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霍家日后也上演了一出持久的家产争夺闹剧。但那是由于没有搞好计划生育,导致长房子嗣过多所致。
由此可见,计划生育作为曾经的基本国策,还是很有远见卓识的。它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是人口数量在数值上的增减。
从现在看,在霍家家主威望日盛、老当益壮的时候,霍家内部还是非常稳定的。
同样因为这条家规的存在,在香江各大家族中,由自家人出任自家公司要职的情况,霍家所占的比例是最低的。
当年陪家主出生入死打天下的老伙计们,能熬到现在的,都已经是功成名就。
他们纷纷将家中最优秀的子女,送到国外学习深造,然后回到香江,成为霍家下属各个公司的管理者。
这种颇有古时大门阀中家将治家性质的家族管理模式,在现今社会演变成为一种另类的职业经理人制度。
虽然这种制度同样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其对家族的忠诚性,要远高于外聘的职业经理人。
朱丽花就是这样的来历。她的父亲现在是霍家某个企业的股东,不参与管理,只享受分红。
朱丽花是他的独女,其能力在小辈中名列前茅。此番被安泰地产派到兰桂坊开发管理公司,成为市场部经理,是她学成回国后,所面临的第一次家族考校。
在公司大厅中,摆着一座巨大沙盘,上面摆放着一期工程的最终效果模型。
兰桂坊第一期开发改造工程,将从兰桂坊的入口处开始,由外向里,两侧同时开工,共修建层高、面积以及外观各不相同的八座建筑,也就是兰桂坊1号到9号。
每栋建筑第一层最中间的铺位,为特殊铺位,已经在内部售出。建筑内其它铺位,将在下月破土动工后,开始对外出租。
兰桂坊1号的特殊铺位,分上下两层,营业面积大约可以达到一万呎,在孙大海的力荐下,被总经理盛智文收入囊中。
他计划在这里开设一家高档的美式休闲餐厅,名字就叫加利福尼亚酒吧。
当然了,购买店铺的费用,盛智文一分也不能省。股东们能享受到的优惠,只有一条购买铺位当时不必付款,一年内付清即可。
但是,这就样可有可无的优惠,却是外人绝对享受不到,因为这是买,而不是租,
这也是兰桂坊开发管理公司的股东福利。其他人,只有等公司对外公开招租了。
2号和3号的特殊铺位,被安泰地产买下。
5到7号的三套特殊铺位的买主,是盛智文等公司领导,经过几次讨论,集体决定的。
买主的真实身份,孙大海根本就没打算过问。无非就是三个被推到前台的傀儡。这种事情,走遍全球都一样。
孙大海买下了8号和9号,是他和任逹崋两人的。任逹崋手里拿着二百多万,本想去买房,被孙大海以时局不稳,房价正在下跌为由劝阻了。
他知道兰桂坊的开发要开始了,问过孙大海后,又征求了哥哥任達榮的意见,就决定学着孙大海的样子,买下8号建筑的特殊铺位,投资一家慢摇酒吧。
这个计划孙大海还是很看好的,他建议任逹崋多开豪华包间,注重私密性,将未来目标客户群,定义为影视圈的人物,以及追星一族。
任逹崋有些不理解,不过反正他也不懂怎么做生意,便还是按照孙大海的建议,去找人设计他的慢摇吧。
孙大海暗自偷笑,他可是知道前世粉丝经济所能迸发出的能量。
只要这间慢摇吧,每周能不定时地来上个明星,通过狗仔队的宣传,光靠那些疯狂粉丝在此蹲点的消费,就足以把慢摇吧,喂得饱饱的。
第138章 被惦记上的朱丽花
孙大海自己的产业在9号,他打听到其他买到铺位的人,都是要开设酒吧,或把餐厅与酒吧结合起来。
于是,孙大海决定独辟蹊径,开一家纯粹的24小时餐厅。
根据香江这边的饮食习惯,以及他对前世兰桂坊游客特点的点滴回忆,他根据前世呷哺呷哺的经营模式为模板,结合海底捞火锅的服务特点,拼凑出一套单人小火锅餐厅的经营方案。
乔宏伟现在已经从兰桂坊开发管理公司中撤了出来,孙大海把方案交给他,并把经营理念对他讲清楚,剩下的事情孙大海就不管了,由乔宏伟自行处理。
可怜的乔宏伟,刚刚把开发公司的事情全部转交给盛智文,还没有容他喘上几口气,无良老板孙大海,又把新的工作交给了他。
好在如今的乔宏伟,真的是乔总了。
黄菲菲临走前,通过招聘,帮他搭建好了公司的班底。虽然人不多,而且还分了几个去开发公司,但他已经不再是独自一人跑单帮。
