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神豪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雅玩居士
“今天好多大佬都没来,贵人事忙,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过真要拼身家,哥您可是……”
见庄臣皱眉,赶紧打住道:“明白,明白,人差不多来齐,咱们去认识认识”
跟着老谭,游走于各色人群中,谭少人面挺广,到哪里别人都客客气气。听说庄臣是长安俱乐部会员,大家很给面子,谈笑风生,交换名片,一片和谐。
都是混社会的老油条,多个熟人多条路,尤其是玩投资,有钱只是入门,在国内想风生水起,人脉才是关键。
老谭打头阵,庄臣悠闲跟随,话不多,点到为止,保持神秘。听着别人聊天,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挺有意思。
&n
第48章 品茶
庄臣松开领带,真不习惯穿正装,太紧,累死人。
东西也不好吃,已经十点,吃夜宵不健康,忍忍明天再说。所谓投资圈也就那回事,高手屈指可数,大部分也是混圈子,赌运气而已。
没有忽悠老谭,早晚要成立基金,不是为炒股割韭菜,而是做慈善,尤其是孤儿,这才是真正目标。
以前总是听商业大佬叽叽歪歪,说什么财富到达一定程度,会变成全社会的资源。企业家只不过是管家,给所有人打工罢了。
当时觉得装逼,现在看来,还真是那么回事!
自己还算好的,毕竟没有背着几万十几万员工,可几百亿放在面前,那也是一种巨大责任。
本金不说,每年光利息最少四十二亿。吃喝嫖赌抽,赌和毒不用说,那是不归路。天天日一线明星,累死也花不完。
更何况这么大一笔横财,砸到自己头上,要是不做点善事,老天爷能看得过去
世界这么大,千千万万可怜人,自己不是救世主。只能关注一个领域,当然是孤儿,也只能是孤儿。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负责,自己可以监督,反正不用去别人那里求爷爷告奶奶借钱,甚至不用众筹,能帮一个是一个,仅此而已。
人无论皇帝,还是乞丐,到最后不都是一死
问心无愧就行。
想明白,庄臣仿佛找到方向,终于能沉下来,越发踏实,露出真心微笑,感觉真好。
中午吃一大堆生蚝,加上刚才满眼黑丝大长腿,开总统套房,选中一个外卖,号称是某上市集团的高级秘书。
爬在办公桌,戴着金丝眼镜,掀开短裙从后面干,的确别有风味,难怪不少人喜欢这种调调。
完事扔三万,回家睡觉。第二天还要早起跑步,上午游泳按摩,下午去北湖九号学学高尔夫,空气新鲜,散散步也挺好。
晚上喂喂辐射,品品红酒,给丁梦瑶聊聊微信。苏芸那边正式通知新人培训,公司安排食宿,为期半年,女孩很兴奋,连房租都省了。
“明天是郝老的寿辰”庄臣挂断胡海的电话,难得有机会被邀请,听说老爷子喜欢喝茶,出门买点好的。
自己不太喜欢喝茶,上车问夏龙道:“有好推荐没”
“这……”夏龙有些为难,毕竟不知道郝保力的口味,只能回答道:“既然送礼,要不咱们买贵的”
庄臣点点头,如果自己喝,肯定考虑性价比。要是送礼,还是贵点好。直奔茶叶城,自己顺便也尝尝,平时喝点清清油腻。
京城最大茶城,找最气派的店,老板听说土豪临门,亲自布茶席招待。红泥竹炭,京都龙文堂老铁壶,五把紫砂大师壶打开,依次注入热水。
阵阵茶香瞬间弥漫,令人神清气爽,不同茶香扑面而来。
第一把西施壶,清澈泉水里丝丝碧绿,笑着介绍道:“第一壶是西湖龙井,明前狮峰极品,您品品。”
“龙井村不大,产茶量很小,平时游客不少,一般家庭每年明前茶只能采摘几十斤,多点的百来斤。”
“漫山遍野都是茶树,一片绿意绵延到天边。那里的茶统一叫西湖龙井,而龙井又以狮峰为上品,且以明前茶为上乘珍品,国宴级别之贺礼。”
轻轻用壶盖拨动壶口浮起的茶叶,展示道:“炒功以抖、带、挤、甩、挺、拓、磨、扣、压、抓等手法为特色,才达到龙井金边绿叶的特色。”
庄臣端起茶杯,仔细打量,果然扁平俊秀、光滑匀齐、色泽绿中显黄。冲泡后,香气清高,如香馥若兰。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成朵,芽芽直立,栩栩如生。
&n
第49章 人生不过二字
庄臣接过一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
“产量很少,加上人为炒作,大红袍让人总感觉遥不可及。随着市场调整,以及独有的地域限制保护,价格终于回归正常。”
“第七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母树大红袍拍卖出20.8万的天价。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
