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倒不是”李元景笑着摇了摇头,对付隐户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前提是要找对了方向。
“整个大唐仅有二百多万户,可即便如此,每户也不能足授土地,由此可见,土地兼并的情况不容乐观,朝廷若是再不注意的话,日后课口人数怕是会继续降低。
所以,接下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这些隐户逼出来”
人口户数资料参考于通典食货7及隋书卷29,根据贞观五年这个时间轴对资料人口户数相应减少了一些,以求更接近实际情况。
第二百五十九章:摊牌
把隐户逼出来,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自打大唐建立以来,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可至今为止,效果堪忧。
“朝廷已经下令不予追究他们卖掉的土地,甚至可择乡入户,重新分配土地,难道还不够吗”李世民有些无语道。
倒不是对李元景无语,而是对那些隐户无语。
任由朝廷开出什么样的价码,愿意重新入户的始终不多。
所以就造成了现在的问题,国家明明有很多人,但账面上的人数却不多,而朝廷的收入也只能是那二百五十万人来的,但是这二百五十万人也不是足额的土地。
所以现在因为隐户太多,且不用参与任何国家发布的政令,虽然他们也失去了朝廷的保护,待遇等,可依旧有不少百姓羡慕那些隐户,甚至有人直接丢下现在的家业跑出去当隐户。
“不够”李元景虽然知道朝廷已经尽力了,但想把数以千万计的隐户逼出来,只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把隐户逼出来很简单,收掉他们主家的土地就可以了”
“说的倒是轻巧,那些主家都是谁你心里就没点数”李世民冷哼一声。
五姓七望就是源头,就算是二李也不例外,一些关系不太近的远亲,也是能够享受到皇族带来的便利,在长安或许他们不算什么,但是在乡间地位可不一般,他们手下也有不少隐户。
真要是处理起来的话,二李才是真正最难处置的。
“很简单啊,臣弟打算准备一下就去探索新的土地,若是遇到大小合适,又适合生存的无人岛屿,这不就是朝廷收回土地的资本吗”李元景抛出了自己的想法。
“你想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李世民愣了下,突然间想起之前李元景曾经写的那封书信。
其中第五篇破局中就详细的列举了这件事情,世家影响之大,很难通过和平手段将其清除,但任之不管,则可动摇朝廷根基,当以封王将其送离本土,世家重心必然转移属国,朝廷则可趁机填补空白,加强中央集权。
“是的,封王哪有那么容易的若是在海外给他们一个国家,在本土还让他们拥有这么多的土地与财富,朝廷又为什么要这么做难道是皇室的皇子填不满这些地方吗”李元景点了点头,接着说道
“发现岛屿之后就立即进行测量记录,将其摆在明面上让他们去挑选,一亩耕地可换五亩或者十亩,地不够的就用钱来买,一贯一亩,五贯一亩,这些皇兄考虑一下即可。”
“只有买了地才能封王,殿下这一招真是高明,就连老夫都想先排个队了”房玄龄朝着李元景伸出了大拇指,悄悄的看了眼李世民,暗暗吞了口唾沫。
“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可能会拒绝,而这个时候他们手中的土地就到了朝廷手中,这时候朝廷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在籍百姓缺额的田地补齐,余下的全部计入官田,官田是不会给隐户种的,这个时候这些隐户也就只剩下两个选择了,跟着他们的主家远走他乡,或者入籍重新拿到土地。”李元景呵呵一笑,官府只要想刁难那些隐户,他们绝对会在大唐寸步难行。
背井离乡,没人愿意,就算是活不下去了,也要在这里耗一段时间,实在是走投无路的时候,才会选择离开。
“那移民怎么办”李世民对这个建议隐隐的有些期待,随即将目光转移到了移民身上。
移民并不好做,以往的经验,就是赦免那些囚犯,但前提是让他们举家迁徙到新的地方生存,真正自愿移民的其实并不多。
“很好办,全凭自愿,各州县分配一定的名额,将第一期的目标定为耽罗,而第一批移民为两千户,前期为军民共建开垦,一年后进行第二批,逐次迁徙,而凡是参与报名移民的,身份不限。
在土地第一次产出之前,由朝廷负责他们的口粮,负责帮助他们建设房屋,除此之外,不论男女老幼,哪怕还在腹中的胎儿都算上。