乔宏伟抓住最重要的工作,自己去找猎头公司挖店长人选,其余工作都交给了公司的其他员工处理。
他妹妹乔婉婷听说要开一家新式的火锅店,便主动请缨要来帮忙,结果被严重怀疑她真实目的的孙大海给轰走了。
孙大海给她下一个死命令,要求她在三个月内,完成学校关于股票操作的相关理论课程,并组建一个以她为首的操盘小组,人员规模为三到五人。
乔婉婷撅着嘴走了,乔宏伟则是哭笑不得。作为孙大海大管家的他,是知道孙大海一部分发展计划的。
在孙大海眼里,兰桂坊开发管理公司主要是帮助架设未来系在香江站住脚,在政府和上层经济圈中留下一个印象。
虽说能够名利双收,但孙大海更注重公司的美誉度。
眼下正在筹备的这间火锅店,别看孙大海对外人忽悠,什么集中了中式餐饮的精华,主打健康、卫生、个性化概念,上百种食材自由选择搭配,配以多种口味的汤底,任君品尝
私底下孙大海对乔宏伟说,这就是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手里有点闲钱,又赶上兰桂坊开发伊始,需要有人做出示范效应,用来吸引后续投资的跟进,所以他才会准备开这家店。
而且,孙大海是大股东,他不买间特殊铺位来经营,其他股东想买也不能买的。
这就如同分赃,大当家的即使不想要分成,也必须要先拿一份,否则底下小的们就无所适从了。
在公司这几个元老中,孙大海真正重视的,反倒是至今还没有做出过贡献,一出场就是吃吃吃的小吃货乔婉婷。
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乔婉婷以及她的操盘组,才是公司最重要的部门,它将源源不断地为公司的发展,充足的资金保障。
在孙大海的头脑中,有无数投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而介于孙大海现在的年龄身份,他又不能事事亲临,自己参与全部的工作。
所以在孙大海的设想中,这几年公司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乔宏伟居中,负责协调控制,并统管行政事务;
乔婉婷的操盘小组,就如同孙大海在香江的分身,帮助他通过股票或期货上的投机,悄悄完成资金积累;
以后再寻找一组人手,负责具体项目的谈判和管理。
因此,乔婉婷和她的操盘小组,在真正的大行情来临之前,就十分有必要先行磨合,以达到孙大海的认可。
孙大海没有对乔婉婷多说什么,但对乔宏伟却有过交代,要他重点关注此事,一定要把好人事关。
孙大海定下的操盘小组选人标准,简单粗暴之极。人品第一、忠诚度第一,职业操守第一,至于其它,统统排在后面。
孙大海能看中的行情,自然是有相关的记忆。他只需要操盘的人完全按照他的计划,买进卖出即可。
这就是纯粹的无脑操作,只要听话,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自作主张的所谓精英。
如果愿意,孙大海半个月就可以培养出一批合格的人手,学会如何下单,完成操盘。
但这样实在没有乐趣,而且,也不能说没有行情的时候,大家都闲着呀。
更为关键是,公司的各种投资,尤其是高风险投资,绝不能100都成功,这样太扎眼了。
孙大海重生一次不容易,他可不想被人抓住,切成片去做研究。
随着市场部经理朱丽花的介绍,孙大海对公司开发进度和招商策略,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他不禁为朱丽花鼓起掌来,到底是名校毕业,出手即见不凡。
孙大海不禁动了爱才之心,便出言询问,问她有没有兴趣到架设未来,做项目投资方面的负责人。
朱丽花压根就没有想到,小老板居然如此跳脱,第一次见面,就问她这样的问题,这是在考验自己对现在工作的忠诚吗
要是问话的是别人,朱丽花也不难应对。但这是自己公司的老板呀饶是朱丽花经历过不少场面,此时也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盛智文也是哭笑不得,哪有这样明火执仗,自己挖自己公司墙角的
乔宏伟却是有点理解孙大海了。
他马上就要回大陆,这边公司事务的繁忙,人员缺口很大,尤其是中层以上,可以独当一面,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管理人才更是难求。
