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戍边铭东
自从改为一条鞭法之后,小吏的财路也是断了一大半,剩下的无非火耗银了。所谓火耗银,便是小吏们常用的借口,银子总是有杂质的,征收的赋税银收上来后,一般会重新入火炼成大额的银元宝,也就是雪花银,这种剔除银两中的杂质的过程就被称之谓火耗。
火耗的数量不一而定,朝廷也是无法直接规定,这就给了小吏上下其手的机会。一般每地的赋税银都在万两之上,按照就为正常的报备火耗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来说,这其中的油水也是极足。
尤其是这些人根本不会进行这种剔除杂质的过程之下,而该多收的火耗却是依旧照收,这种情况下的油水更是让人垂涎。每年几百两甚至上千里的油水,也是地方官吏最大的合法灰色收入之一。
缙绅们是参与不到这油水的分割之中,他们的利润是在于低买高卖,大斗进,小斗出。通过操纵
第五十三章 反他娘的
虽然没有看到最后,但是李开莫已经明白,这些百姓们基本上还是会卖粮于李家,然后默默的忍受着这种盘剥。毕竟李家庄的人还没有立即断了炊,暂时还没有人真的敢于闹事。
不过可以预见的是,李家庄的附近的百姓基本上也是被盘剥的十分干净,家家的存粮最多不会超过一个月。而李家庄边有一条河流可以挑水灌溉,可以减少了一些旱灾的损失,尚且收成这个样子。
若是其他不靠河的地方,受灾之后能把种子收回来就已经不错了,若是再交这么重的赋税,那些百姓估计把自己卖了也凑不出来。
如今的高平县,基本上就成了一个大炸药桶子,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而且这个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只是时间的早晚罢了。甚至,一些遭灾严重的村子,估计全部产出都不足以交税,大概已经开始出现逃荒潮了吧。
这个趋势,如今已经不用李开莫再说了。就算是二狗子也是不再懵懂了,毕竟有李开莫的解释在前,他也是明白,一旦百姓们断了粮,将会出现什么场面。
纷纷嚷嚷的收税持续了数日工夫,李开莫却是比之前更加的平静了。每天都是雷打不动的早晨跑步,再加上打上一会儿军体拳,这几日来,已经没有村民悠闲的指指点点了。
甚至已经很少有村民起早了,如今夏收已经完成,秋种还需要些时间。他们一般都是睡到快中午才起床,原因也是十分简单,尽量减少活动,以节约本就不多的粮食。
而李开莫二人也是没有闲着,每天早晨回来之后,也是慢慢的将粮食转移到后山。因为他们都是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似乎有什么大难快要临头一般。
这一日一早,李家粮食这几日已经完全转移到了后山一处隐秘处,李家众人甚至还在密林中搭了不少窝棚,一番长期厮混的模样。看着各种措施已经安全做到位,李开莫也是长长松了口气,有些事情既然无法避免,那便要提前做好一切准备。
对于李开莫来说,不可避免的事情要发生,他在发觉自己完全无能为力之时,也是完全放下了包袱。乱世之中,能够保护好自己的亲人,就已经足够了,其他的,他不想管,也管不了。
也自这一日开始,李家全族居住在山中,静待事态发展。
崇祯四年六月底,李开莫却是见到了一件让他都有些难以置信的事情。让他真实的感觉到了一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感觉。
太平乡后山,在这个时候被人称为猴儿山,山势连绵,虽不雄伟,但是却是蔓延极长,有数条小溪也是自山中而流出。许多村落也是因为这些小溪,以及它们汇成的小河而选择依山而建,今日李开莫跑的稍微有点远,刚刚临近一个村子,却是见到他永生难以忘记的一幕。
这个村子并不大,只有数十户人家,一百多的村民。这处的田地也是有溪水吊命,按理说也是应该与李家庄一般,人口众多。但这村子却是没有达到,原因也很简单,之所以人数这么少,是因为这里的田地都是沙田,田地里沙子过多,就算有水源,收成也根本不行。
此时的村子里来了四个衙役,看样子是来催税的。这年头,许多百姓都是已经认命了,也可以说是麻木了。按照这些年的规矩,交不上赋税,也就是打一顿板子而已,许多人也是做好了挨板子的准备。虽然可能会去半条命,但是总能躲个几日。但是今日,他们却是失望了,或者说已经忍无可忍了。
这几个衙役得了‘高人’指点,已经不打算再揍这些皮厚肉糙的农夫,他们的目光也是转移到了这些农夫的要害之上。那便是他们家中的孩子身上!
