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臣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更俗
杨恩、杨致堂、杜崇韬、郑榆、郑畅、张潮、黄惠祥以及张宪、周启年等人,有一个算一个,都目瞠口呆的看着眼前的一切。
沈漾以子侄视之、机要皆要问之的秦问,竟然是韩谦这些年来埋在沈漾身边的钉子
这简直比当年王琳乃淮东暗桩、文瑞临乃是梁国蛰虎,更令他们震惊不已。
难怪赤山会这些年能隐藏得这么好
赤山会之事,除了盐铁转运使张潮有失察之责外,理论上州县也应该能察觉到一些蛛丝马迹,棠邑不可能掩饰得不露一点破绽。
然而,倘若在诸多机密奏疏在汇总到政事堂之前的最后节点上,一切有可能引起警觉的疑点,都被秦问悄无声息的抹掉,也无怪乎他们都会变成瞎子了。
“年后,你邀我们去信王府见世子杨聪,也是有意而为之”
杨恩之前就断定年后的风议必是棠邑有意在幕后操纵,周启年再要想不到这点,都可以找条地缝钻进去了,但他此时还是太震惊了。
倘若秦问早就被韩谦拉拢过去,那朝中还有多少人是能值得他们信任的
清阳一双冷冽的妙目扫过众人到这时都难抑震惊的面孔,她不能叫沈漾、杨致堂他们先察觉到秦问有问题,那样的话,她就太被动了,非但洗不清之前与棠邑勾结的嫌疑,甚至还会被沈漾、杨致堂等人认定她的存在,将是朝廷后续限制或打压棠邑的巨大妨碍。
到那时候,黄娥这贼婢即便不跳出来,沈漾、杨致堂他们也多半不会再容她对朝政指手划脚。
清阳想到年老宫侍的话,心里暗想,不管那人到底打什么主意,自己唯一能抓住主动的机会,或许还真是眼前杨致堂、杜崇韬等人不敢轻议废立。
想到这里,清阳进一步紧逼诸人问道:“是不是着内侍府的人先请韩大人、秦大人、云道长下去吧”
既然无法从韩道铭等人的嘴里问出什么,留下韩道铭、云朴子、秦问等人在场,只会叫众人更加难堪罢了。
当然,长信太后之前说由侍卫亲军将这三人遣回府观软禁起来,这时候却说由内侍府的人负责,众人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大的区别——内侍府目前在杨恩之下,主要是宗室里老人及宗室命妇掌事,这样的时刻反倒能给众人更多的信任感跟依赖感。
当然了,长信太后下诏对这三人仅仅是进行软禁,而不采取其他措施,众人暂时也无话可说。
他们此时都没有搞清楚韩谦的真正行踪,也没有搞清楚梁帝朱裕是否真已经病入膏肓或者已经驾崩,现在就将棠邑及韩府的行径定性为谋逆,无疑是轻率而冒险的。
而这时候即便要拿秦问治罪,也只能着御史台以“私结朋党”进行弹劾。
即便最终决定要撕破脸,那也得等他们先有自保的底气才说。
看着内侍府的人“礼送”韩道铭、云朴子、秦问三人离开,众人在大殿之内过好一会儿,都没有恍过神来。
现在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韩道铭的话有几分可信,以及韩谦到底想干什么,还一个就是朝中到底被韩谦渗透到哪一步。
是不是他们绕了一个大圈子,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倒更复杂了。
