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我考哭了无数学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魁首九千岁

    杨虞卿见白居易年近三十竟还单身,有意把从妹介绍给他,白居易当然婉言拒绝。

    次年,白居易进京赶考,终于进士及第,那一年,他二十九岁了。

    他欢天喜地的回到符离,以新科进士的身份,求母亲同意自己将湘灵娶回家。

    母亲还是拒绝,她说,进士这算个什么官

    白居易愕然,的确,唐朝与后世的明清不同,科举制还很不完善,你纵然考中了进士,也只是代表你有做官的资格,而不是直接就能去做官,只有等到有空缺了,吏部才会来找你替补,所以在唐朝,那些中进士后在家等了好几十年才当上官的也大有人在。

    母亲并不认可他的进士身份,白居易一咬牙,为了湘灵,他拼了,回到长安再继续考。

    其实有的时候,结局一旦注定了,此前的挣扎才会显得分外残忍。

    重回长安,白居易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叫元稹。

    元稹也是考生,只不过中的是明经科,他和白居易一样,也打算继续去吏部参加考试。

    二人结为知己好友,在长安一同攻读,也写诗互相唱和,有一次,元稹饮酒喝的酩酊大醉,嘟囔地叫:莺莺……

    白居易翻了个白眼,说:你一个大男人,竟还嘤嘤嘤

    元稹从床上蹦起来,张牙舞爪地叫:不是嘤嘤,是莺莺,崔莺莺的莺莺!

    原来,元稹也有一个初恋。

    当年,他寓居蒲州,借住在寺院,偶遇了姨妈郑氏。

    那时,蒲州恰好遇到兵灾,他托朋友搬来救兵,这才解了围,在答谢宴会上,元稹与表妹崔莺莺确认过眼神,遇见对的人……

    元稹进京赶考,发誓当上官以后,一定要披红挂彩、衣锦还乡,然后把心心念念的崔莺莺娶回家。

    白居易看着梦呓的元稹,不由轻笑,原来自己和好友,二人竟有着一模一样的过往。

    那段时间,每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时,元稹与白居易躺在榻上、转过头来辗转难眠。

    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

    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漫漫长夜,他们一个在想着莺莺,另一个在想着湘灵。

    ……

    贞元十九年,白居易与元稹双双过了吏部的考试,被授予了校书郎。

    有了官身,白居易决心把家迁到京城,这年隆冬,他赶回了符离老家,再次请求母亲答应他与湘灵的婚事。

    他都三十二了,湘灵也二十八了,他们拖不起了。

    母亲还是不同意。

    白居易的母亲陈氏,据说还是白父的侄女,二人是近亲结婚,本就是联姻的产物,婚后感情生活可想而知,这样不圆满的感情让母亲的性格十分偏激,她只要认定了白居易必须娶一个门当户对的女孩,就绝不允许他和湘灵有来往。

    母亲的决然彻底摧垮了白居易的防线,他去找湘灵,却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

    这个女子等了她十三年了,如今的自己却还是无法给她一个交代。

    他不敢看她的眼睛,只能低声说:我要走了,去长安,以后可能再也不回来了。

    面前的湘灵却忽然笑了,明明泪水潺潺流出,可脸颊上满是笑靥如花。

    她好似早就料到了会是这样的结局,因为自己的身份太过低贱,这辈子是不可能与大白在一起的。

    她送给了白居易一双鞋子,是她亲手做的,她希望自己的爱人穿上,就仿佛就是自己在陪伴着他,一起走遍往后余生的漫漫长路。

    这双鞋子,就是她给这段爱情的答案。

    ……

    白居易终究是走了。

    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这首《潜别离》:

    不得哭,潜别离。

    不得语,暗相思。

    两心之外无人知。

    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舂断连理枝。

    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

    唯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

    不许哭泣,我们就要离别了。

    不许倾诉,只能偷偷去想念。

    别离之后,你还会爱我吗

    无尽的黑夜囚禁了比翼鸟,无情的利剑斩断了连理枝。

    河水浑浊,但也有变清的一天,再乌黑的头发,也总有一天会白去。

    算了吧,算了吧,既然选择了离别,

    那么,

    我们后会无期。

    ……

    回到长安,白居易得到了一个消息,自己的好友元稹迎娶了京兆韦氏的女儿,终究还是辜负了初恋崔莺莺。

    他苦苦一笑,都是为了仕途,他们牺牲了爱情,元稹如此,他也如此。

    元和元年,白居易调任周至县尉,也进一步的贴近劳苦大众,忙碌冲淡了他对湘灵的思念,让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务上,譬如,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观刈麦》,就写于此时。

    有一次,他与朋友在仙游寺散步,众人不知怎么,就聊起了当年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朋友说:乐天,你文采这么好,不如你以此为题,作一首诗怎么样




第158章 挚情睥睨了时光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名垂千古的《长恨歌》应运而生,收获了百代读者的赞叹,人人都以为,白居易写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

    唯有他自己明白。

    那个七月七日,记忆中的你曾与我夜半私语,我们彼此许诺,要成为比翼双飞的鸟、连理错结的枝……

    可是爱情最终还是消逝了,不论是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无法再寻见。

    哪有什么天长地久

    只有无穷无尽的恨,在一个个无法入眠的深夜,让我一遍又一遍的记起,一遍又一遍的刮着我的心!

