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在她们不懈努力下,在试点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果时,她们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誉。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地肯定与接见后,她们的工作更加高涨,试点工作不断推进,直到1966年,时局混乱,工作才停止。
下班了的李翠凤,匆匆来到家里。她和正在家做饭的姜秀萍与郑子芸打了招呼后,就蹲在厨房地上一边择菜,一边小声地说“姜阿姨,郑阿姨,今天上午我去找主编签字时,他对我说,中央最近可能要下文,大力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活动。针对的主要是66、67、68届的初中、高中与大学毕业生。主编说,我的亲朋好友中如果有这样的人,就要早点做准备。我想,小红和小月不正好是吗”
“她俩应该是去年初中毕业的,算是67届的。因为学校停课,所以直到今年才拿到毕业证。她俩现在一直在家复习功课,等高中重新开始招生。这可怎么办”郑子芸着急了。
“你先别急,让小凤慢慢说。”姜秀萍稳住郑子芸“小凤,你的看法呢”
“我查了一下午的资料,看来主编说的应该是真的。因为前两年停课,所以连续三届毕业生都没有分配工作或继续上学深造,现在都集中到了一起,全国大概有几百万人。可目前高中、大学都没有正式开始招生,工厂也不招工,因此,几乎所有的毕业生都聚集在了各大城市里。我们报社每天都会接到无数读者来信,反映这样的问题。中央肯定要想办法解决的,而且前几天,我们报接连发了好几篇文章,都是在吹风,大力宣扬了前几年上山下乡活动中的优秀知青。”
这时,孙卫国和曹大厨一起回到了家。
郑子芸愣住了“你俩怎么一起回来了大厨,你今天怎么回家这么早”
第144章 黑白双煞
孙大海冲进房间,直接来到客厅的窗前。他一把拉开窗帘,黄浦江的江景,立刻呈现在了他的眼前。
“哇,好漂亮呀”
孙卫红放下行李,走到孙大海的身边。她望着江景,发出了赞叹之声。
“少白,你也过来看看。”
韩少白则是早就晕菜了。
他自一年多前,和孙卫红认识,俩人开始交往。直到几个月前,才正式确认了男女朋友关系。
介绍他们俩认识的,是孙卫红的同学兼小弟陆宏达。他已经在今年三月本科毕业,回到首都,成为黄菲菲的手下,在食为天天然食材公司,任财务部经理。
陆宏达能去食为天工作,自然是孙卫红介绍的。但一进公司就成为财务部经理,这就不仅是他本身能力强的问题了,孙卫红的面子,才是最重要的因素。
陆宏达是心知肚明,他上学时就是孙卫红的小弟,受孙卫红的照顾,现在对孙卫红自然更加是感恩戴德。
陆宏达和韩少白也混得熟了,对其性格与人品,都有了很深地了解。他对韩少白和孙卫红未来的前景,还是很看好的。
离开学校之前,他偷偷找到韩少白,把他所知道的关于孙卫红的情况,其中他认为不需要保密的那部分,告诉了韩少白。
他是希望韩少白能够多了解孙卫红一些,使他们两人时相处更加融洽。
由此,韩少白才知道了孙卫红家中条件不错。
孙卫红人淡如菊,平时不抢不争,不显山露水。
韩少白只是感觉她对钱比较随意,既不像家中困难,需要省吃俭用留出学生补贴寄回家去的人;也不像家中富裕,每月都有额外补贴生活的人。
经陆宏达一说,韩少白心里多少有了些底数。
谁成想他从陆宏达那里了解到的,只是孙家的冰山一角。
每天和他一起吃饭,一起学习的孙卫红,竟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富婆。
一来孙卫红原本就不是乱花钱的人;二来自从俩人交往以后,为了照顾男友的面子,孙卫红在花钱的问题上更注意了。
所以,韩少白也只当孙家家境尚可,孙卫红没有额外的经济负担而已。
真所谓是“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1982年的人,有几个能像孙卫红一样,还没有正式工作,就每月拿到一百元以上的零花钱呢
