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海里全是水

    “我身为重生者,重生一年多了,都从来没有装逼打过脸,这已经够对不起观众的了。

    现在被人欺负了,要是还认怂,那以后也甭说别的了。”孙大海心里发狠。

    “民警叔叔。”孙大海叫住正要离开的民警。

    民警回过身,看是孙大海。他心里腻歪,就这点小破事,我给你们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好说的。

    “民警叔叔,我是首都人,这是第一次来沪城。”

    孙大海稍微停顿了一下,脸上带着天真的表情,继续说。

    “刚才我告诉您了,这个叔叔非要用钱,来换我的粮票,您也没有过问一下。沪城是什么时候开始,可以买卖粮票了

    反正我们首都是不能这样的,我来之前还听说,有人因为偷偷地买卖粮票,被公安抓了。”

    民警一听这话,顿时觉得头皮发麻。

    这小子可不是省油的灯,几句话就把我逼到墙角了。这大帽子扣下来,我都要受到牵连。

    民警刚想说些什么,孙大海却是话题轻轻一转,说到了别的。

    “我和家人一起来的,他现在正在饭店里接待外宾。我是自告奋勇,出来为他们买点本地特色的早点。

    外宾不放心,说要陪我一起来。我还说沪城是大城市,和首都一样,非常安全。可刚才这位叔叔要买我的粮票,我不同意,他就使劲瞪我,还大声骂我。要不是这位阿姨拦着,他肯定会打我的。

    我回去要问问大人,新闻里说沪城不是非常好吗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说着,孙大海从兜里拿出房间的钥匙,钥匙后面挂着一个塑料牌,上面印有和平饭店的中英文字样,以及房间号。