几个如狼似虎的衙役无视这些父母们的哀求,直接抢夺过他们的孩子,二话不说的按在地上便开始打起了板子。也许这些做父母的挨一顿板子可以不在乎,但是听着自家孩子那声声揪心的泣哭声,再神经坚韧的父母都会承受不住。
依靠这个法子,这几个衙役也是成功的解决了数个村子里众多的‘钉子户’。这个法宝一祭出,这些‘钉子户’立马哭爹喊娘的到处跪求借贷,一个时辰不到,就将所有的赋税交纳整齐。而且其他户也是个个惊心,不等目光转到他们身上,立即就会将他们内裤都当出来,只为凑齐赋税。
高人所讲的话自然是真理,而真理是放至四海皆通用的,这句话果然无错,至少在这个村子里也是一般无二。一板子打下去,这些当父母的就开始慌了。这些贱民不来点狠的,他们就敢翻上天!
但是好一阵求爷爷告奶奶,这个倒霉的被杀鸡给猴看的孩子父母还是没能凑齐赋税银,确切的说,距离赋税银还差的很远。看着苦苦哀求的汉子,这个衙役也是一阵阵的厌恶,他们是有指标的,今日一定要收取一定数量的赋银上来。
“看来还是打的轻了!”
衙役不禁心中恨恨的想着,也许给的压力还不够。
听着一声声的哀求,衙役手中的条棍反而更加的狠辣,瞬间小孩子的声明便从哭泣声变成了凄厉的惨叫声。肉眼可见,一条条血痕也是从那破烂的衣服里渗了出来!
&nbs
第五十四章 大乱
崇祯三年七月初,整个高平县已经是混乱一片,无数已经被盘剥的一无所有的百姓都是揭杆而起。
起义的人根本没有明确的纲领,说是起义军也只是好听而已,真实的情况,他们只是一群饿疯了的暴民。起先只是百多人杀官而起,为了逃避官府追捕,他们也是纷纷藏入了山中。
但是数日之后,这些衣食无着的人也是不得不下山,毕竟山上根本没有粮食养活他们。
已经被饥饿折磨的失去了理智的他们,自然而然的开始冲击大户,以解决他们的粮食危机。
这个时候的太平乡,根本就没有多少人意识到流民的可怕,许多缙绅、地主根本没有想过会受到冲击。
当第一个大户毫无准备之下,被流民们打下之后,事态已经无法收拾了。这些造反之人也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人多力量大。在打下第一家大户之后,这百多人也是开始开仓放粮,只要愿意一起干的,都可以过来拿粮食。
一时间,无数已经处于死亡线上的百姓纷纷景投,三天时间不到,起义军已经扩大了十倍以上。在领着这些‘共襄大义’的百姓连续拿下数家缙绅之后,起义军的势力便滚雪球一般的无可再制了。
及至七月中旬,太平乡以及高平县中其他数个乡的暴民们纷纷来投,人数也是爆增到数千人。而且经过一系列的‘大胜’之后,所有流民也都是信心十足。
而且很大一部分人也是有一种想法,原来不劳而获如此的畅快,杀人破家金腰带,看着以前那些高高在上,根本不看自己一眼的老爷们个个跪在地上求饶,他们家的贵妇人、大小姐随便大家玩乐,这种逍遥快活的日子,比起辛辛苦苦一年到头在地里剖食可容易和舒服的多了,真真是给个神仙当也不换啊!
