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这一次没等董明回答,刘宏先开口了:“这一条,朕准了。”
“这税法乃是祖制,轻易不可改动。不过微臣不太懂这方面,就听陛下的了。”那问话的官员,一脸愧疚的说道,说完默默的缩到了人群中。
还是那句话,现在拿钱买地多难啊,眼下有这么合理合法的方式,一些小豪族出身的官员立刻就动摇了。
趁着这个机会,董明低声对袁绍说了一句:“若想你袁家更进一步,就帮某家一把。”
袁绍闻言稍微犹豫了一下之后,然后选择了相信。
他站了出来,朗声说道:“这税法本官倒觉得挺好的!”
“本官也觉得不错。”袁绍话音刚落下,不知道为什么还赖在洛阳没去上任的袁术,也上前帮衬了一句。好与不好,他不知道,但是刚才他是唯一看到董明低声给袁绍说话的人。
然后袁绍就上前帮腔了,这中间要没有大好处,他袁术肯定不相信。
甭管怎么说,先卖个好。反正是袁家的财产,干他袁术何干天塌了有袁基顶着。
紧接着,曹操、皇甫嵩、朱儁等人都上前表示支持董明。几个大佬说完话之后,忽然有几十个排位最末尾的朝官齐刷刷的表示同意。
董明本来还挺纳闷,这些日子他在这些中下层官员中,可没有什么交情。倒不是他看不上人家,实在是实时变化的太快了,他还没怎么接触呢,就被杨彪这么一闹,被迫提前提出变法。
看了一眼,却看到戏志才和荀璦、刘威三个人在这群人的最前面。
而作为大汉朝中坚力量的中层官员们都还保持沉默着。这个时候,一个人越众而出,是董昭。
董昭走到中间,先是行礼,然后道:“臣以为,变法之事当谨慎而行。如今尚书令一纸请变法书,洋洋洒洒近十万言,事无巨细,国朝上下全都包括在内,不可谓不谨慎。税法改制一事,臣本不懂,但是臣认为有一件事尚书令大人说的很对,那就是眼下国朝的税收早就入不敷出了!国事艰难,与其在这里犹如妇孺一般,吵个不停,何不先做着试试看。反正国家也不会变得比眼下更困难了。”
董昭最终还是决定站在董明这一边了。他不站在这一边也不行。家里的小子们已经被董访都忽悠成了新学子弟。
董昭话说完之后,立刻有人反驳。不过这一次更简单了,你掉书袋这边董昭和蔡邕等人教你做人。实在不行,董明就上来摆事实列数据,谁来都不好使。
当然,最终董明在这上面还是做了妥协。原本董明打算每年上缴一成的,也就是百分之十。最后退让到了半成,也就是百分之五。
口子开了就行,董明知道这种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得慢慢来。
这一部分商议完了之后,已经过了午时,刘宏留了所有人吃饭。
吃完饭之后,又是昏天暗地的争论。不过相较于税法,剩下的内容大家反而反对的并不激烈。大家也只是尽可能的争取利益罢了。对此,董明倒觉得没啥,政治嘛,不就是利益交换吗
下午才散朝,散朝之后董明也没有离开,被刘宏请到了偏殿。同来的还是有三公、三独坐中的另外两人。
“今日大家也都累了,朕就长话短说了。变法必须推行,而且以尚书令的方略为准。卿等这些日子费些力气。”刘宏说话很直接。
“臣有一言想问尚书令。”这个时候袁绍开口道:“不是某家不相信尚书令。但是有一点某家很是疑惑,按照尚书令大人的税制改革来看国家的税收真的会变多吗”
“以前世家大族不用交税,现在他们交税了,这无形中就多出来了一批。而且眼下朝廷的财政也不可能只依靠税收。”董明叹了一口气道:“事实上税收才是国家财政的根本,但是眼下大家也都清楚,民生凋敝,百姓能够活下去就不错了,哪来的钱交税咱们得另想办法。”
“这么说尚书令已经有办法了”袁绍眉头一挑。
“盐、铁、酒、官营作坊。”董明轻轻吐出四个名词,其实也是提醒袁绍,想发财就要注意了。
“嗯这些要怎么改动”袁绍有些不明白。
事实上,其他人也不明白。在场的明白人只有董明和跟他交流了很多次的刘宏。
“到时候诸位就知道了。”董明摇了摇头然后道:“总之财政这一块各位同僚不用担心,某家担保不会出现问题的。”
“既然如此,那某家就没问题了。”袁绍见董明不说,也没有再问。见刘宏不说话,他就知道这件事肯定只有这君臣二人知道。问多了,反而招人烦。
“虽然变法这件事,朝官们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事情已经可以先做了。”董明这个时候开口道:“事实上,尚书台在月初就已经开始动作了。”
刘宏闻言表情没变,很显然这件事他也是知道的。蔡邕也是面无表情的模样,他也是知道的。
其他人都看向了董明。
“都是一些小修小补,用的也是可信的人。”董明解释道:“如今要做的,就是赶快在朝堂上统一思想,让变法的事情赶紧通过。有些条款是可以商量的,不过底线不能丢。待会儿某家一一跟各位同僚交代。”
