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电商穿越七零年代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恣悠悠

    韩道伟和韩玉臣不好意思,每人回家拿了两瓶酒。姥姥说他们:“你们俩啊,也不看看俺家是干什么的,还能缺了酒。”

    厂子步入正轨,胜男舅妈就回去上班了。三天以后,大家就熟练了,各人的本事也显出来了。同样的工序,快的比慢的多干一半。

    不过都是一个村的,又是计件工资,大伙自己就协调好了,干活快的一组,慢的一组,三个组正好把所有的情况都能照顾到。

    流水线速度就是快,当天就出了成品。大舅妈把成品收集起来,让村里的老人锁扣眼,钉扣子。和县服装厂的价格一样,一个扣子一分钱。裤子上的挂钩,也是一分钱。

    干部服前面五个扣子,口袋上3个扣子,加上裤子上的挂钩,一套衣服九分钱,钉扣子的同时,得把衣服上的线头剪干净。

    老人可以在厂里干,也可以把衣服拿回家,不过不能弄脏了。这样,老人坐在家里,也能挣上钱。大伙都是做针线活的高手,锁扣眼钉扣子相当的熟练。

    厂子里生产的衣服,还供不上老太太干的。关键是她们晚上加班干,明亮的电灯给她们加班提供了便利。一个小时钉一件,每天干十多个小时,就能钉十件。

    钉十件衣服的扣子就是九毛钱,一个月就是27元,这可比干条编合适多了。钉扣子的活计工钱太低,干这活的都是老年人,村里就不收管理费了。

    她们算清了账就发感慨:“怪不得城里人好过,人家年纪大了也能挣钱,这一个月27元钱,打着滚也吃不了。要不是悠悠姥娘啊,咱可没地方挣这钱去。”

    她们不知道的是,城里的被服厂,钉扣子也是有专门的工人,只有活计多的干不完了,才发放给家庭妇女,一个月能干上十天活,就是好的。

    十天以后,大伙就要求调整工序,她们经过十天的磨合,各人已经形成了默契,根据大家的意见,大舅妈让她们自由结合。不过三个组进行了分工,俩个组做上衣,一个组做裤子。

    干活速度快但不仔细的人,都自觉的去做裤




第332章 发工资
    其实开拖拉机不一定比自行车快,不过由于是夜里,拖拉机有大灯,路上看得清楚。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到夜里十一点钟,电影终于放完了。大家伙看得意犹未尽,都要求明天接着放。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听放映员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放映三次,最后的一个村看到夜里一点多。

    文革的十年里,八部样板戏人们看得倒背如流,战争片也就那几个。《朝阳沟》给人们贫瘠的文化生活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临水本来就位于鲁豫边界处,县里就有豫剧团。文革以前,民间有十几个豫剧团,不过文革期间都解散了。

    随着电影《朝阳沟》的放映,县里的豫剧团开始排练《朝阳沟》,原来民间解散的豫剧团也重新组建,老戏不敢唱,大家都排练《朝阳沟》。

    派了就得演,十几个临时组成的豫剧班子,成了热门。各村都请他们去演出,演一场五十元钱,一般都是村里出钱管饭。

    春闲春闲,地里的活计不多,一个村请了豫剧班子演出,附近几个村里的人都来看。

    相邻的村庄一般都请不同的豫剧班子,大家一边看着,一边做比较。那个银环长的好,那个栓宝唱的好,那个丈母娘厉害。

    到了后来,大伙基本上都会唱两句《朝阳沟》里的唱词,唱的最多的就是:“咱俩个在学校整整三年”。

    援朝舅舅中午回来了一趟,和舅姥爷大舅爷三在屋里嘀咕了好长的时间,吃了午饭就回去了。

    又过了五天,服装厂的加工量稳定下来,平均每人一天能做十套衣服,一套衣服加工费0.70元,除去0.09元的钉扣子钱,还剩0.61元,队里留下一半,人均每天收入3.05元。

    不过,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大家的收入差别就大了,干活又快又好的,每天挣5元多,干活慢的,一天也能挣2元钱。

    大伙那个高兴啊,跟着问大舅妈,“红英,你没算错吧,真的能挣这么多。”

    大舅妈肯定的告诉大家,“这可不是俺算的,是韩道伟和韩道存俩人算出来的,你们要是不相信,就去问他们去。”

    大伙又担心了,接着问:“红英,你问了吗,真的给咱们发这么多,肉联厂的工人,又累有脏,一个月才72元,咱这多的可合到160多元了。就是少的,一个月也挣60多。”

    大舅妈也不确定,“俺得给你们问问去。”

    这确实是个问题,舅姥爷他们又把援朝舅舅叫回家。援朝舅舅听了,对他们说:“这还不好说,你们给肉联厂的工人提工资啊。国家的工厂里,年后都提高了奖金,有的厂子,奖金比工资高几倍,听说最高的每个月都发到一百多了。”