“真正母树有钱也喝不到,直供天听的宝贝,我这里是纯种,母树品系单独扦插繁育栽培,单独采制加工而成的上品。”
打开盒子,总共不超过三十克,十六万。
“第二盒是云南金瓜贡茶,锦绣茶王香竹箐100克35万,夺得普洱史上最贵的桂冠,相当于350万每公斤。”
“特别适合收藏,无疑是现存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在港台茶界,被称之为普洱茶太上皇。真品仅有两沱,分别保存于西湖茶叶研究所和故宫博物院。”
“既然您不确定长辈喜欢红茶还是绿茶,我建议选这两种,就算不喝,收藏也能增值。”
不愧是老板,推荐不错,三十万拿下两盒,郝保力如果不舍得喝,放着也是好东西。
对于同行前辈必须尊敬,美食是自己毕生追求,这点钱花的值。
听说明天中午先在饭店过寿,身为国宾馆执行总厨,场面肯定不小。晚上在梅府家宴摆几座,专门招待自己人,到时候跟着胡海一起去。
临走打包几斤狮峰龙井,三把景德镇大师壶,一套金丝楠木茶海,送回家,闲着没事品品茶。
晚上接胡海到家,亲自下厨,大快朵颐后,喝茶聊天。打听到不少京城趣闻,满载而归。
白天雷打不动去游泳健身,偶像蔡澜先生说得好,真正美食都是从牺牲一点点健康开始。
傍晚接上胡海,前往后海的梅府家宴,从柳荫街往东走,顺着什刹海的水边走,在一条窄小的刚好一辆车身宽度的胡同里,见到一座气派的四合院。
据说这里曾经是一个贝勒府上的后花园,今晚被包场,专门款待郝保力的亲朋好友。
门头挂着两个梅字大红灯笼,笑容可掬的老管家站着迎宾,跟胡海闲聊几句,都是熟人,让两人自便。
走进院,满地浅绿色温润的石块,胡海说地上铺的都是岫岩玉,这就叫排场。
家宴最大的特点是高度私人化,既体现主人的生活态度,又彰显独特的待客之道。梅府2003年开业迎宾,主要经营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私家菜,菜肴由他的私厨传人掌勺。
院内修竹瘦影,景致迷人,听说其中一颗老枣树已有将近300年的树龄,树下停着两辆老洋车,是电影《骆驼祥子》中的道具。
窄廊的尽头,玻璃流瀑,柜中展示的是由梅兰芳先生当年演唱《贵妇醉酒》时所用的行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古色古香,婉约绮媚。
再往里走,庭院逐渐开阔,明代的拴马石矗立,似乎在静候武生的到来……
三进三出的院子,分别叫梅厅,兰厅和芳厅。巧妙的是在梅府的青石墙上,定期更换着时令牌,它预示着当时的气候气温,也预示着时下的菜品种类。
每个厅都不大,也就放上四张方桌。四周看去每个房间墙壁上都挂着梅兰芳生活或表演时的老照片,听说还有更私密的包房在后院里。
每幅照片和摆设的历史以及背后的故事,仿佛带人走进京剧大师的生活,像是在欣赏一部胶片老电影,或是一台韵味十足的京剧,诉说着一代名旦的往日风光。
空气中隐隐流动着梅兰芳的婉约低唱,气氛恍如隔世,令人心醉神迷。
“梅菜讲究养颜、清音、康健、止胖。没有菜单,不论人数,统一按宴待客,按桌收费,晚上用餐。”
胡海站在照片墙前,介绍道:“这里老板叫东家,经理叫总管,菜单都由总管亲笔书写,菜式来自梅兰芳家传的600道菜,四位厨师都是梅先生家厨王寿山先生的传人。”
“因为梅先生职业原因,最擅长清淡做法,这里绝没有辛辣刺激的调料,但清淡并不代表着淡而无
第50章 食以载道
说到这里,陈晓卿满脸认真道:“试图通过饮食源流和世界食物发展过程中那些有趣时间节点上的碰撞,让大家知道,人类其实是一个整体,而且现在越来越是一个整体,而食物是最好的亲善大使。”
“比如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物种流传、食物革命,例如火的发明、水的参与烹饪、农耕文明的开始等不同的角度来重新打量食物。”
“举个简单例子,人类在一万年前驯服小麦,开始农耕,九千年前小麦开始往东往西传播,往西它更多的时候遇到火,于是变成了披萨、面包、烤饼。往东则更多地遇到水,变成馒头、面条。”
“比方说讲一个烧饼的旅行,从西亚传来的饼,它在xj作为馕的体积,和在魔都吃到的蟹壳黄差距很大,其实体积是一点点变小。”
“然后会在甘肃再变小一点,到陕西又变小一点,到河南山东继续变小一点,最后到江苏变得更小。食物的传播实际上是跟当地物产的丰饶程度、气候等因素都关联在一起。”
庄臣听得很认真,跟看电视不同,面对面更能体会到陈晓卿对美食的热爱,甚至是一种信仰。
“哎,太严肃了吧”陈晓卿怕气氛尴尬,开玩笑道:“我没有那么神,全靠团队的力量,不光是我们,还有很多幕后英雄。”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厨师高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美食家,比如蔡澜先生……”
