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好老师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野怪逆袭
但是王韦没往上报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韦反而做了一件好事儿。
再一个,只是目前这种程度的话,董明其实不是太在意。不过董明还是将连板了起来。
“所以说,你其实只是个皇家密探”董明给王韦按了一个看起来高大上的头衔。
“学生”
王韦想要说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只能咽下去。
“呐,犯了错误的人,想要祈求得到别人的原谅。并不是得到一句没关系就可以了。还要承受对方负面情绪的反扑,才是真正的获得原谅。”董明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
“所以”
董明顿了顿道:“所以为了让为师能够原谅你,就罚你继续做天子的密探吧。”
“老师”王韦愣了。
董明眼睛一瞪:“你不愿意”
“学生愿意。”王韦低着头,缓缓地说道。
董明眯着眼睛看着王韦,不知道在琢磨些什么。
翌日,董明回去坐班。
昨夜,王韦连夜就回去了。
董明去坐班其实也挺无聊的,刘宏这两天也不上朝。太常这边也没啥重要的事情做,他天天过来露个脸,就窝在自己办公的地方睡觉。
为此董明还弄了一个软塌过来。
这天同样也是咸鱼的一天,他正在闭目养神的时候,有人走过来将他拍醒。他连忙坐起来,一本正经的说道:“刚才在思考一个问题”
“太常大人是奴婢。”
一个有些尖细的嗓门响起来,董明一抬头,就看到一张年轻的脸,十五六的模样,是个公公。
“你来做什么的”
这太监董明倒也认识,在刘宏那里当差,说是张让的收的义子,名字叫张全。一个太监,叫张全全怎么都觉得有些搞笑。
不过董明倒也能理解,毕竟有些人五行缺水,名字就带水,那自然就允许有人不全,取名叫全。
“奴婢今儿过来是帮您学生带个话。”张全小声说道。
董明闻言一愣,自己哪个学生竟然这么神通广大能够请得动刘宏宫里当差的小太监不过很快他就反应过来,只能是刘辩了。
刘辩如今十二岁,按照如今的世道,十二岁的少年郎在普通百姓家里已经是个劳动力了。
“哦他说什么了”董明有些好奇的问道。他更感兴趣的是,刘辩是如何搭上张全的,而且还能瞒过刘宏。
又或者说,这一切都被刘宏看在眼里董明忽然觉得老刘家的这些人太特娘的有意思了。
张全闻言清了清嗓子,小声道:“那位说,想要在您这里观政,问您有没有好法子。”
“在我这里观政”
董明听到这个要求之后,心里还是有些失望的。他刘辩又不是小孩子了,又处在洛阳。身边还有何皇后和何进在侧,袁家兄弟也算是他的帮手。这样的基本盘,不说去搞事情,至少要去个能有业绩的地方吧
来这里跟董明一起闭目养神吗
神经病啊!
“嗯,那位的意思是,可以跟您多学习一段时间。”张全继续道:“这么些年了,虽然看了不少您的书和讲义,但是很多东西都不明白,想要趁着这个机会找您解惑。那位就是这么想的呢。”
董明摆摆手,没让张全继续说下去,而是道:“你回去告诉他,就说是本官的意思,让他去洛阳令那里观政。”
再也没有比观政亲民官更涨知识和手段的了。
张全闻言点点头,又道:“那就奴婢就谢过先生了。”
先生
董明有些玩味的看了一眼张全,他对自己的称呼竟然变成了先生,这小子有些意思。
“倒也没什么,至于他学习上的问题,等本官找个机会跟天子说一声,到时候给他一一解答。”董明笑着回道。
“那太好了。”张全兴奋的点点头。
“还有事儿”董明问道。
“没了!”张全躬身道:“如此奴婢就不打扰先生了!”
