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穿越大明之汉骨永存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老白猪

    “马大人这一番见识,真真是真知灼见,佩服,佩服。”

    说到这里,离奇陡然间便是画风逆转,道:“一个张广延,宠幸一下,罢了也就罢了,只是我等身为臣子,还需防患于未然,可别再宠出一个万贵妃来,若真是这样,我等人臣便是百死莫赎了!”

    万贵妃自然便是明宪宗朱见深最为宠幸妃嫔,那宠幸程度真可谓是荣冠后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万贵妃为了保持住这份独一无二的宠幸,不由得便是心肠歹毒起来,竟然对明宪宗其他的妃嫔下毒手!

    凡是那些妃嫔怀上了龙子,万贵妃竟然敢指使人将她们加害,公然谋杀龙子龙孙!

    更为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事情正主的明宪宗朱见深,他其实也知道万贵妃对




第三百四十二章 礼部有司
    不多时,李起和马士英两人便是回到了一众官员当中,而后随大流,分成了左右两排站立,等待进宫参加朝会。

    不过还没这么快,在古代封建王朝,皇上可是整个天下最独一无二的主宰,

    要想见到皇上,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此之前,李起,马士英等一众官员还要接受礼部有司派出的官员,检查所有准备参加朝会的人,看看这些人衣裳打扮是否得体,

    如果不合体,非但见不了皇上,还要受到一顿喝斥,这喝斥可是当做全体文武百官的面,可谓极是丢脸。

    严重的,甚至还要罚俸降职。

    果然,不多时,一个礼部官员便是一本正经的走了出来,眼睛像鹰一般的在一众官员身上一一扫过。

    这官员名叫杨继休,今年不过三十来岁而已,在这样的年纪,便已在礼部有出班检查官员上朝形容的权力,说句少年英才也是当得。

    你可别看这杨继休品级不高,放在朝堂上来讲,也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官,在这现场的所有官员之中,绝大多数人的品级都在他之上。

    但是老话说的好啊,县官不如县管。

    就在这一刻,所有人都要接受这礼部官员的监督和检查,即便是贵为首辅的马士英,若是衣着不得体,也得照样受喝斥,连嘴都不能还。

    当然,这些都不过是规则制定的,有些规则从他制定的那一刻起,便是用来被人破坏的。

    原因无他,因为所有规则执行起来都是需要人来执行,而人是有七情六欲,是有的,有就容易产生私心杂念。

    所以事事无绝对,说的便是这个理。

    这时候,只见杨继休在一众官员之中左右转了一圈,眼睛最后落在了一个工部侍郎的身上。

    “吴大人,你这身上怎么有一滴墨汁啊这是怎么回事吴大人须知,君前失仪可是大罪!”

    细心的杨继休在这个官员的身上,发现了他官袍之上有一滴浓黑墨汁,虽然不是很大,但已然是坏了规矩。

    所以杨继休毫不客气的便是厉声喝问。

    那官员听了,低头打量自己身上的官袍,发现官袍之上果然有一滴浓黑墨汁,不由得是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这这,,,这我也不知墨汁怎么就到我身上了,我真是冤枉啊!”

    杨继休丝毫不听他的解释,把袖子一甩,道:

    “吴大人,别说了,今天的朝会你还是别参加了,再罚俸一个月,你可心服”

    这不心服又能怎样难道还能再顶嘴吗

    要是惹得杨继休生气,到时候可就不是这般罚俸了事了。

    不远处的李起见到了这一幕,不由得是有一点膛目结舌。

    就这么花花绿绿的一件官袍,出现一滴墨汁也不是很明显,再说你要不说是墨汁,别人还以为是这官袍上的点缀呢!

    这事情总是那么怪,有时候那就是想啥来啥。

    李起一边想着这杨继休真是有点无理取闹,一边低头一看,只见自己的亲王冠服上竟然不知在何时起,出现了一个破洞!