“当时我们想考证鱼生出现在什么时候,它的发展历程是什么样的,就找到俞教授,她能回答我们这个问题。”
“想知道南米北面的饮食格局的形成大概在什么时候,亩产大概是多少,找到北大的韩教授,能提供非常确切农业地理以及种植史的所有背景。”
“后来因为片中一段解说词,大概只有二十来字,俞老师给我们写了一封四千多字的回信《鱼脍的初步考证》,真的很感动。”
看庄臣听得津津有味,继续道:“还有各种科学顾问,某些对健康有明显危害的食物,肯定要筛选出来,尽量不放入节目,或者给观众有效的提示。”
“想要解释一个东西为什么好吃,假如很多人不知道羊肉为什么鲜嫩,我们就会告诉大家羊肉鲜嫩是因为它肥,但是一个长江流域的人,可能就会觉得肥的羊肉怎么会细嫩呢”
“羊肉脂肪含量是决定口感,脂肪含量从1%到7%,风味是递增的,在这个范围内,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口感就上一个层级,7%是一个临界点,再往上就会显得肥腻。”
“导演知道这些数据,在片子里就不会简单的说羊肉非常细嫩,而是说肥腴的脂肪下,肉质极为细嫩,这是一个因果关系。”
“可能一万个观众里面,只有五个人知道具体含义,但把正确含义传递出去,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为什么美食节目这么多,大家只喜欢看舌尖”陈晓卿神秘一笑,揭秘道:“杀手锏是显微摄影团队,来自科技大学,通过实验帮助我们把食物变化的细部和背后奥秘用显微镜拍出来,让观众更加能够确切地感受到味觉和嗅觉的一些触动。”
庄臣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忍不住追问道:“那您跟蔡澜先生”
“最后一个团队就是美食顾问,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对食物的选择。主要是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沈宏非老师、蔡澜老师、陈立老师,更多是给我们价值观的影响。”
“比如说食物是人和人沟通的纽带,最普通的食物也有最浓稠的亲情等等。从我十五年前开始跟他们合作的时候,这个东西就一直在影响着我。”
“尤其沈宏非老师,我们叫他沈爷,经常说一些关键词和金句。比如最新的风味人间,就是源自他嘴里的山川依旧,风味不改。”
“另外一部分美食专家,叫做在地美食专家,有研究西班牙的,研究法国的,有研究葡萄酒的,有研究发酵的,有研究餐厅的,有研究民间食材的,有研究作物的……”
第51章 老男人饭局
庄臣肃然起敬,深刻感受到陈晓卿作为纪录片导演的真诚和坚守,心中闪过一个念头,越发强烈。
全场陷入沉默,陈晓卿回过神,看气氛太沉闷,打趣道:“你刚才说舌尖第三季播出的时候,我正在梅州一家不知名的路边摊大快朵颐。全然不顾日渐飙升的体重,吃完还不忘撑着肚子点评一句:就喜欢这样的小店,没那么多讲究。万般皆下,美食为大。”
拍拍自己的将军肚,自嘲道:“我就算不做美食纪录片,本身也骨灰级吃货,整天不是在吃,就是在去吃的路上。跟蔡先生那种高大上不同,被朋友戏称扫街嘴。”
“汶川震后第五天,我负责送给养去青川,因为离全世界肥肠的故乡江油很近,忍不住到小饭馆吃肥肠。一口肥肠入口,好吃得睁不开眼。”
“吃着吃着余震来了,人都往外跑,我也跟着溜,可心里却放不下这碗肥肠,咬着牙又折回去,满脸淡定吃完,找老板结账时已找不着人。”
庄臣举起酒杯,敬佩道:“其实我知道陈老师一直是严肃纪录片导演,拍过20多年纪录片,也拿过大奖,可惜就是没火。”
“还记得2007年拍《森林之歌》,那时候高瘦身子扛着几十斤摄像机跋山涉水,长年蹲在大漠拍野生动物……拍得很美,我很喜欢。”
“哈哈哈,多谢老弟还记得那些陈芝麻烂谷子。”陈晓卿开怀道:“就是因为拍的时候镜头足、光线柔,解说词里按捺不住口水。结果片子一播,淘宝上的松子、蘑菇等山货突然销量大增。基于这种另类成功,我才决定拍舌尖。”
“说白了人都有ab两面,a是真性情,想吃什么吃什么,蹲着站着随意;而b得在宴会上克己复礼,俗点管它叫装b。”
“每次从高楼大厦人模人样回来,都要到蓟门一家喜欢的店,点一碗酸臭的螺蛳粉,跟老板聊聊天,坐着看来往的车辆。”
“喜欢舒适随意的市井气,桌子支在巷子里,旁边的路灯杆贴满小广告,居民不时从身边穿过,感觉接地气,生活无比真实。”
“所以我的结论是:最好吃的永远是人!”
“吃的是人情,吃什么、在哪吃,远不如和谁吃来得重要。至味只在人与人之间,刚出版一本书,原本起名《最好吃的是人》,审查机构觉得太惊悚,才改成至味在人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