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希望风神卫里还有些老人,他们熟悉皇宫内部的情况,也熟悉皇宫的给排水。”

    说着他在地图上给何之韵示意了一下叶家的院子,“你看,金水河边的大户人家,大多是贵族和一些官宦之家。

    不管他们是真的有雅致或者是附庸风雅,他们在自家后园里都建了一个鱼池或者荷花池之类的小型景观。

    见这些景观需要的水便是通过开挖水渠从金水河里引到自家后园里的,既然有沟渠,不管是明渠还是暗渠,便能让人通过这些沟渠偷偷凫水进入到金水河之中。

    金水河和皇宫的护城河相互连通,这些人便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走‘水道’进入到皇宫的暗渠里,通过这种方式秘密潜入到皇宫之中。”

    何之韵也恍然大悟,“原来如此。那官人为什么说有些细节你还不确定”

    杨怀仁解释道,“首先就是这个符号所代表的暗渠,具体是引水渠还是排水渠我还不清楚,而且这些暗渠的宽阔程度能不能过人,也是一个疑问。

    何况皇宫的暗渠都在水面以下,赵佖的死士很的有这么大的本事潜水这么长时间,从叶家开始一路潜水进入到皇宫之中或者有什么特殊的方法

    另外暗渠既然是皇宫的暗渠,那绝不可能就那么通顺,说不定有一些铁栅栏之类的东西阻挡外人侵入。

    在地面上想越过一道铁栅栏都非常费时费力,何况是在水下这样的铁栅栏也不可能只有一道吧”

    何之韵这才发现事情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乐观,很多细节方面的事情现在还拿不准,所以现在的结论,也只是个猜测而已。

    杨怀仁安慰道,“你也不用太担心,我是绝对不会让人伤害到大壮的。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潜入皇宫,我一定在天黑之前搞清楚,然后做好应对的准备。”

    正说着,刚才去在找人的番子回来了,还带了一个上了年纪的老番子回来。

    杨怀仁打眼便认出来这个老番子,年纪得有快七十岁了,是原来内卫中的元老级人物。

    虽然他职位不高,但对皇宫内的情况却非常了解,因为他是个在宫里服役多年的太监,高太后起事的时候皇宫大乱那会儿,他逃出了皇宫的。

    原本他明着的身份是内府了一个看管皇宫建设资料的太监,所以自然有机会接触到如今大宋皇宫的建造图纸。

    或许他并不是这方面的专业人才,但几十年守着一个仓库,无聊的时候他把那些图纸看的多了,自然会熟记于心。

    后来内卫改变成风神卫的时候,像这位沙老公公之类的上了年纪的人,杨怀仁没打算接收他们,而是打算给他们一些田产,让他们安享晚年也就是了。

    &n




第1823章:个人印记
    听到这里,杨怀仁便觉得赵佖的计划已经渐渐付出了水面,沙公公的叙述里那些检查暗渠是否堵塞的检查口,应该就是那些死士进入皇宫的出口。

    沙公公也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声音变得有些颤抖,“没想到他们会想到这么奇巧的计划,让人通过这些暗渠秘密潜入到皇宫之中。”

    有了他这句话,杨怀仁便是觉得他认定了暗渠过人是可行的了,至于暗渠中的一些栅栏,他们自然有办法解决,不会阻碍宫里和宫外的交通。

    沙公公继续说着,“姓叶的工部官员,属下也不太熟,不过属下隐约记得皇宫内部的给排水结构图上,是有一个叶子形状的标记的,难到这个标记和这件事有什么特殊的关联”

    杨怀仁大喜,心道是了,就是他!

    古人的工程技术人员有什么习惯,杨怀仁不太清楚,不过后世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绘制什么建筑平面图或者结构图纸的时候,会有在图纸的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留下做图者姓名的习惯。

    他仿佛也感觉印象里,古人作画或者作书法的时候,甚至是制作什么精美的工艺品等等,是一定会留下作者的个人印记的。

    有的是直接留下了姓名啊制作的年月日等等,有些器具,像陶瓷啊铜器等等,专门供给宫里或者富贵人家所使用的物品,制作者不好直接明显的留下姓名,却也喜欢在某处隐秘的地方留下一个隐晦的标记,以次来证明这是他的作品。

    这么说来,沙公公说的那些宫中的给排水工程结构图纸上那些没来由的叶子形状的标记,应该就是姓叶的那位工部郎中,在他的作品上留下的标记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么隐秘的让一大批人能偷偷潜入皇宫的办法,出自这位叶郎中的后人之手了。

    而且很大的可能,那些死士最开始进入金水河的入口,便是在叶家的大宅之中。

    杨怀仁觉得有些可笑,如果已经故去的叶郎中泉下有知,知道他的后人利用他所绘制的宫中给排水暗渠的图纸来帮助赵佖谋反,会不会从阴间气得跑回阳间来收拾他的不肖子孙。

    也许叶家的子孙做出这样的事情,是一定有巨大的利益的,可惜他们忘记了这件事可能给他们整个叶家所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满门抄斩。

