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第699章 绿化植树
    这片土地实际面积得有四千多亩,原来也生长着苜蓿草,不过面积不如现在的大,靠近生产堤的地块,还被人们开垦过,苜蓿草长的参差不齐。

    这次,悠悠把生产堤以北的所有河滩地,都撒上了苜蓿草的种子,并且把靠近李村的黄河岸边,也撒种上了。

    李村经过年前的严打,村里剩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妇幼老弱,严重的缺乏劳动力。耕地虽然少,也足够这些人种的。

    悠悠在他们的村庄周围,撒种上大量的苜蓿草。希望他们能抓住这个好机会,改掉原来的恶习,靠养殖走上致富路。

    从七五年悠悠撒种苜蓿草到现在,靠着自然的繁殖,苜蓿草已经扩展到上游十多公里,下游三十多公里。不过很少有成方连片的,只能算是比较多的野草。

    现在,人们都知道了苜蓿草的好处,割饲草专拣苜蓿草下手,人多草少,苜蓿草能繁育到这么远的距离,还是靠了河水冲刷的功劳。

    每年的夏季,黄河水总会有几次洪峰漫滩,苜蓿草的种子,随着洪水被冲到远处。

    不过黄河九曲十八弯的河道,也阻止了苜蓿的种子,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因此,苜蓿草成了这片黄河流域,独特的优势。

    现在人们刚刚摆脱了饥饿状态,不论政府还是群众,根本不可能有人工种植苜蓿的念头,人刚刚填饱肚子,对粮食还是特别的有执念。

    韩屯村租下的三千亩地,也是靠近黄河的荒芜河滩地。要想租种生产堤里面的耕地,也有可能,人们被小李村偷怕了,可能乐意往外租地。可要是用耕地种苜蓿草,估计乡镇政府都不会同意。

    这就是这个年代的现状,不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只能循序渐进的改变。

    韩屯年前在村台上栽种的各种果树,已经萌芽,看的出来今本上都成活了,铁蔷薇率先吐出了绿芽,呈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

    新石庄的群众看见,就后悔上了,年前为啥没跟着韩屯一块绿化。

    两个村干部,早早的找了过来,提出跟着韩屯一块绿化。韩屯村最后完工的广场,还有一部分绿化没进行。

    年前韩屯村庄的整体绿化方案,就制定了出来,大部分都绿化完了,只剩下极少的一部分,新石庄还能搭上最后这班车。

    新石庄的绿化,比照着韩屯村的进行,俩村距离不到一公里,村庄街道的布局都是一样的,绿化相同也增强了整体协调性。

    韩屯村经过这次绿化,村庄重建的所有工程都完工了。

    这次春季绿化,也带动了张集镇其他的滩区村庄,他们去年麦收前就搬进了新家,街道的绿化一直没进行。

    这里的传统是春季植树,各滩区村庄看韩屯和新石庄开始绿化,也都行动起来。说起来真的令人心酸,除了韩屯和新石庄,各村的栽的绿化树木竟然都是柳树。

    柳树的苗木最简单,从原来的柳树上,选取合适的枝条,砍下来简单的修剪一下,插到地里浇上水就行,成活率特别的高。

    柳树不怕水淹,树冠茂密,能有效的减缓洪峰的冲击,是滩区护村林的首选树种。

    可在村台上栽柳树,确实没有必要。关键是各村庄没有集体资金,别说买果树苗了,就是五毛一颗的杨树苗,他们也买不起。

    柳树苗可以就地取材,不用一分钱,各村只有这一个选择,这些柳树都是集体财产,十年以后也是一笔大的收入。

    以前村庄的街道窄,根本没法栽树。这次滩区村庄重建,街道都是统一规划的,不仅是中心大街,就是每个胡同,留的都比较宽敞,两旁都能栽树。

    各村的干部,对于村庄植树都比较积极,对新栽的柳树,刷了一米半高的白石灰水,看上去特别的整齐。

    各村的绿化完成后,韩屯和新石庄村的杏树开了,娇艳的杏虽然稀疏,却是特别的醒目,给村庄带来一抹春色。

    各种规模的参观团随着这抹春色,涌进了张集镇,他们先从其他的滩区村庄开始参观,上午十一点以前到韩屯,观看完韩屯的宣传片,稍事休息,就到了午饭时间。

    韩屯村的食堂,对所有的参观团一视同仁,收费和村民相同。饭菜都是配好的,半份荤菜半份素菜一份汤,馒头随便吃。

    这样的一顿午饭,收费五毛钱。这个收费标准,也是张集镇给规定的,没有盈利也够韩屯村的本钱。

    每次来参观团,张集镇都提前给韩屯通知,韩屯村的食堂,根据参观团的人数,准备好午餐就可以了。

    吃过午饭,正好去各户参观。工厂是下午两点换班,两点以前,只要家里有人,就得无条件接受参观人员的家访。不过像“小老妈妈”和兰芝这样特殊的情况例外,提前把自家的院门关好就行。