    破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刚好可以塞进一只手指,这可比一滴墨汁要显眼的多了。

    李起见此,不由得是心中一阵苦笑,看来今天要出洋相了,就以刚才这礼部有司的眼力劲,这个破洞绝对是瞒不过去的。

    果然,李起正在心中苦笑之时,只见这杨继休竟然便是巡查到了自己的面前。

    有道是术业有专攻,

    这杨继休干的就是这个活,任何一个官员身上只要有那么一丁点不合体,那都不需要怎么检查



第三百四十三章 此一时彼一时
    不光是一众大臣,那弘光皇帝见是李起主动说话,也是有点惊讶,而后只听弘光皇帝道:“定王有何事启奏,呈上来给朕看一看。”

    “皇上,臣没有奏本,只是有话要说。”

    弘光皇帝听了,不由得也是有些失望,

    原来这都只是李起心血来潮之间临时起意说的,看来之前他也没打算要说什么,只是不知道这时候他是看什么看不惯,竟然想着要说话了。

    “那既然如此,定王你有什么话要说,但说无妨。”

    李起最后在心中微微思量了一下心绪,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说道:

    “回皇上,臣以为当今之世,百姓历尽天灾,生存极是困难,故,臣以为朝廷当降下恩典,给予一些困难地区税收减免。

    不但减免,反而要给予他们大力的资助,救济,以使百姓恢复民力,休养生息。

    当然,现在我大明有一些地方并不在朝廷的掌控之内,所以这些地方暂且不谈,臣建议首先在山东河南两地开始减免,若卓有成效,百姓民力得以恢复,再逐步推至全国。”

    李起这话一出,不由得便是舆论哗然,大家都是没有想到李启会在这时候说这样的话,

    要知道现在可是到处在打仗啊,这打仗最需要的就是钱,这把税收减免了,朝廷到哪里收钱去

    不待弘光皇帝说话,最先跳出来反对李起的,竟然就是刚才被李起说的无言以对的兵部尚书史可法。

    只见史可法大义凛然的站了出来,对李起道:“殿下,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在征战,虽然我们暂时缓和了和清廷之间的关系,双方之间没有爆发大战,

    但是我们和李自成张献忠,还有现在的吴三桂,这些势力都是势同水火,日后战端必不可少。

    大战一起,粮草必定骤然增加,粮草就是钱,没有钱,何来粮草没有粮草,何以征战”

    “是啊是啊,这只听说过开源节流的,没听说过把“源”都给关了的!这要是减免了税收,以后朝廷拿什么去打仗文武百官,百万大军的俸禄拿什么供养”

    “不错,这恩典也不能说不做,但也要看分什么时候做,这天下大乱的,哪里还能缺得了钱!”,,,

    许多官员都是赞同史可法的观点,认为这减免之策绝不可行。

    而这时候的内阁首辅马士英,却是如老僧入定一般站在那里,对这朝堂上的议论纷纷,皆是充耳不闻,好像睡着了一般。

    不过李起知道这马士英绝对没有睡觉,相反,他比任何一个人都要清楚。

    其实这时候别看李起说话说的比较大,一减免,便是先减免两个省的赋税,听这话的意思,以后他还要推行全国。

    这般的大手笔,试问天下又有几人敢做!

    但李起敢说这话,自然也是有底气的。

    都说大明朝廷缺钱,这真是不假,崇祯朝一朝十七年,崇祯帝想的最多的一件事情,估计并不是怎样剿灭李自成张献忠,还有那关外的鞑子,而是想着怎样收税。

    这不收税不行的,连他这个当皇帝的,为了节省宫廷开支,都不得不把礼乐撤掉,丰盛的皇家宴席也撤掉,最后就连他自己也穿上了打补丁的衣裳,

    崇祯一朝,财政之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这是崇祯朝时期的事情,到了弘光皇帝这时候,情况却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以前的崇祯朝,大明朝廷最烧钱的两个地方,一个是辽东,一个是陕西。

    辽东之所以烧钱,原因自然也是显而易见,

    大明要压制鞑子,



第三百四十四章 封建王朝百官的思想
    但是不管财政状况有多么好,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大臣来说,一个国家强不强盛,繁不繁荣,看的就是仓库里面的钱多不多,国库里的粮多不多,

    至于老百姓活成什么样,他们全然不看在眼里,

    因为在他们眼里,老百姓天生下来就是该给朝廷贡献赋税劳力的,

    贡献了,这是老百姓守了自己的本分,没贡献,就是老百姓犯了大罪,就该受到惩处。

    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如果像汉景帝那般国库里面钱太多了,串钱的绳子都放烂了,钱还没用出去。

    还有那粮库里的粮食,堆都堆不下,只能往仓库外面放,任由那老鼠野狗啃咬。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王朝最强国力的体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

    秦朝积攒了足够这个帝国支撑三十年的钱粮,隋朝更厉害,积攒了足够这个王朝支撑五十年以上的钱粮。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秦朝在不向老百姓征收一分钱赋税的情况下,还可以足够维持帝国开支三十年,而隋朝可以维持五十年!

