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心思急转之下,董明笑着问道:“伯楷先生您也好,子干先生也罢,文举先生也罢,皆是当世大儒,为何偏偏选上某家呢”
蔡邕闻言表情不变,道:“这是陛下的意思。”顿了顿他又道:“何进最近官拜河南尹。”
“这个屠夫终于开始粉墨登场了吗”董明听到这个名字之后,心里猛地一突。他依稀记得,何进在当上河南尹之后没多久就因为黄巾起义而官拜大将军。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黄巾起义就要爆发了。
想到这里,董明对收刘辩当学生,就更没有什么兴趣了。
“陛下的意思”董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看向蔡邕道:“如果,某家不愿意呢”
蔡邕面无表情的看着董明,道:“自无不可。但,蔡伯楷恳请先生答应!”
说着,蔡邕站起来,走到会客厅中间,对着董明施了一礼。董明连忙站起来让开,然后快走两步将蔡邕扶起来。
“伯楷先生,这真真是折煞某家了!”董明完全没有想到蔡邕竟然会为了刘宏如此的放下身段。
“食君之禄,忠君之忧。”蔡邕回道:“陛下将此事交予某家,某家自然要办好。”
董明揉了揉眉心,虽然很是厌烦,但也不得不佩服蔡邕的私德。不过转念一想到,他连董卓提携之恩都能不顾生死的去报答,更何况眼下是大汉朝皇帝陛下的知遇之恩呢
“非在下不可吗”董明想了想试探性的问道。
蔡邕点点头,道:“这是陛下的意思。”
董明有些搞不明白刘宏到底想要做什么,如果他想要为自己大儿子铺路的话,那么他可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多了。
董明绝对不会排在第一位,甚至都应该不被排在第一选择序列里才对。不管是蔡邕,还是杨赐他们,都要比董明更加合适。
“陛下......”董明摇了摇头,不再去思考这个问题,而是道:“如此却也可以。不过,希望伯楷先生能够替我向陛下提三个要求。”
“请说。”蔡邕道。
“第一个要求,辩皇子必须来我这里上课。”董明伸出一根手指头。
蔡邕闻言犹豫了一下,回道:“这个某家会跟陛下去说,你且说第二个要求吧。”
“第二个要求,辩皇子须得改名换姓,以普通人的身份进入学院。”
“这个可以,某家就能做主。”蔡邕应了下来。这话倒不是他吹牛,如果第一个要求能说服陛下的话,那这第二个要求是水到渠成的。
董明点点头,他也明白第二个要求其实不算什么。
“最后一个要求......”董明顿了顿道:“在下想为一人求官。”
这最后一个要求倒是让蔡邕有些纳闷。据他所知,董明可没什么亲戚朋友,就是个独夫。他的亲传弟子们也多数没到入仕的年龄。却也不知道董明这是为谁求官。
“不知道先生想要为何人求何官职”蔡邕问道。
“涿郡刘备。让他在涿郡当个郡丞吧。”董明倒也不客气。
蔡邕闻言摇了摇头,道:“却是不行。”
“为何”董明纳闷了:“不过是一个六百石的官职而已。”
&n
057章 又有人要搞事情
六月末的时候,刘辩化名何贤出现在了董明的学院内。不过今年只有八岁的刘辩跟其他小孩子一样,跟着刘威上基础课程。
对外,刘辩的这个身份是何进的侄子。
董明则继续给学生们上他的经济学课程。其实讲的内容都不是很深刻,全都是宏观经济的东西。而且董明也仅仅只是想要将后世高中经济生活这本书上教的东西教给这些学生。其余的更多的内容,他会有选择的教给合适的学生。
本来他自己也不会,但是他有系统啊。系统会,他就会。
“上次我跟你们说到了哪里”董明笑着问学生们。
荀璦举起手,在征得董明的同意之后道:“上次降到了货币和商品。”
“嗯,很好。”董明点点头,道:“那么你们都听懂了吗”
“还有些不明白!”荀璦很是直白的回答道。
“我就没听懂。”上课一直有些不认真的郭嘉也跟着说道:“老师今天从头再讲一遍吧。”
董明看向郭嘉,有些头疼。虽然说每一个老师都会遇到问题学生,但是他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在汉末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学生竟然会是郭嘉。
“你别说话,回去我教你!”坐在他不远处的戏志才连忙将他拦下来,皱着眉头说道。
董明笑着摇摇头,道:“没关系的,那我们就再讲一遍便是。”
倒不是为了郭嘉,这小子每次上课都会想着法子捣乱,董明都习惯了。他之所以再讲一遍,主要还是因为,很多同学都有些茫然。
这种情况,董明倒是有所准备。毕竟汉末的人跟后世的人在信息接收量上的差异很大,这也就导致了他们的接受能力不能跟后世的人相比。很多后世人很容易理解的东西,到了这个时代,就会变得非常难以理解。
很不幸的是,经济学就是比较难理解的一点。毕竟儒家思想体系下的这些人是羞于讲经济的。董明估摸着对这个感兴趣并且能够听懂灵活运用的也就诸葛亮、荀彧、张昭、鲁肃这些日后会执掌一方内政的人。
但是经济学并不是后世才有的。诸葛亮的偶像,管仲就是此道大佬。不但将齐国的经济安排的明明白白的,打起经济战来更是一把好手。
“好了,大家现在先回忆一下,上次我们讲过的几个名词,尝试着自己给这些名词下一个定义。”董明拍拍手,开始上课。
......
