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爸爸说完了,才想起了姥姥,赶忙说:“妈,咱张集的孩子多亏了您老人家,要不是您及时买到了药,不知得伤多少。这次的流脑,伤亡最少的就是张集了。
其实真正的追究起来,还是国家没做好,应急能力太差。黑市上的青霉素都流了进来,国家半个多月还没调配过来,这次就是个血的教训。
说句真心话,这次的流脑能迅速的控制住,还真多亏了黑市的存在,不然的话伤亡就大了。
幸亏黑市药品流动快,使患病的孩子能及时用上了药,从死亡线上把命拉了回来。价格也从最初的三百元,很快就降到了五十元。不然,得给多少家庭带来困难。五十的价格,大部分的家庭都能承受的了。”
悠悠不解问他:“爸爸,黑市到底是好还是坏啊”
“悠悠,你还是小啊,哪能啥都按好坏区分。就拿这次来说吧,黑市救了孩子的命,不过也给病患家庭增加了负担。总的来说,应该是功大于过。
我就是不明白了,国家严格控制的药品,咋都流到黑市上去了。应该是从制药厂流出去的,得从根源上做好控制,光靠抓几个药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悠悠心想,您老还真敢想,还从药厂流出来的,原先黑市上的青霉素,大部分是从各个医院流出来的好吗,不然
第223章 进入1976年
姥姥过来给悠悠穿衣服,看着她拿过来的运动服,悠悠说什么也不穿,就穿着舅妈给做的碎花布的棉裤袄,高兴的跳下了炕。
姥姥跟在后面,嘟囔着:“就你个别,干啥都和别人不一样。”
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映的满院子都是红光。爸妈在厨房下饺子,大年初一的饺子,悠悠家和舅姥爷家是分开吃的。饺子是在悠悠家里一块包的,她们昨晚回去时带着,中午大家就还在一起吃。
妈妈在厨房喊:“下饺子了,昊昊放鞭炮。”
姥姥给悠悠捂住耳朵,姥爷给迪迪捂住,昊昊点着引线,就跑到姥姥跟前,自己捂住耳朵。随着“噼里啪啦”的响声,花花绿绿的碎纸落了半院子。
爸妈下好饺子,舀上碗端到堂屋里,就开始拜年。姥姥给的红包是每人十元,爸妈给的是一块的,里面是十张一毛的崭新纸币。
昊昊拿出来两张一毛的,大方的举着:“悠悠,迪迪,你俩该给我拜年了。”悠悠想起他去年掏钱时,肉疼的表情,噗嗤一声乐了。
迪迪拿着昊昊和悠悠给的压岁钱,又从自己的红包里抽出一张来,郑重其事的说:“一会我得给智茹、志强和志斌发红包。”敢情,今年这货有了当哥哥的自觉性。
早上的饺子是韭黄鸡蛋馅的,里面放了切碎的虾仁。年初一吃素馅的饺子,期盼一年生活素净。
迪迪吃了一个,立刻大喊:“鸡蛋饺子比肉的好吃,我还得吃一碗。”这小东西的嘴是真刁。
昊昊还没顾上吃,听了他的喊声,看他的眼色都不对了。“还没睡醒吧,素馅的饺子就是加了鸡蛋,也没肉的好吃。”
说完,带着满脸不信的神态咬了口饺子,没顾上咽嘴里就唔噜上了:“好吃,确实比肉的好吃。”
迪迪看他吃的快,小声的提要求:“哥哥,你别吃这么快,给我留一碗。”
昊昊看了他一眼,把剩下的饺子倒他碗里,转身去了厨房。迪迪高兴了,对着他的背影大声喊:“哥哥,你最好了。”
转头看见悠悠,接着又喊:“姐姐,你也最好了。”一家人看他两头讨好,差点笑喷了。
今年,悠悠家起得早,吃过饺子,姥爷领着一家人去舅姥爷家拜年。舅姥爷家一大家子都在,大家相互拜了年,悠悠手里多了好几个红包。
舅姥爷家的院子也挂着红灯笼,悠悠看着院子里的家人。去年,大家都是一身军装。今年,男的是毛料的中山装,女的是唐装的织锦袄,纯毛的裤子。孩子们成套的运动服。