    韩道伟说:“他们才一百多,咱村的服装厂,干得快的一个月能挣160多元。就因为这俺们才做了难,总不能又脏又累的肉联厂工人,比她们妇女少挣吧。要是比她们多了,这一个月得发多少才算合适”

    援朝舅舅说:“服装厂里挣160元的也就那几个人,平均下来还不到一百,肉联厂确实累,一个月就发150元的工资,你们看行吗”

    韩玉臣说:“援朝,你懂国家的政策,你说行就行,咱以后就按150元的工资发。不是咱们吹,县里的厂子,也没咱的工资高。

    咱农民啊,论起干活来,可比哪些城里的人强多了。不看别的,就看县肉联厂的那些工人,比咱的人多了两倍,杀的猪还没咱多。比起他们来,咱一个月发150元,一点也不多。”



第333章 担忧
    他们二千人的大村子,才62台机子。舅姥爷在南边的防台上,给他们腾了间房子。大舅妈和她们村的领队的,一块商量着,分了4个组,很快就上手了。

    其他的大队看见了,也都和石庙学,连人带机子一块来。韩屯村的公用房多,大部分都腾了出来。幸亏只有8个大队,除了张集,别的村就没有能凑够十五台缝纫机的。

    也不知大家是咋领会的,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得15台缝纫机才能生产,因此到韩屯来的都是十五人一组。

    这样也好,方便了大舅妈。她照葫芦画瓢,一个人就搞定了培训的事。来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熟练工。安排好流水线,很快就能上手。

    韩屯村虽然位于张集公社的东北,进村还得绕路。不过,大家同属于一个公社,最远的也不过十五华里,骑自行车来回还算方便。

    来学习的妇女早出晚归,中午自带干粮,用韩屯村的大锅溜热,吃完喝点热水,接着干。晚上,她们回自己家住。

    在韩屯有亲戚的,也有借住在亲戚家里。大舅妈把朝霞舅妈留给她的缝纫机,送给了二舅妈的娘家弟媳妇。她的娘家是向阳大队的,跟着娘家人参加了服装厂。

    大舅妈托三舅妈又买了两台新缝纫机,送给自己的弟媳一台,让她也参加了向阳大队的服装厂。

    她们两人都是向阳大队的,离家比较近,中午在悠悠家吃饭,晚上会自己家居住。

    村里一下子多了一百多的外来人员,整个村子乱哄哄的,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服装厂上,舅姥娘也没发觉打仗的事,这让舅姥爷松了一口气。

    “老儿子,大孙子,老太太的命根子。”舅姥娘这么开朗的人,看到老儿子,稍一激动就掉泪。

    其实除了有心人,79年的对越反击战,还没有三中全会吸引人。国家也没大力的宣传,好多人不知道,特别是农村人,消息更是闭塞。

    来韩屯学习的人员,开工一个星期后,舅妈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工序,接着观察三天,再稍微调动一下,就和她们签订合同,让她们带着活计回去了,基本上成了为期十天的培训班。

    张集公社统一制定了服装厂的管理办法,韩屯村每件衣服抽取一分钱的管理费。

    一直到二月二十日,才算是结束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张集公社多了12个村办服装厂,372个工人,速度快的令人咂舌。

    由于实行计件工资,大家的积极性都很高,春天不热不冷,气候又适宜。产量上升的很快,每天人均生产15套干部服,一天的加工费高达4.50元。折算下来,平均月工资120多元。

    看到这么高的收入,好多的人不理解。“县里的被服厂,都是熟练工,人均日产量还不到5套,你们这刚开始干,咋比她们高出三倍来。”

    服装厂的妇女挣钱多了,说话胆气也壮:“俺们一天干12个小时,她们说是8个小时,哪有干满点的。再说了,俺们是计件算钱,她们吃的是大锅饭,出力的还没磨洋工的多。”

    悠悠暗自洋洋得意,咱这后世的科学管理方法,放在什么时代都是拔尖的。

    整个公社每天加工干部服5500套,月生产量16.5万套。姥姥运来的十万套干部服,都发放了下去。二月十六,娘俩又运回来十万套的干部服衣料。

    加工好的衣服,不在外面熨烫,悠悠在空间里直接用机器人做定型处理,快捷方便质量还好。

    生产出来的干部服,还没够胜男舅妈往外批的,悠悠又从空间里给她补充了二万套成衣。



第334章 大订单
    随后,洪城县和平城县,不断有当兵的亲人在前线牺牲的消息传来,家里有当兵的都慌了神,到处跑着打听消息,也传递着噩耗和恐慌。

    这个年代,通讯落后,最常用的通讯方法是写信,最快的方式就是发电报。部队还有严格的纪律,为了保护国家机密,战士的通信从年前就停止了。

    军人的家属得不到亲人的信息,只有到孩子在附近的战友家打听,尽管没有确切的消息,可只要没听到噩耗,心里也算是个安稳。

    舅姥娘家有两个现役军人,来家里问信的人也多。每次有外人来,舅姥娘就配着哭一次,只是哭还不敢说别的。韩德才两口子没事就过来坐会,四位老人相对无语,只是默默的坐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三月十日,悠悠爸爸终于回来了,听了他带回来的消息,家里人才放下心来。