    这居然又牵扯到外宾了民警看到和平饭店客房的钥匙,就知道孙大海说得十有**是真的。普通的国内人,是不能入住和平饭店的,这是是涉外的高档酒店。

    这时,民警真的无力吐槽了。

    这孩子可真厉害,几句话说得轻描淡写,却叫我不得不认真处理,跟个多年玩法的老手似的。

    不过还好,他给了我台阶下,把话题转移到摊主对他的威胁恐吓上了,要是继续追究买卖粮票的事,就会连我也一起捎带上了。






第148章 惊喜过度的孙卫红
    


    本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随便和稀泥的民警,现在只能走正式的调解程序。

    要知道,现在是1982年,与外宾有关的事,就是大事,容不得他有半点大意。

    早点摊主都傻了,他哪里想到,为了占一斤六两粮票的便宜,竟然会惊动到公安。

    在民警登记双方的基本信息时,他就不停地向民警哀求,希望能放他一马。

    民警心里这个烦呀,就不用再表述了。他心里想,你求我有个毛用,事情是大是小,全由那小孩说了算。

    连这点眼力价都没有,还想占人便宜,真不知道你这三十多岁,是怎么活过来的。

    但最后,民警也受不了他,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就差鼻涕眼泪俱下了。

    民警便给他使了一个眼色,你倒是去找正主求情呀,跟我白话儿个毛线。你以为我愿意管这屁大的事加起来也没有到一块钱。

    早点摊主可算是明白了,他便讪讪地向孙大海赔礼道歉。

    孙大海挖苦了他几句之后,心情也就愉快了。

    事情算是解决了。调解成功的民警,也松了一口气。不过,既然是走了程序,就要有正式的处理结果出来。

    民警在早点摊主已经道歉,并且孙大海表示接受后,要求他写检查,一式两份,交到派出所,并由民警将其中一份,转交给孙大海。

    孙大海看了看一脸苦瓜相的早点摊主,心想,这人听他说话,就知道他没有上过什么学,些检查对他来说,也是很有难度的,算是一份体罚吧。

    至于说转交检查什么的,孙大海知道,民警遇到有背景的人,也是要上杆子攀交情,这是人之常情。

    孙大海谢过了民警,又从早点摊主那里,要回自己交的钱和粮票,转头从另外那个女摊主的早点摊上,买了早点,然后回饭店去了。

    没事找事,让小爷大早上就生气,还想让我从你的摊位上买东西吃做梦去吧

    吃过早点后,姜秀萍自己先出去了。她以前经常在部里开会,参家各种活动。在全国教育系统,她认识不少人。

    现在各个学校都在放暑假,她又来了沪城。于是她提前打电话,约了两个沪城的朋友,一会要一起逛街吃饭,算是小聚会吧。

    孙大海一个人在房间里看报纸,这时有人敲门,孙大海打开一看,是姑姑孙卫红到了。

    孙大海把孙卫红让进房间,他看了看表,现在才八点半,怪不得姑姑直接上楼来了,原来是她到得太早了。

    姑姑给自己倒了杯水,就和孙大海聊了起来。她东拉西扯的,一会儿问孙大海对香江的饮食适应不适应,一会儿又说那个拉杆箱真结实,很是好用。

    孙大海有一搭没一搭陪她闲扯,心中还在琢磨,姑姑这几年,连续读了旦复大学的本科和研究生,难道就退化成了这种水平言不达意,逻辑混乱,还不如她上大学之前。

    说着说着,姑姑实在忍不住,便红着脸问孙大海,昨天见到韩少白,感觉他怎么样奶奶对他,又是什么看法

    原来如此,这才对嘛。

    孙大海松了一口气,不是旦复大学毁人不倦,而是恋爱中的女人,智商无限趋近于零。

    孙大海是小辈,平时和姑姑亲近,随便开什么玩笑都无所谓,但在这个时候,这个问题上,却是不能开玩笑的。

    孙大海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对韩少白的评分告诉了孙卫红,并把昨天他们走后,奶奶姜秀萍和孙大海聊的关于韩少白的话,告诉给了姑姑。

    姜秀萍对韩少白的印象,和孙大海差不多,总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奶奶认为韩少白的专业和学历,以后可以找到一个不错的单位,应该不会和孙卫红差距太大。

    孙大海能看得出来,韩少白对姑姑的很好,姑姑和他在一起,感到很幸福,这就足够了。

    至于说他以后能否找得到好工作,以及收入多少的事儿,对重生者孙大海来说,那都不是事儿。

    孙卫红听到孙大海的话,顾不上假装矜持,脸上都乐开了花。

    这个瓜女子,就知道傻笑了。难道你就不知道问问你的宝贝侄子,这趟香江之旅,给你挣了多少嫁妆吗

    唉,谁让她是长辈呢。孙大海只好老老实实地看她傻笑,听她絮叨,直到时间马上要到九点。

    “姑姑,马上要九点了。”孙大海提醒孙卫红。

    “哦。对了,大海,你要我九点来,做什么呢”

    “一会去看房,我准备帮你在沪城买套房子。”孙大海看孙卫红智商在逐渐恢复中,便告诉了她。

    “帮我和奶奶预订这里的,是香江一个朋友的朋友。他们是华人,已经定居在枫叶国,在沪城的房子,他们准备卖掉。

    我不是帮您在香江挣了笔钱了嘛我想用这钱给您买套房子,以后您在沪城,就有自己的家了。”

    “买房子”孙卫红吓了一跳,她连忙说“沪城是不让个人买卖房屋的。再说,你挣了多少钱呀,就想着买房子”

    “没关系,我问过了,查理夫妇的房子,是带地契的私产房,他们又是外国人,所以房子连同地契,是可以转让的。”

    孙大海一边说,一边和孙卫红一起走出房间,按了电梯的按钮。

    “钱我帮您挣了点,回来前换成了美元,大概有二十七万多点吧。”

    正在进入电梯的孙卫红大吃一惊,她颤声问“二十七万,还是美元你到底都干了什么了”

    “我在香江,用走之前您给我的本钱,自己又搭了一份,一起买世界杯足球比赛的博彩,结果中了奖。这钱咱俩每人都有份,一样多。您放心好了,足球博彩在香江是完全合法的。”

    “叮”电梯到了一层,孙大海拉着孙卫红走了出来。

    查理夫妇已经到大厅的沙发上等待了,看到孙大海来了,便站起了身。

    今天,被接连不断的惊喜,刺激得有些过头的孙卫红,现在都有些迷糊了。

    她隐约听到孙大海在介绍自己,这才回过神来。她知道这会儿不是向孙大海询问的时候,和查理夫妇打过招呼后,就站在一旁,听他们说话。

    “大海,很抱歉,今天由我一个人陪你们去看房。

    我妻子不愿意再去,因为她的童年就是在那里度过的。现在看到房子又旧又破,被糟蹋得不成样子,她很难过。”

    “哦,当然可以。查理太太,我家在首都的老宅子,也是多年前被充公,直到去年才发还给我们。说到对老房子的感情和珍贵的童年记忆,我完全能体会您现在的心情。”