都说人是衣裳马是鞍,中山装和唐装的搭配,和军装相比,另有一番韵味。孩子们都穿运动服,更加的喜庆,好像是开运动会。
就悠悠穿着一身花布棉衣,脚上一双绣花的棉鞋,整个一庄户妞,自己还美得鼻涕冒泡。
舅姥姥拉过悠悠猛夸:“悠悠穿什么都好看,俺头一次发现,自家做的棉裤袄,比买的衣服还好看。”
四位老人留在家里说话,大舅领着大家去村里拜年。这时天才刚亮,悠悠跟着转了一圈,忍不住扶额。
天,全村几乎统一的服饰,只有老人和六岁以下的孩子有点特色。
男人一律涤卡的干部服,年纪大的灰色,年轻些的蓝色。妇女都是风衣加条绒裤子,七八岁以上的孩子人人一身运动服,幸亏现在没有撞衫一说。
大家看到悠悠爸那个热情,争着打招呼:“吴医生,过年好。
第224章 收购银元计划
开始,大家吃肉挺香,后来就开始抢青菜吃,芹菜、蒜苗、蒜黄、莲藕成了大家的最爱。得亏姥姥买的多,都是成筐买的,而且买了好几筐。
舅姥姥又发感慨:“俺头一回觉得青菜比肉好吃,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吃作孽了。不过,俺就是觉着,冬天的青菜比夏天的好吃。妹妹,嫂子跟你享福了,俺这是头一次过年吃上青菜。”
舅妈和妈妈每天的工作就是做饭,她们变着法子的做,厨艺大涨。听到大家夸她们手艺好,大舅妈却说:“俺总算明白了,练手艺是咋回事了,俺这手艺真的是练出来的。原先,一年到头吃不上两次肉。俺前三十多年,也没今年一年吃的肉多。”
大年初一刚吃完午饭,爸爸就被卫生院的人叫走了。大年初一的上午,卫生院死了个孩子,院长就派人来请爸爸。
来人说:“有吴医生坐镇,基本上不伤孩子。他那手针灸绝了,把多少孩子从死亡的边沿拉了回来。今天的孩子送来的晚了,没等配好液体就不行了。要是吴医生在,用针灸延会命,只要输上液,就能救回来。”
看来,再好的特效药,也得在良医手中才能发挥作用。只有人,才是在这场与疾病的搏斗中取胜的关键。
爸爸拿了件换洗的衣服,就跟着他走了。临走嘱咐道:“这几天,别领着孩子走亲戚,说不定在哪传染上。”
晚上,一家人早早的睡了,毕竟,早上起的太早了,白天又没捞着休息。悠悠和姥姥进了空间,姥姥还是担心李爷爷和杨奶奶他们,“明天俺得去一趟,告诉你李爷爷他们一声,别让他们出了事。”
悠悠安慰她说:“您放心把,没听爸爸说还没抓住人吗,李爷爷他们都机灵着那。”
为了转移姥姥的注意力,悠悠和她盘点去年一年的收入,本来昨天悠悠就准备算出来的。结果,一杯茅台酒下肚,就找周公玩耍去了。
去年一年,光是人民币,就存下了一百五十多万。尽管有思想准备,听悠悠说出来,姥姥还是被震住了。“多少你没算错吧”
悠悠看着姥姥:“您老稳稳,什么叫俺算错了,咱这账用算吗,钱点清了就好。”
姥姥反映过来:“也是,幸亏不用咱俩点钱,不然,咱娘俩一夜不睡,也数不清。”
姥姥哎,您知不知道,有句名言就是: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数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咋听您这话音,还成了负担。
姥姥说:“咱今年就消停着过,人们经过流脑这事,看钱更重意了,今年啥也不好干。”
“姥姥,要不咱今年收银元和黄金吧,王奶奶不是说,现在卖金银的多吗,咱也趁着收些吧。您知道,俺商城里的银元价格多高。有收藏价值的咱就放着,眼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被化成银锭,真心疼。”