    杨怀仁终于搞明白了西华门的秘密,心情便轻松了许多,现在他要做的,便是针对赵佖的计划,然后设计他就是了。

    给了沙公公很大一份赏钱,杨怀仁决定立刻便进宫面圣。要离开的时候,何之韵不知怎么了,依旧跟随着杨怀仁。

    杨怀仁从她期盼的眼光中读懂了些什么,有些抱歉地对韵儿道,“今天不合适,不如下次,等事情过去了,我一定想办法让你们进宫和大壮见一面。”

    何之韵虽然不舍,却也知道眼下的情况下,她想进宫看看大壮过的怎么样的想法有些不合适了。

    她也好,或者是铁香玉也好,还有杨母和其他女眷们,她们对大壮的感情杨怀仁是从来没有怀疑过的。

    虽然大壮和杨家人之间没有实质上的血缘关系,可大家看着一个孩子从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长大成一个翩翩少年,时间已经把他们对孩子的感情蚀刻在了骨血之中。

    有没有血缘,其实她们从来也没有在意过,一直以来也是把大壮当做杨家的子孙来抚养的。

    她们更清楚



第1824章:城内禁严
    第1824章城内禁严

    当赵煦听完杨怀仁的描述,知道他的兄弟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准备害他的时候,并没有多么失望的神情,而是有些厌倦似的说了句,“照你的想法去做好了。”

    别人背叛总是让人难过,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自己的同胞兄弟。

    赵煦也不是没想过这种局面的发生,可惜那也只是想想而已,当事情只能的就要发生的时候,那么多证据摆在他面前,他还是感到伤心欲绝。

    生在帝王家的人,或许生来就要时刻准备好要被人背叛,背叛他的人可能是他父母、兄弟,甚至是亲生的子女。

    普通百姓的亲情,到了皇家似乎都变了味,平时或许大家还能笑脸相迎,可每次到了利益相关的时刻,那些虚伪的亲情便无一不用最残忍的方式来表现它的淡薄。

    赵煦猜到了,却也是很难坦然接受,然后泰然处之。

    杨怀仁能理解他的心情,所以也没多说什么,领了手谕便匆匆走了。

    他这趟进宫也没有看到大壮,也不知道留在宫中的孟皇后现在是什么样的身份,是不是和大壮正在找回属于他们母子之间的那份亲情。

    杨怀仁持皇帝手令,以左卫大将军兼枢密院参知政事的名义,下令由龙武卫接手皇宫内外的防务。

    殿前司的禁卫肯定是非常不理解这种做法的,可皇帝的手令不假,他们也只能按照旨意行事,只是在他们心中,也感到了担忧。

    如果皇帝在最关键的时刻不信任他们了,他们将来该如何自处

    杨怀仁自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并没有完全让他们回营休息,而是让他们和龙武卫联合负责皇宫的防务。

    殿前司的禁卫负责后宫周围的防务,赵煦的护卫和宫城周围的防御则有龙武卫负责。

    杨怀仁能为他们做的也就这么多,将来大壮继位之后,殿前司一定会整改的,某些参与了赵佖谋反的勋贵将门的子弟,还有一些可疑之人肯定将会被剔除出殿前司。

    十几骑快马从皇宫出发,向东门飞驰而去,百姓们见状也隐约感到了一丝紧张的气氛。

    宫里的事情,百姓们也通过各种方式有一些了解,明日宫中举行大朝会,而且在这次大朝会上皇帝即将册立太子的事情也早就被开封府在城内的布告栏贴满。

    百姓们也根据自己的判断从这些信息里得到了一些东西,相互之间会讨论,也会为了各自的观点而争执,最后得出一个他们应该怎么应对的结论来。

    再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包括朝堂上曾经议储的争论,百姓们也自然会感受到风雨欲来的味道。

    很快,龙武卫一万多名精锐将士从大营开拔,带着整齐的装备甲胄从东门入城。

    他们被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直接进宫,暂时接替殿前司的禁卫接管了皇宫大内的城防。

    另一部分则奔至东京城的十几道进城的城门或者水门,同样接管了防务,最后一部分是骑兵,在城内巡逻以维持治安。

    其实这样的情况下,城内的治安也不用怎么维持了,百姓看见全副衣甲的骑兵,早就吓得赶紧往家跑了。

    这样的情况下,虽然没有明确表明是禁严,却起到了禁严的效果,谁都怕留在街面上被当做可疑人等被抓起来。

    开封府自然知道怎么回事,杨怀仁也下令开封府的三班衙差连同五城兵马司的人马步行在城内各坊各市统治坊长和市吏。

    然后由这些基层小吏通



第1825章:大朝会之前
    今天是大朝会地日子,百姓们还在沉浸在各自的梦境里,那些官宦人家却已经早早亮起了灯火。

    既然是大朝会,东京城内凡是五品以上的官员和所有王公贵族以及有爵的勋戚将门都会出席,算起起来超过一千人。

    每一个官员都非常重视,穿戴整齐刚走出家门,便发现自家门前早就有甲胄鲜明的禁军将士等候,说是护送他们入宫。

    文官们是看不上这些军汉的,口口声声说着这里是天子脚下,还不信有人敢对他们这些朝中重臣图谋不轨。

    可那些将士们面无表情,又说了一次,“这位大人请见谅,这是杨大帅的安排,而且也是奉了陛下的旨意。”

