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整个突骑施部拥有三十万众。
比起曾经拥有二十万众的鼠尼施要强大的多,也是如今天山以北的北庭道最强的一股势力,甚至比朝廷天山以北的实力还要强。
二千五百里的伊丽河谷不过二十万汉移民,但碎叶川却有三十万突骑施部众。
朝廷对碎叶川的突骑施部的分化、汉化策略,效果一般。
迟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虽筑起了碎叶城,但依然无法真正控制碎叶川。
在嗣业看来,“突骑施早晚是个祸患,也不知道哪天这些人就会起来闹事。他们现在人多势众,表面恭顺,但阳奉阴违,对朝廷的汉化政策,很是消极,我们在这边开设儒学,他们也不怎么愿意把子弟送来学习。派来的官吏,更是如同摆设。”
“皇伯父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太子问嗣业,嗣业受封伊丽,多年来都不出藩镇,也就每年入京朝见天子,事毕后立即返藩。朝廷在天山以北设立了北庭道,派有三司使、郡太守等到任,道城全是设在嗣业的王都伊丽城中。
北庭三司使对碎叶川的控制不力,当然是官员们的事情,嗣业虽是宗室名王,可也无权干涉过问,但太子相信,他肯定有自己的见解。
“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毕竟突骑施实力很强劲,他们现在肯定是不怎么甘愿汉化的,真正说简单有效的办法也不是没有,那就是打一仗,击败他们,然后就好动手了,到时揉扁搓圆,还不是任由我们。”
太子皱眉。
“可皇伯你也说突骑施三十万众,实力强劲,如果贸然开战,只怕也很危险。若是不能迅速平定征服,就怕战事延绵,会阻断丝路,破坏西域安宁,万一突骑施到时再去联络拉拢西突厥和可萨等部,就怕西域大乱。”
嗣业却不以为意。
“圣人让殿下前来,相信不止是让太子去高加索会盟签约的,也是想让太子多瞧瞧多看看。如今太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当由太子想办法解决呢?我以为,这或许正是圣人的一些苦心。”
太子沉默。
确实,他是太子,是国之储君,如今也快成年了,如今代天巡狩,发现了问题,却不解决,这必然会让皇帝失望的。
可要解决,他又不知道从何下手,嗣业说打一仗,但他又犹豫不绝。
“其实只要太子殿下肯下决心,咱们现在是有机会的。”
“怎么说?”
嗣业便笑着说,太子你一路西来,从洛阳出发时带了一万二的旅贲军,然后沿途各地又都抽调精锐护卫随同,到了西域,高昌、伊吾再加上鹰娑、沙陀、伊丽等郡抽调之兵,现在殿下身边已经有五万之精锐虎贲了,这可是一支不弱的劲旅精锐,只要用的好,其实已经足够平灭突骑施了。”
“理由呢?”嘉文问。
“真要打,理由有的是。殿下现在就在碎叶城,你完全可以召突骑施的诸位封侯前来,到时,人到了碎叶,殿下再乘机发难,历数他们归附后数些年的一些不法之事,将他们扣留,再派兵突袭诸部,就能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三十万众的突骑施人没有准备,分散各地,那也不过一盘散沙而已。”
太子陷入沉思。
这确实是让人心动的提议,可如此贸然开战,他依然有些犹豫。
“若是太子没有信心,那就算了,暂且搁置也没关系。”嗣业微微摇头道。
“若是用兵,还请皇伯父来统领筹划,可否?”
“我不合适。”嗣业摇头。
太子继续道,“可是皇伯父没有信心把握,还是不敢担责?就算皇伯统兵,但决策依然在我,圣人和朝廷要追究也有我。”
请将不如激将,嗣业想不到他反被太子激了一将。
笑了笑。
“太子想好了,真要打?”
“想好了,皇伯父说的对,既然是代天巡狩,发现了问题就要解决,没理由还搁置留在那里的道理。”
“好,只要太子说打,那就打。”嗣业也不由的豪情万丈!
“打!请皇伯父全盘谋划。”
隋唐大猛士 第1497章 骑士归来
碎叶城。
来自伊丽河谷、碎叶川的诸侯,带着大队的受封骑士涌入城中。
皇太子嘉文坐在点将台上,左手边是伊丽国王罗嗣业,右手边则是北庭道经略使兼左都督、伊丽太守牛进达,右都督兼碎叶太守郭孝恪。
“上柱国、赵守忠骑士,拜见太子殿下!”