“咱咋收啊,铜钱能从废品站回收,银元可没处买去。再说,废铜才几个钱,咱买得起,银元一块就是2.50元,咱也买不起啊,更别说黄金了。”姥姥越说越犯愁。
悠悠也觉着姥姥的话有道理,现在国家收购的黄金价格8.40元一克,确实够便宜。不过原来的金首饰讲究份量足,手镯都是足两的,虽然是十六两制,每个手镯也是312.5克,一个手镯就得262.50元。
再说了,金子的质量也不好鉴定,重量更不好掌握,不如收银元省事。其实黄金也没什么保存价值,只能放着增值。
就是银元,自己的钱看着不少了,可以说是相当多,也买不了多少。从去年跟着姥姥卖银元就可以看出,民间的银元数量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手里多少都有一些。
悠悠从网上的资料中得知,七三年,国家提高了银元的收购价格,从一元提高到2.50元,激
第225章 桂金的亲事
年初二,大舅妈走娘家回来,就托姥姥去二爷家说媒。原来她娘家堂侄,跟着爱军舅舅当兵,年前回来探亲结婚,因为女方要“三转一响”,婚事黄了。
她堂侄是个孤儿,从小在大舅妈家长大,和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国家照顾孤儿,优先参军,不过在部队,二舅没少照顾他,现在他都是连长了。
本来亲事是女方家主动提的,说好的这次回来就结婚。谁知大舅妈的侄子多了个心眼,回家没穿自己四个兜的军官装,而是穿的俩兜的战士服。
女方原来觉着有悠悠二舅在部队罩着,咋着也得混个一官半职的,自己好去随军,借此脱离农门,谁知还是个大头兵。于是就提出了条件,没有“三转一响”不结婚。
这些东西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因此婚事就耽搁了下来,女方见到了腊月二十九也没把东西送去,就把订婚的东西退了回来,提出退婚。
大舅妈的堂侄不听劝,接了东西,俩人各奔东西。大舅妈一直忙着卖药,年前没顾得回娘家,对这事情不知道。初二回娘家才听说了,就想到了桂金。
侄子是个孤儿,桂金就她自己,她父亲又是国家荣养军人,以后对侄子也是个助力。
关键是,桂金本人也出息,自然条件好,还是高中生,在队里也是个干部。
大舅妈的娘家人也觉着俩人合适,就让大舅妈操心。因为姥姥和二爷家关系好,就找姥姥出面。
姥姥去了二爷家,二爷家因为桂花生了个儿子,正热闹着那,他们正在准备送“粥米”(娘家给生孩子的女儿送礼物)的礼物。
这里的习俗是,生儿子五天娘家送“粥米”,姥姥进门就用小棉被,把婴儿捂住,防备孩子得“七风”(破伤风)。
现在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婴儿死亡率高。特别是“七风”,得了孩子基本上救不过来,孩子得病浑身抽搐,好像受凉风打哆嗦,加上没活过七天的,因此大家就称它为“七风”。
其实,“七风”就是常见的败血症,农村妇女生孩子都是在家里,只有难产才往医院送。找的就是附近的经验丰富的接生婆,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因此,孩子感染破伤风的几率就大,造成婴儿死亡率高,这也是韩道伟的娘说孩子收了一半的原因。现在生了孩子打一支破伤风防疫针,基本上就没问题了。
不过娘家五天送“粥米”的习俗保留了下来,还有个原因就是娘家疼闺女,提前给闺女送些好吃的,好给闺女补充营养。
因为隔着年节,二亲家商议好了,九天再去送“粥米”。桂花被婆婆待见,加上生了男孩,二奶奶家也不惦记她受委屈。