说着,他又对袁绍说道:“这些日子尚书台需要司隶校尉的援助了。”
“好说好说。”袁绍闻言一笑,他知道,甭管董明找他帮什么,但是这件事做好了就是大功一件。
董明在给他们交代细节和条款的商议底线的时候,洛阳城外。
刘威、戏志才、荀璦三人带着人,正忙着将高尚等人从西池村运来的东西一车一车的往一个大院子里搬运。
“这批种子够用吗”高尚满头大汗的走到刘威跟前,气喘吁吁的问道。
刘威闻言笑了笑道:“自然是不够用的,不过眼下这些种子全都用在军屯上,倒是足够了。但是明年,你们的担子可就重了。一旦军屯这边产量上来了,接下来肯定要推向全天下的。怎么样,有信心吗”
高尚闻言咧嘴一笑,道:“这事儿有没有信心都得给老师办成了。”
“这倒是。”刘威笑了笑。
一旁的荀璦这个时候接口道:“对了,老师说的棉花找到了吗”
“哪儿能这么快”高尚闻言摇摇头道:“这件事儿才开始办,一来一回就得耗费不少时间。估摸着明年才能见到种子,等培育好了能够适应大汉朝的土壤气候条件,最早也得两三年才能推广。”
“倒也不急。”戏志才道:“眼下老师的变法,以农业为主。按照老师的话说,先把百姓们喂饱了,才有力气干其他的事情。两三年之后,良种也推广的差不多,只要遇上好年头,百姓们就能腾出手搞手工业了,到时候正好。”
“这一批种出来亩产能达到多少”刘威问了一句。
“嘿嘿,平均下来的话,亩产能达到三石。最低不会低于两石半,上限是五石一亩。当然要是在咱们手里,亩产可以达到十石。不过这耗费也大。”高尚笑着道。
“可以啊!”
“都是许能的功劳,他现在还在田里呢。现在几乎吃住都在田垄上。用他的话说,啥时候能够全天下所有粮食都亩产十石了,什么时候休息。”高尚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感慨。
戏志才等人听了,也是一阵的佩服。
237章 第二场 一
是夜。
活动了一番筋骨之后,士子们陆陆续续回了考房。休息区那里毕竟有一面是透风的,而且还没有床和被褥,自然不会有人在这个天气里,在那里待上一夜。
董明和蔡邕两个人在设计考房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士子们的保暖问题。除了每个房间有一个小火炉之外,董明还根据后世的经验将考房的床,改成了炕。同时为了避免某些士子没有什么生活能力连火炕都点不着,还特意将同一排考房中的炕相互连通。
申十二号考房,糜芳还在纠结甄尧为什么不愿意跟自己谈论一下他妹妹的事情。
“我妹妹也挺好看的,大不了某家也跟你谈论一二,怎么这么不知趣呢。”麋芳是一个大事上暂时没出过错,但是小事上挺混蛋的一个人。
而且他还是一个特别感情用事的人,如果觉得你对他胃口,那就没说的,刀山火海,毁家纾难跟你颠沛流离都无所谓。如果觉得你跟他不是一路人,那不好意思,爷们不伺候了。
嘴里嘟囔着,蹲下来将衣服撩起来,拿出一个火折子,撅着屁股,吭吭哧哧的开始点火炕。真要说起来,虽然麋芳是个土豪,但是生存能力还是不差的。很快便将火炕点着,一会儿便烧热了。
他坐在炕上,感受着屁股下的温暖,笑眯眯的想道:“这倒是个好东西,有了这个玩意,可以让大兄去更北边的地方买一些荒地,指不定什么时候就成了耕地了。只要晚上睡觉冻不死人,肯定有人愿意过去。”
麋芳算是文不成武不就,但是换个思路想一想,这文不成武不就的,说明他既能读书识字,也能上马征战。
麋芳的隔壁,就是甄尧。他是典型的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虽然书读的不错,但是几乎是在读死书。不过毕竟是甄家出来,于商业上还是有一些独到的见解的。只不过眼下,他在努力了很久没能点着自己的火炕之后,选择紧紧地贴着考房的墙壁,蹭一蹭来自麋芳的温暖。
甄尧对麋芳没有什么恶感,当然更不会有好感了。毕竟大家都是一个圈子的,麋芳的名声可不怎么好。要说玩,麋芳是天字一号,可是要说能力,那就真不咋样了。
“尧哥儿,睡了吗”
晚上是不禁止聊天的,这个时候很多士子都没有睡觉,隔着考房在闲聊。还有相熟的干脆聚到一个考房里。
麋芳也睡不着,他知道甄尧就在旁边,还点着灯,假模假样的的问了一句之后,也不等甄尧回答便继续说道:“明日可是要考新学科了,也不知道题目难不难,有信心吗”
“有。”甄尧沉声说道。
“嗨,某家来之前听说是考一场出成绩之后再考下一场。本想着考完第一场就直接回家呢,谁成想竟然改了规则。”麋芳有些无奈的说道:“考三场也没啥用啊关键是。就我这水平,啧啧”
“嗯。”甄尧应了一声。
