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周楼粉条厂原来是一口锅下粉条,今年收的地瓜多,一个锅做不过来,增加到两口。

    从早干到晚,粉条厂每天的产量都在二千斤以上。除去兑换给大伙的,每天大约剩800斤粉条。

    就这也不够卖的,今年的粉条价格节节攀升,每天结伴来厂里买粉条的群众,都供应不上。

    粉条厂每天的收入都在300元以上,厂子里请了16个工人,工资是每天2元钱,厂子的纯利润最少250元。

    开业一个月后,红英的弟弟兴奋的说:“多亏了俺姐夫,帮俺家开了粉条厂,每天都落(纯利润)250元钱。”

    这个数字是红英的弟弟算出来的,也没寻思,他挺高兴的偷着告诉自家人,结果全家都笑喷了,等他反应过来时,自己也造了个大红脸。

    “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只要能挣钱就行。其实俺少说了,这一个月咱挣了8000多元,本钱挣出来了。”

    红英舅妈的父亲,现在提起亲家来是赞不绝口,他特别的佩服舅姥爷的见识和胆量。

    “要是按我的想法,就是借村里的家什做些自家吃,爱国把摊子给我铺这么大,我心里直打鼓。

    要不是亲家在后面给涨胆,俺可不敢势派(规模)这么大。那可是近八千元的本钱啊。”

    老人可比他儿子想的多,他只说投入不说收入,怕大伙知道了眼红。

    可是,大伙心里都明镜似的,这又不是多复杂的账,谁都算的出来。

    大伙没事就问他:“爷们,您现在心里安稳了吧,这一个月就能回本了。”

    “让你们这一说,俺这不是粉条厂,成印钱的啦。不过,也是俺时运好,今年的粉条价格好,要是一直这样的话,今年确实能回本。”

    其实,适合下粉条的时间,就上冻这两个月。春节之前,他们又做了一些红薯粉皮。

    粉皮对气温的要求不大,不过晾晒麻烦,技术要求也高,好在价格也高。

    他们的生意一直干到腊月十八才结束,还是因为没有淀粉了。

    忙活了一个冬季,粉条厂挣了24000多元钱。粉条厂歇业的第二天,红英的父亲就把借闺女的8000元钱,还了回来,另外多给了5000元的利润。

    他激动的满脸通红,拉着亲家的手,连声的道谢:“俺给谁都不敢说实话,就是不能瞒您。老弟啊,俺这粉条厂,加上喂猪的收入,能挣3万元。

    一年忙活三个月,一个月一万元,想起来这些,俺做梦都能笑醒了。

    俺知道爱国俩人日子不差,可这本钱是他们出的,俺全家商量好了,每年给他们5000元。”

    红英的弟弟接着说:“不光是喂猪有收入,俺走村串户的加工饲料,每天还能挣五十多元,一年下来最少能挣五千多。给俺姐这些钱真不多,依俺两口子,和俺姐对半分。”

    爱国舅舅接下自家的8000元钱,5000元的利润坚决不要。把他




第463章 够了咋还吃
    大伙关心的不是上啥大学,大家注重的是容貌:“这姑娘真俊啊,个头又高。大婶子,您家的媳妇可是个顶个的好,这一个比她三个嫂子还好看。”

    “还真是,婶子啊,您家的四个媳妇,长得都跟花一样,红英都五个孩子的人了,论长相在咱村里还得是第一。”

    悠悠跟在后面逗乐子,故意的对大舅妈说:“大妗子,原来您是咱村的村花啊。”

    人们头一次听到村花这一说,全都楞了。还是“小老妈妈”反应快,她两手一拍,大声的笑道:“可不咋的,红英还真是咱村的村花,大伙想想啊,从她进门到现在,咱村里还真没有比她再好看的。”

    大舅妈红了脸:“大奶奶,您老人家就会拿俺开心,别人俺不知道,您家俺兰芝小奶奶,要模样有模样,要个头有个头,才是咱村的村花。”

    “你说这俺信,她那不是年轻吗,哪像你啊,都五个孩子,还是这么的好看。

    要说起来啊,你们妯娌四个,个顶个的俊,都算是村花。俺家兰芝,也算一个。

    真别说,这两年,咱村的媳妇,都倒着长了,比原来还显年轻,全都跟花似得。”

    “小老妈妈”这嘴,可真是会说,一番话把全村人都逗乐了。

    一群老爷们也在后面逗乐子:“‘小老妈妈’,你打扮起来也和花似得,比狗尾巴花不差啥。”

    “小老妈妈”转头掐腰,接着就骂上了:“你奶奶个脚,小瘪犊子咋说话那,你娘才是狗尾巴花。”

    大伙那通笑啊,就有爷们嘱咐自家媳妇:“媳妇,往后好好的捯饬捯饬,咱可不当狗尾巴花。”