而且在桂花女婿送喜讯时,就让他捎回去一百个鸡蛋,十斤白面,二斤红糖。
姥姥把大舅妈的意思给二爷说了,二爷爷觉得合适,就和姥姥俩人去了他哥韩德财家。
桂金一家三口在家玩纸牌,韩德财离不开轮椅,个子又大,桂金从小就帮着照顾父亲,因此,他一家三口基本上不出去串门,都是在家里活动。
韩德财是一等残疾,每月都有工资和补贴,为了照顾他,国家每月还给他妻子二十元的护理费,而且在分口粮时,吃村里的平均数。
因此,他家的生活还是不错的,不是为了照顾二爷一家,估计他们应该不会回来。桂金高中毕业后,怕母亲一个人照顾不了父亲,就回家务农。
桂金是村里学历最高的女孩子,又是军人的后代,回村就当了记工员,还兼
第226章 新旧习俗结合的婚礼
初三上午九点,大舅妈就领着周胜英去了桂金家,陪着去的还有爱军舅舅。桂金家住在村南,村里人都不知道,也没人去看。不像以前,谁家有点事,恨不得半个村子的人都去围观。
周胜英来时带了四样礼物,麦乳精、冰糖、酒和点心,这在农村可是贵重礼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家里对这亲事的重视,虽然是孤儿,可家里没把他当外人。
周胜英不愧是大舅妈的娘家人,相貌堂堂,身体健壮,再穿上一身军装,更显高大魁梧。和桂金站在一起,看着就般配。
周胜英长得人高马大的,性格却非常温和。进门看韩德才出来迎接他,就上前接过轮椅,把他推进屋里。
俩人的亲事进行的非常顺利,当天中午,周胜英就留在桂金家吃的午饭,二爷一家也去了。
下午,大舅妈的爹娘亲自上门,就把亲事定了下来,婚期定在正月初六,速度快得令人咂舌。村里人也知道了,桂金家被看热闹的村民围了起来。
初四,桂金就跟着周胜英去了县城,俩人去买结婚的东西。去时,他俩骑了一辆自行车,回来时,俩人一人一辆,还带回来一个缝纫机。
原来,周胜英从部队回来时,就准备好了自行车和缝纫机票。比他原来对象的要求,少了手表和收音机,他觉得这两样东西,在农村用处不大,就没费劲淘腾。
除了这两样,他们还买了被面、布料及其他的东西,自行车的后架上驮着好多东西。毕竟桂金家就她自己,她爹娘给她攒了好几年的布票,钱财也富足。
周胜英在部队,各种票证也比农村多,而且是全国通用的军票,他本来是回来结婚的,准备的也富足。桂金比他小了几岁,条件又好,他就想在物质上补偿一下,故而买的东西就多了。
初五,俩人去了张集公社,领结婚证,援朝舅舅也跟着去了,顺便给他们帮个忙,公社里还没正式上班,就留了几个值班的。
看到俩人骑着车子出双入对,韩德才两口子高兴的合不拢嘴。女儿找到满意的归宿,他二人解决了个大心事。
韩德才家的院子里,找了好多帮忙的,套被子的,做衣服的,准备结婚用品的。由于时间赶的紧,打家具是来不及了。
不过桂金也没准备在周楼常住,结婚后她还住在娘家,这是定亲时就说下的。周胜英没意见,反正他家也没其他人,那里方便就住那。
韩德才妻子拉着大舅妈,让她帮着给桂金做一件她身上穿的棉袄。村里人不知道舅妈穿的棉袄叫唐装,其实叫唐装也不准确,这只是后世人们的习惯叫法。
桂金昨天在城里买了块红色的织锦缎,也没想着结婚能穿上,说是以后有时间了再做。她娘看出闺女喜欢,就求到大舅妈头上。
大舅妈其实和周胜英的亲姑一样,这未来侄媳妇的要求,当然得尽量满足。于是她把二舅妈也拉来,俩人一起动手,还真给做了出来。
村里的妇女见了,都围着学技术,准备自己也做一件。做不了织锦缎的,做件棉布的也好看。智慧和悠悠穿的棉布袄,她们看着都喜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