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江南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黄土守山人
众人听到这吃油糕她们还能帮上忙,都期待起来,她们都想体验一下这个地方到底是怎么做的油糕。
蒸糕用的时间并不长,只用了十四分钟,这是一个常识,要是蒸糕用的时间长,蒸出的糕味道就变苦了,吃起来味道就不行了。
糕蒸出来后,贾丹萍和赵丽清两人找了两个大盆,把蒸好的糕放进盆里,进行第二个步骤----採糕,要是蒸出来糕不採的话,吃起来发涩。
众人都好像看稀奇事物一样,围着两人看两人怎么把散落在大盆中的金黄色的半成黄糕变成他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油糕。
见两人盛了一小盆凉水,放在大盆边,双手捧了一些冷水均匀洒在大盆中,然后双手又蘸了一些凉水,开始在大盆中的半成黄糕上揉,按、翻转。
四分钟后,原本散落在大盆中的半成变成了金黄带有劲道的黄糕,此时的黄糕是当地人们最爱吃的一种主食,黄糕具有“黄,筋,软,香”这几个特点,吃起来松软可口,十分味美。
黄糕是平城地区最
第三百八十三章 粉丸子
不好意思章节弄错了,改正了。
做出羊杂的杨承志,擦了把手出了厨房,看到餐厅中帮忙的那帮人的吃相,不由的好笑,不过心里也在嘀咕,难道这羊杂油糕还比自己下工夫做出来的佳肴还好吃。
其实他不知道,这群人还真的认为这羊杂汤比他做出的那些美食好吃,试想一个人无论吃什么也就是那个味道。
可要是一个人吃一种东西,就说因为生物中的条件反射,没有吃这种东西的人,看到人们都吃这种东西,他们也认为这种东西特别好吃。
这种情况在生活中也能见到,要不干吗社会生有那么多拖呢,刚上市的一种东西,商家往往找来不少人装作去买,吸引其他不知道的顾客过来买货。
更何况杨承志做出的羊杂汤实在是好喝,和其他的菜肴也不相上下,只不过这羊杂汤是上不了大场面,所以杨承志才这样认为。
赵丽清、贾丹萍见一切都准备好了就出了餐厅,出去叫在院和家里的人们过来吃饭,今年是年十,赵丽清又找了杨树春和段守军、王元宽让他们个拿一些爆竹放几个。
在平城这个地区,从年十开始,每到吃饭的时候,都要放几个爆竹,告慰上天的先辈们,祈求他们保佑来年心想事成。
等众人都进了餐厅的时候,杨树春他们个和几个熊孩在院开始燃放爆竹,一声声惊天动地的爆竹声,告诉大院中的人们这一年马上就要过完了,新的一年即将到来。
进了餐厅的那些人看到餐厅中正在埋头猛吃羊杂油糕的那几个人,都是一愣,尤其是这几个人的女,看到母亲坐在餐桌边连进来人都顾不上打招呼,一个劲的猛吃都感到奇怪。
在他们的印象中,他们的母亲是一个做什么都斯斯的华夏传统女性,可眼前这个和母亲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却好似军队中当兵的一样,话也不说一个劲的猛吃,等吃完一碗匆匆进了厨房又盛了一碗出来。
他们不由的揉揉眼,仔细看了一下,就是他们的母亲啊,可母亲怎么变成这个样了,这让他们思不得其解。
王海燕的堂妹王海霞走到母亲高艳霞的身边,轻轻推了一下高艳霞,“妈,你这是吃啥呢吃的这么上劲”。
高艳霞头也没抬,用筷指了指厨房,“海霞,厨房中有你承志哥弄出来的羊杂油糕,特好吃,你自己找碗筷进去盛”。
这一幕在好几个青年身上上演,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看向厨房,心道这厨房中到底有什么好东西,难道比这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好好。