洛阳城,南宫。
刘宏的寝宫内,张让正在服侍他换衣服。张让从一个小太监,到现在成为十常侍之首,不管身份怎么改变,这份体贴和亲历其为都没有忘掉。几乎每一天都随侍在刘宏身旁。这也难怪,刘宏会对他如此的信任有加了。
“陛下,伯楷先生在殿外等着呢。”张让轻声说道。
“哦”刘宏揉了揉眉心,道:“他怎么来了”
“您忘了”张让提醒道:“昨日您让他去了一趟西池村。”
“最近朕这脑子越来也不好用了。”刘宏摇摇头,颇为感慨的说道:“这身子骨也越来越不行了。昨日什么都没有做,今天竟然如此的疲惫。”
张让扶着他,顺着他的话说道:“陛下千秋鼎盛,可能只是最近有些累了。老奴让下边的人给陛下送来一些玩意,让陛下轻松一下就好。”
刘宏闻言眼睛一亮,笑道:“还是阿父好。”
“是陛下仁慈。”张让低着头,谄媚的说道。
刘宏被张让说的开心,笑了一会儿之后才想到蔡邕还在殿外候着,于是乎道:“让伯楷先生进来吧。”
没那么多繁文缛节,刘宏吩咐了一声之后。张让矮了矮身子,往后退了几步然后快步走到殿外,将蔡邕带了进来。
蔡邕全程眼观鼻口关心,作为一个正统的儒家大臣,他对刘宏宫殿内的乱象很不满。一是很多太监婢女都做商人小贩打扮,甚至在南宫正儿八经的玩起了商业街的大型cosplay!除此之外,更过分的是,大多数的婢女都穿着开裆裤......
甚至于,刘宏还竟然命令这些宫女跟宫中圈养的各种野兽苟合,他在一旁观看取乐。蔡邕恨不得将鼓捣出这些东西教坏刘宏的太监们给弄死。
而张让就是他最想弄死的那一个。
张让却也知道自己在蔡邕这种人眼里不是什么好形象,因此也没有跟蔡邕套近乎,两个人一前一后,沉默的走进殿内。
&nbs
058章 一切从实际出发
蔡邕家里。
从南宫回来之后,蔡邕就把自己关在书房里。阴沉的天气,没有任何温度的光线从唯一的窗户照进来,印在蔡邕阴郁的脸上。
在面前,摊开的是一本发黄的纸质书。从内容上看,是董明写的《天下州郡考--青徐卷》。字里行间还写满了批注。一看就知道,这本书的主人下了很大的功夫在研读这本书。
显然,这个人就是蔡邕。
作为一个儒家士大夫,治国平天下是蔡邕生平最大的愿望。但是他更清楚自己可以做一个知识渊博的大儒,但绝对不可能是治国平天下的能臣。但是他不怕,他愿意学。原本他是想学卢植卢子干那样,从基层做起,逐渐累积经验。可惜的是,他现在不能这么做。
身居高位之后,很多事情都由不得自己。少府令看起来风光无限,可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真正的做到了这个位置上,才能感受到。
“董伯照......”蔡邕摸着《天下州郡考》轻轻的吐出一句话:“就凭这一本天下州郡考,某家就不能让你出事儿......”
“来人!”蔡邕眼睛一睁,陡然间射出两道精光。
“老爷。”一个人矮身走进来,站在阴影处,看起来并不是很起眼的样子。
蔡邕看到他,眼神柔和来一下,道:“辛苦你了,走一趟西池村,去寻董伯照。”
“不知道让小的去寻他,所为何事”阴影中的身影沉声问道。
蔡邕屈指敲了敲桌子,道:“让他......”