更何况,她还有个堪称逆天的侄子,随便去香江转了两个月,就给她挣回一笔巨额财富。
韩少白今天算是开了眼界。
孙卫红前几天告诉他,她的妈妈和侄子要来沪城,等她结束课题,一起回首都过暑假,要他一起去接,见一见家人。
毕竟是第一次见女方的家长,韩少白还是有些小小的紧张。
到了接机的当天,穿什么衣服见家长好呢
他和孙卫红商量,想穿上孙卫红给他新买的的确良衬衣、西裤和皮鞋,结果被孙卫红阻止了。
沪城在八月初,是非常炎热的。他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没必要这样打扮自己。
孙卫红知道,姜秀萍其实是很随和的人。只要韩少白人好,对自己好,穿着上干净合体,就足够了。他不需要那样刻意打扮,大热天的,会让人觉得很做作。
孙卫红灵机一动,想起前些日子,她和韩少白一起看电影少林寺时,买下的文化衫。
1982年,电影少林寺肆虐全国整整一年。不同于前世,现在电影海报、挂历以文化衫的销售,真正是火爆之极。
尤其是在有条件的年轻人当中,没有一两件这样的电影衍生品,都不好意思见人。
大学群体更是如此,哪间宿舍的墙上,没有几张少林寺的海报或挂历呢
这只是明面上的。
私底下,那一对对的小恋人们,则是不约而同地购买了文化衫。
1982年,还没有情侣衫的概念。而少林寺的文化衫,因为有黑白对应的两种颜色,所以被小情侣们追捧,纷纷穿出情侣衫的效果来。
这个时候,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情侣们在外人面前,几乎没有任何表达亲密的言谈举止。
能够穿上款式一样,颜色相同或相反的衣服,他们的心里肯定是甜滋滋的。
和大多数情侣一样,作为女生,孙卫红选的是白色的文化衫,韩少白选的是黑色的,两件衣服买了之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穿出去过呢。
结果,姜秀萍和孙大海在机场出关后,看到的就是他俩这样的装扮。
这不是“黑白双煞”嘛孙大海乐坏了。
不过,仅仅在机场大厅,孙大海就看到好多大人和孩子,都穿得是少林寺的文化衫。
在娱乐匮乏、商品种类匮乏的年代,这样一件普通的文化衫,竟然成了时尚的代表。不得不说,这个时代的人,活得真是令人很心酸。
孙大海一路上都在仔细观察韩少白,他身高大概有一米八,人不胖,但骨架很大,五官端正,浓眉大眼,戴着一副厚厚镜片的眼镜,整体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
最后他给韩少白打了七十五分,这个分数不是最终结论,要根据日后对韩少白了解的深入,随时变化。
韩少白的人品性格,还需要长期观察,但他一个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的山东大汉,在形象上得分不低。
只不过,他的眼镜镜片是不是厚了点未来我的小外甥,会不会也要被遗传成近视
观察者孙大海心细如发,他永远都是这样的高瞻远瞩
韩少白今天算是开了眼。
下午,到了孙卫红约好的时间,韩少白换上文化衫,走到研究生宿舍楼下,被早已等候的孙卫红带着走出了校园。
韩少白以为要去坐公交车,到火车站接人。
谁知道在校门口,孙卫红对照牌号,找到一辆停在傍边的小轿车,和司机说了几句,就上了车。
韩少白问过才知道,原来孙卫红的妈妈和侄子,是刚从香江回国,他们要去机场接机。
而这辆小汽车,则是预订饭店派来接机的。韩少白不明觉厉,顿时感到孙家人的高大上。
到了机场接到人后,韩少白发现姜秀萍雍容华贵,孙大海精灵古怪。俩人都是衣着时尚,气度不凡,这更是让韩少白有些自惭形秽。
姜秀萍和孙大海对他虽然有观察、考量之意,但态度十分温和,再加上孙卫红在旁边帮衬,使他很快就放松下来。
三人说说笑笑,一路就乘车到了和平饭店。
进了高贵典雅、富丽堂皇的和平饭店,韩少白这辈子是第一次接触如此高档的地方,一下子就被震住了。
他晕晕乎乎跟随大家进入房间,直到孙卫红叫他,他才回过神来。
“真的是很漂亮。”
韩少白站在孙卫红身边,看向窗外的江景。
孙大海却是撇了撇嘴,对窗外的景色,大失所望。
第145章 1982年的外滩江景