    可是最后秦朝在哪里隋朝又在哪里

    以朝代时间来算,他们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王朝,最终这些钱粮都是给别人积攒下的,都便宜了别人。

    所以李起对于这样的一种思想,感到非常的不可思议。

    你说当年秦朝隋朝老百姓那么苦,你这做朝廷的,你既然已经有了这么充足的底子,免个几年的赋税又能怎么样

    老百姓不就有盼头了吗你王朝也没什么影响,何必还要去把老百姓往死路上逼呢

    因为思想的不同,使得李起提议减免赋税的主张一出,在满朝文武大臣之间皆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虽然也有一些人赞同李起的观点,但这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是明确表示反对。

    见他们如此,李起也不客气,指着他们便是当头喝问道:“你们不减免山东河

    河南的赋税,难道你们就能把这里的税收收上来吗

    山东河南这两省乱了这么久,还有多少老百姓能够正常的交税谁能告诉我,你们现在一年还能在这里收多少税”

    一众文武大臣听了李起这话,都是不由得闭上了嘴巴,因为李起说的是事实。

    这山东河南两省虽然比陕西要好一点,农民起义军没有那么多,起事起的也没有那么早,

    但是在天下大乱的情况下,这两省也没有幸免。

    再加上后来鞑子入关,对这两省就是搜刮了一遍,现在他们重新回到大明治下,这个过程又是一场大战打下来,

    试问经历了如此这般种种,老百姓如何还能有一个安稳的生活,没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如何去收税

    所以尽管弘光朝廷在这两省收税,但几乎在税收方面无限接近于零,甚至还要倒贴上一些行政方面的开支。

    如此这般情况,一众官员自然是无话可讲。

    见他们如此,李起乘胜追击,又道:

    “既然在不免他们赋税的情况下,依然收不到税,我们何不做那一个好人,把这税收给免了,让老百姓有一个说服自己再度服从我大明朝廷统治的理由。

    难道这不好吗

    非要把他们逼上绝路,我们朝廷再派重兵去围剿,陷入农明军越剿越多的困局之中无可自拔,这才是你们希望看到的吗”

    李起以亲王的身份,还有这样的口气对一众官员喝问,气氛严肃至极,

    在这强烈威压之下,满朝文武大臣竟然是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反驳李起,就连那开始义正言辞的史可法,这时候也是缩了,没有再敢说半个字。

    不过他们纵然是没有说话,但还是对李起不服,于是许多人将目光看向了那当朝首辅马士英,希望他可以以首辅之尊站出来反驳李起。

    &



第三百四十四章 封建王朝百官的思想
    但是不管财政状况有多么好,对于古代封建王朝的大臣来说,一个国家强不强盛,繁不繁荣,看的就是仓库里面的钱多不多,国库里的粮多不多,

    至于老百姓活成什么样,他们全然不看在眼里,

    因为在他们眼里,老百姓天生下来就是该给朝廷贡献赋税劳力的,

    贡献了,这是老百姓守了自己的本分,没贡献,就是老百姓犯了大罪,就该受到惩处。

    在他们的认知里面,如果像汉景帝那般国库里面钱太多了,串钱的绳子都放烂了,钱还没用出去。

    还有那粮库里的粮食,堆都堆不下,只能往仓库外面放,任由那老鼠野狗啃咬。

    他们认为这是一个王朝最强国力的体现。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个比较尴尬的情况就出现了。

    秦朝积攒了足够这个帝国支撑三十年的钱粮,隋朝更厉害,积攒了足够这个王朝支撑五十年以上的钱粮。

    这是什么概念

    也就是说秦朝在不向老百姓征收一分钱赋税的情况下,还可以足够维持帝国开支三十年,而隋朝可以维持五十年!

    可是最后秦朝在哪里隋朝又在哪里

    以朝代时间来算,他们都不过是昙花一现的王朝,最终这些钱粮都是给别人积攒下的,都便宜了别人。
1...8182838485...19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