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看到初三早饭还是杂面饺子,是姥姥早早包好冻起来的,悠悠问:“姥姥,过年得吃几天扁食”。

    “除了年三十晚上的一顿,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和初三,初五捏鬼头,初七送火神,初十石头过生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正月十六过小年,二月二龙抬头,总共吃十次扁食。现在过得好了能吃的起,以前过年有时连年初一的扁食都吃不起。”姥姥一脸满足的告诉悠悠过年的习俗。

    我的个姥姥,这就叫过得好了那以后的生活咋说啊,怎一个好字了得!不过,这个年代的环境质量那真是刚刚的好,吃嘛嘛香,用嘛嘛放心。可惜的是,吃嘛嘛不足,用嘛嘛缺少。

    大年初三,吃过早饭,姥姥带着全家去舅姥爷走亲戚。虽然在一个村里住,但每年兄妹两家也只在年初三吃顿团圆饭。年初二一般是小媳妇走娘家的日子,几个舅妈都回娘家。

    爸妈拿着年前就准备好的礼物,两瓶酒、二封果子、两只鸡、满满一提篮白面馒头。

    舅姥爷家在村子中间,一路上姥姥和村里人热情的打着招呼,还没到门口就听见孩子们的喊声:“俺姑奶奶来了,俺姑奶奶来了”。十多个大人孩子闻声从院子里迎了出来。

     




第10章 走亲戚
    舅姥爷家有个闹钟,悠悠进屋就和自己空间里的时间做了对照,里外的时间一致。

    接着对比时间流速,悠悠原来看的空间网文,空间内外的时间流速可是有差异的,不知道自己的属于哪一类。

    趁着等待的时间,悠悠扒着桌子看报纸,了解当前的形势。舅姥爷看见,直夸悠悠长大了又是个有出息的,夸妹妹一家人会教孩子。

    一个小时的时间过去,悠悠发现,空间内外时间流速也是一致的。很好,这个时候的闹钟算是奢侈品,以后即使家里没有闹钟,自己也能随时清楚时间了。

    后世习惯了准确的按照时间安排工作和生活,猛然过了几天的看日头计算时间,悠悠是万分的不适应,处处感到别扭。

    全村就舅姥爷有一个闹钟,还是他从部队带回来的。韩德财也是从部队回来的,他家就没有。

    姥姥告诉悠悠,舅姥爷离开部队的时候,已经是旅长了。他为了姥姥,硬是拒绝了提拔师长的机会,回村等待妹妹归家。

    舅姥爷从小饭都吃不上,更加没进过学堂。还是在部队认了几个字,对和着能看个报纸。

    退伍后他自认自己文化低,怕误了国家的事情,谢绝了国家给安排的县武装部的工作,坚持回村当农民。

    不过,国家依着他的要求让他回到自己的村子,却安排他当了村支书,并且保留了他的干部待遇。

    为了让孩子们吃顿饱饭,他倒是没拒绝,成了全县唯一拿工资的村支书。而且,这支书的级别特高,正县级的待遇。其实,舅姥爷的工资比正县级都高半个级别,达到了副专级。

    韩德财回村时只是荣养军人,工资加上残疾补贴也不少,可是级别不高。

    舅舅们一人抱一个孩子和爸爸聊天,还互相过问着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四个上学的孩子成绩都比较好,昊昊骄傲的大声说:“舅舅,我考了个第一名”。

    二舅舅爱军听完,回屋拿出个崭新的军用挎包,奖给昊昊。昊昊把挎包斜跨在肩上,高高地挺着胸脯,兴奋的小脸通红。

    十点钟刚过,舅姥姥解开了一封(包)果子,大声招呼孩子们吃。

    “都饿了吧,赶紧过来吃几个垫垫。”