来自碎叶川的兵王赵守忠带头参拜皇太子。
嘉文抬手,“众骑士免礼平身,赐坐。”
看到这些在西域扎根的受封骑士们,太子感觉很亲切。
自皇帝开创了骑士封衔后,大秦授封了无数的骑士,这些骑士每一个都是百战经验的老兵,他们也基本上都是士官兵衔,或是特殊的士官长们。
在大秦如今的军队体系中,兵将分离制度越发成熟,训练和指挥已经分离出来。军队三衙之中,中高级将领们负责的是指挥,但在非战争之时,却并不直接统兵和训练士兵,他们留在三衙各军卫之中,只负责研究战法军阵,以及在羽林宫和讲武堂负责传授兵法等。
直接统领三衙各军卫的军官,一般都是以营为单位的营指挥使等中下级军官们。
而负责军事训练的,则是各级军士长,在基层带兵的则全是士官们。
各级军士长们,分别担任着营、都、队的参谋长、参谋之职,专职负责训练,而队头以下的队副、火长、火副等都是由各级士官们担任,他们负责带领、操练。
正是在这种改变下,使的如今大秦三衙军队体系下,对负责练兵带兵的军士长和士官们格外看重,这些人就是军队的脊梁,军官们是军官的头脑。
许多普通出身的士兵虽然作战勇猛,立功不少,但限于文化少等,难以晋升为指挥军官,于是转走军士长路线,成为专职带兵和训练者。
皇帝为了弥补他们无法走上军官指挥位置,无法授阶升职,于是特给他们留下士官长这么一个特别位置,并给这些优秀的士官长们授骑士衔。
获得骑士衔的军士长、士官们,会获得骑士永业田,会获得朝廷颁授的战马、铠甲、盾牌、弓刀长矛等装备,他们相当于进阶的府兵,精备更精良,训练更有素。
农时耕种,闲时负责训练士兵。
一旦有战事征召,他们就是军队的底层士官军官们。
尤其是在西域等边疆之地,这些骑士们是朝廷最可靠且忠心的力量。
朝廷仅在北庭的伊丽河谷,就封有三千多名骑士,这意味着,朝廷随时可以领靠这三千多名基层的士官们,迅速组建一起十倍数量的大军。
在碎叶川,虽然朝廷控制力不如伊丽,可也依然在这边授封了许多骑士,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块授封的永业田做为骑士庄园,他们不但自己是优秀的百战老兵,且还有特权,可以从家族子弟中挑选年轻优秀者做为自己的骑士侍从,打仗的时候,可以特许带上战场,若有功,与卫府营兵一样论功升赏。
一名骑士,可以拥有一套完整的骑士装备,包括战马和铠甲等,再加上两套备用的装备,可做备用,也可给侍从使用,他们的装备并不需要如一般府兵一样平时需要存放于军营甲仗库之中。
赵守忠是一个有着上柱国勋的兵王,因作战勇猛但不识字,最后成为骑士,如今是一名营参谋长,负责一营人马的日常训练等事务。
他高大魁梧,身上明光甲外还套着层索子甲,腰间横刀,背上战锤,左弓右箭,还带着面盾牌,一杆丈八长矛更是狰狞万分。
走起路来,浑身锵锵做响。
“为上柱国赐坐!”
太子对这位据牛进达说名下有百名首级军功的上柱国骑士,很是看重。
“谢太子殿下!”
赵守忠谢过。
罗嗣业笑着对太子道,“殿下一声令下,天山南北的安西、北庭两道之封侯与骑士们,纷纷赶来,到今日为止,碎叶城内外,已经汇集了五千多名骑士,三百多名封侯。”
嘉文也很兴奋。
仅这五千名骑士,就是一支强大的力量了,这对他们要做的事情是个极大的保证。
“此皆仰借圣人之天威也!”
“贺逻施还没到吗?”牛进达有些不满,“这个贺逻施接到太子的召令,左拖右延的,岂是臣子之礼?”
