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崛起1639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上林春
    崇祯又向朱家的其他人问道:“说,到底抄走了多少银子”

    朱纯臣的一个孙子,大概十五六岁,大哭道:“皇上,流贼真狠哪,咱们家的田宅产业,凡位于南城和外城的,都被搜了去,再加上金银珠宝,至少有五百万两被抄没了,求皇上为我家做主啊!“

    这小儿搞不清状况,居然向崇祯哭诉起来,哪怕是朱纯臣连打眼色都止不住,末了还又道:“皇上,小臣的几个婢女和小妾也被流贼抢走了,不仅如此,祖父、父亲、叔伯的婢妾都被抢走了,只有嫡系妻室才允许离开,嗷,可怜我的小芳呀,我花了五千两银子买来的翠球楼头牌,才一个月不到就被抢走了……”

    “够了!”

    崇祯厉声咆哮,大怒道:“好你个朱纯臣,当时朕叫你拿银子出来救济国难,你和朕喊穷,只拿了一千两,前几日朕又叫王承恩找你拿钱招蓦义勇,你却连门都不开,朕问你,国都没了,你留那些银子有什么用如今全便宜了流贼,你可后悔”

    崇祯眼里的怒火,仿如凝成实质,他是真的火大伤头。

    万历虽然被公认为昏庸之主,但敛财是一把好手,万历去世的时候,哪怕三大征耗资数千万两,内帑中仍有近七百万两银子。

    天启登极,魏忠贤捞了不少银子,可天启没落着,都被魏忠贤及手下的太监党羽分了,还又因修缮宫室把万历留给他的遗产花的光光。

    因此崇祯登极时,国库与内帑空空如也,从崇祯元年开始,十七年来,每一天他都在想办法捞钱,练饷和辽饷的危害他不是不知道,可是不征没办法,国家养不起兵,他总想着剿灭了流寇与东虏之后,减免税赋,与民休息,国家和老百姓会慢慢好起来,

    但是局势并未如崇祯所料,天灾加**,愈演愈演,饷也越派越多,乱民就象燎原之火,剿之不尽,最终精疲力尽,人心尽丧。

    如果皇亲勋贵稍有点良心,各家出些银子助朝庭渡过难关,天下何至于此

    “皇上!”

    朱纯臣豁出去了,哭嚎道:“勋贵与国同祚,国在家在,国亡家灭,臣再老糊涂,也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啊,可是就算臣倾家荡产以助国难,又有多少银子能用在皇上所需之处

    臣以武清候李国瑞为例,当初皇上叫他捐十万两,但皇上可知他前前后后为此付出了多少

    二十万两!

    足足二十两万哪!

    一两银子都没落到皇上手里,皇上的内臣、锦衣卫和东厂如噬血的恶狼,扑咬着李国瑞,仅外间所传,曹化淳和王德化就从李国瑞手里弄走了不下于三万两,吴孟明弄走两万两,骆养性勒索一万两,其余各路小鬼都找李国瑞要钱,甚至诏狱里的狱卒都敢伸手!

    假如李国端上交二十万两进国库,兵部滚一遭,要被吸走三到四成,再发下去,各级将领喝兵血,至少要喝个五到六成,真正发到底层小兵手里的,怕是连一成都不到啊!

    甚至如左良玉,从来不发饷,任由手下兵卒四处劫掠,以战养战,祸害起老百姓来,比流贼还狠呐!

    老臣今日,就和皇上说句心里话,闯贼和信贼为何能坐大闯贼是不发饷,军官士兵吃喝在一起,信贼是不扣饷,每名士兵,每个月都能实得好几两银子的饷银,又怎么不卖命卖了命拿不到钱,谁会卖命呐,咱们出的钱落不到实处,谁又甘心出钱哪!”

    崇祯惊呆了!

    这种话以往从来没人和他说过,他知道底下人手不干净,却未想过,竟贪婪到如此地步!

