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重生之重新活一次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海里全是水

    现在的孙大海,还是只能靠现有的这大猫小猫两三只,来帮助自己夯实基础。

    这也就是为什么孙大海会出大力气,帮助阿山和赵军双方,调停矛盾,他真的是身边没人呀。

    否则即便他知道阿山和阿呆的关系;知道赵军他们是大陆退伍军人,和自己有天然的亲近感。孙大海只需要拿出几千港币,也就足够解决双方的矛盾了。

    他绝对用不着绕这么大的圈子,费心费力,只为能够把他们双方全部安置下来。

    好心有好报。

    帮助他们的结果,目前看起来,还是非常不错的。

    孙大海不仅仅是得到了“兰桂坊开发”这个庞大的项目,还收获了阿山和赵军他们的感激,得到了几个实用的人才。

    阿山管理保安部没有什么问题,这些天他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连赵军的手下也和他混的关系不错了。

    赵军管理物业部是好是坏,目前还不知道。不过,现在有了他副手的帮助,赵军顺利接手工作不会很难,关键是他要尽快学会粤语,不然无法于其他人沟通。

    秦天秦老爷子,是兰桂坊这片地区公认的带头人,有他出面协调,什么事情都好商量。

    老石头则是干了一辈子的库管,以后在入库出库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龌龊事,谁也别想糊弄住他。

    四眼仔阿文真是个意外收获。又不是剧本里的情节,谁能想到阿山手下那些整天打打杀杀、大字不识的古惑仔中,还能出一个曾经的大学生呢

    现在阿文跟着朱丽花,干得是有模有样的。再好好熬上两年,派出去做个中层管理人员,应该没有问题。

    孙大海个人额外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这次引发双方纠纷的“杀狼英雄”巴特尔。

    巴特尔身上的伤已经养好了,但现在对他来说,却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巴特尔是个标准的蒙古大汉,对香江的环境、饮食和气候,非常不适应。

    巴特尔为人忠厚老实,勇猛无畏,听话认死理,身手还很好,在部队是最受连长和赵军喜欢的士兵。

    他现在才20岁,当了四年的大头兵,没有什么社会经验和生存技能。

    巴特尔是孤儿,父母都是牧民,双双死在了雪灾之下。

    他从小是被爷爷带大的。参军后不久,爷爷也去世了,他也就成了彻底的孤家寡人。

    退伍后,无家可归的巴特尔就跟着赵军他们,一起偷渡到香江。

    现在如果他要离开,一个人回到大陆,赵军真不敢想象,他怎么生活下去。

    赵军为了巴特尔的未来,专门带他找到孙大海,请孙大海帮他寻个出路。

    孙大海一听巴特尔的特点,心里就乐开了花。

    他当场就拍胸脯对巴特尔保证“以后你就放心跟着我吧。回首都先学车,今后你就是我的专职司机兼保镖了。”






人生已多风雨(完)
    


    第143章和平饭店

    再次坐进教室的孙大海,虽然在心理上做好了准备,但实际上还是很不适应。

    低矮而又坚硬的桌椅,天真而幼稚的同学,孙大海身处其间,脸上虽然挂着略显僵硬的微笑,但他的心却始终是飘在外面的。

    唉,心野了

    孙大海随手翻看了一下新学期的课本,里面浅显而直白的内容,实在是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

    孙大海无聊地趴在课桌上,嘴里叼着自动铅笔,用胡思乱想来打发时间。

    香江之行顺利结束,其间所得远远超出孙大海的计划。无论是资金、人员以及公司的规模,都比孙大海出发前设想的要好很多。

    不说其它,单单是手中兰桂坊的开发权,又哪里是孙大海窝在首都时能够想象的

    半年后,兰桂坊一期开发工程,基本上可以完成。几座最高不过五层的建筑,将会以不同的风格,出现在香江人的视线中。

    别的不敢说,要说到改变香江人休闲娱乐的风气,引领青年人时尚潮流,兰桂坊当仁不让。

    因此,兰桂坊的开发,孙大海是相当关注的,挣钱是小,立名为大。

    这就相当于前世的政绩工程,只要兰桂坊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地发展,不出太大的纰漏,孙大海和他的架设未来系,就等于在香江得到了一面免死金牌。

    这金牌可不光在香江有用,大陆高层心中也会对促进香江繁荣、增加社会活力的架设未来系,另眼相看。

    孙大海把嘴中的笔换个角度,继续含着。

    沪城也去过了,姜秀萍和孙大海在沪城等了四天,最后和孙卫红一起飞回首都。

    姑姑孙卫红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虽然四人的研究生宿舍比八人的本科宿舍好点有限,但孙卫红已经很满意了。

