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猛士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木子蓝色
第161章 夜宴
夜幕降临。
章丘县衙内,县衙是前衙后邸的布局,县令张仪臣带着家眷就是住在官邸。杜如晦新来上任不久,但因为没有带家眷,便也是在后邸住着。他与张仪臣的宅子其实只一墙之隔,但也是个独立的小院。
今晚,杜如晦特意在自己的小院里摆宴。
客厅里,就摆了三张案几。
杜如晦也没有邀请其它人,就请了县令张仪臣和都尉罗成两人而已。
罗成在衙前下马,徐伯便亲自引着他来到后邸,杜如晦在院前迎接。
见过杜县尉。罗成拱手。
杜如晦也拱手还礼,罗都尉请。
等两人入厅就坐,徐伯便又去请张仪臣过来。
等人来了,三人就坐,一番寒喧。
让厨娘上菜。杜如晦交待。
一人一张几案,菜式比较精致,酒也很好。
这厨娘是我从京城老家里带来的,吃惯了家里的口味,怕在外不习惯。这酒也是出京时带来的,是吏部的高侍郎相赠的,这是玉薤酒,此酒乃是当今天子御制酒,酿酒之法来自胡人,相当珍贵,一酒难求,有价无市。
罗成听了,也不由的好奇,想不到隋天子杨广居然还会酿酒。
端起来小啜一口,感觉味醇而性冽,有种啤酒的感觉。
此酒确实特别。
这是用水谷所制,仿胡人之酒品而酿造,虽多饮亦不醉,虽大醉亦不病。杜如晦介绍道。
罗成心想,不就是啤酒嘛,喝多了也不醉,就算真醉了也不会头痛伤身之类的。
张仪臣也是个爱酒之人,喝了几口也赞扬道,虽不似新丰酒那般烈,也不似三勒浆那般劲,可确实很醇冽,好酒。
大家便喝起酒来,几杯酒下肚之后,话题便也慢慢聊开起来。
气氛渐渐不再那么尴尬。
杜如晦倒也是个洒脱爽快之人,举杯先自饮一杯,然后再举杯向罗成和张仪臣致歉。
如晦年轻气盛处事不周,让二位见笑了,还望多包涵,以后同衙为官,希望能够抿弃前嫌,一起治理好章丘县,治出成绩来,让百姓安居乐业。
杜如晦摆出这样的低姿态来,罗成又岂能还摆架子。
当下也起身举杯,是罗成性子鲁莽,还望杜县尉多担待。
张仪臣哈哈大笑,对他来说,眼下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最好的。
边喝边聊,大家倒确实有说有笑了。
杜如晦的厨娘菜做的很不错,菜式精致,味道也很好,让罗成也算是开了眼界,原来还总以为隋人的食谱简单,但现在想来,那是因为他接触的隋人菜式,都是些普通人家的生活,温饱都还没解决,自然不可能讲究什么烹饪啊精致这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杜如晦微微有些酒意上头了。
虽说这玉薤酒不上头,但杜如晦的酒量确实一般。
他忍不住抱怨说章丘这个地方,确实有几分穷水恶水出刁民,这长白山里屡出盗匪不说,甚至还出了反贼。这反贼刚平,这又出来一个跨郡县的盗屠牛团伙。
衙门里的胥吏衙役也是良莠不齐,刚进衙没多久的捕快,马上就**了,让人失望。
张仪臣听了也不由的头痛,连声说确实如此。
今年章丘县连出要案大案,蓝面鬼知世郎王薄反叛,长白山群盗,然后现在又出了盗屠牛团伙,对于一地父母官的张仪臣来说,这些都是要命的事情,随便出一桩,他今年的考绩就别想过,而现在接二连三的出现,这考绩已经别想有个好评了。
隋朝地方官员是三年一大考,一年一小考。而官员升官是要按考绩来的,考绩好的三年就能升迁了。考不好的,可能当满了九年都升不了,甚至可能三年都没当满就贬官降职了。
当父母官有许多硬性的考核指标,比如户口人数增长,比如租赋征收,再比如刑事案件的数量,治安的好坏等等。
任其内如果出现九件屠牛案,都会得到不好的考绩,更别说屡出盗匪案,甚至是反贼了。
为何古代官方记载里,杀人案件很少,甚至有时记录整个王朝一年只有几个十几个死刑犯呢?