    “大海,谢谢你的理解。”查理太太感激地对孙大海说。

    其实,孙大海这话说得,委实太夸张了。

    孙大海是1973年出生的,而西皇城根的老宅子,则是1966年就被征用了。

    那时他爸爸妈妈都还没有结婚,哪里有他的什么童年记忆





第149章 衡山路的房子
    


    孙大海告别查理太太,拉着孙卫红,和查理一起坐上了从饭店租来的汽车。

    可怜的孙卫红,这时还是迷迷糊糊的。侄子居然用短短两个月,就给自己一个这么大的惊喜。

    这可是二十多万美元呀,孙卫红就是金融专业的,她知道人民币兑美元在不断贬值,现在的官方牌价,一美元大概兑换二元人民币。

    一个正常的国家干部,每月收入是五十元,一年六百元。他需要工作九百年,才能挣到五十四万元人民币,也就是二十七万美元。

    在汽车上,孙卫红自动陷入解题模式。孙大海也不去管她,自顾自的和查理说着话。

    查理说,他们这次回大陆已经快一个月了。在这期间,他们就回老房子那边看过两次。

    第一次是他俩自己回去的,险些没有认出自家的房子。

    衡山路,也就是当年的贝当路上的房子,以花园洋房居多,他家是为数不多的几栋独立别墅之一。别墅地上两层,地下也有一层,总建筑面积有六百多平方米。

    别看他家别墅建筑面积不大,但占地面积可不少,足有两亩多地,临街的宽度有三十米,径深有五十米。

    在他俩的记忆中,别墅是建在里面,临街那一面的三十米,是用几种不同种类的树和绿植,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搭建的一道树墙。

    除了大门,其他都是鲜活的植物,生机勃勃,趣味无穷。这是当年贝当路上出名的景观。

    而他们现在看到的,是一座二层简易楼,取代了原先的树墙,小楼的窗户外,还挂着五颜六色的衣物。

    走到后面,原先别墅院里的花坛、喷泉池和秋千架统统都不见了,几个简陋的大棚下,各种杂物乱七八糟的堆放着。

    别墅内,宽敞的大厅里,昂贵的水晶灯没有了,大厅也被人为的分隔成几间,住着不同的家庭。

    老人的咳嗽声,小孩的哭闹声,煤炉的烟气味儿,几家人同时做饭时,各种混合起来味道,原来整洁的墙面,也被烟熏火燎或小二涂鸦搞的不成样子。

    查理太太实在不忍再看下去,拉着丈夫走了。回去后,她大病一场,休养了一周才好转起来。

    她和丈夫做出决定,卖掉房子,眼不见心不烦。

    查理拿着地契与房产证,找到房管局,要求政府归还自家财产。房管局的人一开始还打官腔,踢皮球,就是不肯给予解决。

    最后,愤怒至极的查理,掏出了自己的护照,并扬言要找国外媒体,控诉他们侵占自家私人财产,并拒不解决问题。

    房管局的人这才害怕起来,局长亲自出面,先安抚住查理,并立即向区里汇报。

    区里知道后,非常重视,派来主管区长亲自处理此事,迅速将里面的住户安置好去处,并约好时间,组织人员和车辆,免费帮住户搬家。

    特事特办之下,政府的工作效率极高。查理对此也表示满意,但后面涉及赔偿或补偿的事,又卡壳了。

    查理习惯了枫叶国的法律,他认为有事实依据,申请国家赔偿是很容易的事,却不知道国内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

    像他家中仅仅一个二十年代的水晶大吊灯,最少也要几千美金,严重缺乏外汇的政府,又怎么能轻易开这样的口子呢

    要知道,类似查理这样的事,可不是偶然的例子。即便私下对查理做出点补偿,也不是一个副区长就能决定的。

    好在查理夫妇并不是黄皮白心的香蕉人,他俩对国家还是有感情的。

    他俩知道政府的顾虑后,主动提出,不要直接经济赔偿,而是由政府负担,拆除违建,并对别墅主体进行大规模修缮。

    另外,就是允许他将房屋和地契进行交易。

    对于他提出的第一个条件,政府完全接受。政府的建筑公司出人出料,干点这活没有问题。

    只要不赔偿,政府怎么都好说。外汇肯定是没有的,赔人民币,先不说查理要不要,只怕没有领导肯开这个先例。

    至于第二个条件,政府几个部门开会研究后,决定予以驳回,因为现在法律不允许进行房屋和地皮的私人交易。

    不过,他们私下又给了查理一个解决方法取代树墙的简易楼不拆了,可以按照查理的要求,进行加固和重新装修,免费送与查理。
1...4243444546...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