    听到招呼声,正在院子里疯玩的孩子们全都围到桌子旁。打开的纸包里,有金棍子(长条状的点心)、蜜角、三刀、蜂糕几种果子,舅姥姥一个孩子给抓了几个。

    等果子分完了,大表姐智慧,小心地把包果子的外面一层粉红纸和大红的果签纸折起来,和原来收藏的几张彩纸放在一起,准备十五扎花灯用。

    悠悠咬了一口果子,又干又硬,和后世的精美糕点根本没法比。再看别的孩子,吃的那叫个香甜,一脸的享受样。

    姥姥感慨的说:“嫂子,也就您大量(大方),舍得给孩子吃,多少人家的孩子几年都吃不上一口。”

    “是啊,这年景一家就买一封果子走亲戚,有的人家连一封都买不起,得等亲戚来了,用留给老人的果子再走自家的亲戚。老人都吃不上,哪舍得给孩子吃,咱家老人去得早,可不就得让孩子尝个味。”

    两位老人接着拉起了有关过年果子的笑话。据说,有一家人会过得连过年走亲戚的果子也舍不得买,年前二十九最后一个集了,发狠心赶集去买,在路



第11章 过年的规矩
    接下来的几天,每天吃过早饭,迪迪就闹着去大街上找人玩。姥姥和妈妈纺棉花,昊昊跟着姥爷去放羊,悠悠只好认命的领着他去。

    尽管是寒冬季节,街道上的人依然很多,人们吃完饭都聚集在大街上,说话拉呱看热闹。

    老人出来的比较晚,大概得上午十点多,太阳高照了才出来。自己带个小马扎,坐在街道的向阳背风处晒暖。

    大人大多是站着,凑在一起拉呱看热闹。妇女和男人分开堆,不过也离的不远。各自说着感兴趣的话题,有事需要交流了,声音大点就能听到。

    孩子们也是分开玩,男孩子女孩子分开,大的小的分开。不过,孩子们的活动场所不固定,跑来跑去,到处都是他们的打闹声。吵的他们的亲娘老子都烦,“一边玩去,乱的话都说不成。”

    在悠悠看来,这个年代的一切都是新奇的,她偷着用微型的摄像机,把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了下来,也从中了解了这个年代的风俗习惯。

    除了本村人,就是外村走亲戚串朋友的人了。这个年代的人非常注重过年走亲戚,大人孩子穿着干净体面的衣服,挎着一个元宝形状的“馍篮子”。

    “馍篮子”是用去皮的簸萁柳编的,一边的上盖是开口的,里面盛着二十四个白面膜,预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在开口的那边放上一封或两封果子,外面用条新手巾盖上。

    过年看走亲戚的,几乎成了庄户人家的一种娱乐。其实主要是看人家的馍篮子,这里面的讲究多了去啦。

    人们看挎馍篮子的,首先注意的是馍篮子是往哪边偏沉。向里(没开口的那边)偏,说明这家人实在,装的馍篮子到底了,里面的元宝尖里都塞满了馍。向外偏证明这家人藏奸,馒头只装满了篮子的下面和外面,里面的元宝尖是空的。

    再看馍篮子开口的大小,开口大的说明蒸的馍个头大,拿了两封果子,开口小的说明蒸的馍小,拿了一封果子。

    大家光看不算,还得把自己的见解相互交流一番。精明老实的都小声的说着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对开口小的,怕人家听见不好意思。要知道,这年代有的人家穷的连亲戚都走不起。

    到哪都有缺心眼子的“二杆子货”,常常大呼小叫的咋呼:“快看,那谁谁挎得馍篮子,腚都撅起来啦。”喊得挎馍篮子的人,面红耳赤的低头匆匆走过。

    庄稼人平时出门交往的机会不多,过年该走的亲戚必须走一遍,不走就是断亲了。人们通过走亲戚挎得馍篮子,也能大概了解这家人的家庭状况和大致的品行。

    这个年代由于交通不便利,人们结亲交友的范围也小,大部分都在附近的村庄。相邻的村庄,亲戚邻居大体上都认识。

    大伙相互交流着各自的看法和观点:谁家过得好,谁家过得穷;谁家说事,为人大方;谁家小气,为人不行。各家的情况名声,被人们依据馍篮子给了评定。

    因此,各家都非常看重走亲戚的馍篮子。平时再节省,过年的馍篮子也装的实实在在的。谁家没有儿女,落下个差名声,儿女订婚找对象都受影响。

    走亲戚的顺序也是有说头的,越是不当紧的亲戚走得越早。家里来了一般亲戚,留礼物都是只留下四个馒头,不留果子。回家添上几个馒头就可以走下一家,最后去自己的至亲家,剩下什么拿什么,没人争竞(计较)多少好歹。