不是这一年大家都是好人,而是刻意控制的结果。
地方官不愿意判死刑案,因为判一个,考绩就要降几分。
于是,能私了就私了,能协商就协商,不行就轻判,甚至干脆隐瞒。
但今年章丘县想隐瞒都隐不了,出了反贼了。
不过总算章丘县反应还算迅速,镇压了反贼,剿灭了群盗,出了伙屠盗牛团伙,也马上抓住了。
总的来说,补救的还算快。
张县令罗都尉,我杜如晦来章丘,早知道这边情况恶劣,可我还是来了,我就是想来这里做点实事,历练历练,我观张县令和罗都尉,也和一样是想做点实事,为一方谋福祉的人。咱们过去有点误会,现在就一笔勾销,以后咱们三人同心协力,一起在这章丘县多办点实事,如何?今后就请张县令主掌全局,我和都尉分管文武。
杜县尉大气,罗成佩服,我干了这杯,以后定会配合好县令和县尉,把章丘县治理好。
三人同举杯。
一杯酒,算是往日恩怨都揭去了。
罗都尉,明天还是请你把郡兵营带回城里驻扎。杜如晦主动道。
不料罗成却摇了摇头。
杜县尉,关于驻防之事,我这些天也有所思虑。县郡兵营设立的目的,还是因为我们这里治安不宁,所以我考虑之后,打算调整郡兵营的驻地。留两队人马驻于县城之内,专责县城防卫。
驻两队一百人于城外,负责协防县城,以及巡逻官道。
另外三百人,则分驻于城北长白山下,那里有之前我们剿匪时修建的兵站,我打算一队五十人驻一兵站,分驻六站,这样一来,就能盯住我县境内的长白山区,防止剿灭旧匪之后又来新贼。
罗成这般主动的提出这种新驻防之法,杜如晦很意外。
但只是考虑了一下,就觉得确实不错。
有长白山这座连绵不绝的深山老林在,就是个藏污纳垢之地,现在剿灭了贼匪,说不定什么时候又聚拢了许多来。
如果常驻三百郡兵,把守各条入山道路,倒确实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只是我有一个请求。罗成道。
罗都尉请讲。
之前剿灭山中贼匪,也抓了不少的逃民,现在的兵站多是在之前逃民们的村寨里建起来的,那些村寨如今被遗弃,逃民们开垦的田地虽登记入官府帐册,可实际还是扔在那里无人打理,因此我想请求县里把这些逃民开垦的田地,就近拔给屯驻的郡兵营,让他们屯田耕种,以补充军需!
第162章 投桃报李
解决了内斗问题后,摆在张仪臣杜如晦罗成这章丘县三大头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其实还是治安问题。这段时间以来,又是蓝面鬼又是知世郎反贼,还有屠盗牛团伙等等杀之不绝,关键还在于有长白山这处藏污纳垢的贼窝温床。
尤其是这长白山极大,横跨齐郡六县之地,因此就算章丘县抓贼捕盗厉害,可其它地方的贼匪依然会流窜过来,甚至做完案又缩回山里去。
最可怕的还是他们平时躲藏在长白山其它几个县辖境之内,做案却流窜到章丘县来做案,做完了又跑回去。
这样一来,章丘县甚至还不能跨境去打击,而想要联合办案,还是会很困难的。
现在罗成提出了一个新的办法,就是把郡兵营从章丘县城,移驻到这长白山里去,守住大山通往山下章丘城的各条道路。
常驻郡兵于山中,既要打击镇慑群匪不让他们再来生根落户,还得防止有贼窝流窜过来借路经过。
而罗成只需要县城拔给他那些逃民们留下的田地做为郡兵军屯而已。
杜县尉觉得如何?张仪臣没有马上答应,而是先问杜如晦。刚刚弥合的关系,他不想让杜如晦觉得这事是他们商议定的。
完全可以,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办法。山里逃民已经被抓,那里剩下些空寨子,地也成了荒地,虽登记在县衙帐上,但实际上也不会有人去耕种。时间一久,寨子就成了废弃寨子,田地也成了荒废田地,反倒更容易吸引流民逃丁过去,甚至成为窝藏贼匪的贼窝。
若是罗都尉的郡兵愿意过去屯驻,那么县里应当支持。我觉得不但那些田地可以统统划给郡兵营做为军屯,甚至县里还可以特别拔给一批种子农具耕牛,甚至还可以拔点刑徒过去帮忙耕种。
郡兵营的兵,那都是轮番服役的,百姓得自带干粮来当值,如果有屯田,那么起码郡兵营就能自给自足,当值的百姓只需要在训练之闲时耕种管理下屯田,那么他们就不需要自带粮食来当值,可以吃郡兵营自己产出的粮食。
