挨着的的特大铁锅,里面盛着多半锅滚开的开水,灶下劈材烧的正旺。

    每个锅的旁边都站着一位师傅,左手拿着的漏勺里装着粉团,右手用木槌有节奏的敲打漏勺的边沿,发出“梆梆梆”的声音。

    旁边放着一盆糊状的粉团,有一个人专门负责往漏瓢里添粉团。

    动作要轻快,不能让漏瓢里缺粉团,但也不能过早添入,不然漏瓢过重,端漏勺的师傅受不了。

    捶打粉丝成型是一种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下粉的师傅,半个小时就换一次班,几个人轮换着干,不然是吃不消的。

    粉条随着师傅的震动,缓缓地从漏空中落入滚开的锅内。

    一旁捞粉条的师傅,像炸油条拨锅一样,把漂上来的粉条用长筷子打捞到一边,顺着锅沿捞到锅台边放着的凉水盆内。

    盆里的粉条快满的时候,傍边的人用手拽断,换上别的盛水的盆子,再把这些粉条转入不远处,那两口盛满凉水的大缸里。

    由那两口缸边各有一个人,他们把盆子里的粉条整理得基本整齐后,按照一定的长度断开,穿在一个细棍子上。

    然后就放入冷水缸降温,中间不断摆动,直至粉丝松散为止。

    才小心翼翼地捧着细棍,慢慢地挂在一旁早已搭好的架子上,随着温度的降低,晾挂的粉条慢慢的冻在一起。

    有两位妇女,把已经冻起来的粉条依次摘下来,放在编织袋上,用棒槌轻轻的捶打,粘在一起的粉条被捶开,松散后再挂到木架上。

    看到这里,悠悠才明白,传统的手工漏粉,为什么必须在“入九”(进入三九天)以后制作,因为这个时候,才能上冻。

    上冻的作用,基本就是定型。出锅的粉条如果不冻住的话,湿粉条长时间悬挂,会因不能承受其重量而断落。

    智茹的姥爷指挥着人制作粉团,这才是制作粉条的关键技术。

    第一道工序是制芡糊,取少量精制的红薯淀粉,用温开水调成白色乳液状。

    然后一边将沸水冲入淀粉乳中,边掺水边搅拌,调成面糊,要求无粉疙瘩、不粘手、能拉丝的软粉团。

    一边用搅拌工具朝一个方向不停地快速搅拌,使淀粉乳变成透明、粘稠的粉芡,成熟度达成即可。

    第二道工序是点浆水,就是在一只较大的粗瓷盆,撒上一大把明矾,倒入开水,搅拌使其充分溶解,加入明矾后,入锅的



第462章 洋鬼子
    c_t;白菜粉条、萝卜粉条,基本上就是人们一个冬天的家常菜,包子饺子馅更是离不开粉条。

    人们做咸饭,也习惯往锅里抓把粉条,不放粉条就好像少点东西,用大伙的话说就是没有捞头。

    每年的冬季,农村人用地瓜换粉条,城镇人用钱买,那家都会备二三十多斤粉条,够吃一年的。

    原来几个村就有一个粉条厂,粉条的价格非常便宜,没料到今年的价格这样好。

    5斤地瓜出一斤淀粉,一斤淀粉做0.9斤粉条。可是用地瓜换粉条是10斤地瓜一斤粉条,可以赚0.8斤粉条。

    原来粉条的价格是0.30元左右,今年的价格涨到了0.40元。
1...109110111112113...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