有几个听从母亲话的青年进了厨房,在厨房灶具边不知道还在忙活什么的杨承志见有人进来,看到是几个青年,就指了指案板上的大盆。
他们看到两个大盆中,一个中盛放的是金黄酥脆扁圆形的东西,另一个花花绿绿的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王海燕的堂妹王海霞盛了小半碗羊杂,尝了一口,眼睛不由的一亮,这东西好吃了,怪不得母亲连话都顾不上和她说。
口两口把半小碗羊杂汤吃下,又盛了一大碗,也着母亲的样,用筷夹了一个油糕出了厨房。
和王海霞一齐进来的年轻人看到她的举动,都感到意外,这一天下来年轻人都知道了彼此的性格,王海霞是一个静静的女孩,怎么吃了那花花绿绿的东西,连好吃不好吃都没说又盛了一碗走了。
年轻人们一下想到一个问题,看看刚才母亲的样,再想想王海霞的样,他们明白了并不是王海霞不说话,而是人家顾不上说,忙着出外面出大盆中盛放的母亲所说的羊杂了。
想到这里,这几个青年纷纷拿起厨房中的碗,围在盛放羊杂汤的大盆用勺盛了一碗,拿过筷一尝,和王海霞一个样,口两口吃下一碗,回头又盛了一碗,夹了一个油糕出了厨房。
他们这异常的举动引起餐厅中其他人的注意,人们纷纷进餐厅去看看到底餐厅中有什么东西,能让这群好动的年轻人安安静静的坐在那里食。
而进去的每个人出来的时候,无不是端着一个碗,筷夹着一个金黄酥脆的油糕。一出厨房都找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坐在那里埋头猛吃。
没用十分钟,一大盆羊杂汤,一盆油糕让人们吃的是干干净净,那些吃了一碗羊杂汤的人们都在懊恼自己进去的晚了,才吃了一碗。
而那些最早帮忙的几个人满意的揉了揉肚,和餐厅内的人们打了个招呼,说中午不吃了,就离开了餐厅。
见没有了羊杂汤和油糕,吃了半饱的人们只能围坐在餐桌边,吃杨承志做出的其他美味佳肴,这一动筷也如刚才吃羊杂汤那样,一发不可收拾。
众人吃的差不多的时候,杨承志叫过贾丹萍和赵丽清,两人看看杨承志,“承志,什么事,你也赶紧吃点,要不菜都凉了”。
杨承志点点头,“丹萍姐,嫂里面我做了一些咱们这的粉丸,你两给大家端上去,这东西他们都没吃过,让他们尝尝鲜”。
杨承志说的粉丸,两人当然知道,昊天县是平城地区最大的土豆生产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土豆出售。
杨家沟这个地方也不例外,村里人除了大面积种植玉米,就是种植土豆,挖土豆时弄破不好出售的土豆,村里人都把它们磨随,过滤后除去残渣,剩下白色的土豆粉面
第三百八十四章 玻璃饺子
见杨承志这样说,左玉霞心疼道,“你看看妈能帮你干点什么,你自己干活,妈坐在那里坐不住”。
听左玉霞这话,杨承志心头一暖,有娘的感觉就是好,这二十多年了,还是第一次有人对他这样说话。
“妈,我的就是厨师,这么多年早习惯了,你先去吃点水果,等下我活好面你们一起包饺就行了”。杨承志心里暖暖的,用额头碰了一下母亲左玉霞的脸颊,笑着说道。
左玉霞伸手在杨承志头上揉了一下,“悠着点,别累坏了,我去给你倒点水,喝了再干活”。
“知道了,等下我叫你们”,杨承志笑着说道。
。。。。。。
这一下午杨承志和一帮女将在厨房中忙活,杨承志活好面,开始做羊杂汤和粉丸,女将们在哪里包饺。
等包完饺,那群没见过玻璃饺的人们,面带疑惑的看着在灶具边忙活的杨承志,左玉霞问道:“承志这饺怎么和咱们一般吃的饺一样,是不是弄错饺皮了”。