造反的成本居然如此之低,收获却如此之大,一时间原本人心并不安稳的起义军,此时也是开始产生了一定的凝聚力。现在的生活不仅天天都能吃饱,而且还不用再担心官府没完没了的催逼,一家老小虽然不断的漂泊,但是日子却是好上太多了。
……
高平县衙。
如今的县令再也没有之前的意气风发,辖下处处暴乱的场面也是让施县令圆润的脸庞消瘦了许多。原本有些肥胖的身体也是消福了许多,至少大肚腩小了不少,整个人也显得英气了不少。
治下的乱局,一天比一天糟糕,原本还争着抢着下乡收赋的衙役小吏也是一个个不见了踪迹。这些天来,施令书施知县也是承担了巨大的压力,地方上的乡绅,除了最大的缙绅李员外和倒霉的被流民捉住杀了的外,其他的都是齐聚于县城之中。
这些丢了家产,狼狈躲入城内的乡绅们,也是日复一日的要求施县令赶紧绥靖地方,镇压四下横行的流民。
一般的中小地主,失去了家产,根本就是落水狗而已,施县令根本不放在心上。但是一些有背景的乡绅,就算暂时失了家产,但是他们背后的势力,却是让施县令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愤怒。
但是施县令如今也是没有办法,他在十日前就行文最近的浮山所千户,要求对方派军平靖地方。但是数日下来,对方才懒洋洋的给予回文,更是狮子大开口,要求先将之前欠饷全部补上,再下发开拨银,外加一个月的双饷,才能派军出发。
这个要求也是远远超过了施县令的能力,如今银子有是有,但是却是上交国家赋税所用,轻易不得动用。而县库中,这么多年历任威福自用之下,也是亏空良多,而为官一任不就是刮点地皮钱么。
施县令根本就没那个心思填上这个不属于自己的亏空,官仓里面的积蓄连老鼠都能含两泡泪出来,堂堂一县的县库如今连开拨费都是凑不齐,更别说之前的欠饷了。
其实,施令书自己为官数年,也是有不少的积蓄,但是他根本就不会考虑自己掏腰包。虽然自己不可能掏腰包,但是却不妨碍施县令对别人竟敢不掏腰包来镇压流民而感到愤怒。
于是乎,愤怒的施县令也是直接行文于泽州府衙,控诉宁化所的官军见贼不剿,徒令高平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高平县的民变,距离高平极近的泽州知府自然是心知肚明。但是如今已经不是天启年了,手握军权的武将也是越来越跋扈难制。
之前还能用粮饷卡脖子来控制他们,但是如今大明处处灾荒,朝廷又横征暴敛,地方上根本就无所积蓄,没有粮饷遥控,泽州府尹也是没有太多的好办法。
一封封加急催促的行文也是不断的送
第五十五章 老油条
不好意思,刚刚码完才看到‘无知武器’的评论,确实是看错重复发了,干脆两张一起发了,谢谢指正。
崇祯三年七月底,韩店堡的局势越来越压抑、危急。
韩店是泽州通往潞州府最为方便的道路,是潞州的南大门,若想从泽州杀往潞州,韩店是一个难以避开的障碍,也就是所谓的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并不是说通往长治城的路只有这么一条,而是在这个时代,大股军队能够走的路并不多。这个时代的军队的辎重尤其复杂,不仅仅只是粮食,还有大军所用的被服、帐篷、军需、以及拉车用的骡马等,这些东西在小路上根本就走不起来。
小路不仅弯曲,而且凹凸不平,同样的辎重在小路上,要比大路上艰难数倍,甚至完全无法通行。因此,只要扼守住必经的大路,也就能挡住大军前进的道路。
驻扎在韩店的徐勇虽然是个猛人,甚至与建奴都敢硬碰硬的打一仗。但是再看看自己手下十多个已经瑟瑟发抖的家丁,再想想堡内那些一户都凑不出一条完好裤子,整年累月吃不到几次饱饭的军户们,他心里也明白指望这些人来抵挡无边无际的流寇军是不成的了,原本还打算复制一把李征在长子县外经典一战的心思也淡的再也摸不到了。
心中不断的打鼓的徐勇,随着泽州烽火越烧越旺,他再也做不到稳坐这个火山口了,一天三次的向府城长治告急。
高平县的乱象他一直观察在眼中,原本他还判断这批流寇必将铩羽而归。
刚刚开始,双方都是鱼腩一般的乌合之众,但官兵胜在有城可守,尽管战力低下,但却一直都是压着城外的流寇痛揍。
之前便在军中混迹多年,已经多少知兵的徐勇,也敏锐的发现。
在一次次攻防战胜利的鼓舞下,原本战力低下的官兵在一次次的战斗中不断的进步着,从一开始摇摇欲坠,到最后半个月来行有余力。
这相当于流寇一直扮演着官兵练兵的对象,通过一次次欺负更鱼腩的对象,官兵的作战也越来越娴熟,越来越强大。
越是强大,对付一直无法通过练兵来进步的流寇,就已经慢慢有了压倒性优势,只要官兵不犯错,这伙声势浩大的流寇,迟早都会被官军彻底击败!