    刷的一下,崇祯猛的扭头,怒视曹化淳!

    曹化淳赶紧跪下,磕头大哭:“皇爷,皇爷,奴婢的家也被抄了,奴婢已身无分文呐!”

    “你……你们……”

    崇祯气的浑身发抖,好歹他还算明白自己的处境,才没叫人把曹化淳拉下去乱棍打死,好一会儿,重叹口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成国公,你为何不早点来和朕说此事”

    朱纯臣苦笑道:“皇上,我朝有祖制,皇亲勋臣,不许干政,臣贵为公爵,谨遵祖制,不敢说一句干预朝政的话,如今大明已经成了这样,请容臣说几句直言,说出来已经晚了。”

    崇祯道:“你不妨直说。”

    朱纯臣含泪道:“我朝自洪武以来,君位之尊,远迈汉、唐与两宋,此为三纲中君为臣纲不易之理,亦为百代必至之势,然君威日隆,君臣间壅塞必生,魏征在唐太宗前敢犯颜直谏,面折廷争,遂有贞观之治,这种君臣毫无壅塞之情,近世少有。

    陛下虽有图治之心,然无纳谏之量,往往对臣下太严,十七年来大臣中因言论忤旨,遭受廷杖、贬斥、赐死之祸者屡屡,臣工上朝,一见皇上动问,战栗失色,安能不上下壅塞

    陛下以英明之主,自处于孤立之境,致有今日天崩地覆之祸,朝廷上下壅塞,无人敢说,遂有今日,臣此刻所言,已经恨晚,无救于大局,请皇上恕臣哀鸣之罪!”

    崇祯面色苍白,仿如站不稳般,身形晃了晃,眼前也浮现出了一张张冤死于他屠刀之下的面孔,袁崇焕、孙元化、陈新甲……

    “哎”

    许久,满腔悲




第二九二章 金星见识
    与李信只拷皇亲勋贵和太监不同,顺军拷饷是面向全体大明官员,一串串的官员勋贵被捕入大狱,严刑拷打,交待有多少家产,叫家人拿钱来赎,直到此时,大明官员才知道,不住在北城是多么的幸福!

    而且很快,拷饷就扩大了。

    李信脸面阴沉,听着二瓤汇报。

    “总司令,顺军在几天之内逮捕了六百多人,有皇亲、勋臣、朝中大臣,也有普通臣僚。

    原说只逮捕六品以上官吏,但很快打破这个限制,还有原说有清廉之名的大臣不加逮捕,但是这一条也打破了,被拘捕的官吏大部分关押在刘宗敏驻节的田皇亲府西偏院,小部分关押在别的将领宅中,施用酷刑追赃,不断有人在拷掠中惨叫而死。

    顺军的拷掠追赃在北京造成了极大的恐怖和民愤,使北京人大失所望,认为顺军果然是流贼本性未改,重新想念崇祯皇帝,也有人盼着总司令带兵打过去。

    除此之外,顺军还开始抢劫,有时强借不还,有时说是征用,有时半夜闯入民宅,公然抢劫,这样的事情近来每天都有,甚至末将听说,刘宗敏曾斩了几名抢劫店铺的士兵,但没过一天,抢劫的事情又有了,愈来愈多。”

    柳如是秀眉微拧,向李信问道:“进北京这么大的事,那么多双眼睛盯着,李自成竟不知道事先约束军纪么难道他还以为能和唐以前那样,动不动就屠城”

    李信淡淡道:“大街小巷,军民混杂,住在一起,巡查不易,防不胜防,几万人马,好坏不齐,平时不多作约束,临时杀几个人顶什么用

    而且北京就如南京一样,是个有钱地方,贫困户也有,但不普遍,大多数人介于温饱与小康之间,有几家没有现成的金银和细软首饰,李自成又定北京为行在,顺军将士都知道在北京不会久留,既然如此,为何不抢

    顺军将士跟着李自成打天下,受了十几年的苦,黑眼珠见不得白银子,见了白花花的银子格外发亮,谁肯平白错过这个失去就不会再来的好时机李自成这几年来,费尽心力才练成的军纪在繁华的北京城中消失了!”

