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恰好是贾瑞的特长,这几个题目,他前世掌握的历史知识和观点。都能帮助他。,
而且能写出一些这个时代没有的新颖观点来。
如果考官认真阅卷的话,一定会发现自己观点的独特之处。
这将对他大为有利。
难道真的是文昌星君在帮我?
本来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只想撞一把大运,看来命运的天平在向我倾斜。
这或许真的是一个脱颖而出的机会。
好好发挥,博他一回。
又把题目仔细审了一遍,贾瑞开始答题。
到了午时,五道题目全部答完。
此时他也饿了,就吃了两张饼。
饼早就凉了,也吃不出什么滋味来,略微充饥而已。
然后就开始检查、修改文章,到了未时,基本定稿。
全都看了一遍之后,感觉还比较满意,于是就开始誊录。
申时正,誊录完毕,就等着交卷。
到了申时末,开始交卷出场。
出了考场,就听到举子们议论纷纷,大部分的声音,都是抱怨题目。多数人情绪低落,一看就是发挥不好。
你们感觉不好,我的感觉很不错哦。
难道真的是机会来了么?贾瑞隐隐有一种期待感。
第139章 前景不明
在贡院大门口,贾瑞和胡杏山、马福山、陈文祥会和,很快,贾雨村也挤了过来。
“各位答题如何?”
贾雨村急切问道。
“唉,一言难尽啊。”
马福山沮丧道。
“难在何处,是不是在五饵三表和申商之术上?”
贾雨村学问其实很不错,得到了题目之后,又跟别人在一起探讨过,一下子就看到了这两个难点。
“是啊,这个五饵三表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胡杏山到现在也没弄明白。
“福山,你知道么?”
贾雨村对马福山还是寄予希望的。
“这个……,学生惭愧,还真的不知道。”
“文祥经验老道,是否知道?”
“唉,我考了十八回,还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题目,实在不明其义。”
对于胡杏山,贾雨村是不抱希望的,直接就忽略过去。
对于贾瑞,他也不报什么希望,但是现在贾瑞是地主,出于礼貌,贾雨村也就问了一句。
“天祥是否了解?”
“巧了,我还真的略知一二。”
“哦?说说看。”
“这个五饵三表,乃是西汉贾谊给汉文帝提出的对付匈奴的策略。”
“五饵,是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
“三表,说的是以立信义。好人之状、好人之技。”
总的意思大概是在跟匈奴交往的时候,就给他们豪车,名牌服装,山珍海味,艺术,美人儿,房子,土地,金银财宝,奴婢。
如果有匈奴人来投降、归附,皇上就应该自召见他们,亲手给他们倒酒,夹菜。
皇上对匈奴应该讲信誉,尊重他们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他们的长处。
这样一来,就能分化瓦解匈奴,让他们沉迷于享乐之中,丧失斗志,感念汉的恩德,羡慕大汉的先进文化和生产力。
背后的逻辑,大概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心为上,用软实力取胜那一套。
这个策略的背景,是汉初的时候,实力不如匈奴,所以不得不这样做。
比如和亲,还有越王勾践把西施送给吴王,后来宋代给辽、金岁贡,玩儿的都是这套路子。
本质上,就花钱买平安。
至于这个策略的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太好说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汉代的班固,就曾经嘲讽贾谊的这个策略。
在贾瑞看来,这个策略其实就是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
在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作为权宜之计,未尝不可。
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不可能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收买和示好,就能让周边的蛮夷们心慕中土?主动归附?
效果如何且不说,光是付出的代价,就难以承受。
最后的结果,就是求得一时平安,但百姓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国家之间的竞赛,从来讲究的就是利益和硬实力,靠这些东西,即使有作用,也非常有限。
就目前的大德帝国来说,北方的鞑靼威胁最大。
朝中不少人,尤其是以西林派大臣为代表的势力,就主张这一点。
具体的就是互市通商,每年给鞑靼一笔钱,甚至和亲,换取双方和平相处。
接下来又讨论申商之术。
马福山知道这是申不害和商鞅,但是对两人的变法内容知道的不多。
胡杏山和陈文祥干脆连申不害和商鞅这两个人物都没有解读出来。更谈不上了解他们的变法内容。
审题都有审不明白,想写出好文章来,更是不可能,只能胡说八道,最后的结果就是文不对题。
贾雨村又问了贾瑞文章的构思,最后没有作出评价。
不是他认为贾瑞的文章不好,而是文章写得很好。
第一场考试的结果,对于是否中第非常重要。
如果单纯从文章的角度来说,贾瑞的成绩应该算是很不错。
但也正因为这一点,他中第的前景变得扑朔迷离。
原因就在于评卷考官的个人见解和喜好。
如果遇上西林派的考官,贾瑞的观点就跟他们对立。
如果遇上强硬派的考官,就会非常赞赏贾瑞的文章。
科举说是公平、公正,但是这永远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实际上,还有很多个人因素掺杂其中。
当然,这些事情贾雨村不会说出来。最后的结果如何,贾雨村也无法判断。
贾瑞几人回到贾府,众人就纷纷过来询问。
因为还有两场,现在也无法判断结果,众人就纷纷回去。
从考场出来。陈文祥就一直流鼻涕,精神不振。
问他也只说是昨晚上冻着了,回来喝点姜汤就好。
众人走了之后,陈文祥一头栽倒在地,晕了过去。
急忙抬到炕上,手忙脚乱地又是喊,又是掐人中,忙乎了一阵,才把他弄清醒过来。
贾政和贾雨村在场,就急忙叫人去找大夫。
王太医来了之后,号了脉,开始开方子。
“老太医,究竟是何病症?”
