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楚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更俗

    “到底是怎么回事”沈漾盯着张平问道。

    确如徐靖所言,长阳宫失火与陛下遇刺几乎是同时发生,张平、姜获能带人及时救下李瑶,却为何没有去救陛下

    即便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都知道徐靖抛出这样的疑问是想搅浑水、是想负隅顽抗,但沈漾要是放过这么关键的细节含混过去,也没有办法彻底的将人心争过来。

    “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陛下传秘旨要出城避暑,我与姜获震惊之余,正犹豫着要找不找沈相商议怎么劝谏陛下,这时候有人将一封手书掷入姜获的房中,说李后有险。我们赶到长阳院时,长阳院火势刚刚起来,李后当时被困火中。我们救走李后,转移到秘处,紧接着便传来陛下遇刺以及李后被刺烧死长阳院的消息,但实际上,长阳院中那具被烧得面目全非的尸首从何而来,我们也不得而知。”

    张平从怀里取出一纸手书递给沈漾,他此刻心里也有太多的疑问,等着沈漾给他答疑解惑,说道,

    “手书里说不忍看大楚乱起、山河破碎、民众离难才出手示警,又提及二皇子有假——我们也是好不容易避开耳目,找到机会护送李后乔装打扮潜入二皇子身侧验证过后,才匆匆赶来见沈相,侥幸没有误事……”

    “是个女人的字迹”沈漾迟疑的跟身旁的杨恩、韩道铭说道。

    他也暗中窥韩道铭的神色,韩道铭也是一脸的茫然与惊诧。

    而之前退到一旁的韩道昌、韩端显然也没有意识到势态会有这样的转折,特别是韩端,脸上的惊惶以及满头的大汗,以及刚才恨不得上前将韩道铭直接拉到一旁的样子,是绝作不得假的。

    不是韩谦的人,那会是谁在节骨眼上提前给张平、姜获通风报信

    而这个人对慈寿宫的行动细节知道得这么清晰、及时,不仅事后能替张平、姜获扫尾、掩藏李瑶被救的痕迹,甚至还能一

    度误导吕轻侠确信李瑶已葬身火海

    沈漾能想象这个人必是长期潜伏在吕轻侠身边,并极得吕轻侠的信任,但这个人到底是奉谁的命令,潜伏在吕轻侠身边的

    又或者说吕轻侠身边哪个人,真是因为不忍看楚国陷入大乱,才决意揭破这些人的阴谋

    沈漾转身再看清阳郡主,见她几乎是要瘫软在地;韩道铭也是一副惊魂未定的样子。

    “是是非非,还不够清楚吗,李秀你还要奉乱命行逆乱之事吗”杨致堂这时候站出来,盯着李秀厉声喝问,他不待李秀反应,振声朝两侧廊檐下观望的侍卫亲军将卒喝道,“慈寿宫奸党挟持太后、刺杀陛下真凭实据确凿,诸大楚将卒听本王号令行事……”

    “大楚将卒听枢密使之令行事……”张潮这一刻不再犹豫,厉声喝道。

    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厘清,但不管怎么说,他们都不可能拥立一个身份真假莫辨的“二皇子”登基继位。

    到时候不要说棠邑不认了,淮东信王杨元演也不会认啊!

    他们此时还无法直接将矛头对准太后王婵儿,但“清君侧”或者说斩除挟持太后、谋刺陛下的奸逆,应该是所有人毫无疑惑或说无法再迟疑的选择。

    张潮的话,这时候比杨致堂还要管用。

    那几个隶属于右武翊军、早年就出身朗州乡军的武官,几乎瞬时间就带着手下的兵卒,从侧翼往李秀所部逼近过去。

    “李秀,李瑶定是为奸人劫持、蛊惑,才胡说八道。沈漾等奸贼勾结异族行刺陛下不说,现在又要劫持太后!李秀,你心里想想,要是叫这些奸贼得逞,你李家逃得了满门抄斩、尸横遍地的下场”徐靖慌乱的朝李秀大叫道。

    此时钟彦虎正率数百精悍甲卒往尚书省后侧的巷道包抄过来,只要李秀此时能狠下心,徐靖就不信尚书省附近聚集的千余乱兵,能拦得住他们大开杀戒

    而只要将尚书省里面杀一个血流成河、杀一个片甲不流,不叫他们将消息传出去,历史的真相还是凭他们信手涂抹吗

    徐靖声嘶力竭的大叫,李秀对他的话却充耳不闻,示意左右交出兵刃;他也失魂落魄的束手站在院中等人过去擒拿。

    “将逆党拿下!”