“你不该鼓励一下某家吗”麋芳觉得很受伤。
“你说的是实话。”甄尧又说了一句。
“睡了,睡了。”麋芳发誓再跟甄尧说话,他就是小狗。
甄尧的左边,一点睡意都没有的高尚快被两个人的聊天给笑死了。他早就习惯了两三天不睡觉的状态了。为此董明还多次说过他,要他注意身体。可是高尚自己不是很在意,反正还年轻,也没觉得有什么不舒坦的。
第一场考试,在高尚看来还是有些难了。默写经典的题目,他只写出了八成。第二题虽然写了,但是也只能说是平庸,至于最后的作文题,高尚也只是勉强做出来罢了。如果你让他写一份关于火药的军事用途报告,他会立刻洋洋洒洒给你写几万字出来。
这些嘛太难了。
高尚觉得,自己可能要给董明丢人了。
真的如此吗
在士子们交谈的时候,考场后面,数十个考官正在紧张的阅卷。董明走马观花的看了一遍之后,心里很是诧异。
至少有一半的考生,默写经典的题目正确率不足百分之五十,这让他都惊呆了。董明一开始觉得是孔融出的太难了。可是仔细看了题目之后又摇了摇头,题目很是简单,且不提他过目不忘的事情,就说这题目。孔融出的题目都是儒家经典中比较常见的,比如诗经、春秋、尚书之类的。
有那么一两道难一点的题目,难度也不是太高。
但是,就是这种题目,却有很多考生连一半都做不出来。而负责阅卷的官员们也不是很惊讶,好像早就预料到了一样。
董明不动声色的翻看着已经改完的试卷,看了大概上百份之后,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上百份考卷中,光说经典默写的部分,只有一个人答了全对。董明看了一下,这个考生是张松。对张松,他还是有些印象的,记得这是一个过目不忘的天才。
天才没有参考价值。
略过张松的考卷,其他的考卷中,董明发现了问题。但凡经典默写的部分,答得比较多的,几乎都是世家子弟出身,又或者是一些大儒的学生。而大多数寒门士子,多数只能答出来某一本或者两本经典的内容。
董明这个时候才想起来,若是原主来考的话,大概只能默写出来诗经的内容,其他的顶多有所了解,不可能都写出来。
想到这里,他知道,这阅卷的标准看来要所有变动了。默默的在心里给第一场考试打了一个叉。
第一场考试的成绩尽可能的不影响最后的总成绩。不过转念一想,他又摇了摇头。时也命也,按照规则执行就是最公平,个人原因造成的不平等,不能归咎于规则。
就跟后世的高考一样,尽管所有人都在吐槽,但是但凡有些脑子的人都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国家体量,高考已经是最公平的了。
不再管阅卷的事情,董明回到了主考官房间。孔融已经离开了,这第二场的主考官是他董明。试卷早就备好了,就等着明日钟声一响,便开始考试。
翌日,第二场考试开始了。
张既在洗漱完了之后,便在矮几前端坐好,等着发卷子。也没有让他多等,很快发卷子的小吏便走了过来,给了他一套试卷。
他打开看了一眼,一共六张,同样分为三个部分。只不过这题型倒是非常的新颖,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给了甲乙丙丁四个选项,每一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选择题一共有十二题。第二部分则是填空题,一共有六题,每道题目都给出了一个答题的横杠。
第三部分是最多的,倒不是题量多,只是用了整整四张纸。一共六题,被称为应用题,每道题目都给了大量的做题的空间。
“有点意思啊。”张既看完了整张卷子之后,很感兴趣的说道。然后提笔开始作答。来之前,他专门通读了市面上可以找到的新学书籍。说实在的,相较于其他书籍的难以获得,新学的相关书籍,实在是太好找到了。
明德书院从很久之前就开始疯狂的印刷相关书籍,然后以极低的价格流入市场。一开始很多人都不明白董明为什么这么做,但是两三年时间过去之后。现在基本上只要家里还有点积蓄的都能买上两本新学的书籍。
看起来不起眼,却给新学的蓬勃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说回张既,他对新学虽然没有什么研究,但是通读一遍之后,自认为做起试卷来也不会太难。再一个,公开的秘密,新学的试卷侧重于算学,他张既的算学可不一般啊。
自信满满的将试卷摊开,看向了第一题。
第一题:留南村共有村民五百人,其中女性占全村总人口的三成,那么留南村共有女性,男性
甲:150350乙:200300丙:250250丁:10040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