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言情

舌尖上的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呼啦圈大神

    大牛刚迈进门,三个丫头便为了上去,叽叽喳喳问着,“怎么样?看见二哥哥了没?”

    大牛调皮了一下,故意紧闭着嘴巴,就是不说,气得小燕儿攥着小拳头捶他,可大牛一点儿不觉得疼,还做出一副得意的样子来气小妹。

    等大官走进来,小燕儿又去围大哥哥,大官先是笑了笑,却懂事地说道,“你们几个别急,咱们去祖母那里,她们也都等急了。”

    杨母坐在主位上尽量让自己平静,可还是按耐不住紧张的心情,不时地瞅着门外,琢磨着这个点,两个孙子也该回府了。

    杨怀仁坐在另一侧,不好揭穿了母亲,只是看着几个老婆一点儿也不掩饰地露出焦急的神情,心里不自觉地也跟着急切起来。

    大官领着弟弟妹妹走进来的时候,铁香玉便开口问道,“你二哥在宫里,还好吗?”

    说完才意识到有些失礼,忙回去坐好,抬眼瞅了一眼婆婆。

    大牛平时有点淘,但在长辈们面前,还是很有礼数的,按照次序给祖母、父亲和几位母亲行了礼,才撇着嘴道,“二哥还算挺好的,就是宫里没什么意思。”

    铁香玉听罢恍惚了一下,竟忍不住啜泣了起来。

    大牛有点懵,不知道他的回答哪里出了错,竟惹得母亲哭泣,忙跪在母亲面前认错。

    铁香玉知道,大牛这个年纪,可能还不懂他的回答里包含了什么样的意义。

    他以前对皇宫很是好奇,觉得那里有高大的宫殿,还有那么高的宫墙,下意识地就觉得里边肯定有很多好玩的东西。

    可今天进去走了一遭才知道,皇宫里闷的紧,高大的宫殿还短暂让他发出了一些感叹,可后来看见太监宫女都佝偻着身子迈着小碎步,那气氛就压抑的他喘不过气来了。

    他这才进宫带了一个多时辰就感受到了压抑,那大壮进宫三个月了,他究竟经历了什么,铁香玉这个当娘的一定是感同身受的。

    大牛说大壮挺好,铁香玉就更是难过,大壮这种挺好,一定是强颜欢笑了。

    韵儿是懂的,忙起身过来把大牛拉起来,摸摸他的脑袋示意不是他的错。

    接着把铁香玉揽在自己身边,“大壮今天见了自己的兄弟,心情一定是好了不少的,以后他也能时常见到大官和大牛,还有小鱼儿她们,肯定是一天比一天好的。”

    铁香玉这才止住哭泣,杨怀仁也补上一句,“对,韵儿说的不错,说不定将来你们也有机会进宫见到大壮的。”

    杨母叹了口气,知道大官的思绪更清晰,道,“大官,还是你来说。”






第2007章:伴读(下)
    


    大官组织了一下,缓缓道,“我们见到大壮的时候,他的确是看上去不错的,很开心,我觉得,大概是因为见了我们俩的缘故吧。”

    接着他安慰三娘,“三娘你别伤心,大壮弟弟乍一离开家,换了个新的环境,还是皇宫那种地方,必然会有些不适应的。

    宫里确实没有什么小孩子,他感到孤独,是很正常的,不过现在好了,大壮以后还能和我们一起读书,我相信他的心情一定会越来越好。”

    铁香玉感动道,“嗯,好孩子。”

    何之韵也很欣慰大官长大了,能懂得体谅父母了,赞赏似的摸了摸他的头。

    大壮接着讲述,“宫里的气氛嘛,和大牛说的差不多,气氛有点冷,”他顿了顿,“大概皇宫就是这个样子吧。

    今天去了十几个和我们差不多一般大的孩子,他们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先生讲了一堂课之后,气氛就好了许多。”

    杨怀仁道,“宫里的先生都是大学士,讲的东西和你们平时在家里学的东西不太一样,你们也要认真听,结合两种不同风格的学问,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和学识。”

    大官答道,“孩儿知道。宫里先生讲的学问其实也不深,有点我们在家的时候也学过了,只是宫里的先生讲的角度,和我们以前做学问的角度,似乎有些不同。”

    杨怀仁笑了笑,这孩子确实聪明,一句话就说到了点子上。

    他道,“宫里先生讲课的角度,是从皇家和朝廷的角度讲的,当然也是正确的,但它毕竟有他的局限性,你们在家学习知识的角度,是从普通人的角度来学习的,自然有些不同。

    但同样的知识,万变不离本源,朱先生给你们传授知识,不也是鼓励你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道理嘛。”