嘉文倒是笑呵呵的道,“蒙池侯贺逻施远在恒罗斯城,离这里十分遥远,一时未至,也属正常嘛。”
号称有三十万众的突骑施部,其首领便是贺逻施,在西突厥射匮可汗时,他是五大陆咄之一,也称贺逻施啜。
后射匮败亡,远走伏尔加河畔,突骑施归附大秦,他被皇帝授封蒙池侯,任蒙池郡太守之职。
贺逻施未至,那么突骑施下面的两大分部,索葛莫贺部与阿利施部的首领自然也没来,那两位首领也都被朝廷授封侯爵之位,兼任太守。
“孤奉天子诏令,代天巡狩,往泰西会盟波斯、罗马二皇,调停两国,缔结三皇盟约。路经西域,看到天山南北一片兴盛景象,十分高兴。今大召诸侯、骑士,意为率领尔等同往高加索,在波斯、罗马两国之前一展我大秦之威势!”
这是公开的召集诸侯和骑士们的理由。
也是迷惑突骑施人的烟雾。
接着,太子嘉文对骑士代表赵守忠等人,赐给铠甲宝剑等,又对其它接令而来的骑士和他们的侍从们,都赏赐了酒肉等。
晚上。
太子宴请一众诸侯们,席上,都是自己人。
牛进达代表太子,开始吹风。
话里话外,都是对突骑施的不满。
参与会议的一众封侯们,哪个不是百战功勋,闻弦歌而知雅意,听到这意思,个个激动起来。
其实他们也挺不满意突骑施的,在鼠尼施和龟兹被灭国后,现在天山南北的安西和北庭两道,就剩下突骑施和疏勒、于阗三国实力还较强。
尤其是这个突骑施,他们是异姓突厥,也是曾经的突厥十部之一,突骑施甚至继承了西突厥留下的空缺,虽未称汗,但实际上已经成为西域诸突厥部落的隐隐首领。
贺逻施便暗中与西突厥另两大部落,处木昆部和车鼻施部联姻结盟,有暗暗抱团对抗朝廷之意。
处木昆和车鼻部都是拥有部众十余万的大部落,他们这一抱团结盟,确实实力不容小觑,起码,现在朝廷在整个西域四道的汉移民,加起来都不到五十万,而突骑施三部联合起来,已经超过五十万众了。
有实力,当然就不太服朝廷的管。
而做为朝廷在西域的重用代表的诸侯们,自然是利益与朝廷相连的,他们早视这些突厥人为眼中钉了,要是能够早点将他们征服分散,这才能高枕无忧,否则时刻得担忧这些突厥人哪天就突然联合出兵,袭击他们的城堡庄园,抢掠他们的财产了。
隋唐大猛士 第1498章 夜未央
夜未央。
皇帝站在洛阳宫里新修建的高达百丈的观星楼上,这座由打入冷宫的阎妃设计,由其兄弟阎立本阎立德主持修建的观星楼,可谓是建筑史上的又一奇迹。
高耸入云,离地百丈,在夜晚的时候,人站在楼上,真仿佛已经登上天。
夜风吹动皇帝身上的衣襟,衣袂拂过皇帝的脸庞。
三十六岁的皇帝感叹着人生已经过半。
来到这个时代已经二十年,往事一幕幕的在脑中闪过,有些甚至已经模糊不清了。
“圣人,摘星楼高风寒冷,小心着凉。”内侍监提醒。
冯力士已经因年老多病而辞去内侍监一职,他因患有风温关节病痛,现在皇帝恩赐他到南京金陵去养老了。接替他的宦官是近年来表现出众的韦忠贤,这位曾经任过渤海舰队押船使的宦官,有武功,也灵巧,一路晋升,终于成为了内侍太监,在任已经几年,表现还不错。
皇帝居高临下,俯瞰着整座洛阳城。
夜晚星空下的洛阳城,多数坊区已经陷入黑暗宁静之中,但也有几条热闹的商业大街依然是灯火通明,这是夜不收市的洛阳夜市,洛阳城中的几十万百姓,每天晚上都会有成千上万睡不着的人来到这里,吃宵夜、逛夜市、喝酒看舞等。
目光往西,远处漆黑一片。
皇帝知道在那遥远的万里之外,太子正在北庭碎叶川。
那里还有皇帝的一个兄长,还有另一个儿子也在。
转身回到楼中。
韦忠贤便让人关闭窗门,门关上,外面的风也被拦在了外面,不过皇帝御案前有一面大窗,却是以透明的琉璃制成,坐在屋里,依然能够看到夜空和洛阳城。
皇帝的桌案上还摆着许多简报。
虽说皇帝才三十多岁,但罗成却不是杨坚杨广父子那种勤政的皇帝,他从不会批奏章到深夜。
做为皇帝,他始终认为自己只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负责大方向就好。
政事堂、翰林院,这才是朝廷政府。