他顿了顿,摇摇头道:“你就去保证他的安全就行了。”
阴影中的身影站立不动,半晌才躬了躬身子道:“知道了。”
“那你就去吧。”
蔡邕挥挥手,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在他心中,于国来说,董明是不能出任何问题的。就算是死,也要等到董明将天下州郡考写完才可以;于他自己来说,他这样暗地里帮助董明,有违刘宏的命令,这有悖于他作为一个忠臣的节操。
但是蔡邕很清楚,刘宏虽然只是想要在董明满前抖抖威风给让他有所畏惧,但是其他人尤其是那些没卵子的东西,肯定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会对他们产生威胁的敌人。没什么比敌人死亡更让人放心的了。
蔡邕可以肯定,只要让这些阉人找到机会,就一定会把董明往死里整。甚至他们会不惜下黑手,一点儿官场体面都不讲。就像当初他们针对自己那样。
“唉,某家果然只适合做一些闲散的官职。”蔡邕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着。自从当上了少府令,他的出神决定了不少的自诩清流的官员围到了他的身旁。而这些清流压根就不当十常侍是人看待,动不动就请诛十常侍。
结果就是,蔡邕啥正事儿没干成的,就成了朝堂上跟十常侍作对的政治集团首脑。以前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还发生了两次。
于是,有了两次党锢之祸。
在以前,蔡邕也觉得刘宏是个棒槌,听信几个宦官的谗言,就肆意打压朝中重臣清流,搞什么党锢。可是身居高位之后,蔡邕才发现,事情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
阉党与世家,老刘家总是要拉一派打一派。两者相比较,很明显阉党要更好控制一些。当然了,刘宏本身也就这点儿本事,只会打压,做不好表面功夫。再加上又没什么突出的贡献,还特么各种变态小癖好。这才使得朝野上下对刘宏的感官非常的差。
但是在天人感应学说之下,你又不能质疑皇帝。那怎么办呢只好拿十常侍背锅,所有的一切都怪这几个阉人。自汉以降,各朝各代不管皇帝多么昏庸无能,但是背锅总是皇帝身边的人。
后人倒是可以把前人拉出来鞭尸,论其是非功过。但是当朝之时,谁又敢说什么呢君不见.....(自行脑补)
蔡邕派出人之后,整个人清爽了许多。在书房里走了几圈之后,猛地挥了一下拳头。
“某家且不管这些蝇营狗苟的东西,先干一些实事再说。”蔡邕想明白之后,整个人都通透了:“先把董伯照设计的那个什么曲辕犁给推广了,用着多方便啊。还有就是
059章 田间地头
实践课,是董明带给这个时代最好的礼物。他让学生们走出课堂,真真切切的去感受。讲到农业就真的去田间地头做调研,讲到技术就真的带着学生们从画图开始,一步一步的做出来。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大呼过瘾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容易理解所学的东西。
此时,董明顺着之前所说的课程,带着学生们,在西池村,一户人家的田间上课。除了学生们之外,还有几个人,正是这块地的主人家。
主人家姓王,排行第一,都叫他王大郎。
“大郎,你们家一共有多少口人,多少亩地”
王大郎闻言憨厚的笑了一下,道:“俺家里一共有八口人。除了俺之外,还有三个儿子,最小的也十四岁了。我家婆娘、父亲母亲。还有一个幼弟、”
说到他弟弟的时候,王大郎脸上展开了笑容:“二郎跟俺不一样,俺就一身傻力气,只能在地理剖食。但二郎可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全家都指望着他呢。”
董明闻言一愣,接着问道:“家里一共多少亩地”
“嘿嘿,一共两百亩地。”王大郎笑着回道,显得很是自豪。
董明点点头,又问道:“平日里农忙,除了你之外,还有谁”
“好叫先生知道。”王大郎回道:“除了二郎之外,我们都下地干活。其实二郎也要干活,可我们咋舍得嘛他平日里读书就行了,还能教我们家几个小子哩。”
“那....一季的收入够用的吗”董明问道。
说到这里,王大郎的脸色变了变,最后道:“够用。”
董明摇了摇头,他知道,王大郎撒谎了。但是他没有继续问,而是对着学生们道:“大汉朝像王大郎家这样的家庭有千千万万个,他们还算是幸福的,顶多累一些,至少衣食无忧。家里还有一个脱产的读书人,生活有着盼头。可是,不如他们家的更多!告诉我,你们该怎么办”
“现在不要说,好好想一想,现在我们先上课!”董明扫视了一眼所有学生,然后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如何提高庄稼的单位面积产量。”
“啥叫单位面积产量啊。”王大郎小声问道。
董明对着他笑了笑道:“就是一亩地能产多少石粮食的意思。”
王大郎闻言摸了摸后脑勺道:“这还能提高不成大家不都是亩产两石多三石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