    沈漾一声令下,刚才




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澜
    感谢drunkyong的盟赏)

    得知钟彦虎没敢往尚书省攻来,杨致堂、张潮他们只当逆党终究是胆寒生怯,松了一口气,当即又更是信心十足的派人四处宣扬吕轻侠勾结刺客刺杀陛下、挟持太后等事,并通传迟迟没有露面的郭亮、黄虑、张瀚等将速速赶到尚书省来听命。

    郭亮、黄虑、张瀚三人以及他们手下的都虞侯们,这时候要是敢到尚书省来,而刚才对峙时他们人甚至都不在崇文殿,没有跟太后、吕轻侠、陈德、周元这些人混在一起,就能证明他们是没有问题的。

    而郭亮、黄虑、张瀚等将之前躲着没有到尚书省来,相信他们只是在关键时选择做墙头草而已,相信他们在形势未明之前,不愿意介入混乱之中。

    这一点又不能算什么污点,刚才尚书省大院里绝大多数人还不都是想着做墙头草这点往后提都不会再提,大家都是大楚的赤诚之士,有没有区别,就要看各自心里的认为了。

    有人提及派兵去追击钟彦虎所部,只不过更多的人都打了一个哈哈,没有理会。

    尚书省之内,目前都没有一个都虞侯级别的将领在,只有几名营指挥级别的中层武官,被沈漾、杨致堂他们任命为临时的主将,看他们的样子也知道都不想贸然行事。

    他们保护好尚书省及诸多大臣不为乱军所破,就是护驾、拨乱反正有功了。

    现在黑灯瞎火、在一片混乱之中,甚至不知道侍卫亲军之中还有多少人马暗中投向慈寿宫,他们带着小股人马追杀出去,不是找死

    沈漾、杨致堂等人不说话,其他官员讨论片晌,也都觉得这时候不能鲁莽行事,先稳定住局面,甄别敌我最为重要,甚至都不主张直接派兵去攻崇文殿,当前只需要下令诸部守紧宫城、皇城诸门便可。

    即便他们相信侍卫亲军之中绝大多数武官兵卒都还是可靠的、忠于大楚,要不然的话,形势不可能这么容易逆转,但他们也能确认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甚至可以说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色里,大多数人将卒辩别是非及形势的能力很弱,政事堂与崇文殿的太后手诏同时传达过去,必然会产生混乱。

    事实上归结到一点,哪个将领这时候有能力在混乱之中,率先一队人马攻进崇阳门,控制住局势

    说到底,还是良将难求!

    杨恩看向叫两名将卒摁跪在廊前、五花大绑的李秀一眼,跟沈漾低声说道“或可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

    沈漾一怔,朝韩道铭、杨致堂看过去。

    韩道铭当然也知道李秀不过是被吕轻侠玩弄股掌之间的棋子而已,但他看向杨致堂,他并不想就此事表态。

    “等抓住李长风等人再说吧,不然今夜的形势也太混乱了。”杨致堂说道。

    李长风要么迫于形势、彻底投靠吕轻侠,要么被吕轻侠劫持无法再脱身,不谈其他的权衡,就凭借这点,他都不想将李秀放出去冒险。

    杨恩朝郑榆、郑畅、张潮等人看过去,其他人都避开他的眼神,无意在这时候替李家说话。

    沈漾再怎么样,都不会在这种细枝末节上跟杨致堂起分歧,点头沉声说道“寿王爷说的是。”