张全离开之后,董明眯着眼睛,摇了摇头。
“所以这皇位之争,就这么开始了吗”
刘辩十二岁,刘协七岁。两个后世还在上小学的家伙,就这么在各自背后之人的推动下,不得不开始一场无视血缘,践踏道德的血战。
关键每一个投身到这场血战中的人都觉得那么的理所当然,包括何进,包括刘宏,甚至也包括董明。
出生在帝王家,从出生的那一刻,本身的政治意义就远远大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意义。
对有些人来说,这是幸运的,与天地人斗,都特娘的其乐趣无穷;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却是无法反抗的命运。
杨家,杨修正跪在地上,他前面是一脸怒容的杨彪和满脸愁容的袁氏。
杨彪是杨修的父亲,他母亲是袁氏,袁安的曾孙女,袁逢的妹妹。也就是说,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杨修和袁绍、袁术等人还是表兄弟。
“你怎么来洛阳了!”杨彪横眉倒竖,一双眼睛因为生气瞪得老大:“滚回华阴去!别在洛阳丢人现眼!”
杨彪是传统的儒家门人,按照历史轨迹,这会儿他应该接了老爹杨赐的临晋侯的位置。只不过大概是董明的原因,历史出现了一些偏差,杨赐老爷子身体虽然不算好,但仍然活的好好的,前些日子还在朝堂上跟董明斗嘴呢。
传统儒学门人,自家老爹又跟董明不和。这也就导致,杨彪被新学的感官急速下降,已经到了厌恶的程度。而他,正好有一个一心扑在新学上的儿子。更关键的是,这本来是他们老杨家下一代的门面担当。
杨彪气疯了要。
杨修低着头不说话。
一旁的袁氏见状,上前劝道:“修儿还小,以后总会明白的。”
“他明白个屁!”杨彪连体面都不顾了,直接破口大骂:“还不是你教出来的好儿子!好好的圣人之学不去学,非要鼓捣那些邪魔外道!”
“新学不是邪魔外道!”杨修忽然开口争辩道:“新学是科学,是真理,是经世致用之学,是对圣人之学的继承和发扬!”
“你再说,老子今天打死你!”杨彪抓起一根木棍朝着杨修就抽了过去。
袁氏见状连忙上前抱住杨彪,然后对杨修喊道:“修儿,快跑,回华阴!”
杨修看了一眼杨彪,又看了一眼袁氏,大声说道:“父亲大人!您就是打死儿子,儿子也会这么说!日后您且看着便是!这天下,终归是新学的天下的!”
如果董明在场,估计恨不得一巴掌扇死杨修。
你搁这帮我立什么弗拉格呢
192章 来自何皇后的恶意
董明感冒了。
用这会儿的话说,应该叫伤寒,可以杀死人的。
他请了假,窝在房间里。徐庶给他熬着药,陪着他聊天。
“元化先生应该一同来洛阳的,这里的医生,学生总有些不放心。”徐庶小火熬着药材,对董明说道。
董明倒是不在意这些,实在不行他还能从系统那里兑换一些特效药出来,总之不会被一个小小的感冒干掉就是了。
“不说这些,你熬完了药,去吧志才给为师找来,为师有些事情要让他去做。”董明觉得脑袋昏昏沉沉的,有气无力的吩咐道。
徐庶闻言有些担心的说道:“老师既然生病了,就休息一些日子吧”
“无妨,只是有些事情让志才去办罢了。”董明摆摆手,解释道:“还算是个重要的事情,拖不得。”
“学生省得了。”徐庶点点头。
药材熬好了,徐庶端了一碗喂董明喝下去。喝了药之后,董明沉沉的睡了过去。等他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
头还有些疼,但是已经没那么严重了,说明这个时代的药还是有些作用的。他醒过来,穿上衣服,才注意到门口有个人影。
“庶哥儿”董明问了一句。
“老师,是学生。”门外传来戏志才的声音。
董明一拍脑袋,他才想起来,吃药之前让徐庶去找戏志才的时期,那会儿还是上午呢,看样子戏志才应该等了很久。
“等了很久”董明问了一句,道:“快进来吧,外面还是有些冷。”
戏志才大踏步走进来,对着董明行了一礼,道:“老师找学生何事”
“为了王韦的事情。”董明先倒了一杯茶,然后喝了一口道:“他过些日子会跟你对接,具体的事情”
董明如此这般的交代了一番。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儿,就是让王韦当一个双面密探罢了。他仍然向刘宏报告董明和新学的动向,反过来董明也打算通过王韦来试探刘宏的反应。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方说董明想要征收商税,那么就可以让王韦先行告知刘宏,看看他的反应如何,如果他支持那就好办,如果不支持也不反对,也可以做做。如果他反对的话,那董明就可以暂时改革其他的方面。
一点点的试探,直到最后一切都水到渠成。
将事情给戏志才交代了一番之后,董明摸着茶杯笑着道:“这件事儿为师思来想去还是你来做最合适。”
戏志才点点头,道:“学生省得了。”
