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朱太后频频点头,嘴上却说着惊讶的话,“杨国公若是不提,本宫差点把这么重要的事儿给耽误了。”

    杨怀仁接着道,“娘娘谦虚了,娘娘最是疼爱陛下了,怎么会把这件事给忘了呢?”

    朱太后憋不住内心的欢喜,竟嗤嗤笑了出来。

    杨怀仁本就知道她的性子,一套话总是要说完,“微臣觉的,向太皇太后娘娘身份高贵,这等事自然不会亲自过问。

    孟太后娘娘呢,因为久居宫外,如今回到宫中,似乎还有些不习惯宫中的生活,那为陛下培养妃嫔这么重要的事情,还得是娘娘这位陛下的亲祖母来操心最合适不过了。”

    杨怀仁说向太后身份尊贵不适合干这活呢,本来也不是朱太后爱听的,但这话又是为了后边做铺垫的,等他说到亲祖母这仨字的时候,朱太后那欢喜劲儿就不用提了,看杨怀仁都跟看亲儿子似的。

    啊呸!

    一切都挑明了,朱太后还是谦逊了一下,“只是不知本宫能不能把这件事做好。”

    杨怀仁也没有拍马屁的瘾,大家都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才脱了裤子放闲屁,朱太后再这么做作,杨怀仁也难受。

    “娘娘何须谦虚,微臣觉得娘娘是一定能把这件事做好的。娘娘不方便开口,这事便由微臣去跟前朝的几位相公说去,谁要是不同意,就让他去操心好了。”

    朱太后这下放心了,忽然又不再提这事,闲聊了几句别的,杨怀仁才脱身告退。

    走出寿安宫的时候,杨怀仁唯一想的就是买卖做成了。

    给大壮找陪读的事情,看起来简单,好像只是杨怀仁为了不让大壮那么寂寞,同时也为了让大壮能轻松见到他的兄弟姐妹们,以消除眼下的不开心和孤独感。

    但往细了说,找十几个王公大臣的子侄进宫给皇帝当伴读,这里边学问就大了,说白了,还是朝堂上的利益分配问题。

    杨怀仁可绝不会傻到只想着自己的孩子,名额该怎么分,都不能破坏了朝堂上权利平衡。

    这有点复杂,不过也不算是件太难的事,为了大壮,让杨怀仁再多牺牲点利益也无所谓。

    至于朱太后要权,这个不难,向太后和孟皇后这种聪明人一看就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会管的还是不会管,会管的也不会明着管。

    朱太后和她背后出点子的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其实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她们以为杨怀仁跟几位相公提这件事,是利用了杨怀仁让自己得了后宫的权力,但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

    几位相公们自然不会管后宫的事情,至于将来谁会成为后宫之主,本来就是明摆着的事情,也就朱太后还搞不明白罢了。

    大臣们操心的只会是自家里不能少了份儿,从家里挑出一个和陛下年纪差不多,聪明伶俐长得又俊俏的女孩子送进宫里就完了。

    朱太后怎么调教,那是她的事,何况大家估计都能想透彻,朱太后这种脾性和智商,恐怕真正调教那些女孩儿的事情,真正做主的也不会是她。

    陛下的生母孟太后是个什么心智,大家心里都明镜儿似的,尽管现在孟太后青灯古佛的看着淡泊,但一个母亲为了儿子能做出什么事来,那还用多废话吗?

    杨怀仁是绝不相信孟太后会把调教未来儿媳妇的事情交到旁人手里,朱太后这样自己都没活明白的女人,那就更不可能了。

    特别是她经历了那么多后宫里的腌臜事之后,自然不想儿子再走赵煦的老路,未来几年后宫中的实权如果不被她掌握在手里,那才是奇了怪了。

    向太后早就看透了这一切,所以继续装她的老好人不闻不问,拿年纪做借口就当自己养老了。

    也只有朱太后还搞不清状况要强出头,她觉得她再利用杨怀仁,恐怕她现在还想不到的是,孟太后也在利用她而已。






第2005章:出奇的顺利
    


    杨怀仁把事情告诉了李清臣。

    对于杨怀仁只说结果不说过程,李相公全然不在意,对聪明人来说,有时候重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包括李相公在内的几位相公都没有什么意见,有人已经开始考虑让自家哪个后辈进宫来陪读了。

    这才是大事!