    爱军舅舅所在的部队,坚守北疆,至今没发生边境冲突。爱民舅舅受了轻伤,暂时在京都疗养。

    爱民舅舅这次可是立了大功,他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参加的是最凶险的东线战场。

    40名军校学员单线深入敌军内部,把敌方的师部炸上了天,敌军的师长失踪,为东线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回程的路上,又和敌军的零星部队相遇,40个人歼灭了78名敌军,虽然大伙都受了伤,不过无一人死亡。

    爱民舅舅只是简单的擦伤,目前住院疗养,估计很快就能出院。

    爱民舅舅的同学,把功劳都推给了他。他们一致认为,年龄最小的他,贡献最大,功劳最高。

    随着大伙的推举,爱民舅舅带去的东西,引起了部队里首长的注意。

    其他的还好说,指南针、军刀和打火机部队都有,衣服和药物就是特制的了。

    药物是悠悠爸爸配制的,自卫战结束后,爸爸就去了部队医院,帮着部队制作药物。

    衣服却犯了难,好几个军工厂,也没能生产出来同样的产品,主要是染色不一样。这种色彩斑驳的布料,真的不好染。

    可是,爱民舅舅的同学,却说就是这种斑驳的颜色,才具有隐蔽性,部队的专家通过测试,也肯定了这种说法。

    找到爱民舅舅,才知道是自家用土法染的。部队后勤处,就让悠悠爸爸带路找到了韩屯村。

    姥姥一口咬定自家用土法染的,村里的人也都亲眼见过。部队后勤处的同志,看到韩屯村有自己的服装厂。

    接着又了解到张集公社共有12个服装厂,370多个工人。就起了让韩屯加工短套装的心思。

    第二批的10万套干部服已经加工完了,现在加工的是带绣花的的确良女式衬衫。

    衬衫加工更简单,连个口袋都没有,除了衣领和袖子,别的基本上都是直线,刚上手三天,人均每天加工30件。

    幸亏悠悠一次投了20万件,不然十多天就干完了。

    他们在援朝舅舅的陪伴下,详细的实地考察了各服装厂的情况和生产能力。

    他们把这里的情况用电话汇报到部队,等了两个小时,就得到了把加工10万套短军服的任务,交给了韩屯村服装厂的指示。每套衣服22元,这是部队军工厂报出的价格。

    由于这套衣服最初是姥姥做的,所以,他们首先征求姥姥的意见,准备把订单直接交给姥姥。

    悠悠跟在姥姥的身后,听了他们的打算。第一个感觉就是这价格太合适了,每套衣服用布12尺,最好的白棉布每尺0.46元,加上2.40元的布票,布料价格7.92元。

    染



第335章 干部服
    从平城回来,部队的同志就回去了,不仅悠悠爸爸跟着回去,还把韩德才夫妇接走了,这是老首长亲自安排的。

    晚上,悠悠就利用智脑,制定出了这批军服的制作方案,并在商城里订制了各种辅料,联系好了印染厂家。

    第二天,姥姥就带着悠悠去国棉三厂购买布料,因为是军需物资,不仅不用布票,而且享受最低价格,每尺零售价0.46元的白棉布,最低的出厂价才0.31元。

    一尺布便宜了0.15元,每套衣服又多了1.80元的利润,悠悠越算越合适,每套衣服的利润达到了16.98元。

    也不知军工厂咋着算的价格,这次悠悠基本没用商城作弊,就挣到了几倍的高利润。怪不得改革开放的初期,第一批大款被人们称作“暴发户”,现在想想,还真形象。

    由于反击战的影响,在这敏感的时期,只要和部队沾边的事情,都是大事。尽管今天就姥姥自己一个人(悠悠个小屁孩,连打酱油的都不算),厂长依然全程陪同。并安排厂里的货车,把悠悠姥姥购买的布料,免费运到了悠悠家在平城的院子。

    悠悠把布料收进空间,立即发到印染厂,染好后就发往裁剪车间。

    当天给杨奶奶补充了货源,年后杨奶奶雇了个帮工,是个三十多岁的健壮妇女,帮着在门市里干些力气活。

    第二天吃过早饭,就去了临水。李保国现在不只是开了门市,还把自家买的三进的大院子利用起来,干起了批发。

    他看到姥姥就激动了:“姐啊,您可算来了。您看我这几种新衣服,不知您有没有货”

    姥姥跟他进了办公室,看着他从衣橱里拿出了几样衣服来:“姐,这些都是从广南那边捎过来的,听说在大城市里卖的可好了。”

    李保国拿出来的衣服,有牛仔裤、牛仔夹克、几种大花型的连衣裙。带泡泡袖的女式立领衬衫,领口和袖口都带着一圈白色的蕾丝边。

    姥姥拿着条牛仔裤,看的直皱眉:“兄弟啊,这衣服在临水好卖”
1...7980818283...26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