“咳……”沈漾猛烈的咳嗽起来,这才将众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沈漾从袖子里取出手巾捂住嘴角,咳嗽了好一会儿才止住,看着手巾上的一抹殷红血迹,心如死灰的他也是不顾,径直收入袖中,走到御案之前,伏身跪下:“老臣已眼拙,察人不明,致朝廷处处被动,有负先帝及太后的信任,实无脸再苟且留在朝中,请太后准许老臣告老归乡……”
见沈漾此时竟欲告老离去,众人又皆是一惊。
清阳眼眸盯着沈漾灰败的枯瘦老脸,心知秦问之事对他打击不少,但还不至于叫他这时候摞挑子走人。
而她选择在这样的场合、这样的时机将秦问的身份揭穿,是有打击沈漾的意思,但只是想打击他的气焰,而非将他从朝中逼走。
清阳不给黄娥那贱婢说话的机会,语气和缓的跟沈漾说道:
“秦问罔顾朝廷大义私交大臣、以结朋党,与沈相何干而此时大臣、王侯拥兵自重、擅议兵事不说,还是百般勾结廷臣内宦,朝廷飘摇,沈相又何忍心弃哀家与陛下而去”
不管怎么说,只要韩谦一天是楚之大臣宿将,为韩谦所用的秦问就不能算是敌间——秦问对沈漾的背叛,虽然叫沈漾是那样的不堪,但认真细究起来,连一个“察人不明”的罪名都不能公开拿出来说。
杨恩、杨致堂、杜崇韬、郑榆、张潮等人,也绝不会希望沈漾这时候袖手而去。
“叙州因韩道勋、韩谦父子而兴,韩谦又多年在先帝身边主持缙云楼,之后又兴赤山军,朝野上下多有棠邑私棠,哀家并不奇怪,宫变之时,云朴子提前示警,又引哀家带着陛下藏入尚书省时遇到秦问,哀家当时惶然无策,一切只能倚重云朴子、秦问,但事后想来这一切未免太巧合了,”
清阳见沈漾有些失魂落魄的坐回去,没有再提请辞之事,继续说道,
“只是黔阳侯镇守淮西御敌于外,韩道铭又是大楚重臣,哀家也不便细究这里面的曲折,想必众卿家与哀家是一个心思。然而,现在不管他们再如何巧舌如簧,也应将叙州、缙云楼、赤山军的旧人隔绝在朝堂之外,想必诸卿家都没有意见吧”
沈漾心思还没有恢复过来,杨恩看向杨致堂、杜崇韬他们。
虽然他们也知道长信太后说这些话,有为自己辩解、并有与棠邑进行切割之意,但不管怎么说,就算是宫变之时长信太后与棠邑暗中勾结,但最终的心思还是想着大皇子继位。
这并不能算有害杨氏宗室的利益。
而此时长信太后也表明了立场,他们还能怎么办,这时候罢黜新帝,另立福王
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得先熬过此节,再说其他,而当前首先要做的,除了加强戒备,查清楚韩谦的行踪之外,也确实需要将朝中与棠邑可能会有牵涉的将吏都隔绝起来。
“太后所言甚是,或可令这些官吏休沐在家,不得再参与诸部院司之事,再暗中顺藤摸瓜进行稽查。”杨致堂沉吟道。
清阳想到年老宫侍所说她此时唯有内侍府这步棋可用的话来。
虽然宫里还留用大量的宦官、宫女,但内侍省改为内侍府之后,宫里所主事的,主要还是宗室耆老与宗室妇。
这里面有病逝寿春的老皇叔杨泰之子,有天佑帝两个嫡亲妹妹,也有天佑帝两个女儿即延佑帝的两个姐姐及家人;像杜崇韬之妻,在宗室之中血缘关系还是较远的,但人数更多。
金陵逆乱时,居于京畿的宗室,绝大多数都被迫随宗正卿杨泰附逆、奉立当时的太子杨元渥为帝,之后又被裹挟逃去寿春。
一直到梁楚和议时,这些人才被放回来。
即便延佑帝没有治他们附逆之罪,依旧以宗室视之,但无疑在金陵城里已然低人一等了。
而延佑帝在世时,即便令内府局继续供给奉养,但相比较金陵逆乱之前的优渥大为缩减,征没的田宅也再没有赐还。
还是在宫变之后,内侍省改内侍府,使宗室耆老、宗室女主事,他们的状况才稍稍改善一些。
而这半年来,这些人在长信宫、崇文殿乃至明成宫伺候,清阳也是能感受到他们的讨好与巴结之意——除了这些人外,清阳也想不到金陵城里还有什么人能为她所用了。