香江这边几家猎头公司,都已经与架设未来开展了业务联系,每周都会有几名被猎头公司推荐的人才,接受乔宏伟的面试。
但其中真能互相满意,成功入职的,却是寥寥无几。
不仅公司本部缺人,筹备中的餐厅缺人,就连刚刚收购下来的贸易公司,也缺人。
吴大伟已经找了乔宏伟好几次,要他尽快把必要的职位填充满,不然贸易公司的业务,也开展不起来。
孙大海被盛智文拉到办公室,两人交换了一下对兰桂坊发展远景的认识。
其间,孙大海还特意请来了秦天,请他挂名在餐厅筹备组,帮忙照看自己的餐厅,以及任逹崋的慢摇吧。
过了没多久,孙大海一行就离开这里,继续前往下一站。
盛智文带着开发公司的几名部门经理,在仓库门口,目送孙大海他们的车子离开。
盛智文暗道侥幸,孙大海没有强挖朱丽花,使自己保住了手下的得力干将。
朱丽花虽然是安泰地产推荐来的,但她是直接从美利坚回到香江,加入开发公司。从法律意义上讲,她只是开发公司的员工,与安泰地产没有关系。
而孙大海是大股东,他完全有权调派公司员工,到其它公司或其它岗位工作。
盛智文并不知道,在车上,孙大海已经叫乔宏伟把朱丽花的名字记在本上,并随时关注她的情况。
换句话说,朱丽花已经被孙大海和乔宏伟惦记上了。
第139章 视察寰宇贸易公司
孙大海的下一站,是已经完成收购的维尔金森贸易公司,现已经改名为寰宇贸易公司。
维尔金森这个公司的信息目前仍然保留,只是作为寰宇贸易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负责在欧洲大陆维护客户关系。
寰宇贸易公司的办公地点,位于香江本岛的金钟道一栋老旧的两层小楼中。
小楼每层有四间办公室、一个公共办公区和一个卫生间,总面积大概四千呎,这是原维尔金森贸易公司收到的抵押物。
原房主是布瑞腾人泰勒,二战时,不到二十岁的他,通过瑞士转口轻型武器到亚洲贩卖,很是发了一笔战争财,这小楼也是那时建起来的。
战后他经营转型,成为是一个专营瑞士小型机械设备的贸易商,但生意清淡,只是勉强维持。
去年,瑞士教育部计划出台一个新政策除特殊要求的课程外,其它课程日常学习及考试时,允许使用计算器进行辅助。
泰勒事先从内部得到了这个消息,感觉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孤注一掷,要博这一把。
银行评估小楼的价值为一百万美元,但因为房屋老旧,银行抵押率仅为七成。房主将一半产权抵押给银行,取得三十五万美元的贷款,连同自己的存款,凑出六十万美元。
他和小维尔金森是朋友,知道小维尔金森是专业外贸商人,与香江许多工厂都有业务联系。
于是泰勒便以四十万美元的价格,将小楼的另一半产权抵押给小维尔金森,连同筹集的六十万美金,与小维尔金森签订合同,要求小维尔金森筹备一百万美元的计算器,半年内分批发往瑞士。
小维尔金森本身就是做贸易的,对这种业务自然是驾轻就熟。一百万美元的外贸订单,对他来说,大概只需要四十万美元的成本,剩下的就是他的利润。
只不过这笔钱全部采购计算器,数量可着实不少。小维尔金森也是跑了三四家工厂,才把货物备足。
货物齐了,他就开始联系船运公司,准备分批拼箱发货。
就在此时,瑞士教育部受各界压力,决定继续保持学生自身的计算能力,取消了准备出台的计算器辅助政策。
正在瑞士大把撒钱,打通关系,准备狠狠赚上一笔的泰勒,顿时就懵逼了。
经过几天的四处打探,泰勒发现大势已去。他简单的计算了一下,便果断地做出决定,宣布破产。
泰勒孤家寡人一个,破产就破产,靠着自己的存款,回国养老去了。
可是这传动效应,就传到了小维尔金森身上。
小维尔金森也是倒霉,他收到泰勒的五十万美元后,为了多挣钱,他选择直接全额付款,以最低价买下了工厂生产的计算器。
现在泰勒单方面违约,等于他替工厂托了底。
破产清算后,经过多方协商,最终小维尔金森得到成本四十万美元,估价一百万美元的计算器,以及价值百万美元的楼房。他的付出则是七十万美元的现金,以及三十五万元的银行抵押贷款。
从纸面财富来看,他是最大的赢家。付出一百多万,得到二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