    吴馨儿给家里的人都带了礼物,是机械手表,男式的是劳力士,女式的是欧米茄。

    她回国的时候打听了,听说国内的手表是紧俏物品,就专门购买了一批作为礼物。

    悠悠家的东屋,本来是舅姥爷他们住着,悠悠的姑奶奶来了,舅姥爷他们搬回自己家居住。

    换上新铺盖,吴馨儿和大卫他们两口子,住进了东屋。

    爱民舅舅的新房,舅姥娘早就准备好了,就在舅姥娘他们的院子里。进入腊月,舅姥娘就经常回家烧炕,屋子里非常的暖和。

    考虑到刘冉娘家条件好,舅姥娘怕她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特别是洗澡上厕所不方便,从京都回来后,就在家里盖了个单独的卫生间。

    她也是在京都见识多了,感觉到卫生间的好处,自己家又不是没有条件,村里还有自来水。

    唯恐村里人不理解,怕大伙笑话她败家,是打着照顾儿媳妇的名义盖的。

    爱国舅舅趁机给自家和悠悠家,把卫生间都盖了起来,卫生间里的瓷砖、马桶和面盆,都是悠悠空间里的出品,不过她打着震宇公司的名号,说是从深南运过来的。

    为了洗澡方便,卫生间砌了取暖墙,安装了沼气热水器,想洗澡提前烧上半个多小时,房间里的温度就能升到接近30度,非常的方便。

    从悠悠爸妈他们进家,大舅妈就把各家的洗澡水烧上了。他们进卫生间简单的梳洗后,大卫和吴馨儿没啥感觉,可是刘冉知道农村的大致情况。

    她拉着大舅妈不解的问:“大嫂,农村里现在都有专门的卫生间了,就是在京都,家里有单独卫生间的,也不多啊。”

    刘冉说的是实情,现在的京都即使是住宿楼,也是单面的筒子楼。每个楼层一个公用的卫生间和厨房,每天早上上厕所,都得排队。

    大舅妈告诉她:“这是咱娘怕你不习惯



第464章 录像
    吴馨儿笑的差点岔气:“嫂子,他说的是英语,是好的意思,不是说够了。”

    迪迪在一旁听见了,捧着肚子狂笑。大伙弄明白了,也都跟着笑。

    大卫开始也莫名其妙,等他回过意来,笑的声音更大。

    晚饭后,吴馨儿搂着悠悠就舍不得撒手了,一家人在一起叙述别情,一会哭一会笑的。

    吴馨儿在伦敦的中医诊所,已经发展成了大型的疗养院,名气相当的大。可是,近二十年的和国内亲人失联,让她对亲人的思念越来越重。

    中英关系刚开始解冻,她就迫不及待的回来了。谁知道天人两隔,亲人再也无法相见。

    在京都见到自己的侄子和侄媳妇,得知三个孩子都在韩屯村,她不顾天寒地冻的,跟着来到了乡下,只想早点见到三个孩子。

    看到悠悠家的条件,特别是看到停在院里的吉普车,她一直提着的心才算是放了下来。

    她拉着大卫,恭恭敬敬的给舅姥爷老两口鞠了个躬,感激的对他们说:“大哥,嫂子,我代表哥嫂谢谢您们,感谢您们对卫华和孩子们的照顾,卫华给我说了,要不是有您们照应,孩子们可得遭大罪。”

    舅姥爷赶紧站起来,扶起他俩:“妹子,咱就是一家人,说啥两家话啊。不满你说,我从小和妹妹失散,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

    幸亏后来相聚了,婉莹就和我的女儿一样,孩子来到我的跟前,我就得护着。

    说起来惭愧,孩子们跟着我,可是没少受罪。家里的生活,也就这几年才好起来,还是秀芹带着大家过起来的。

    卫华在这里,可没少给大伙办好事,他救下的人多了去了,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他在这里,名气可大了,百里开外的人都知道。”

    第二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日,早上起来,村里就传来了阵阵鞭炮声,人们早起祭灶,早早的把喜欢打小报告的灶王爷送上天,就能放心的过年了。

    去年除夕那天,贴在灶门旁边的灶王爷,经过一年的烟熏火燎,已经破烂的不成样子。

    今年的麦芽糖,特别的好卖。刚进腊月,集市上卖麦芽糖的就开始了。

    人们不管过的穷富,都会买上半斤一斤的麦芽糖,用于祭灶。一年的时间过去了,谁家没点闹心的事情,管家的灶王上天,可得把他的嘴粘牢了,防备他打小报告。

    早先没请灶王爷的时候,人们也没把二十三祭灶当回事。今年大部分人家都请了灶王爷,祭灶就格外的用心了。

    大卫和吴馨儿听到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赶忙走出屋门,再看到院子里忙着挂鞭炮的迪迪,吴馨儿不解的问姥姥:“大姐,这是干什么啊,咋都放鞭炮”

    姥姥端着纸元宝,拿着香和麦芽糖,正在忙活着祭灶:“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日,大家都忙着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迪迪挂好鞭炮,过来用英语给大卫解释祭灶的事情,他也是个孩子,碰到不懂的地方,还得用华语问姥姥,两种语言来回转换,急的小脸通红。