    大官点头,“父亲说的是,我们一定会认真学的。”

    大牛在旁边露出了一点不自然的表情,看来这小子还是不太喜欢做学问。

    杨怀仁心里其实也不太强求这一点,连他自己都不喜欢读书,所以他也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非要一个样,都喜欢读书。

    只要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自己所喜欢的,也适合的发展道路,不论将来他们从事什么职业,杨怀仁其实都是支持的。

    只是孩子们现在还小,基本的学习还是不能由着他们的喜好来,该学的东西,他们还是应该知道的。

    杨怀仁佯嗔道,“大牛,你也要认真学,知道吗”

    大牛认真答道,“谨遵父亲教诲。”

    大官接着道,“今天一共上了两堂课,中间休息的时候,大家一起吃点心,我们才和大壮玩了一会儿。

    问起他在宫中的生活,他只说有点累,不过现在已经越来越好了,他很开心以后能尝尝见到我们了,还问小鱼儿和两位妹妹啥时候也能进宫伴读。”

    三个女儿目光齐齐看向了杨怀仁,杨怀仁道,“你们不用着急,给你们说了啊,过一阵子,自然也能让你们进宫去陪大壮读书的。”

    三个小家伙这才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其他人差不多也能听出来大壮眼下的状态了,他当了小皇帝,累肯定是一定的,这个谁也改变不了。

    但现在他每天能和大官和大牛见面,还有其他小伙伴一起读书,心情会比之前好了很多,起码不会感到那么孤独了。

    杨母似是想到什么事情,问道,“那其他孩子们呢他们表现的怎么样”

    大官想了想,“还好,没什么太特别的,一开始大壮和我们表现的很热络,他们还不敢凑过来讲话,不过后来聊到好吃的好玩的事情,大家也就没什么矜持了。”

    大牛补充道,“是咱家厨子进宫做的那几道小点心太好吃了,那些小子们跟没吃过好东西似的,光顾着吃了。

    是二哥让宫人多取了一次点心,大家才热络起来。”

    杨怀仁点点头,大壮还是不错的,明白其他孩子们也是当今朝堂上的重臣或者皇族的后辈子侄,对他们好,有很大的积聚人心的作用。

    他挑了几个厨子送到宫里,也有这部分目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让大壮能吃上自己最喜欢也最习惯的食物,吃的好了,也能极大的缓解他当前的心理负担。

    何之韵立即听出来这里边的事儿,也搭腔道,“你们俩,以后也要向其他的孩子们多学习,圣人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嘛。”

    大官和大牛忙应承,大官道,“母亲说的是,今天虽然只是第一次进宫伴读,但孩儿也见识了其他伙伴的本事。

    像郯国公的孙儿,随随便便就可以引经据典,学问一看就非常渊博;还有蔡大人家里的四公子,写的一手好字。

    这说明其他的孩子,能有资格进宫陪大壮读书的,也都是各家出类拔萃的子弟,我们的确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大牛忽然笑嘻嘻地补充道,“还有那个什么将军府的孩子,据说自己会什么拳,吹了半天牛,我们约好了明天散了学比试一番,看看到底谁才是真的牛。”

    铁香玉尴尬得咳嗽了一声,心说她这个儿子调皮捣蛋也就算了,现在还学会跟人家比武了,可他学的武艺和别人学的武艺不是一码事。

    那什么将军府的孩子学得大概是行军打仗的那种武艺,大牛学得可是江湖上那种武艺,两种武艺是截然不同的。

    以大牛现在的水平,打个普通的壮汉都跟玩儿似的,对付一个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那就太欺负人了。

    甚至她都担心大牛这孩子手上没数,万一真把人家打伤了,那可就麻烦了。

    不待她开口,大官先说话了,“大牛,我们学武,不是用来显摆或者跟人家比试的,可以预见的是,你是一定会赢的,但万一你打伤了那个孩子,不让你再进宫陪大壮读书了,你可愿意”

    大牛一听便立即想明白了,忙摆摆手,“不比了不比了,比武其实也没多少意思,还是天天能见到二哥更重要。”