    孙卫红在校的生活很简单。在课外,她除了去导师带的课题组,剩下时间主要是泡在图书馆里,抓紧时间学习。

    韩少白是学理科的,比她还宅。他们两人在一起,有一多半的时间,是在图书馆看书。无论谁先到,都会给对方占个位置,也算是相得益彰了。

    俩人经常一起去食堂吃饭,韩少白是北方人,好面子,不习惯让女孩付账,经常主动抢着为孙卫红结账。

    当然粮票还是要各出各的,每人的每月定量就那么多,韩少白想请客也请不起,他又不是孙大海。

    孙卫红善解人意,她默默接受韩少白的心意,而在其它地方想方设法补贴给他。今天买点水果俩人一起吃,过上几天再一人买一件衣服,让韩少白无法拒绝。

    孙卫红原来在生活上就没有负担,她生活很简朴,靠国家给的大学生补贴就能养活自己,没有大手大脚乱花钱的习惯。

    家里给她的钱,她都攒了起来,等回首都的时候,为家里和亲友买各种东西,等于又还了回去。

    在孙大海重生一年后,开始帮家里策划办企业,改善家人的生活以来,家里每月给孙卫红钱就更多了。

    尤其是孙大海开玩笑似的组织家里的小字辈入股,办了个叫什么妆点生活的公司,半年的时间,每人就分到了两千块钱。

    孙卫红的这笔钱钱,已经花出了一些。她在曹月结婚时,为了赶时间,买了往返机票,花了小三百块。

    又给了好姐妹曹月五百元的礼金,剩下的钱,连同她以前的积蓄,一起存在银行里。

    别看她是金融学的硕士研究生,对于1982年人们的投资意识和投资渠道来说,这笔钱最好的去向,也只能是存在银行吃利息。

    从六月份开始,家族福利开始发放。

    孙卫红现在每月可以拿到国家给的研究生补贴四十多元,学校课题组给的补贴十元左右,外加家里给的福利五十元。

    每月收入一百元,现在孙卫红在旦复大学,连学生带老师都算上,她每月的零花钱,妥妥地超过九成人。

    但孙卫红的生活依然同以往一样,简简单单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她知道直接给韩少白钱,会伤害他的自尊心,让他很没面子。于是,多年来都不找家里要钱要东西的孙卫红,前些天特意打电话给嫂子李翠凤,求她帮忙,从天海肉联厂内部买点午餐肉罐头寄到沪城。

    当时姜秀萍和孙大海刚去香江,不然,孙卫红会找孙大海帮忙的。她知道孙大海在家里开办的各个企业中混的很好,这种事找他办,比找嫂子还强。

    不过,孙卫红还是没有放过孙大海。她在回首都参加曹月婚礼时,告诉孙大海,要他在香江帮忙买点金融类和计算机类的图书和杂志。

    孙卫红没有提钱的事,她知道孙大海不会要她的钱,因为孙大海在鼓励她念研究生后,一直琢磨怎么帮她额外挣点钱呢。

    尤其是与韩少白的关系曝光以后,孙大海找她聊了很久,问了许多烂七八糟的事情,看得出来,孙大海很是上心。

    孙卫红很欣慰,有这样一个好侄子。至于孙大海说要帮她挣钱,孙卫红对此深信不疑。

    要说在家人中,最为相信孙大海挣钱能力的,就数孙卫红了,当然,要把孙圆圆、孙大河那两个无脑狂信徒刨除在外。香江这一趟之后,孙大海又多了曹勇和任逹崋这两个铁粉。

    姜秀萍和孙大海飞抵沪城时,孙卫红带着韩少白一起,在机场接机。在互相介绍完后,四人乘车,来到位于南京东路的和平饭店。

    车是和平饭店的客人专用接送车,是免费的,服务态度好得一塌糊涂。前提是你要成为和平饭店的客人。

    对于身边一群香江亲友和雇员的孙大海他们来说,预订这种只接待外宾和侨胞的饭店,没有什么问题。

    只是他们没有人在沪城,预订房间,要走一些手续才成。

    最终饭店是盛智文帮忙订的,他有两名枫叶国的客户,正在沪城旅游,就住在和平饭店。

    盛智文知道孙大海要到沪城中转,便打电话,请他的客户帮孙大海订下了房间,也算是帮了孙大海一个小忙。

    和平饭店位于沪城南京东路与外滩的交叉口,地理位置十分卓越,可谓是寸土寸金。

    孙大海他们预订的房间,在和平饭店的主楼,也就是1929年建成的华懋饭店,建国后改名为和平饭店。

    车缓缓停在饭店的大门口,门童抢步上前,为他们打开了车门。

    孙大海一行走进金碧辉煌的大厅,姜秀萍拿出护照,办好了入住手续。在门童的带领下,他们步入电梯,来到六层的特色江景套房。

    房门打开,孙大海欢呼一声,就冲了进去,孙卫红和韩少白拎着行李,也跟了进去。

    姜秀萍笑着摇摇头,递给门童十港币的小费。

    门童谢过之后,倒退着离去,顺手帮姜秀萍关上了房门。





第142章 香江,再见(请到“人生已多风雨(下)”阅读)
    