    韩屯村的干部,基本上不参与参观团的接待工作,主要由村里的接待员负责。

    赵芳负责的接待小组,开始忙绿了起来,有时候一天来几个参观团,她们不仅负责招待,还得担负起产品展销厅的销售工作。

    参观团购买最多的,还是速食面。火腿肠和速食面,以前可是进口产品,尽管临水百货大楼有卖的,别说农民了,就是城镇人员,大部分人也不知道。

    火腿肠的价格太高了,一袋火腿肠十根,就得十元钱,这价格在现在确实有些高。买一袋火腿肠的钱,能割十斤猪肉。

    速食面就不同了,五毛钱一袋,体积和一斤的点心差不多,包装也漂亮,又是外国才有的高档食品,走亲串友拿上两袋,绝对是拿得出手的好礼物。

    和韩屯村不同的是,想在新石庄的产品展销厅买东西,可真不容易。

    新石庄的纺纱厂,年后生意更加的红火。这得归功于大卫,他往悠悠家的代销点里一站,就是个活广告。大卫大量收购粗布的消息,不胫而走,飞快的往外传播。



第700章 判决
    春季正是农闲季节,白天的时间又长,几乎所有的妇女,都忙着织布,新石庄的纺纱厂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新石庄纺纱厂五千锭的规模,每天生产棉纱三千斤,只够供应一千多名妇女织布的,光是张集镇的妇女,都供应不过来。

    县里的纺纱厂根本不对外销售棉纱,新石庄纺纱厂展销部的门口,每天一大早就有人排队等着买纱线。

    为了节省机纺的棉线,很多的妇女用买到的纱线做经线,自己纺棉线当纬线,织出来的粗布虽然不平整,可柔软性好,在悠悠的商城里,这样的粗布比较收欢迎。

    大卫带回来的染料,终于有了用途,人们买完纱线,拐到悠悠家的代销点里,随便就把染料买了回去。

    不掉颜色的染料,织出来的布就是卖不出去,自家用也是好的。何况,这些进口的染料,价格比国产的就高那么一点。

    买不到纱线的,也会买些染料,全部用自家纺的纱线织布,以前这么多年,农村妇女都是这样织布的。

    这种全手工纺线的粗布,在后世最受欢迎。大卫不要的,都被悠悠收进了仓储园。

    新石庄的人,都盼着新的机器,早日能运回来,可是现在的情况,从国外进口机器设备,路上的运输时间太长,最少得两个多月。

    新石庄的人们,一心想着向韩屯村看齐,年底村里都没有分配,只是把借款的利息结算了,收入都打入了集体积累,继续投入到再生产中去。

    纺纱车间加上几个新的衍生车间,让新石庄的所有劳动力,都有了工作岗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只要是有劳动能力,也能找到活干。

    挑选棉花这种活,枯燥繁琐,就特别适合老人干,这活计不累,可是必须细心还要有耐心。

    新石庄的人们,对于能在自己村里当工人领工资,感到特别的自豪和满足。年轻人下班歇息片刻,就去工厂里干计件工。

    现在他们都盼着,自己的村里能办起食堂来,也像韩屯那样,大伙都在食堂里吃饭,就能有更多的时间,在工厂里挣钱了。

    二月底,兰芝的嫂子的判决下来了,有期徒刑二十年。比起严打的时候,量刑算是轻多了。即便是这样,等她出狱,最小的孩子也快三十了。

    兰芝的哥哥从正月十四回家后,这是头一次到妹妹家来,四个孩子一个也没跟着。

    兰芝的哥哥还算知道分寸,媳妇判刑的事情,没守着老人说。

    他知道兰芝的态度,把宝贵拉倒一旁,央求道“宝贵,这次你说啥得帮哥哥一把,想法把你嫂子捞出来。她这二十年的监狱蹲下来,四个孩子都找不上媳妇。”

    宝贵以前对兰芝的娘家,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兰芝的哥哥也是摸透了他的脾气,有事不找自己的妹妹,直接找妹夫开口。

    这次算是打错算盘了,不是宝贵不愿意,他确实办不成。

    “哥,这事我真的办不了,国家的法律是咱想改就能改的。比起年前的严打来,这判决算是轻的。”

    兰芝的哥哥拽着宝贵,哆嗦的半天才把话说了出来“我也知道你没这能耐,不是还有你大爷吗。宝贵,你要是不好说,就领我去找你大爷,我磕头去求他老人家,有他老人家一句话,你嫂子就没事了。”

    宝贵对大舅哥说“俺大爷革命了一辈子,肯定不会犯这种错误,大哥您就死心吧。

    您光为自家打算了,就没想过别人。您妻子为啥判的刑,俺娘和闺女的命,在你们的眼里,啥就不算。两条人命才判她二十年,我觉得是判轻了,该让她蹲一辈子监狱,这种人出来也是祸害。”

    兰芝的大哥抬起头,不可置信的看着宝贵“宝贵,你娘和甜甜这不是没事吗,咋就非得咬着你嫂子不放哪。”