    把陛下都搬出来了,文臣们便不再拒绝,不过他们也渐渐意识到今天的大朝会上,可能会有什么意外的情况发生。

    城内的主要街道上开始不时地出现十几名骑士护送的马车或者牛车,文官们见到熟识的同僚,总要掀开车帘打个招呼。

    只是隔着那些神情肃穆的骑士,他们又感到十分的不舒服,好似被人监视着一般难受。

    宣德门前已经聚集了好多各色衣袍的官员,而在他们的外围,便是一列列龙武卫的禁军,场面非常庄严肃穆。

    可那些等待着宫门打开的大佬们似乎不以为然,特别是一些不常参加朝会的贵族勋戚们,还在轻松的相互打着趣儿。

    “侯爷,您这身官袍是怎么回事”

    那个穿着侯爵仪制的绯色官袍的壮汉笑得十分爽朗,“哈哈,许久不参加这样的朝会了,这些日子吃的又太好,身子又痴肥了一圈,连官袍穿着紧了,也是今日才发觉的。”

    几个人听罢客气地一笑,仿佛今日的大朝会和往常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当然也有人紧张兮兮的,比如那些品秩不算高的官员,只能躲在一边恭敬的站立着,似乎事不关己,不论身边的人聊着什么。

    偶尔一个朝中的重臣现身,便有许多自认是学生的官员过来迎接,也是想从这位相公口中知道些什么隐秘的消息。

    可那些相公们却只是微微一笑,嘴里却惜字如金,并没有打算透露什么,其他人也只能悻悻地笑着,不敢多问。

    杨怀仁的马车到了,他一身紫色官袍,腰间系着金鱼袋子,头戴束发紫金冠,脚上却穿了一双铁甲靴,手里还拿着一柄仪剑,显得有点不伦不类。

    人群立刻很自然的散开,给杨怀仁让出一条甬道来让他走到前列,他们也客气地给杨怀仁行礼,只是并没有要攀谈的意思。

    远处有人小声议论着杨怀仁这副打扮是什么意思,搞不清他今天算是文官还是武官。

    也有人小生笑着,说杨怀仁大概是离京太久了,忘记了出席朝会时应该穿什么衣服,便文武混搭在了一起。

    说起来杨怀仁还真是有这么个意思,其实他内里套着软甲,紫色的官袍也是第一次穿出来,打算的是万一事情有变,扯了外袍便可以上马带人作战。

    章惇看见杨怀仁这副样子便有些不喜,恨恨地说了一句,“哼,沐猴而冠。”

    一个词把章惇身边的官员吓了一跳,谁都知道眼下杨怀仁兵权在握,即便很多人心中有些不喜,可那也是背后腹诽几句而已,还没有人敢当着外人面前直接骂人。

    章惇一句“沐猴而冠”便是笑话杨怀仁不是人却装的人模人样了,这在旁人看来,简直太惊骇了,朝中宰相和统领禁军的大将军显然已经不睦,这



第1826章:大朝会之前(下)
    至于军队的准备,那就做的更细致了,杨怀仁甚至做好了有人临时反水的可能,就是想做到今天的立储大典能顺利进行。

    而人的心,是杨怀仁唯一不能把控的,有些人死心塌地的要跟着赵佖谋反,他也没有办法。

    不管他们对赵佖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亦或是他们为了如何巨大的利益才要那么做,杨怀仁内心里还是替这些人感到惋惜。

    事后这些人肯定都逃不了雷霆般的天威,很多人甚至会被诛灭九族,让自己的家族从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这么做也许听起来太残忍,可历史的车轮就是这么滚滚向前的,所有阻挡在正面的障碍,都会被碾碎。

    何况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就应该准备好承受事败后的灾难性的后果。

    天色渐渐有了一些微光,说来也巧,这时候赵佖、赵佶和赵似的车驾差不多同时来到宫门外的广场上。

    赵佶看上去消瘦了一些,可面色还算红润,看他的样子,应该是在那一夜和杨怀仁喝酒谈心之后,已经开始释然。

    他对权力的渴求是有的,只是没有某些人那么炽热,当知道兄长真的还有子嗣在世的时候,内心里或许也煎熬过,可也能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现实。

    而赵似则面露轻松之色,他本来就没想过要做皇帝,是他母亲和某些相公撺掇着他去做他不愿做的事情罢了。

    现在他皇兄有了子嗣,他便彻底没了继位为帝的希望,这正是他乐见其成的事情,所以他的心态早就变的轻松了,将来太子继位,他可以继续做他想做的事,过他那写意的小日子。
1...449450451452453...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