甚至若有剩余,还能出售或储备,用做军备。
杜如晦对罗成的这个提议大为赞叹。
罗都尉,我也有一个提议。之前你清洗两房三衙后,用你乡团乡勇为三班衙役帮闲,管理严格,做的很不错。如今衙门新选的那批人,确实良莠不齐,大不如之前你们那些乡勇。因此,我觉得,倒不如重新用你们郡兵营的人来兼职。
杜如晦这般考虑也是出于现实,他刚提拔上来的捕役,才这么点时间,就出问题了。而罗成他们接管三衙很长一段时间,他亲自查过账,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差距。
况且他考虑过,如果让郡兵营兼三班衙役还有一些其它好处。首先,郡兵营更有纪律,他们兼职捕役不会到处伸手四处索要,再一个,郡兵营本是轮番当值的,如果兼做衙役,那么章丘县的郡兵营就可以不必轮值,他们有了差事,有稳定的一份收入,那么就可以长期当执。
这样一支固定的郡兵和衙役队伍,对章丘的治安会有很大的帮助。
再一个,也免了经常征召百姓轮番当值,影响到百姓们的生活耕种,一举数得。
让郡兵营重新回来兼职三班衙役,这倒是罗成没想到的事情。
看来,杜如晦这次确实是带着和好的念头的。
这是好事。
大家都不藏着掖着,有话说话,只为一个共同的目的。
可以让郡兵营十队人马轮换驻地当值,驻县城内一百人兼任三衙差事,再从乡团中征召抽调一百人为帮闲协助。罗成给出建议。
我看行。张仪臣没反对。
然后杜如晦又主动提出关于衙门两房三班的佐史班头典狱重新换人,请张县令和罗都尉举荐合适人选。
这么大的诚意,罗成都惊讶了。
他想了想,拒绝举荐人选,毕竟人家拿出这么多诚意了,他也不能太过份,若是把这些胥吏也安排上自己人,那就太不尊重杜如晦这个县尉了。
还是请张县令和杜县尉亲自选拔任用吧。
张仪臣也说,不合适的人选,杜县尉可以再换上合适的就行。
那我就提几个人选,你们一起看看。我觉得县录事可由段偃城担任,此人原籍邹平,但在我县落户多年,是本县大户。他兄长在太原郡任职,他本人也颇有些名声和本事。
杜如晦提出一个录事的人选。
县录事这是个吏职,流外杂任,没有品阶,但在衙门里很重要,是县令县丞主簿县尉之下第一吏。
论职事来说,这是个相当于县办公室主任的职位,工作上协作主簿有勾检之责。
段偃师这人罗成是知道的,本县大户,家有良田千亩,颇有家资,不过这人上次想坑罗成一把,结果罗成反敲了他一笔钱粮助饷。
但现在杜如晦提出用他为录事,罗成想了想却同意了。
跟段偃师不算什么大恩怨,既然杜如晦举荐他,罗成没理由要直接反对,还是以观后效吧。
两人都同意,于是这个人选算是过了。
杜如晦又举荐法房的司法佐人选,我举荐罗存孝冯异为司法佐,举荐王子明梁叔言为司户佐。
原本衙门两房,一房是一佐二史,户房还多一个账史。
而现在杜如晦却提议每房多设一佐,他各举荐两人,都是罗成的兄弟一人,然后当地豪强大户一人。
比如说这个冯异,就是章丘县高山乡的大户豪强,同时还是高山乡的乡团校尉,这人长的很高大威猛,杜如晦提他与罗存孝一起做司法佐,倒也说的过去。
人家既然举荐罗存孝为司法佐,罗成自然也没理由反对他举荐冯异同为司法佐,于是他表示同意,张仪臣也同意。
司户佐的情况差不多,梁叔言是西山乡的一个里正,同样是地方大户,以前还曾在国子监读过书,后来因为犯过点错被革除回来。
我支持杜县尉的人选。
罗成依然投赞成票,接下来是几个史令的人选,杜如晦举荐了几个人选,多是本地读书人或豪强出身,与罗成和张仪臣也没什么利害关系,更没什么恩怨,自然也都过了。
酒席上,三人算是把县衙班子重整了一遍。
录事段偃师司法佐罗存孝冯异,司户佐王子明梁叔言。
皂班班头周德威快班班头罗嗣业壮班班头赵贵。
来,举杯共饮!
气氛很融洽,杜如晦也很高兴,面色红润,站起来举着酒杯喊道。
共饮!
罗成也笑着起身举杯,心想着今晚没有白来,不虚此行。
第163章 我罗老四又回来了
赴宴把酒言欢重归于好后回到营地,罗成睡了一晚。
虽然这玉薤酒喝起来确实不上头,可喝多了当时不觉得醉,回来后却是一觉睡到大天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