“嗯,今天太晚了,明日再走吧。”董明看了一眼窗外,直到已经是深夜了:“让庶哥儿给你安排一下房间就行。”
戏志才没有拒绝,答应下来。
翌日,戏志才和董明一同出府。两个人都要去坐班,不同的是戏志才的工作要忙一些,董明只是过去睡觉罢了。
到了地方,董明刚刚进门,赵岐就迎了上来。
“太常大人,宫里来信了,让大人与某一同觐见。”赵岐上来就说道。
“哎”
董明楞了一下,刘宏这见他是不是见的有些频繁了不过这一次跟赵岐一起去,应该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咱们现在过去”赵岐问道。
董明点点头:“那就去吧。”
跟在赵岐后面,两人并没有去南宫,也没有去北宫,反而转到了长秋宫。长秋宫是何皇后的居所,这一点董明还是知道的。
“唔这里咱们进去不合适吧”董明上前拉住赵岐,一字一顿的说道。
赵岐闻言解释道:“天子就在里面。是天子让你我二人来这里的。”
“传信的小黄门呢”董明又问了一句。
“先回来了,老夫为了等你所以就让他先回去了。”赵岐说着从怀里摸出一个腰牌,递给了董明。
董明接过来看了一眼,然后道:“那行吧。”
赵岐点点头,大概是为了打消董明的疑虑,继续走在前面。两个人进了长秋宫,董明心思急转,刘宏若是召见他还好理解,但是召见赵岐的话
董明开始回忆这些天对赵岐这个人了解到的一些资料。
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他是个经学大家,主攻《孟子》,最早的孟子注本就是赵岐编写的《孟子章句》。
如今赵岐正在写这本书,还曾经跟董明有过探讨。董明虽然不是什么经学大家,但是他读过朱熹的《孟子集注》啊。对《孟子》一书,还是有些了解的。当然了,董明对朱熹的那一套“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是嗤之以鼻孔的。
单就对《孟子》的注解来说,董明更加喜欢赵岐的版本。赵岐注释《孟子》注重训诂,兼重语句的诠释而朱熹则注重义理,兼重词义的解释。
赵岐的这种注解的方式,真要说起来,得从两汉之际今古文经学之争说起。
今文学家注目于经书的‘义’,所以注重‘微言大义’,和政治的关系也较为密切;古文学家在古文经书发现后即注意校勘脱简,所以治经注意名物训诂。
而赵岐兼采两家之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孟子章句》:“汉儒注经,多明训诂名物,惟此注笺释文句,乃似后世之口义,与古学稍殊”,焦循《孟子正义》也说其:“叠训诂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与汉代其它注书相比,《孟子章句》既“笺释文句”,又注意名物训诂。如《梁惠王上》:“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赵注:“曰,辞也。叟,长老之称,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之魏,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此亦将有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既重训诂,又有句意的阐释。
同样是《梁惠王上》:“《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朱熹的注解是:“经,量度也。灵台,文王台名也。营,谋为也。攻,治也。不日,不终日也。亟,速也,言文王戒以勿亟也。子来,如子来趋父事也。灵囿、灵沼,台下有囿,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不惊动也。濯濯,肥泽貌。鹤鹤,洁白貌。于,叹美辞。牣,满也。”
可以看出来相较于赵岐的注解,朱熹的注解更加注重每一个词的词义。释词非常的细致详尽。但是这种详细的注解,其实夹杂了很多朱熹以“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
除此之外,赵注征引诸经,朱注广引诸说;赵岐“疏不破注”,朱熹辨析存疑。不管怎么说,两个人都是大佬,董明也就占了个穿越众的便宜,不然也不能跟赵岐探讨这些形而上的东西。
从这一点来说,刘宏喊上了他赵岐,再加上他这个新学领袖来长秋宫,很可能是想要听课
就在董明胡思乱想的时候,两人已经来到了一处寝宫前。
“到了。”赵岐小声提醒了一局董明。
董明点点头,走到赵岐前面,自有眼尖的小太监跑进了寝宫内,不一会儿就小太监就跑了出来,将两人请了进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