    在人们的议论中,悠悠还听到了好多的有关笑话。

    话说有一家人非常精明,每年早早地去看望老姑,挎的馍篮子里面盛的是粘豆包,最外面放几个枣花盖住。他姑知道娘家侄子的想法,,每次都偷着给换成白面馍回来。他家再用换回来的馒头走其他亲戚,年年省一篮子馒头。

    他姑的儿媳妇慢慢看出了门道,有一年早早的等在村头,看见他就热情的迎上去接过馍篮子,走路期间假装绊倒,故意把里面的馍倒了一地,满地的粘豆包四处乱滚,引得街上的人群哄堂大笑,羞得那人拔腿就跑,馍篮子也不要了。

    每到过年,这件事准会被人翻出来谈笑一番,有名有姓的传遍了十几个村,谁家愿意和这样的人家做亲家。

    悠悠看着、听着,这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产生的“馍篮子文化”,感觉出人们的津津乐道的话题里,带着深深的无奈和辛酸。

    这年头,不光走亲戚有说头,待客做客都有讲究。待客一般得用白面馒头,有酒没酒的无所谓,起码得有四个菜,其中至少得有一碗肉,最后每人还得上一碗炖菜,其实炖菜才是主菜。

    做客的讲究就多了



第12章 大小老婆
    迪迪跟在大孩子后面玩,舅姥爷家的孩子多,又都是大个子,处处的护着他,省了悠悠好多事。慧慧姐姐抱着妹妹智茹,领着悠悠和女孩子们玩在一起。

    悠悠也结识了好几个小伙伴,有赵宝山的姐姐四栓11岁和五断7岁,“大一号”家的三妮景兰10岁、四妮景梅8岁、五妮景玉6岁,还有和悠悠同样大的三景、海英和香莲。

    男孩子聚在一块玩的热火朝天,推铁圈的比着谁跑的快铁圈还不倒,打拉拉牛的看谁转的时间长。斗拐的用手扳着一条腿,单脚跳着,你碰我一下,我碰他一下,谁先两脚着地谁就输了。

    打四角的更逗,为了用衣服扇出风,帮着掀翻别人的四角,大冬天的敞开怀,不过可能是用足了力气,他们的头上还冒着汗,看起来真的是不冷。

    四角是用两张长条纸片交叉叠成的四方形纸片,非常的简单易得,可它却让孩子们玩得兴致盎然,谁手里要是拿着一沓厚厚的四角就显得特自豪。

    打弹弓的在墙上画上几个套在一起的圈,好像打靶用的靶子上的圆圈。再在离墙一定距离的地上画一条横线,比赛的孩子站在线外,用弹弓朝着圆圈打,谁打到最里面谁赢,根据靠近中心的距离,还能分出个一二三四的名次。

    昊昊最爱玩的就是打弹弓,放羊回来就拿着弹弓跑来找人比赛。他的弹弓是大舅爱国用粗铁丝做的,皮筋用的是双股的自行车气门芯,后面包弹子的是一块柔软的牛皮。

    大舅舅做了好几个,大点的男孩子一人一个。每次拿出来都能引来其他男孩子的羡慕。昊昊还用胶泥制作了一篮子的干泥丸,衣服的口袋里啥时候都装着胶泥蛋。

    最吸引孩子的游戏是“杀羊羔”,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当老羊,后面跟着一队孩子,一个个扯住前面人的衣服,年龄大的在前面,年纪小的在后面,男女小孩都有,长长的一队。