杨承志放下手中的活计,看了看案板上的饺,案板上的饺就是比平常的饺颜色略深,笑着说道,“妈,这玻璃饺就这个样,和普通饺一样,等煮出来样就变了”。
看看天色还早,众人见餐厅中没有什么事情可做,都回了房间,因为晚上要守岁迎接新的一年,所以人们都回房间休息去了。
杨承志趁空闲的时候,回了趟家里,找到王海燕,让王海燕多包一些红包,这大过年的家里这么弟弟妹妹不给红包也说不过去,再说明天大年初一村里的孩们过来拜年的必定不少。
因为晚上大家都要看华夏的春节晚会,所以杨承志在不到六点的时候就从家里出来,想早点给人们安排晚饭,也让人们早点吃饭一起看春节晚会。
等他进了简易餐厅的时候,杨承志不由的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人们都来了餐厅,人们看到杨承志进来,都转头满眼火热的看着他,似乎让他快点做羊杂汤和粉丸以及他说的玻璃饺。
杨承志当然知道他们干吗来这么早,这都是羊杂汤和粉丸惹的祸,他们少吃这种地方特色的美食,初次吃吃的少没有吃过瘾,这早点过来想吃个过瘾。
他呵呵一笑,看着围坐在餐桌边的众人道:“我这就给你们做羊杂汤和粉丸,不过你们也不要吃得多了,晚上还有玻璃饺,要吃得多了吃不下去,可不能怪我”。
众人哄堂大笑,不由的看向中午吃得羊杂汤最多的几人,就是她们吃的羊杂汤最多,撑的不行最后连粉丸也没有吃上。
杨承志说这话众人笑了,他可是受了罪,身上让扔了好几个果核,吓得他赶忙钻进了厨房,扔他果核的当然是上午吃羊杂汤最多的那几个长辈了。
杨承志进厨房叮叮铛铛做饭,外面人闲的无事,就把挂在餐厅前面的大屏幕液晶电视打开,看下各地过春节的样。
因为人们早早就过,所以晚上这顿年夜饭吃的比较早,正如杨承志所说,因为有好几样他们少吃的美食,晚上这顿年夜饭人们也不敢放开了吃单独一种美食。
这样一来,最先端上来的羊杂汤和粉丸就有了一点剩余,而最后端上来的玻璃饺却成了抢手货。
一盘盘散发着浓郁香气,晶莹剔透,小巧玲珑,隔着饺皮就能看到里面饺馅的玻璃饺端上来的时候,围坐在餐桌边的人们,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看到好似艺术一样的玻璃饺,都不忍心下筷了。
在包出饺的时候,他们还以为这饺就是和他们经常吃的那种饺的叫法不同,却没想到蒸熟的玻璃饺一下变了个样,真的好似用玻璃包了一簇红红绿绿的饺馅一样。
负责网上端玻璃饺的赵丽清和贾丹萍看着一群大眼瞪小眼的人们,笑着说道,“这玻璃饺热着最好吃,营养也高,要是凉了就吃不出它鲜美的味道了”。
众人听两人这么一说,也顾不上欣赏玻璃饺了,赶忙伸筷夹了一个,用筷一夹,这饺皮因为是用土豆粉和莜面制成的,劲道十足,居然没有夹开。
没办法只能蘸了一点醋,放在嘴里一咬,餐厅中顿时一片吸气的声音,原来这饺中还有滚烫的汤汁。
虽说这汤汁有点烫嘴,可味道实在是鲜美了,既有牛肉鲜美的味道,又有蔬菜特有的清香。
又了第一次的烫嘴的经验,接下来餐厅中就听见狼吞虎咽的声音,那种因为烫嘴而吸凉气的声音却一次也没有出现。
有了上午的羊杂汤和粉丸,和玻璃饺做得量十足,即使是这样,包好的玻璃饺也让人们吃了个七七八八,这让杨承志和贾丹萍他们几个不禁咂舌,这些人的食量也强悍了。
别说是别人了,就是几位老人吃完了玻璃饺也是伸了个懒腰,大呼过瘾,好长时间了,今天这两顿饭吃的是过瘾了,他们还真没吃过这样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
回过年夜饭,天也黑了下来,春节晚会还没有开始,人们都到院观灯,顺便也消化下,这吃了多的东西了,肚撑的有点难受。