    ……

    元和三年,白居易终于结婚了。

    这一年,他三十七岁。

    莫说在唐朝了,就算是在当今,三十七岁才成婚,那也是晚的不能再晚,有学者说,白居易成婚晚,是因白家的家风,反正在钻研学术的专家眼里,大诗人怎么能有小资情调呢

    可我们很明白,白居易这么晚成婚,全是为了他的湘灵。

    三十七岁了,他还是没能把心爱的湘灵娶过门,而是和好友杨虞卿的妹妹成了一对。

    新过门的妻子出身弘农杨氏,门第比白家还要高,母亲看着新媳妇,喜得合不拢嘴。

    只有白居易的眸子里,满是落寞。

    我们还能看到,就在成婚的前一年,白居易有一晚住在杨家,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宿杨家》:

    杨氏弟兄俱醉卧,披衣独起下高斋。

    夜深不语中庭立,月照藤花影上阶。

    夜半无人,杨氏兄弟早已经入眠,他却披上衣服,推出房门,独立于中庭,不言不语,一双眸子直直的看向悬于天空的圆月。

    全诗没有写他的心理活动,但我总觉得,他应该是在想故乡的那个人。

    ……

    婚后的生活,和预想的一样,平淡,无波,妻子不是不好,相反,因是大家闺秀,所以一言一行都很得体。

    但爱情总是不讲道理,不是你好,我就一定会爱上你。

    我看过白居易写的一首赠予妻子的诗,字里行间,似乎埋怨妻子太不食人间烟火,天都寒了,都不晓得早些置备衣物。

    其实他也尝试着去忘掉湘灵,可是残酷的现实,却冷漠的提醒着他,让他无法拭去他们曾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可能就连湘灵都不知道,白居易到如今,还留着当年的那面明镜,只是常年放在匣中,镜子都锈上了铜:

    美人与我别,留镜在匣中。

    自从花颜去,秋水无芙蓉。

    经年不开匣,红埃覆青铜。

    今朝一拂拭,自照憔悴容。

    照罢重惆怅,背有双盘龙。

    ……

    元和六年,白居易的母亲去世了。

    这个他们感情的最大阻碍已经没有了,我不知白居易看向母亲安详面容时,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神情,不知是爱还是恨亦或者,他有多爱,就有多恨。

    可白居易已经四十了啊,他也已经娶了妻子,他应该对杨氏负责,那是作为男人的担当。

    这是很矛盾,但我还能保证,元和六年,白居易心中的那个人,还是湘灵,因为就在这一年的某个冷雨夜,他写的《夜雨》,毫无疑问是写给湘灵的: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敢置信这种言情小说里的句子,竟是出自于白居易之手。

    可能真的是情之所至吧。

    这首诗一如既往的通俗,不需要翻译,各位也能看懂大抵的意思,而在我看来,真正戳心的,还是最后一句: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我记得,另一位大诗人王维在中年丧妻后,三十多年都没续弦,不知是否不堪忍受思念的折磨,他便沉浸于佛理,以此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既然痛苦,不如忘掉吧。

    而白居易却和王维不同。

    他不愿意去学佛法,不愿意忘掉关于湘灵的一切。

    哪怕每次记起时,

    都是一场痛彻心扉的凌迟。

    也绝不想忘了你!

    ……

    元和十年,白居易触怒了皇帝,又被小人中伤,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如果你记性够好,应该就能知道也正是在这一年,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写就了《琵琶行》。

    但我要说的不是这一件事。

    而是白居易在被贬途中,遇到了一位故人。

    正是湘灵。

    这一年,白居易四十四岁,湘灵也四十岁了,当写意的过往远去,搁着时光的纱,他们的容颜与二十多年前的少年少女重合,像是经历了半生,诉说着钟情。

    我们无从知晓当日的具体情景,只是双方都有家室,纵然相爱,也只能叹息一句物是人非。

    而历史,也只给我们留下了名为《逢旧》的两首诗。

    我梳白发添新恨,君扫青蛾减旧容。

    应被傍人怪惆怅,少年离别老相逢。

    ……

    久别偶相逢,俱疑是梦中。

    即今欢乐事,放盏又成空。

    隔了二十五年的皑皑岁月,

    他们相拥,放声大哭,让挚情睥睨了时光。

    ……

    有人问,为何白居易此时不带走湘灵要知道,他们之间的阻碍白母已经去世了啊。

    我也疑惑过,也查过一些资料,说湘灵此时是和老父亲在一起漂泊于江湖,她还信守着与白居易的承诺,并没有嫁人。

    但我始终没查到原始出处在哪块,考虑到这完全不合情理,所以就没有采纳,很可能是湘灵此时已经嫁人,而白居易也已经有了杨氏,于是二人只能再次错过。

    退一步讲,纵使湘灵真的没有嫁人,但我觉得他们没能在一起,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我就这么说吧,在白居易和湘灵长时间的分别里,他们接触的人,瞧见的事,都是不一样的,慢慢的,他们人也会变得不一样,心的距离也就变得远了,这光是靠年少时的羁绊,是无法维系这份感情的,人生成长的过程总会有这样的身不由己,所以倒不如说,他们若是想真的在一起,白居易当初就不应该搬家……



第159章 为了学生付出一切的伟大教师!
    而对于白居易而言,现在的湘灵,很可能还不如他身边一个亲密的伙伴,她其实是活在他青春的记忆里,而不是现实中,湘灵,只是他的执念而已。

    绝弦与断丝,犹有却续时。

    唯有衷肠断,应无续得期。
1...4546474849...6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