    不论古今,同学一直就是人际关系圈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更不用说皇帝是同学,那意义就不用多说了。

    杨怀仁没想到事情竟这么顺利,不知道那些相公们是不是故意的,也许他们一直就是这种样子,既然大家利益共享,那也就没什么好反对的。

    杨怀仁忽然觉得时机不错,便漏了一点消息给李清臣。

    他说道,“现在的禁军啊,真是愁人,能带兵的人没什么文化,不一定懂兵法懂兵法的人没什么经验,不懂得带兵,唉”

    李清臣丝毫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只是抬眼瞅着杨怀仁,等着他说下边的话。

    老李头不接茬,杨怀仁却奇怪了,倒是蔡卞没事人似的凑了过来。

    杨怀仁和蔡卞之间,算是相熟,但也谈不上交情,之前也曾经处在对立面,但也谈不上什么私怨。

    蔡卞幽幽道,“禁军里文武双全的人才,确实是少啊。”

    李清臣这才似模似样了“嗯”了一声。

    面对这来能把天轻易聊到死透了的人,杨怀仁很是无语。

    是他们故意不接茬?还是他们早就有了准备,所以刻意不接茬?杨怀仁一时之间,还真不好判断。

    静下心来想想,这件事他准备了好长时间了,连详细的章程都已经有了改了好多次的版本,就差正式上书皇帝了。

    但这件事真的是一个秘密吗?不见得啊。

    文官集团对武将集团不待见,但不代表武将集团里有什么风,文官集团还搞不清风向。

    杨怀仁这下明白了,其实事情多多少少都传出来一些,几位相公们也早有准备。

    既然如此,杨怀仁也就不用废话了,直接说道,“禁军里缺人才啊,那些待诏的进士,能不能先给禁军这边用用?”

    蔡卞瞅着李清臣,眼神有些狡黠的意味,没有说话。

    李清臣笑了笑,“可以啊。”

    杨怀仁愣住了,事情就是这样,你觉得复杂,但别人不一定觉得复杂,你觉得困难,但别人不一定觉得困难。

    杨怀仁心说是他们没把这事想透彻,还是人家早就有了打算,等着杨怀仁提出来呢?

    要是他现在立即回去准备折子上奏朝廷,那是不是中了老李头他们的圈套?

    杨怀仁有点糊涂。

    这件事绝没有那么简单,看上去只是跟文官们要了一些还没有出仕的士子们去禁军里任职,但这里边事可太多了。

    对杨怀仁来说,文人去禁军中任职,是军队建设的一种很好的尝试,这年代武人文化水平低,也是制约军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问题。

    可反过来,这种制约也不是没有反作用力,还是得看具体事,具体的人。

    杨怀仁想要的是真有本事的文人,能在职上尽忠职守,真心愿意融入到军队中的文人。

    如果只是书呆子,或者刻板迂腐之人,那就是作茧自缚了。

    其实文官集团应该愿意军队里出现更多的文人,他们也能更好的了解、监视和控制军队。

    杨怀仁也不担心这种体制上的变革,他觉得之前文官对军队的控制其实有点过分了,与其埋怨这些制度,不如主动让文官走进军队,加强了解。

    最终的目的还是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对军队的控制的制度上,也能有新的更合理的方式。

    所以李清臣的态度,杨怀仁还真不好琢磨,有可能是人家也跟自己一样的想法,有可能是人家有自己的想法。

    但杨怀仁既然早有打算,那这件事便是势在必行,至于将来出现的问题,现在也不可能全部考虑清楚。

    杨怀仁又问了一次,“我想要的人,可能很多。”

    李清臣这下也不卖关子了,笑道,“只要是杨国公觉得对大宋的军队有好处,要多少人都没问题。”

    这话倒是让杨怀仁宽心了不少,他知道老李头不会在这么重要的事情上糊弄他,所以对大宋军队有好处这句话,杨怀仁觉得他是真心实意的。

    蔡卞一直没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次却很顺从地问了一句,“那大帅需要多少人?不如拟一份详细的章程,枢密院讨论之后送交陛下,陛下点头,这事就好办了。”

    杨怀仁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竟有些不适应,以往一件小事他们这帮大佬们都争执个没完,今天这是怎么了?一个个都变了活菩萨不成?