“年事已高,舟车劳顿,日思夜想,在科场上又冻了一天一夜,加上南方人水土不服,就是如此了。”
“他没事儿吧?”
“脉象紊乱无力,静养为好,不可再操劳,更不能在挨冻。依老夫之见,剩下的两场还是别考了。”
“毕竟已经九十八岁,比不得年轻人。”
“怎么能不考呢?千里迢迢而来,七、八十年孜孜以求,就为了这一刻。”
贾雨村就着急了。
他和徐道忠等人策划了陈文祥这个人瑞,就是为了讨好皇上的。如今眼看着就要成功,哪能功亏一篑?
“雨村,还是不要勉强为好。功名固然重要,还是先顾命要紧。”
贾政劝道。
“唉,还是由老先生自己决定吧。”
陈文祥昏昏睡去,贾瑞叫丫鬟和婆子好生伺候,那边就开始熬药。
贾瑞、马福山、胡杏山本来还打算在一起探讨一下考试的事情,此时也没了兴趣。
晴雯带着人送来了饭菜,几人就开始吃饭。
原本想喝酒,见陈文祥这个样子,也就没了心思。
不一会儿陈文祥起来,马福山和胡杏山扶着他到桌边,勉强开始吃饭。
“老先生感觉如何?若是体力不支,就在这里静养,不要勉强再考,性命要紧。”
贾瑞劝说道。
科考既耗费精神,又耗费体力。
各地经常有考生在考场晕倒、病倒甚至猝死的事件出现。
象陈文祥这样的岁数,若是没有什么病还好,此时这个样子,如果继续参加剩下的两场考试,无异于在拿小命开玩笑。
“没事儿没事儿,我活了一辈子,就等着这一天。如今功名近在咫尺,哪里就能放弃?你们放心,我能支持。”
第140章 拿命去博
连续吃药调养,到了二月十一,陈文祥的精神似乎好了一些。
中午的时候,贾雨村又来了,在屋里跟陈文祥说了半天话离去。
贾瑞这两天也没有复习功课,一直在西花厅那里,给贾环和林之孝等人进行安全教育。
教会了他们之后,再由他们对工人进行上岗前的安全培训。
包括山子野和那些工匠们,以前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但是贾瑞是主持,况且这也是一件好事儿,也就听从了贾瑞的安排。
傍晚的时候,贾瑞回来。几个人一起吃饭,准备迎接明天的科考。
“老先生,明日还考么若是体力不支,就别考了。”
贾瑞始终担心陈文祥的身体。
两人虽然没有什么深交,但是陈文祥奔着自己来了。以前虽然想教贾瑞作弊不成,但为人倒也真诚,贾瑞对他的印象还不错。
“无妨,我能行。”
马福山和胡杏山也劝他,陈文祥就是不听。几个人无奈,也只能由着他去了。
只在心里暗中替他祈祷,能挺过这一关。
吃完饭睡了一会儿,到了亥时,郑好时来叫,几人就坐着车前往贡院入场。
这一场考试,跟乡试的内容差不多,考的是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各一道,外加判语五条。
贾瑞觉得自己虽然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但也算中规中矩。
况且这种考试也不容自由发挥,基本上也就是固定的格式,大伙儿都是如此,很大程度上,还要靠运气。
贾瑞还担心陈文祥的身体,抢着交卷,第一批出场,就在门口等候。
胡杏山和马福山也出来了,三人就一起等候。
快要没人的时候,终于见到了陈文祥的身影,几个人终于松了口气。
“怎么样没事儿吧”
贾瑞急切问道,跟胡杏山扶住了陈文祥。
“还好,只是答题不甚理想。”
“我们在乎这些,你就不必在意了。反正你中不中,皇上都会给你个翰林院编修、国子监司业什么的,能糊弄下来就行。”
“唉,你们不懂。这一回,我想显示一下自己的真本事,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少斤两。”
“性命要紧,何必如此执着。平安回去,享受天伦之乐,才是真章。”
马福山说道。
几个人出了贡院,贾雨村照例在外面等候。见几人出来,就赶紧迎了上来。
“先生没事吧”
“没事,老朽还死不了。”
陈文祥冷淡的说了一句,就在老家人的扶持下,钻进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