    顾横波望了眼金碧辉煌的紫禁城,讨好笑道:“看来李公子早有先见之明,从一开始进高邮,到扬州,再到南京,将士们的军纪也一步步的练出来啦。”

    自进入北京的那一刻起,顾横波就不时对紫禁城露出痴迷之色,她盼望着住进紫禁城,做李信的妃子,虽然临时征用的成国公府富丽堂皇,但哪能比得上紫禁城

    李信笑了笑:“这种事情一旦成了风,哪怕李自成都抑制不了,我们的战士与顺军接触,怕是看多了也眼红,传令给骆养性,让他叫吴孟明派出警察部队顶在第一线,维持治安,将士们退下去!”

    骆养性原是锦衣卫左督,次于吴孟明,但李信把骆养性任命为了警察部部长,而吴孟明只是北京警察总署署长,骆养性反而成了吴孟明的上司。

    这是李信刻意营造的局面,如果依然让骆养性居于吴孟明之后,受多年的老习惯影响,骆养性会自觉自愿的做吴孟明的下属,警察系统很快会如原来的锦衣卫一样,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小圈子,但是把骆养性提拨上来,吴孟明必然不服,上下级之间就有了矛盾,符合李信一向掺沙子的习惯。

    “嗯”

    李仙风也点头道:“如此甚好,眼不见为净,隔开便看不见,而锦衣卫多为北京当地人,由他们驻守一线,眼见顺军四处抢劫,必然气愤,再回过头来看我军所属地域一片清明,必心生认同。”

    二瓤诧异的看了看李仙风,暗道这老家伙果然不俗,便又道:“抢劫只是顺军军纪败坏的一个方面,尖银妇女也时有发生,有一个十四岁的幼女,被拉到城头轮尖而死,又有妇女抵死不从,破口大骂,被当场杀掉,如今满京城都哄传安福胡同一夜之间妇女投井和悬梁死了三百多人,经打听,可确证有一百多。”

    “该死!”

    李仙风与高名衡同声怒骂!

    “该死!”

    李自成也听得高一功来报,怒不可歇!

    随即向刘宗敏喝问道:“你是提营首总,为何不约束军纪”

    刘宗敏在顺军的地位特殊,倒也不怕李



第二九三章 借兵清国
    “这……”

    牛金星的提议可谓推开了另外一扇窗户,顺军的一众文武群臣面面相觑,李自成也捋须沉吟。

    “启禀皇上,曹化淳求见!”

    这时,外面一名亲兵来报。

    “哦”

    众人相互看了看,现出了讶异之色。

    果然被牛金星这厮说中了。

    “让他进来!”

    李自成也道。

    “遵旨!”

    亲兵施礼离去。

    曹化淳曾经降过李自成,后考虑再三,觉得李自成是流贼本质,不靠谱,多半不是李信的对手,于是重回崇祯身边,这时再见到李自成,心里虚的很,扑通跪下,磕头道:“奴婢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曹化淳,你还有胆来见朕”

    李自成沉声道。

    “皇上饶命,因信贼入了城,臣被堵着,无法过来拜见皇上,只得暂时回了宫中,请皇上饶命呐!”

    曹化淳大哭着磕头。

    李自成又道:“崇祯叫你来是为何事”

    “这……”

    曹化淳吞吞吐吐的拿出一份圣旨,奉上道:“崇祯差奴婢为皇上送上书信一封。”

    “哈哈哈哈”

    满殿的文武放声大笑,这分明是圣旨啊!