    郭亮、张瀚两人接到通报,很快就赶到尚书省。

    黄虑平时看着不靠谱,但实

    际并不蠢,或者是身边有谋士相助;他这时候直接护送其妹黄娥及三皇子杨晔赶到尚书省,来跟沈漾、杨致堂诸大臣会合。

    刺杀案发生后,黄虑就第一时间派嫡系护住黄娥及三皇子杨晔居住的明成宫;而知道李秀奉太后手诏带人闯进尚书省抓人,他本人更是直接赶到明成宫跟黄娥、三皇子杨晔会合。

    虽然就一会儿工夫,他就从侍卫亲军左武骧军之中,集结了上千名忠于黄家的精锐武官及甲卒,守在明成宫里等着坐山观虎斗。

    他这时候也是直接率这千余精锐甲卒护送黄娥、三皇子杨晔到尚书省。

    看到这一幕,韩道铭、秦问做梦都要笑醒,黄虑或许不蠢,但他或者他手下的谋士,到底还是胆小了。

    都不用秦问或者韩道铭从旁扇风点火,沈漾、杨致堂、杨恩等人便一致决定,着黄虑将这千余兵马驻入对面的枢密院待命,仅允许他带十数人护送黄娥及三皇子进尚书省大院议事。

    侍卫亲军三大都指挥使都赶到尚书省,除了李秀被扣押起来,钟彦虎确认有问题之外,诸参政大臣也一致决定暂时解除张蟓之子张封以及其他七名尚书省对峙之时在崇阳门及崇文殿附近的都虞候、副都虞侯的兵权,将他们先软禁起来。

    其他十一名都虞候则各率三百名甲卒到尚书省听候调用,副都虞候则继续各守其职,封锁皇城、宫禁之中的诸多要害及城门。

    形势太乱了,很难说谁就是彻底能信任的,一切以稳定形势、控制局面为先,差不多到后半夜,才决定着手调兵遣将进崇阳门拘捕吕轻侠等人。

    这时候却有将卒赶过来禀报道

    “钟彦虎率部对皇宫北侧的静江门发动突袭,刚刚攻下静江门,吕轻侠她们挟持太后从荫花径,往静江门逃去,应该是要走静海门,逃往织造局的官船码头……”

    沈漾、杨恩神色凝重,杨致堂、韩道铭、张潮三人面面相觑,郑榆、郑畅、杜崇韬、周炳武则都是微微摇头。

    皇城、宫城之内,这时候好几处衙司、大仓及宫殿都被人乱中点着大火,照得夜穹一片通红。

    他们在尚书省外围好不容易集结了四千多名确认能受掌控的将卒,其他将卒仓促间难以分辨忠奸,只能严令诸部分守皇城、宫城诸多要害及城门不得轻易妄动。

    而为防止不可控制的骚乱漫延下去,他们甚至决看坐看好几座宫殿陷入大火熊熊燃烧,而不组织人手去扑灭。

    &n



第六百八十九章 澜涌
    沈漾、杨致堂、杨恩他们对望一眼,有时候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个真相可以事后慢慢了解,但他们必然需要给侍卫亲军的将卒以及大楚臣民一个明确的说法来解释宫变,才至于人心惶惶被有心人、野心家利用。

    “吕轻侠勾结蒙兀人刺杀陛下,劫持太后、二皇子”,无疑是能对方方面面都交待得过去的说法。

    黄虑都恨不得将媚眼抛到韩道铭身上,但韩道铭说过这句话、表明韩家及棠邑的立场之后,接下来只是拢着手,看官袍上新绣的蟒图。

    韩道铭一副不直接干涉拥立、只求能尽快对河淮出兵的态度,其他人的心思也就稍稍安定……

    杨致堂、张潮、郑榆(郑畅)、韩道铭相继表态,黄虑犹是不甘心,焦急的朝杜崇韬、周炳武两人看过去;沈漾这些年一直都极力提拨寒门士子,黄虑再蠢,也不指望沈漾会帮他黄家说话。