    宝贵也急了“没事,当时的情况你就在眼前,要不是吴医生在这里,俺娘和甜甜早就没命了。咋的,非得人死了,你们才如意。”

    兰芝听到宝贵发脾气,感到奇怪,赶紧走了过来“这是咋了”

    兰芝的哥哥抱着头蹲在地上,又不吭声了。

    宝贵只好把他的要求,告诉了兰芝。

    兰芝听完,拉起他哥就往外拽,出了院门才说“你以后要是看咱娘,就啥也别提。我在给你说一遍,从今以后,你家的事情,俺们一概不管。”

    他哥也不吱声,接过宝贵手里的自行车,耷拉着脑袋走了。

    进入农历的三月,大卫需要的床上用品,终于加工好了。他制作的过年民俗专题,到底也没成功。大卫和韩屯村的人可不一样,他的标准高啊,肯定不能瞎凑合。

    大卫和吴馨儿俩人,在三月的初六,回到了京都,再从京都回英国。

    大卫他们走后,援朝舅舅就把电话打了过来,邀请自家姑姑去阜城考察,大卫在这里的时候,他没好意思提。

    “姑,胜男回临水办调动,你跟她一块过来。”

    胜男这次是对口调动,还是去商业局工作,不过从副局长降成了业务科科长,职务还是副处。阜城的行政编制高了半格,副局长是正处。

    胜男的父亲,今年五十八了,两年后就该退休了。志斌和志新留在韩屯上学,智莉也跟着去了阜城。

    三个孩子都不在身边,老人猛的清闲下来,特别的不习惯。智莉离开了熟悉的环境,也闹着想姥姥,胜男这次就把她带了回来,把她留给姥娘带。

    阜城和临水有火车专线,胜男带着智莉,就是坐火车回临水的,她把自己的调动手续办好了,才跟着韩屯村的货车回到了村里。

    看到志斌和志新俩个,在韩屯村如鱼得水,生活的特别好,胜男也放心了。

    志新自豪的告诉她“妈,还是您好,把我和哥哥都生成了哥哥。”

    一句话把胜男给弄迷糊了,这都说的是什么啊,咋全是哥哥啊。

    智萍不高兴的说“我妈干活麻利,生孩子没三婶快,就差几天,我就成妹妹了。”

    。



第701章 绿色大海
    胜男更加的迷糊了,几个孩子在家,咋争上哥哥妹妹了。

    悠悠舅姥娘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自从几个孩子留在家里,她每天的开心事就没断过。

    红英笑着把孩子们争考试第一的事情,告诉了胜男。胜男听了,也笑的不行。对孩子留在韩屯村上学,更加的放心了。

    智萍为了和志新一块当并列第一名,每天晚上不看电视也先做作业,早起背课文,还得跟着迪迪学英语。

    悠悠还是老毛病,每天睡懒觉,家里的孩子倒是没跟她学的,在孩子们的眼里,他们万能的悠悠姐,大概就这一点缺点了。

    午饭和晚饭都是悠悠做,早饭是红英舅妈负责,男孩子喂家畜,智茹和智莉帮着刷碗打扫卫生。

    胜男在韩屯住了几天,阴历的三月十六日,悠悠开车带着她和姥姥,向阜城进发。

    这是悠悠今年第一次请假,还是再三向姥姥保证,自己真的把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了,才被允许的。

    路过临水的时候,去了一趟胜男的娘家,把带来的东西给卸了下来。胜男的母亲对姥姥说“这些年我们老两口子,吃的用的,都是你们给送来的,援朝和胜男去了阜城,你们以后别再专门往这送东西了,一百多里路怪麻烦的。”

    姥姥告诉她“嫂子,你也知道,韩屯天天来临水送货,随便就给您捎来了,有啥麻烦的。”

    智莉无论妈妈怎样哄骗,都搂着姥姥的脖子不撒手,坚决不跟妈妈去阜城。

    胜男一步一回头的上了车,智莉欢快的给妈妈摆手“妈妈,再见!”

    胜男对着她说“你个小没良心的,亏了你爸那么疼你。”

    智莉却说“妈妈骗人,爸爸不在家。”

    胜男的母亲催促说“你赶紧上车吧,到阜城路远着哪,别耽误时间了。”

    援朝天明忙到天黑,他走的时候,智莉还没醒,回到家里,智莉又睡着了。爷俩几天见不上一面,难怪孩子说爸爸不在家。

    现在公路上,机动车辆少,骑自行车的是比原来多,不过提前按下喇叭,他们就自觉的让到路边。

    早上八点出发,中午在一个镇上的饭店简单的喝了一碗肉丝面,一直到下午四点才进入阜城。

    沿着国道直接驶入阜城沿海公路,一望无际的大海闯入视野。

    这是悠悠穿过来以后,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特别的激动。把车停在路旁,悠悠张开双臂跑了过去。

    即便进入阜城市区,公路上也很少有机动车,现在不到下班的时间,骑自行车的也不多。海边的沙滩上,有许多玩耍的孩子和老人,很少看见游人。
1...189190191192193...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