第三百八十五章 点旺火的合适人选
到午夜十一点半的时候,附近村到杨家沟看燃放烟花的人们达到了两千多人,就连昊天县城的不少人都来杨家沟看燃放烟花。
看过来观看烟花的人越来愈多,杨承志找杨凤山,让杨凤山把村里垒好的个巨大的旺火点燃,反正那天他也问了垒旺火的壮汉,壮汉说这个旺火至少能燃烧七八个小时。
杨凤山回家把个启动器拿过来,按着垒旺火那个壮汉的要求,从防护网上取下两根细电线接到启动器上。
杨凤山把启动器交给站在身边的杨承志,让杨承志点火,杨承志赶忙摆摆手,他可不敢接这东西。
村里的规矩他可是知道,这点旺火的人都是村里最有威信,年纪最长的长辈来点,他这个小辈算什么,要是真的点燃旺火,还不得让村里人指责。
杨凤山见杨承志不接启动器,他也没有办法,村里的这个规矩他也知道,要说威信杨承志足够,可就是这岁数年轻了。
可看了看四周等待点旺火的人们,都是四十岁的人们,那些老人们一个也没有出来,这可把杨凤山为难住了。
看看没有适合的人点旺火,杨凤山又把目光转向杨承志,眼睛不由的一亮,“承志,你家里不是有你爷爷、外公那几位老爷,你让他们出来给咱们点下旺火,要不咱这旺火还没法点了”。
杨承志听杨凤山这一说,眼睛也是一亮,心道:对呀,怎么把家里的几位老爷给忘了,听村中的老人说着点旺火的人年纪越大,威信越高,来年村里就会有更好的运气。
这家里的几位老爷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无不是最合适的人选,想到这里杨承志转身回了院,刚才出来的时候几位老人还在餐厅和众人一起看春节晚会,这会按说也没有睡觉吧。
等他进了餐厅中,几位老爷正坐在那里津津有味的看春晚,好几年了他们还从来没有这么开心过,以往过年的时候,就是一家人,他们坐在那里下面的小辈们大话也不敢说一句,一点气氛也没有。
今年来杨家沟这个地方,一多号人一起过年,因为有杨承志这个调节剂,几位老爷的心性也开朗了不少,所以小辈们不在那么惧怕他们,坐在那里也敢大声说笑,谈论春晚节目的好坏。
餐厅中的人们见杨承志回来,左玉霞笑着问道,“承志,是不是马上要燃放烟花爆竹了,要燃放烟花的话,我们就穿点衣服,好多年没看过了”。
杨承志过去楼了一下左玉霞,“妈,十二点开始,等十二点咱们一家一起出去转旺火,许个愿”。
“那你进来这是干嘛了,你不是说出去点旺火去了”。左玉霞疑惑的问道。
“没合适的人点旺火,我这不是进来和外公、爷爷他们商量一下,看看外公、爷爷他们几位老人能不能出去帮忙点下旺火”。
几位老爷一听点旺火也来了精神,华老爷迷惑的问道,“承志,我们都不是这村的,再说了这点旺火干嘛非得找年岁大的”。
杨承志见人们都眼带疑惑的看着他,就把点旺火的风俗和餐厅中看晚会的人们说了一下。
众人一听才明白,杨承志为啥进来要找几位老爷,原来村里有这么一说,岁数越大,威信越高,来年的运势就越好。
众人不禁把眼光都转向坐在最前面的几位老爷,看看几位老爷怎么说,以众人的想法,他们今年过杨家沟过年也算是半个杨家沟人,要是真有说的那样神奇,那他们也能沾点喜气。
几位老爷相互看了一眼,华老爷大手一挥,“走都出去点旺火,转旺火许个愿,咱们今年也迷信一下,活了九十多年了还真没点过旺火呢”。
华老爷这一带头,人们一下都动了起来,纷纷回房间穿厚实的衣服,大冬天的午夜天气可是冷的要命。
十几分钟后,几位老爷在保镖们包围下,带着一大群人出了大院,这群人从来了大院还没有出过大院,他们也想出去看看这大年夜杨家沟的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