    杜崇韬、周炳武他们两人也是微微眯起眼睛,对黄虑的眼神不予回应。

    虽然拥立三皇子杨晔,对他们而言,自然有利无害,但问题在于杨致堂、张潮、郑榆、韩道铭都相继表态了,他们此时跳出来当出头椽子又能做得了什么

    再说,眼前更关键的不是尽快达成一致意见,平息动荡,不叫棠邑或淮东有出兵的借口跟机会吗

    而说到大皇子杨彬,此刻看来也并非是不合时宜的选择。

    王贵妃是蜀国郡主不假,但蜀国此时向大楚称臣,似乎这点已经不能称得上妨碍了,甚至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大楚以后真有心想要吞并蜀国,大皇子杨彬在位,也更能得蜀国人心,削弱蜀**民的反抗意志。

    至于黔阳侯韩谦与蜀国交好之事,也不是妨碍,毕竟王贵妃及大皇子并不等同于蜀国与蜀主王邕。

    大皇子杨彬登基后,王贵妃便是太后,甚至在大皇子成年亲政之前,还将摄政,但王贵妃心里即便再念着故国,最多也只是阻止楚军进攻蜀国。

    到时候大家都不去破坏蜀楚联盟,甚至都支持王邕坐稳蜀主的位置,韩谦以及棠邑在王贵妃眼里,也就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了吧

    而等到大皇子长大成年亲政,这一点就更不是什么妨碍了。

    而所谓的“立嫡不立长”,不存在的。

    相比较黄皇后及三皇子,更为众人所看重的,或许还是王贵妃与大皇子在大楚无权无势,治国必然要倚重于诸臣。

    沈漾与杨恩、杨致堂低声密议片晌,正坐看向诸参政大臣以及其他今日滞留皇城之内的官吏以及侍卫亲军诸将,说道“要是众人都没有意见,除了着一队兵马盯住静江门的动静外,沈漾这便与寿王、杨侯及张大人、姜少监一起去请黄皇后、王贵妃以及大皇子出来主持大事”

    黄虑嘴巴“嚅嗫”两下,最终还是没敢螳臂挡车的站出来对抗诸臣。

    …………

    …………

    议立新帝,黄娥作为皇后自然是要参与,杨致堂、杨恩与张平过来来请,她原本还满心期待,但等走出衙舍,看到清阳在沈漾、姜获的陪同之下,牵着大皇子杨彬的手,从甬道另一侧走过来,她身子仿佛被雷霆击中过一般。

    杨致堂、杨恩并没有请她携晔儿去见众臣,沈漾却从甬道另一侧恭敬的请清阳及大皇子杨彬先行,黄娥还能猜不到即将面临怎么的局面吗

    黄娥愣怔了片晌,看到沈漾、杨致堂、杨恩以及他们身后的张平、姜获都神色平静而阴沉的看着自己,这一刻也知道大局已定了。

    “黄娥与晔儿的身家,便托付姐姐及诸位大人了。”黄娥也没哭没闹,站在甬道里,看着清阳携大皇子杨彬走过来,便敛身施礼道。

    “黄皇后,清阳怎敢担当此礼”这一天的惊吓,清阳犹是惊魂未定,即便料到大局已定,但她再蠢,也决不会将爪牙在这时候露出来,慌忙上前将黄娥扶住。

    沈漾、杨致堂、杨恩不管二女心里到底是怎么样想的,但见她们此时还能维持住皇家的体面,没有叫场面闹得难看,知道新帝之事能以最快的速度定下来,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是稍稍安定下来,请二女一子前往政事堂接见众臣。

    这时候两千多叛军已经胁裹太后及一干宫侍逃出静江门,往静海门杀去。

    静江门以及从皇城东西两侧通往静海门的甬道两侧的木质建筑,都被叛军纵火点燃,叛军此举自然是要阻拦从皇城内部杀过去的追兵,但大火同时也将叛军阻拦在皇城之外了,令他们无法杀一个回马枪。

    到这一刻,皇城之内的局势总算是彻底落回到政事堂的掌控之中。

    而从陈如意于长信宫居中挑拨离间算起,宫变从酝酿、彻底爆发到现在,才过去十几个时辰,这里面还是有太多的未解之谜。

    比如说吕轻侠到底为何会选择在这样的时机,极其仓促的发动宫变

    太后王婵儿又到底是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受到挟持、胁迫,还是说真与陛下母子恩断情绝,痛下杀手
1...354355356357358...41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