清阳这一刻犹为深刻的感受到,历朝历代为何要用外戚了。
除了自家的兄弟姐妹之外,深居宫禁之中的女子,能有什么人真得值得信任、依赖只可惜她孤身在金陵,身边并无兄弟姐妹可用。
当然了,这些宗室南归后,因为身上都打下“附逆”的烙印,与朝臣以及自诩清流士族之谓的江东世族宗阀格格不入。
清阳心想她需要这些人,她现在要做的,就是叫他们也知道,唯有在她这里才会得到重用,才会恢复往日的荣光,并不需要担心他们中有多少人会投向黄娥那贱婢。
想到这里,清阳又说道:
“无论是刑部、大理寺,还是御史台,都有棠邑之私吏渗透,哀家觉得非常之时,涉及此事之询查,皆由杨恩率内侍府负责,诸卿可有异议”
“太后,此事……”
清阳提及此议,实际是在内侍府之下重开缙云司,以掌握监察朝野官吏之权,虽说杨恩乃是执掌内侍府的大臣,却不想再开恶例。
“杨侯爷,你身为内侍大臣,这事暂且还是听一听沈相、寿王爷是什么意见。”清阳截住杨恩的话头,不叫他发表意见,而是看向杨致堂、沈漾……
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宫
沈漾虽然没有再提请辞告老之事,但他此时怔怔坐在那里,一时间都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众人都担心他受秦问之事打击太大,这时候都看向杨致堂,看他对这事有什么意见。
杜崇韬之妻德清老郡主就在内侍府任事,他也不便多说什么。
“这事遵照太后的懿旨,也无不可,”
内侍府目前主要是杨恩与宗室耆老、宗室妇执事,杨致堂今天受到的震惊已经够多了,一时间无法思虑太细,但在在大臣与宗室之间,他还是天然偏向于宗室,自然不会反对加强宗室的权柄。
而长信太后能与棠邑切割关系,即便稍稍强势一些,他也不会特别在意。
再说了,长信太后再强势,还能比福王继位后的黄家更强势
杨致堂也不想别人在这事上纠缠,岔开话题说道,
“当前更紧要的还是要搞清楚韩谦是不是真去了河洛,搞清楚梁帝请韩谦率兵进入河洛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今天大家内心受到的冲击够多了,但其他的都还没有这个真假莫辨的消息冲击更大。
“梁帝有没有可能真的病入膏肓,而长子洛王又身遭毒创,在强敌环伺河洛之际,才不得不托孤于棠邑”张潮迟疑的问道。
“倘若只是受梁帝托付以护孤小,韩谦何需将赤山会这些年隐藏的实力暴露出来,还要将这些人马都集结到棠邑、东湖”郑榆摇了摇头,觉得整件事里还有太多的疑点,说道,“我觉得韩道铭的话不足信。”
“梁帝病危托孤或许不假,只是韩谦未必就甘于如此,或有更大的野心也说不定”杜崇韬蹙着眉头说道。
他当然也不会相信仅仅是单纯的托孤,作为统兵多年、早年甚至与李遇等人齐名的大楚宿将,他更相信对军情及基本势态的判断分析。
目前除了一部分棠邑水军与赤山会人马在南线集结外,棠邑真正的精锐步卒主力都部署在北线或西北翼。
除了直接进入河洛的近两万精锐外,孔熙荣所部能从邓均两州征调多少投附兵户余丁实际是未知数,并无棠邑虚夸的一万两千人之多,但杜崇韬能肯定至少有两万人马是从淮西境内调过去的精锐。
还有一点就是在长信宫大殿之中,长信太后所提及的。
周炳武、张蟓、赵臻在襄北有八万多兵马,信王杨元演在楚州有三万多精锐战兵,而他们在京畿附近最快也能集结六七万兵马。