    另一个和老羊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当杀羊羔的,先蹲在老羊前面装着挖地,边挖边说:“挖,挖石头。”

    老羊问:“挖石头做啥”

    “磨刀。”

    “磨刀做啥”

    “杀你的羊羔。”

    “俺的羊羔咋着你拉”

    “吃俺一斗谷子二斗米。”

    “大斗吃,小斗还,快下南地砍柳椽。”

    杀羊羔的就转身向外走。老羊趁机带着羊羔儿转个圈,高声喊:“都来吃米啦。”

    杀羊羔的闻声返回来,东一扑西一扑的要杀羊羔,老羊东一拦西一拦地护着,后面的跟不上掉了队,杀羊羔的抓住用手在他脖子上一抹,就算杀掉了,站在一旁观看。

    反反复复,只到把羊羔杀完为止。大冬天的跑得孩子们头顶冒汗,这也是一种取暖的方式。

    十三四的大男孩就安稳多了,蹲在地上下四棋。在地上横竖各划四条长短一样的线,把个大四方形划分成九个小四方形。一人一边,每人四个棋子。棋子随地取材,土块、柴禾棒只要分出不同来就行。

    棋子沿着线条的交叉点一步步进行,同一条线上连着的两个棋子,吃掉对方挨着的一个棋子,把对方的棋子吃得只剩下一个就赢了。

    这个游戏比的不只是智力,还有耐力,讲究的是稳扎稳打,出奇制胜。

    女孩子的游戏就文静多了,踢毽子、跳绳、跳方格,简单的游戏被一帮女孩子玩出了多种花样。劲头十足的比着争着,赢了的一脸兴奋,输了的满脸不甘,接着新的比赛又开始了。

    &nb



第13章 唱儿歌
    大舅家和舅姥爷家的院子一样大,也是五件=间堂屋,不过看得出来西面的两间是后来加盖的,两间东屋是厨房。

    南面搭了一溜宽敞的棚子,队里的拖拉机就停在靠近大门的地方。中间砌了面砖墙,里面是羊圈和柴草垛,西南角是猪圈和厕所。西边开了一溜菜园,用木棍插成栏栅围着。大门较宽,比一间房子还大,朝东开门,方便拖拉机进出。

    大舅和舅妈热情的招呼着姐弟俩,回家就拿出零嘴先让他们吃着。吩咐志远去悠悠姥姥家报信,说悠悠姐弟不回去了。

    志远往外走着还说:“我不回来了,跟昊昊玩。”大舅妈去做饭,大舅接过茹茹抱着,慧慧领着悠悠上炕玩。

    智慧姐自己住一间房子,拾掇的干干净净。里面的摆设赶得上一般人家的新房了,所有的家具都是新的,看来在大舅家没有“重男轻女”之说。

    智慧姐打开炕橱门,拿出五个小沙包,五颜六色的非常漂亮,顺手递给悠悠,“我给你缝的。”

    悠悠听了,惊讶极了,没想到她小小的年纪手这么巧,活计做的有模有样。

    “真好看,姐姐最好了。”悠悠拍马屁。

    “玩旧了,我再给你缝新的。”智慧姐大方的许诺。

    智慧教给悠悠抓沙包,悠悠手小,只能抓三个。智慧姐手灵巧,五个小沙包被她抛上抛下,花花绿绿的上下翻飞,好看极了。

    她一边玩,一边教悠悠唱儿歌:

    一月一,穿新衣,你磕头,我作揖。

    两月两,长一长,杏花、海棠。

    三月三,奶奶庙,奶奶观,拉火鞭。

    四月四,四月八,菜园里,摘黄瓜。

    五月五,他五叔,开盐店,刮盐土。

    六月六,他六舅,白汗衫,一溜扣。

    七月七,小燕飞,飞河南,撵河西。

    八月里,月儿圆,月奶奶,怪喜欢。
123456...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