朝廷内外事务,都是自有制度,有规定的流程。三省六部九寺五监三衙诸军卫,以及六京九府三十六道二百七十郡,一千八百县,如此诺大的天下,若是事事皆由皇帝处置,那皇帝就算是整天不吃不喝的理政也是干不完的。
地方由道郡县乡四级,乡下有里村保甲。
道为朝廷中央分担了许多地方管理事务。
而朝廷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诸卫也各按职责管理一块。
重要的事务再由府院负责。
极重要的事情,才会报呈皇帝,由皇帝决策,或是在御前会议上,由重臣们商议。
此外,皇帝都是让政事堂宰相们票拟,然后翰林院大学士们批红。
秘书省的秘书郎们则会把这些票拟批红的奏章,摘录提炼,然后抄录一起,形成一片简报送呈皇帝。
如此一来,每天成千上万的奏章,汇集到皇帝面前的,也就是一份最多万言左右的报纸,每件事情顶多一句话,一些不重要的事情甚至都不会送到皇帝面前。
而且那些历次科举考试考出的状元郎们出任的秘书郎们,还会替皇帝把这方方面面的事务,给分门别类,让皇帝更加省心省事。
既能减少案牍奏章上花费的时间,又不会耽误事情。
皇帝拿起简报又读起了第二遍,比起第一遍的迅速快读,这一次皇帝速度放慢了一些,甚至对一些关注的内容拿笔在上面画线画圈,甚至在边上做出了简单批示评语。
等将一万多字的简报第二次看完,皇帝重新看了一遍自己刚才圈划的地方。
做为秘书监的于志宁立马上前,拿起简报,“臣马上让人跟进。”
于志宁是在原秘书监王珪升任宰辅后接任的,他是隋朝太师于谨的曾孙,名门大族出身,又有才学。
“朕圈记、批示的内容,转给政事堂和翰林院,让他们传阅,重新考虑下处置方案,回头,记得再结果再上报给朕。”
“臣遵旨。”于志宁点头。
一份简报万余字,朝廷和地方上的许多奏章,一般就是一句话记录在上,格式一般就是发生了什么事,地方如何处置,府院如何处置意见,然后呈到皇帝这里。
皇帝要是对这事处置没意见,则只是阅后许可,连个可字都不用写。但如果皇帝对这件事情产生兴趣,或是对府院处置有意见,那么他会用他特有的几种圈记符号,来表示他对事情的不同关度程度,或是直接批文示下。
于志宁做为秘书监,手下有一大群状元郎出身的秘书郎,这些人都是历届科举之尖子,每天负责这份简报,自然也是十分用心,不敢有半点差池。
但相比起政事堂和翰林院的那些宰相大学士们,却又轻松多了。
要知道这每天万把字的简报,可是从每天成千上万份的奏章上提炼抄录下来的,许多一般的章折都是根本就没抄上简报,不用浪费皇帝时间。但是这些奏章,府院却都是要一一处置的,好在翰林院分掌军事,分担了宰辅们很多压力。
这么大的一个帝国,事务确实是太多了。
各种日常的,还有各种突发的,这让政事堂九位宰相,翰林院九位大学士们忙的焦头烂额,好多位宰辅甚至连两任六年都没有干满,就请辞外任,或是干脆因病退居二线了。
实在是事务多,压力大。
南方荆湖改造工程还在继续,目前有些成效,但是距离十期完工还依然遥远,偏偏最近荆湖暴雨成灾,长江开始涨水,荆湖虽然经过几期工程得以疏通了许多,但若是暴雨继续,依然还是会形成水灾。
当然,长江洪水,不仅仅是影响到荆湖两岸地区,下游的江西、淮南、江东三路,也一样面临着极大的防洪压力。
哪怕是朝廷年年防洪修堤,在江淮下游地区,依然设立了许多个泄洪区,为的是以应对那些几十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的大洪灾,一旦堤坝承受不住,就只能向泄洪区开闸放水,淹没部份地区,来缓解险情。
虽说弃小保大,是不得已为之,可泄洪区若是淹没,也一样会造成无数人家园成泽国,无数百姓将成为灾民。
隋唐大猛士 第1499章 放手
若是大堤失守,随便一处溃堤,那造成的危害就更大。
大水灾还可能爆发大瘟疫,甚至是在灾后形成饥荒。
朝廷虽有专门应对这些灾害的应急措施和方案,可要实行,也是非常的麻烦,要保卫堤坝,要调集粮食、药品,甚至还要调集军队以防万一,这还涉及到可能要及时的疏散百姓,转移人口等等。