第2008章:惊慌的高丽和倭国
    


    杨柳絮儿满城里飘的时候,杨怀仁把那份军官制度改革的建议递了上去。

    只用了两天时间,便通过的御批,开始在禁军之中施行。

    武将集团的心情一片大好,文官集团那边却没有什么太大的动静。

    杨怀仁倒不觉得以前的担心是多余的,而是觉得,也许文官集团做出了让步,或者他们表面做出了让步,实际上却觉得这是让文官渗透到军队里的一个绝佳的机会。

    这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看法了。

    不过仔细想想,文官集团的想法,更多的是臆测,而让武将集团所振奋的事情,却是会实打实的发生的。

    让文官进入军队担任实际的基层职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影响深远。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的改变,最大的作用是逐渐消除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界限和隔阂。

    就比如杨怀仁,他原来的身份是个书生,可从头到尾他都担任武职,所以在他心中,文官和武将之间的界限,就没那么明显。

    甚至因为武将的地位和文官相差太大,他内心里总会产生同情武将的心理。

    而最终在他心里形成的概念,就是文武不应该轻谁重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治和武功,同样的重要。

    虽然在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时期,也要分主次,但这种主次并不会形成眼下文武差距太大,甚至快要形成文武之间矛盾的情况。

    当然,这种变化也绝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检验。

    对于那些考中了进士却没有机会出仕的士子们来说,这就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机遇了。

    肯定也有一部分迂腐和顽固不化的读书人不屑于进入军队里任职,但大多数人还是愿意抓住这个机会的。

    军营里也一样,新人来了,旧人当然也有一些忧虑,但在相对完善的制度之下,不存在谁管着谁,大家都是同僚,相处下来,也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实际情况是,军营里的正常运转,也变得顺畅了不少,文官和武将有了基层上的交流,他们也发觉他们之间的差距,其实并没有之前想象里那么大。

    文武有别的意识形态,也从这里开始,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战力的提升也许没有那么快有显著提高。

    但很明显的是,禁军的结构更加完整了,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也有效的组织着军队的新管理体系运转了起来。

    龙武卫、虎贲卫、虎骑卫和武德军水军,自然作为范例,对其他军营起到了示范作用。

    而那些在军营里出仕的文人,也悄然发生了心态上的变化,他们明显地觉得,文武结合,表现出来的结果真的是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

    他们适应了现在的职位,也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基层的将士们可以不分彼此。

    这种现象被朝堂上的文官们看在眼里,一开始他们也表现出怀疑和不适应,但时间久了,他们也渐渐开始了思考。

    到夏天的时候,朝堂的稳定性达到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君臣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那些大臣们也不会再觉得皇帝年纪太小,而容易产生问题了。

    北边。

    短短四个月时间,武德军的舰队已经往北边运送了两趟粮食,送回来的消息让杨怀仁有点哭笑不得。

    徐泾在信里说,他们看到的女真人,几乎还是野人,除了少数贵族,大多数女真人还穿着原始的兽皮。

    徐泾倒也不是瞧不起女真人,或者小看了这些近乎野人的百姓的战斗力,而是觉得,指望他们却和强大的契丹人对抗,他们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杨怀仁没法给他解释,总不能说在另一个历史时空里,就是这些看上去跟野人差不多的女真人灭了辽国。

    武德军的舰队路过高丽和倭国的时候,倒是把这两个国家吓得不轻,据说高丽王和倭国小天皇吓得尿了裤子。

    是不是真的不要紧,他们懂得怕就是了,要不然建立强大的水军是干嘛的。

    两国心里都有数,武德军的舰队太过庞大,他们就是动用举国之力,恐怕也不一定是对手。

    其实他们看到的仍旧不是武德军的全部,大部分其实就是大型的商船,只不过因为现在大宋所造的大型商船比他们的战船还大了几倍,所以他们害怕罢了。

    接下来高丽和倭国跟商量好了似的,纷纷紧急派出使节,来东京城里诉苦。

    杨怀仁早料到有这种事,所以早早就做好了准备。

    其实以前赵煦就这么办过,朝廷里的那些大佬们,也早就知道这事,甚至内心里的也是赞同杨怀仁这个计策的。

    甚至有人也联想到了另外的可能,比如杨怀仁现在做的,是不是当初先帝临终时交代他做的?

    如果是这样,他们就更没有干涉的理由了,而且这件事对大宋来说本就有利无害,于是他们也就更不想管。

    只是人家真的派来了正式的使节,出于一个泱泱大国的礼仪和风度,还是让他们觐见了皇帝。

    大壮早就知道父亲这是在做什么,当然不可能听了两个小国的话停止这件事,所以用讨论讨论再下决断的理由敷衍了事。

    至于朝堂上要讨论多长时间,好像就不是外国使节可以干预的了了。
1...495496497498499...52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