    “哦。”

    他有些失神的应了一声,蔡卞只是拱了拱手,便转身离开。

    杨怀仁再去看李清臣,老头脸上带着不已琢磨的笑意,冲着他点了点头。

    那笑意里竟有些赞许之意,搞得杨怀仁更像是个等着先生夸奖的小学生一般。

    杨怀仁也只能安慰自己,也许人家没有那么复杂,是他自己想多了。

    起码现在再考虑其他的事,似乎没有必要,发生过的事情,没想清楚就是没想清楚,给你在多的时间也不会有什么新的想法。

    而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未雨绸缪是没有错,但处处怀疑,似乎也不是个好的态度。

    糊里糊涂告辞,杨怀仁回到家的时候,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好在杨怀仁的性格里还算洒脱,想不通,那也不必多费脑筋,时间会证明一切。

    把好消息告诉家里人,孩子们便乐疯了,他们从小就一起长大,从来就没分开过这么长时间。

    现在他们有了机会进宫去伴读,也就意味着他们又能和大壮在一起了。

    小鱼儿还是有心思的,他问,“爹爹,我们几个女孩子,也能进宫吗?”

    杨怀仁想了想,“能,谁也没说不能啊。”

    孩子们不多想,一起快乐的欢呼起来。

    杨怀仁心里盘算着,家里的厨子,也给宫里再送几个过去,哪怕是专门给这些伴读的孩子们做饭的呢。





第2006章:伴读(上)
    


    三天后,齐国公府门前。

    门房看着自家的三个小主人趴在门口,眼睛巴巴地望着门外的大街,搞不懂她们几个女娃娃在等什么,有点好奇。

    从今天开始,大官和大牛便开始进宫伴读了,时间是午后,每次去一个多时辰的样子,晚饭前就能回来。

    李清臣虽然对女孩子进宫去旁听也没什么意见,但眼下选出来的十几个伴读的孩子都是男孩子,就连杨怀仁自己也觉得把闺女送去伴读不太合适了。

    这十几个孩子也都是和大壮差不多年纪的,在家的时候都有了一定学问的基础,不然直接然这些不到十岁的孩子听大学们上课,就有点太扯了。

    几位给小皇帝讲课的大学士也只管小皇帝学习的进度,至于其他的孩子,听多少算多少,能跟上就跟,跟不上他也不管,主次分的明明白白。

    当然,也没有真跟不上的,这些孩子也都是几家王公大臣家里出类拔萃的小子们,那是当做未来家主培养的。

    要是连这点能耐都没有,恐怕也不会被送进宫去给小皇帝当伴读了,丢不起那人。

    于此同时,近四十几个京官家里适龄的女孩子也被选出来送进宫中,由朱天后负责调教。

    这四十多个女孩子将来是干吗的,谁也都明白,但凡家里有年纪差不多的姑娘家的,都上赶着往宫里送,未来更多的地方上大员家里适龄的女孩子,也会被送到宫里来。

    那些没赶上趟的官员无不捶胸顿足,要么是因为自家的孩子年纪不相符,要么是因为长得实在没法看,弄的不少京官恨不得立即就跟夫人再造一个小人出来,填鸭也要填到七八岁那么大。

    这件事杨怀仁没有份,他家倒是有年纪合适的女儿,可那关系上就不得劲儿了,尽管没有血缘关系,可感觉上却总不是那么回事。

    杨怀仁是无所谓的,就算没这层关系,杨怀仁也不乐意自家女儿去当什么皇后或者妃嫔的,犯不上让自己宝贝女儿将来和别的女人争老公,他还等着招上门女婿呢。

    女孩子们进了宫,先送到朱太后那里学规矩,学礼仪,将来这些孩子里边读书不错的,才有资格去给皇上当伴读,实际上也是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

    杨怀仁的女儿算是例外,这一点朱太后和几位相公都没说什么,不过眼下还只能是送他的俩儿子进宫当伴读。

    小燕儿等的有点急躁,小眉头一皱,埋怨着,“哥哥怎么还不回来啊?”

    说着就要迈步出门去张望,小鱼儿拦住了她,“小妹你忘了规矩了,不让踏出门去,你不怕四娘了?”

    小燕儿瘪了瘪嘴,只得把迈出去的一支脚收了回了,她是真怕她娘。

    小虾米忽然间抬手指着街上,大叫这,“大姐,小妹,快看,是咱家的车子。”

    小鱼儿和小燕儿匆忙抬头去看,果然是自家的马车缓缓驶了回来,门房也赶忙出来迎接。

    杨家的马车不算多么华丽,但架子大,看着就结实,总是透着一股子厚重的劲儿,倒是和将门家里的马车风格一致。

    马车走到大门前,小燕儿就喊了起来,“哥哥!哥哥!”

    车篷的帘子掀开,露出一个小脑袋来,情绪不算很高,却也因为终于到了家而露出一股子兴奋劲儿。

    不等马夫放好马凳,大牛便从车上跳了出来,身后跟着大官念叨着,“三弟你小心点,也不怕摔了。”
1...494495496497498...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