    俺叫魏淑芬,女,29岁,至今未婚

    串词了

    我叫李翠凤,女,25岁,马上要结婚

    李翠凤是个农村姑娘,家中几代都在地主家做长工。感谢华夏的解放,使她家摆脱了被剥削和压迫的宿命,从此站了起来。

    作为村里,乡里,甚至周围几个乡镇中第一名首都大学的毕业生,李翠凤需要感谢的人很多,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父母与兄弟,更要感谢姜老师,哦,现在称她为“姜阿姨”,再过三个月,就要叫“妈妈”了。

    第一次见到姜老师,还是首都刚刚解放的时候。那年,李翠凤年满6岁

    姜秀萍,岛青人,幼年时父母双亡,被一女中校长收养。她读完中学后,在学校任职。1938年初,倭军占领岛青,此时姜秀萍的养母已经去世。她与学校几名进步的青年教师联络,一起去往革命圣地安延,参加了革命。

    两年后,由于她表现出色,本人年轻,文化政治理论水平较高,又有丰富的革命经验,被推荐进了泽东青年干部学校进修,并分到了高级班。学习期间,姜秀萍与同班的孙承相识,相,并结婚生子。

    1949年首都解放后,姜秀萍带着两个儿子留在首都,照顾公婆。她加入刚成立的首都教育局,并勇挑重担,组织工作队下乡开展扫盲工作。姜秀萍选中的第一个下乡地点,是北郊的西北旺乡,这里离城较近,交通便利,适合工作队开展工作。工作队的成员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分头进入各村进行宣传。

    姜秀萍来到了分配给她的钱家川村。在村长的介绍下,她来到村长的堂弟李文家中,开始第一次工作。

    李文有四个孩子,老三李翠凤是女孩,其余是男孩,这些孩子从大到小,每人间隔3岁,很是齐整。

    姜秀萍的工作一个是说服李文夫妇,参加在村里即将开始的扫盲班,还有一个是劝说李文夫妇,在明年送适龄的李大龙、李二龙和老三李翠凤,去乡里正在建的学校上学。

    李文是个有趣的人。他自小就是长工,不识字,但他有空时最喜欢听评书。他很仰慕评书中描述的那些着长衫,满腹经纶的文人。所以原本没有大名的他,在解放后进行的人口土地登记时,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文”。

    姜秀萍很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目标。李文不仅同意参加扫盲班,而且还主动配合姜秀萍向其他乡亲做工作。但第二个目标却遇到了点麻烦。李文很开通,他并不重男轻女,愿意让所有的孩子都上学,钱家川村距离乡里也不远,只有几里的平路。但就如同现在的贫困地区,在推广义务教育时遇到的问题一样,能吃饱饭,才是村民最先要解决的问题,李文家同样如此。钱家川村在百望山的山脚下,半山半平地,地产并不丰厚。李文家两口子种地;12岁的老大李大龙帮他们打下手;9岁的老二李二龙和6岁的老三李翠凤,一边照顾3岁的弟弟李小龙,一边在家烧水做饭,还经常去外面挖野菜,摘野果,捕鸟捞鱼抓兔子,时不时的贴补家里。

    如果明年三个大孩子都去上学,李文夫妇带着最小的孩子,再下地干活,恐怕很难养活的了全家,而且农忙时肯定也忙不过来。这个问题李文无力解决,同时也是在整个农村工作中,都要面临的问题。姜秀萍仔细思考后,把问题提交到了局里,并提出自己设想的解决方法。她建议恢复并改良农忙假;采取更加灵活和务实的策略,合理安排农村学生的上学时间与授课方式;在扫盲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成人业余教育等多项内容。局里经过数次讨论,在多方咨询与论证后,完善了姜秀萍提出的建议,上交到了教育部。部里很快下文,要求局里开展试点工作。

    姜秀萍当仁不让地参加到了试点工作中。她时隔数月,再次回到钱家川村,率先解决了李文家的学习问题。老大李大龙,年龄已经过了最佳学习阶段,并且自己也希望能尽快帮家里干活,所以姜秀萍安排他进了扫盲班学习。老二李二龙上到初中毕业,因为乡里只有小学和初中,他不愿继续进城读高中,就回家务农。老三李翠凤最厉害,一直念到大学毕业。高中她是住在姜老师家的,和孙卫国一同学习成长,投意合,后来两人结为夫妇。老四李小龙出生月份小,上学晚了一年,正好在姐姐考上大学开始住校时,他考上了城里的高中。李小龙同样住进孙家并念完了高中,毕业后与同样高考失败的好伙伴孙卫民,一起参军了。

    姜老师以西北旺乡为中心,开展农村教育试点工作。随着不断取得的成绩,局里加大了对她支持的力度。她增加了人手,拉来了郑子芸,逐渐扩大了试点范围。她们废寝忘食、夜以继的辛勤工作,就连刚出生的女儿都无法亲自照顾,只能送到托儿所。
1...3940414243...9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