在这种势态下,他实在很难相信韩谦此时真对金陵有什么觊觎之心。
即便韩道铭的话绝不能轻信,但除了“梁帝病危”这个之外,杜崇韬也看不到有其他合适的理解能解释当前的势态,但一定要说韩道铭有什么隐瞒,他觉得韩谦亲自统兵进入河洛,动机应是不纯。
这样才能解释棠邑为何要千方百计的隐瞒真相,却又不惜使赤山会人马全部暴露出来,也要往棠邑、东湖及淅川等地集结。
说白了就是担心金陵及楚州会拖他的后腿而已。
杜崇韬的话,顿时叫众人陷入沉思之中,都禁不住在想这一猜测的可能性以及后续对大楚的后果及影响。
杨恩这时候却蹙着眉头,迟疑的沉吟道:“倘若说梁帝所谓的托孤,是彻彻底底的要将河洛交给韩谦,甚至使梁国将吏直接奉立韩谦为新主呢”
“怎么可能”杜崇韬下意识便摇头否定杨恩的猜测,沉吟道,“朱裕有三子在世,梁帝哪有不立其子而立外人的道理而梁国名臣宿将皆在,又哪有不奉立朱裕之子,而迎立外人的道理”
郑榆、张潮、郑畅等人,也都摇头,觉得杨恩这一猜想,太匪夷所思了。
“敢问杨侯爷,为何有此一说”
与张宪等尚书省及内侍府诸吏站在众人的周启年,这时候忍不住站出来问道。
杜崇韬与杨恩的猜测,都能解释当前的势态,但对接下来的势态影响,将有天壤之别。
倘若如杜崇韬所想,梁帝仅仅是寻常意义上的托孤,韩谦却妄图有逆取之野心,即便韩谦能侥幸成功,但在蒙兀人及东梁军的军事压迫下,也不可能在河洛地区站稳脚,最终只可能是多得数十万军民,仓皇撤回到淮西来。
这样的形势,对金陵来说,并不算多坏,甚至后续还需要棠邑继续顶在北线,去抵挡蒙兀人的南侵。
倘若如杨恩所想,那对金陵来说,就有些太不妙了。
即便周启年也觉得杨恩所言不太可能,但还是忍不住多问了一句。
“想比较杨侯爷的猜测,韩谦此时应该更不会擅取逆取河洛的野心。”沉默许久的沈漾,这时候声音沙哑的说道。
沈漾是心灰意冷,但不意味着基本的判断力就不存在了。
杨恩与杜崇韬两人的猜测,都相当匪夷所思,但一定要在这两个猜测之间做取舍,沈漾更倾向认可杨恩的猜测。
听沈漾这么说,周启年也是一惊,禁不住想,他们都能想到韩谦此时逆取河洛的后果是什么,韩谦他自己怎么会想不到
然而事实真如杨恩所言吗
杨恩轻叹一口气,说道:“失雍州、汴京,梁国已成残梁。倘若韩道铭说朱裕病入膏肓及梁洛王朱贞受毒创之事皆是真的,朱裕担心他身故之后,河洛难以独守,能做的选择并不多。而他仅仅是想托孤于韩谦,甚至想要将残梁的军政暂时托付给韩谦统摄,他必然能想到可能会发生的结果:一,韩谦未能守住河洛,残梁势力南逃,必然要并入河洛;第二,韩谦守住河洛,待其幼子长成之后还政其子;第三,韩谦取而代之。对韩谦来说,即便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不会选择这时仓促行事,守住河洛之后,他有更多的时间去拉拢、分化梁国故吏。而对于梁帝朱裕而言,他倘若真有心想着韩谦日后能还政其子,那他遣使见韩谦之际,更应遣使入金陵,使我等制衡韩谦的野心……眼前诸事,依我拙见,梁帝乃一代雄主,时运是有不济,但他谋事非常人所能料也,我等则不能以常人视之。他或许已料得即便暂使韩谦统摄河洛军政,却并不能解决棠邑与河洛之间的不谐,也就不能从根本上化解残梁所面临的危局,遂有使残梁将吏迎立韩谦、合两家之力以御胡虏的想法吧,这也应该是韩谦这一个月来,为何千方百计要隐瞒他率部前往河洛真实目的的意图所在”
“梁国将吏怎么可能甘愿迎立韩谦要知道棠邑之新制,与残梁之旧制相悖太多啊……”张潮犹觉得不可能,质疑道。
猜你喜欢