但事情就是这般的戏曲性,原本一直进展顺利的官兵,却在上月底那一个夜晚,就如同做某种运动到关键时候被惊吓到一样,猛男竟然一瞬间成了萎男。
有模有样的打了近一个月,竟然一夜晚就被流寇翻了盘,委实可耻之极!
但骂归骂,没兵没粮的他,也只能做一个自己讨厌的可耻的人,一个劲的向后方求援。
接到韩店的急报后,潞州府知府卢怀真不敢怠慢。若是潞州南大门一失,无数的流寇涌入潞州,那潞州就有可能因为连锁反应而直接变天!一旦整个潞州府糜烂,他卢怀真的前途还能好到哪里去
只是略微思考了一下,卢怀真便十万火急的命人去请李征过来。
邻居家发生这么大的事情,身为潞州一府军事主官的李征当然也在时刻关注着进展。听到卢怀真召唤,他也没有心思摆架子,急急的向着府衙而来。
这一次再也没有不开眼的门子再敢向李征伸手,相反一见到李征顿时点头哈腰,个个乖巧的跟孙子一样。
穿过大堂,行至后堂,卢怀真已经早早的便在堂内等候。
这一次李征的待遇明显提高了不少,不仅有椅子坐,而且还有一张小几放着茶水。
眼见李征依旧是敷衍的抱拳行礼,已经有些着急上火的卢怀真完全视而不见,眼睛死死的盯着李征,道,“李将军,韩店那边的情况你已经知道了吧韩店有几成把握守住”
&n
第五十六章 老子亲自去迎
在大明其他地方,也许官兵们都是混日子者居多。
但是在潞州军中,官兵们几乎个个闻战而喜。这些时日来一直听说泽州那边闹腾的挺凶,他们大多数人还十分遗憾泽州距离这儿实在太远,他们根本捞不到什么出战的机会。
这会轰轰的战鼓声不断敲响,无数的官兵也欣喜的从操练的状态中收住身体,快速的向校场中心整队。
看着这些个个兴奋的脸孔发红的官兵们,李征也不自觉的摇摇头,这完全就是一群被军纪束缚着的禽兽,他们渴望杀戮,渴望战功,渴望一切可以改善自己生活环境的东西。
他们有冲劲,有斗志,更有纪律和严格的训练,就算是新兵,如今在军营里已经打磨了一个半月多了。
新兵完全是听着他们那些老兵长官们吹嘘而过来的,这些长官们个个优越的生活也是让他们都为之激动和向往。战场再残酷,难道还比的上一家老小个个饿死在面前的场面
苦难的人生给了他们顽强的斗志,立功受赏,瞬间便让家小日子过的十分富裕的榜样在前,又让他们充满了血性,高强度的训练使的他们完全是为了战争而生,如同饿的皮包骨的饿狼,极度渴望着鲜血的味道。
至于战场上可能的伤亡,更是没有人在乎。他们这些人都穷的只剩下一条命了,别说潞州军数战下来伤亡都少的可怜,就算伤亡惨重,对于他们这些过完今天没明天的人,根本就不算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