有一个算一个,每人永业田一百亩,口分田一百亩,承诺全部是足授,按照亩产两石来算,一个五口之家便有一千亩地,一年产出两千石,就算因人少而管理不足导致产量下降,一千石还是可以保证的,而一家按照两个男丁来计算,也不过拿出来四石粮食而已。
这个时候他们就该头疼这么多粮食该怎么办了物以稀为贵,物以多而贱,对于多出来的粮食,朝廷则可低价收购,这不是谷贱伤农,到处都是粮食,朝廷只要能收购,并且给个合理的价格,他们就心满意足了。
而国家人口的增长,粮食存储是必要,只需将耽罗,倭国南部,以及琉球经营十年的时间,从此以后,不论大唐是遇到了天灾还是,都不会缺少粮食”
现在的大唐几乎就没有足授的地,好一些的能给个一半,也就是加起来五十亩左右,有些狭乡一个男丁甚至只能给一二十亩,官府也不想这么做,但是没办法啊,根本没有足够的地。
所以别看纸面规定是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男丁人均一百亩,实际上里面水份大了去了。
朝廷只要敢做出承诺人均二百亩足授,只要有第一批敢吃螃蟹的跟着去了,后面马上就会有更多的人挤破脑袋想要跟着去。
“另外就是朝廷承诺在这些地方建立书院,所有孩子都可免费进入学习,日后若是参加科举,可适当加分”李元景接着说道。
没人想祖祖辈辈都当农民,没条件的时候是不想了,但只要有条件,大多数百姓还是想让后辈去学习文化的,朝廷建立书院,免费学习,而且科举还有加分项,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绝对能把大多数人打懵
“加分”李世民愣了下,加分又是什么操作虽然他知道这么做对自己是有好处的,可这件事情该怎么操作“难道有同样成绩的考生,因为他来自于海外,所以就排在其他人前面吗这样岂不是有失公允”
“不,可以分列两榜,若是能够杀入榜单,则优先安排,落榜之人中再选一定人数进行补录,补录这些人待遇与榜末相同,无须区别对待。随着越来越多的地方被发现,大唐的州县会设置到各个地方,所需要的官员仅仅只靠现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李世民忽然间明白了李元景的意思,科举的本意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用寒门士子来对抗世家门阀,从而达到拒绝垄断的目的。
但寒门士子由于缺乏资源,所以经过几十年来的科举证明,他们的质量真的很一般,但若是朝廷在那些地方开办书院,又有加分项的话,绝对是个好选择。
“你想要什么”李世民面色有些沉重的看向李元景,一心为公的李元景,不是他想要的李元景,他也不敢放心的去用。
李元景微微一笑,自己这个王爷想要活的舒坦,活的自由自在,就只能离开大唐,不然在这里也是处处受限制,造反什么的就别想了,根本不可能的,也不现实,这个时期大唐就没有适合造反的土壤。
所以,李元景很有自知之明的说道“当然是想要一个能够让我满意的封国,臣弟不仅不会出钱购买,朝廷反倒是还要支援一下臣弟,另外,迁徙的百姓至少二十万户起”
第二百六十章:交易
李元景所提出的要求真的很过份
在此之前,朝廷对待封王的手段就是扔去封地,只享有名义上的统治权,实际上地方的管理权还是在朝廷手中。
说白了这些封王不过就是朝廷给你划了一块地,给你一些食邑,然后安心的养老就得了。
但是这一次由于所有的封王都将会被分封去海外,而且还不仅只是皇族,还有其他很多人。
所以这一次的手段也必须要做出改变,而按照李元景先前的建议,李世民也打算将其划分为几个规格,每个规格能够拥有的迁徙户数不等。
与此同时,这些迁徙过去的百姓前期需要他们自己负责。
也就是说,朝廷给你封王,你拿地或者拿钱来买封国,然后自己去招募一定数量的百姓迁徙过去,所有的开销都由你自己来负责。
虽然看起来很坑,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哪怕是倾家荡产也是值得的,数十年后,他们将真正的拥有一座王国,一座他们自己说了算的王国。
而按照李世民的设想,五千户的移民就算是最大的封国了,但没想到李元景胃口更大,张口便是二十万户,而且还不给钱,前期还要朝廷来帮他养着。
“你觉得朕会同意吗”李世民面无表情的看着李元景问道。
“会的”李元景很干脆的点头道“这笔买卖很合算,海外所有的疆域都会由臣弟来负责开拓,这些收益是朝廷拿走了的,臣弟一钱不要,除此之外,臣弟还帮皇兄解决了世家门阀的问题,解决了唐军不善远征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大唐未来的不稳定因素,除去这些以外,单单只是倭国和高句丽的金银铜矿,就足够朝廷做出这样的选择了。”
分封能解决世家门阀的问题,但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分封就能解决的,其中涉及到的细节才是最重要的,要让大家都能满意才行。