    曹化淳也不顾那刺耳的讥笑声,挪动着膝盖,向李自成靠近。

    李自成很满意,招了招手,身边有太监接过圣旨,摊在了案上,李自成探头一看,哈哈笑道:“崇祯封老子唐王,兵部尚书,大家说,要不要答应”

    众人纷纷看向了牛金星。

    牛金星沉吟道:“应下无妨,皇上尚未登极,而大明未亡,暂时向崇祯称臣不为过。”

    对于诈降这套,车厢峡就有过一次,李自成已经玩的熟溜了,更何况此时对于他,民心已失,形势极度不利,又困在北京动弹不得,正是生死存亡关头,什么名声面子,他全不在乎,只要能击破李信,付出任何代价都行。

    “嗯”

    李自成缓缓点了点头。

    曹化淳咬咬牙道:“皇上,还请皇上写一封……一封降表,容奴婢带回。”

    “无妨!”

    李自成大度的手一挥,让牛金星写,不片刻,一封降表写完,并盖上了印,交曹化淳带回。

    崇祯看着李自成写的降表,冷笑连连。

    如今崇祯身边除了太监就是如废物一般的勋贵皇亲,没什么人能帮他,在这危难时候,他也放开了后宫不许干政的约束,凡事与张皇后一起商议。

    张皇后虽是女流之辈,但还是有见地的,天启还在的时候,曾问过张皇后在看什么书,张皇后答:赵高传,天启若有所思,笑了笑,离去。

    这时,张皇后也看了李自成的降表,担忧道:“李自成乃流贼,桀骜难驯,皇上招抚于他,岂不是与虎谋皮”

    崇祯摆摆手道:“如有一丝可能,朕岂会容他多活半刻,可朕实是无奈,唯有行驱狼吞虎之策,方有一线生机,闯贼失了民心,势弱于信贼,若朕所料不差,闯贼必会假借朕的名义联结吴三桂,只要吴三桂来了,朕可下一道密旨与他,待二贼火拼之际,相机出击,一举荡平贼寇!”

    “哎”

    看着崇祯那自信满满的模样,张皇后也不知说什么,幽幽叹了口气,虽然她理解崇祯,却不代表认可,她只望崇祯莫要搞的天怒人怨,失掉最后一线民心。

    ……

    吴三桂十六日抵达山海关,十九日到永平府{今河北卢龙县},三天走了两百里,距北京尚有四百余里,行军可谓缓慢之极。

    从山海关到永平,按照平日行军速度,轻骑兵一日一夜可至,但是北京的情况他不清楚,担心同李自成的人马在北京接战,同时也不愿离山海关太远,以免战斗失败,进退两难,因此他一面向永平进发,一面不断地派出探马,探听北京消息。

    其实吴三桂并不愿意同李自成决一死战,关宁军的能战之兵约在三万五千左右,未必能击败李自成,可是崇祯给他下了旨,他只能入关勤王,至于如何个勤法,由他说了算。

    凭心而论,吴三桂是武将,天然排斥大一统皇权,明朝武将地位之低让他深有体会,他更加喜欢乱世,三万五千关宁铁骑就是他的根底。

    果然,随着形势的变化,他与蓟辽总督王永吉之关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王永吉让他往东,他不敢往西,但如今,王永吉更象是他的幕僚,为关宁军筹齐粮饷耽精竭虑。

    关键就在于,王永吉的权力来自于皇权,本身没有实力,随着崇祯步入穷途,他的权力也急剧缩水,而吴三桂是有兵的。

    又因多尔衮大权在握,急欲证明自己,从去年秋天起,多尔衮派兵攻占了宁远附近的几座重要军事城堡,使宁远成了一座孤城,形势空前险恶,吴三桂奉诏勤王,放弃宁远,未必就没有另谋出路的心思。

    在他率领宁远将士和老百姓向山海关撤退之时,清军没有追赶,分明是有意让他平安撤出宁远,顺利进关,随后他得到探报,清军不费一qiang一刀,将宁远拿去了,城里的老百姓入了大清国,按照满洲风俗剃了发。
1...8889909192...16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