    等他们弄清的是怎么回事,大卫赶忙跑进屋里,拿出一个录像机,把姥姥的祭灶的全部过程,都录了下来。

    迪迪头一次看到录像机,兴奋的不得了,特别是大卫把录像,回放给他看后,更加的兴奋。

    小小少年,知道要好了,回屋里换了一身新衣服,还把头发用水沾湿了,梳理的整整齐齐。

    回来就缠着大卫,让他给自己来段特写,并且用英语来了段



第466章 卫生院
    村里每年分的粮食和瓜果蔬菜,折合成钱款也没有多少,可是新鲜方便,姥姥接受了下来。

    腊月二十四日,志远志亮和昊昊他们,放假回到了家里,跟着一块回来的,还有志斌和志新。

    现在的高中,平时学习抓的挺紧,放假还是按照国家的规定,特别是年假,从腊月二十四到明年的正月十八。

    志远他们的期末成绩都很好,主要是得益于他们的英语程度好,把精力都放到了其他的功课上。

    志亮还是第二名,他也习惯了,自嘲的说:“跟着昊昊,我就是千年老二。”千年老二,是悠悠先说的,大家以为非常贴切,几乎成了志亮的别称。

    没用舅姥爷挽留,大卫和吴馨儿主动提出留在这里过年,他俩对手工绣品简直是入了迷。只要有人来交货,俩人肯定在场。

    卖糖葫芦的老外

    他们还对赶集上了瘾,姥姥每天上午都陪着他们去赶集。今年的年集,更加的热闹,过了腊月二十三,就乱市了。每天都有卖东西的,而且延长到下午四点才散集。

    几个孩子跟着他们当翻译,交易主要是姥姥出面。大卫扛着个录像机,忙活着录像。

    亏得他的个子高,拍摄的角度好掌握,不然这挤成一团的农村大集,想选个理想的镜头,可是不容易。

    吴馨儿虽然是华国人,可是她从小在京都长大,还真没见过农村的集市,大卫更是看什么都稀奇。

    他们激动,赶集的群众更激动。国家封闭锁国近二十年,京都的人都很少见到外国人,何况是偏僻的农村。

    特别是他俩一激动,就满嘴里是英语,叽里呱啦的,更是引人注意。

    人们对集市上突然出现的外国鬼子,好奇极了,每次都会被围观,造成交通拥堵。

    悠悠跟着去了两次,就失去了兴趣,迪迪和他的小伙伴,乐此不疲,每次都跟着。

    大卫和这帮孩子相处的很好,昊昊他们回来后,也加入了赶集的队伍,他们主要是练习英语口语,进步极快。

    大卫和吴馨儿,就像两个长不大的孩子,对集市上卖的零食非常热衷,每次都买一堆,和孩子们一起,边逛边吃。

    吴馨儿爱吃糖葫芦,大卫看见就包圆,还把人家插糖葫芦的麦秸棒也买过来,自己亲自扛着。孩子们跟着他,随吃随拔。

    看着人们不解的目光,就搞怪的喊上一嗓子:“糖葫芦!买糖葫芦了!”别扭的发音,总能引起一阵欢笑,他自己也笑得特别畅快。

    上午赶集,下午大卫在家挑选各种鞋垫和绣品,晚上忙着整理录像做笔记。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孩子和他混熟了,陪着他熬到夜里十点。

    吃着大卫买回来的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和大卫用中英文交流着。悠悠家代销点西边的两间南屋,成了暂时的中外交流场所。

    吴馨儿每天下午则跟着卫华去村里的卫生院,听说卫华回来了,新老病人都赶来看病。

    现在,吴卫华同志在临水可是名人,人们都知道,他在京都是专门给国家领导人看病的名医。

    即使是现在消息闭塞的情况下,悠悠爸回来刚两天,专门来韩屯找他看病的,每天都有上百人。

    他们不管临近年节,也不顾天寒地冻,每天都早早的在卫生院排队等着。

    卫华见天的从天明忙到天黑,吴馨儿跟着他去了一次,看到这么多的病人,就主动帮上了忙。

    病人听说她是吴卫华大夫的姑姑,来



第467章 优秀代表
    援朝舅舅伴随着“气死鼠”四处扬名,人们都知道水泥缸是出身农家的韩书记,专门给农民设计制作的。

    援朝舅舅作为主抓经济的地委副书记,在全省和全国都出了名,他成了新时期干部“四化”的优秀代表。

    八一年年底,援朝舅舅经常参加各种表彰会,他每次都做典型发言,发言稿熟悉的都能背下来。

    腊月二十九舅姥爷家请客,爱民舅舅是在京都结的婚,村里人都随礼了,可是由于他俩没空回来,就拖到了现在。

    大卫这几天也和村民混熟了,村里人专门为他演示了杀年猪的过程。
1...110111112113114...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