唐军不善远征,这算是李元景直接提出了对唐军进行改革,虽然这是李世民的逆鳞,但是无所谓,这对李世民来说,同样也是诱惑。
李世民并不算是真正的军事人才,但是他身边有一群很恐怖的参谋人员,李元景所提及到的内容,经过这些人详细的分析过后,发现这一切都是真实的。
所以大家最终总结出一个结论,大唐有能力灭掉任何一个国家,但大唐却没有能力守住任何一个国家,跟军事实力无关。
而解决大唐未来的不稳定因素,道理也是一样的,依旧是在分封上面做手脚,而资源对于大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李世民若是同意,李元景自然会愿意做出一些贡献。
“说说你的想法”李世民托着下巴轻轻的说道。
“给臣弟五万兵马,臣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造这支军队,皇兄可派任城王与卫国公前来领军,攻灭耽罗与倭国一事交与臣弟负责,另外,移民耽罗一事也由臣弟来负责,除此之外,文官臣只要马周一人,其他人皇兄可自行选派,一年练兵,三年稳定耽罗,五年登陆倭国”李元景想了想,直接开口道。
这个时间轴很稳定,发展的并不快,其主要原因在于唐朝没有足够多的大海船用于出海,更多的是内江平底船。
所以造船是必须的,但造船又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干成的,一艘千石大船,就算是不停的赶工,也需要一年的时间,若是一切都从头开始的话,没有三年是造不出来的,单单一个龙骨就能难为死人。
“为何选这二人”李世民有些意外,真若是选择的话,李世民觉得李元景应该去选那些不被自己重视的将领才是,因为这批人更适合他接下来去拉拢。
“任城王有多年守边经验,耽罗虽不足为道,但初期还是应当小心谨慎,有任城王坐镇,臣弟才能放心的去做别的事情。卫国公在灭萧铣之战中积累了大量水战经验”李元景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其实很简单,就是告诉李世民,兵虽然我要走了,但实际上还是在他们两个的手中,我只是名义上的老大而已,另外,这两个人都是李世民深深信任的心腹,李元景自己都觉得想要拉拢他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只要有这两人在,李世民大可放心的去睡觉了,而且这两个人全程参与进去,对日后的改革也有巨大的帮助。
“元景你这些日子受累了,先在宫中歇息几日再说吧,这几个月你皇嫂可是对你念叨的很”李世民将李元景请了出去。
这种事情他不可能直接给李元景答案,那两个人虽然的确是最合适的,但李世民也不想放,以及后续的其他事情,都需要一点点的去思考,去斟酌。
军国大事,岂容儿戏哪有脑门一热就直接拍手做决定的
李元景也确实是疲惫,反正该说的也说了,该做的也做了,怎么决定那是李世民的事情。
李元景觉得自己算是没什么心机的人,有些话憋在心中是容易生病的,除此之外,他还是觉得不如直接跟李世民摊牌,这样大家将目标放在桌面上,能谈的拢就谈,谈不拢就在想办法,好好的聊聊天把事情解决掉多好啊,何必整天打打杀杀的。
况且你能杀掉你这些小兄弟们,还能杀光你的孙子们不成
这些问题是无法避免的,不是说你今天是皇帝你就能解决了后面几百年的事情。
所以,与其吹牛逼谈抱负谈期望,倒不如脚踏实地的给子孙们找一条后路来得实在。
在宫人的带领下,李元景来到了曾经自己居住过的武德殿,更早以前,这里是李元吉的寝宫,后来被李世民给了自己。
打心底说,李元景是不大喜欢这里的,总感觉背后有股凉风再吹。
不过一路跑的这么急,整个人真的是身心疲惫的很,随便让御膳房准备了些吃食简单的对付了几口,连澡也顾不上洗,李元景便直接倒头大睡。
这一觉直接睡到了次日正午,起床的时候觉得整个人都跟要散架了似的,很是难受。
坐着马车哐当哐当的赶了上千里路,能舒服的了吗
四下瞅了瞅,本来是打算自力更生的,然而刚动一下就觉得浑身酸痛的不能行,李元景只好放弃了这个不靠谱的想法,堕落的朝着一旁伺候侍寝的宫女说道“去找几个人来给本王捏捏肩捶捶背”
第二百六十一章:婚事
李元景觉得自己真的堕落了,日子过得太安逸了,以至于整个人都开始变懒了。
一次性找了八个貌美如花的小宫女来跟自己按摩,两个按肩膀,两个按手臂,两个按大腿,两个按小腿。
那感觉更是不要提了,爽的不要不要的,也就是大家对九这个数字比较敏感,不然的话李元景真的想去找九个小宫女来伺候着自己。
“唔”
或许是宫女按的手法太标准,李元景忍不住的发出一道声音。
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