孙大海特意要盛智文帮忙,订下和平饭店的江景房,就是为了看外滩江景的。
结果孙大海到了房间才发现,现在只是1982年,黄浦江在外滩一段,还没有经过政府大力度的综合治理。
浑浊的江水,老旧的各色船只,还有冒着黑烟缓缓而行的货轮,外滩对面也没有东方明珠塔等地标建筑。
我,来早了
垂头丧气的孙大海,在心里承认了自己的失误。
和平饭店上一次整体大修,还是1956年,到现在已经二十多年了。
虽然在此期间,小修小补从未中断过,但在饭店整体呈现出的美轮美奂的奢华中,却是带有一丝老迈的气息。
就这么一间江景套房,两张床,居然每天要收一百多美金,还要加上百分之十五的服务费,关键这是什么样的破烂江景呀
别看孙卫红和韩少白觉得窗外的江景很漂亮,那是他们没见过世面。
前世的外滩,景色旖旎,波光潋滟。尤其是夜景,配合两岸的灯光,那才叫远近照应,点面结合,如同一幅用彩珠妆点出的艳丽画卷。
至于说现在算了,还是不去想了,不然越想越生气。
就这样,孙卫红和韩少白安静地看着江景,孙大海则是无聊地坐在客厅的沙发里。
过了一会,姜秀萍收拾好行李物品,从卧室里走了出来。
趁着他们聊天,孙大海走出房间,他来到3层,看了看房门号,敲响了一个房间的房门。
很快一个四十来岁的华人男人把房门打开,他疑惑地看着孙大海。
孙大海连忙在脸上挂上天真的微笑,他对那名男子说“请问,您是枫叶国的查理先生吗我是盛智文先生的朋友,我叫孙大海。”
查理恍然大悟,他对孙大海说“原来里是你呀,你们这么早就入住了,一路都顺利吗”
说着话,他把孙大海让进了房间。
这间房是普通标间,房间内还有一名女士,正在画板上作画。看到孙大海进来,便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查理为两人做介绍“这是我妻子米琪,他是孙大海,盛智文请咱们帮他预订房间的。”
“查理夫人,您好。多谢你们的帮助,我和奶奶已经顺利入住了。我在楼下的咖啡厅订好了位子,请二位赏光,一起喝杯咖啡。”
在一楼的victorsdei里,三人随意点了些饮品和西点。
查理夫妇都要的是摩卡咖啡,孙大海还小,只能要鲜榨果汁。此外他还点了这里最出名的提拉米苏、泡芙以及五彩马卡龙。
这两口子都是华人,大家索性用中文交流起来。
他俩五十年代末的大学生,学美术专业的,是同班同学。
女方的父亲是位高级技师,解放前在沪城的一家枫叶国企业工作,随企业运送机器设备到了枫叶国的时候,华夏解放了。他也就没能再回来。
他的妻子有他公司在枫叶国的联系地址,但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下,她根本不敢说出去。
直到六十年代初,查理太太与查理结婚后,她妈妈病重,临去世前才告诉了她关于父亲的情况。
当十年特殊时期开始时,他们因为两人的家庭出身都属于城市小业主,害怕受到牵连,两人便偷渡到香江。
那时申请香江居住证,还是很容易的。他们成为香江公民后,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写信,与枫叶国的父亲联系。
后来,联系到父亲的两人,直接去了枫叶国,入了枫叶国的国籍,和父亲一起生活,并改行做起了服装设计师。
他俩所在的服装公司,正是盛智文的客户之一。盛智文主要的服装生产地在香江,他俩又是华人,所以公司与盛智文的业务,主要由他们出面办理。
他俩现在回国,是知道大陆现在对以前的事情不再追究了,想要处理留在沪城的房产。
他们的事情,在香江的时候,盛智文就已经告诉孙大海。孙大海现在过来,一是要感谢他们帮忙订房,二是惦记上他们的房子了。
“那你们跑了这么多部门,房子最终还没有下来”
他们说着说着,就聊到了房子的事情。孙大海不禁问了起来。
“政府的负责人说了,房子还回来是没有问题的,手续随时可以办。可是房子现在还不能给我们,要等里面的住户全都搬走以后才成。
我俩前几天去看了,房子里面住了十多户人,已经毁得不成样子了。”查利太太说到这儿,就忍不住叹息起来。
查利拍了拍妻子的手,安慰她说“亲爱的,别难过了。反正这房子咱们是打算卖掉了,眼不见心不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