仅是这场大雨,就已经让江淮一线的七八个道都连轴转进来,更别说朝廷中央更是承担着极大的压力。
还有新罗那边。
自新罗王金白净突然病亡,贵族们要另立新君,引发刘仁轨迅速挥兵入新罗后,如今大秦已经全面向新罗发兵。
虽然刘仁轨屡战屡胜,打的新罗人丢盔败甲,一路丢城失地,但毕竟这是灭国之战。
军事上的节节胜利后面,还需要的是后勤辎重上的补给供应,以及对新占领区的善后控制等问题。
哪怕多数新罗人并没有顽抗,但既要维持军事上的用兵,又要后勤支撑前线,还要迅速的派人手接管后方,维持统治,这可不是简单的事情。
仅百济、安东、辽东等几道的人手根本应付不过来,朝廷既要全面协调关外诸道对新罗战争的支撑,又要从中原等其它地方抽调粮草、辎重,甚至是官员吏员们前往。
刘仁轨这位新任鸡林道经略军事上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打的新罗贵族们是溃不成军,可是不久前,偏偏在已经占领的地区,出了一个比较有能耐的新罗人,他们树起反旗,四处联络,带着许多新罗人逃入深山老林之中,自称新罗义军,开始在敌后新占领区打起游击来,到处袭击、劫掠,破坏辎重线等,短时间内,已经发展起了有五六万人,这让新罗的形势有所变化。
前线依然是节节胜利,可后方却已经开始有些不太和谐,为此,刘仁轨只能一边抽调部份军队回去围剿,一面让后方留守的官员们加快建立保甲联防。
当然,除了新罗现在战事正酣外,其实很多边地也不太平。
漠北是暂时平定,可在西南地区,蛮夷们的叛乱却是此起彼伏,西山道的羌人在那险要的山里据碉堡石寨反叛,云南的乌蛮啸聚雪山,或退往南面雨林。
黔中高原上的僚夷,也有许多因落籍之事而生叛乱。
虽然,西山、云南、黔中这几道的蛮夷叛乱,其实只算是疥癣之疾,有地方上的驻军就能解决,可毕竟影响到西南的开发,叛军打不过朝廷府兵,却总是突袭朝廷的汉人移民屯庄,或是袭击汉人商队等,搞的人心烦,甚至让当地移民和过往商贩畏惧担忧,人心不安。
至于广南道新从真腊夺取的大片山区,控制也不怎么顺利,那些山里的真腊蛮子们,对于归化大秦并不怎么上心,甚至稍有不满,就呼啸着聚众造反做乱,那山高林密道路难行的,难攻易守,征剿十分困难。
而林邑道的占人虽然灭国数年,但零星的反抗也是不断,甚至在扶南的鼓动之下,如今许多占人开始投靠扶国南,在他们的幕后支持下,联合起来发动更大的叛乱。
罗成很清楚,其实西南等地,虽然军事上的征服已经完成,但是想要彻底稳固控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说到底,大秦的扩张其实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限。
西南的高原大山密林,正在严重的限制着朝廷的控制力,而朝廷对这些地方控制力减弱最关键之处,还在于如今朝廷已经没有多少汉人百姓可以移民过去了。
这是最关键的,缺少足够的汉移民,仅靠官员和驻军来管辖统治那广大地区的蛮夷们,是很难的。
唯一的解决策略,也就只是军事上镇压围剿,加上拉拢安抚,再持续的往西南移民,只有等时间长了,才能一点点的把那些汉化,改土归流,真正纳入统治。
这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太子密奏长文,说西域四道,除了安西道控制较强外,其余诸道朝廷的控制力其实很弱,河中与大夏两道不用说,就连北庭其实也很薄弱。
还说突骑施凭借三十万众,对朝廷的汉化政策阳奉阴违,并暗中联络车鼻施二部,意图不轨。
太子说他要先下手为强,借助这次出巡之机,打突骑施一个措手不及,永远解除这个后患。
说实话,刚接到这封奏折的时候,其实罗成很是惊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